劉曉蓉
(懷化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南懷化 418008)
寶卷是我國民間宗教活動中集信仰、教化和娛樂為一體的一種說唱文藝的底本,是我國眾多民間文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百余年來,寶卷研究成果豐碩,但從語言學角度對寶卷進行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宗教、文學、民俗文化、文獻等的研究,如車錫倫先生的《明代西大乘教的〈靈應泰山娘娘寶卷〉》[2]、《清代民間宗教的兩種寶卷》[3]、段平的《論“寶卷”的宗教色彩和藝術特征》[4]、馬西沙的《寶卷與道教的煉養(yǎng)思想》[5]等文章。從寶卷地域性研究成果來看,主要集中在西北、江浙一帶,如劉永紅的《涼州小寶卷的內容、形式與淵源》[6]、車錫倫的《吳語區(qū)宣卷概說》[7]及《江蘇靖江做會講經(jīng)的醮殿儀式》[8]等。有關寶卷方言俗語研究的成果還不多,今見雷漢卿的《河西寶卷所反映的西北方言淺說》[9]、姬慧的《河西寶卷方俗詞語義考二則》[10]及劉曉蓉等的《湘西保靖縣寶卷方言俗語詞舉隅》[11]等。由此可見,目前學界對寶卷中的詩歌整理及研究力度不夠,且對湘西寶卷古詩研究尚未發(fā)端。
湘西寶卷是我國寶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記錄湘西地區(qū)的思想、民俗及民間宗教文化的同時,因其多方言俗語,反映了湘西地區(qū)語言面貌,是語言文字學研究的重要材料。作為寶卷行文重要形式的七言詩在湘西寶卷中頗為豐富。為了深入了解湘西寶卷特點,本文在搜集整理湘西寶卷抄本的基礎上,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210 首七言詩,從內容、體式及用韻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湘西寶卷七言詩概貌。
湘西寶卷七言詩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贊誦佛教、道教及民間三方所信仰的神祇;二是倡導孝敬父母與感恩;三是講述宗教的懺悔、救贖及奉勸世人精進修行悟道。
對佛教、道教及民間三方所信仰神祇的贊誦是湘西寶卷七言詩最主要的內容,所占比重最大,不但散見于各種寶卷抄本中,甚至還有整卷采用七言詩贊頌佛教與道教神祇的儀容及功德。如陳道仙的《接駕科》這首七言古詩贊美佛的身、面、心的清凈、莊嚴和慈悲:
再看彭如性的《佛門十王右案科》這首贊頌佛的七言韻文:
佛前五百阿羅漢,佛後三千羯諦神。
佛國城中天不夜,佛領山上地長春。
佛令弟子虔功請,佛降佛堂作證盟。
湘西寶卷七言詩中贊嘆道教神祇的內容也很多,如陳道仙的《正乙天師科范》這首七言詩:
天師道法本無窮,降赴海中斬蛟龍。
萬民沾恩難酧報,世事太平樂溶溶。
該首七言四句古詩,描述道教天師為保護萬民利用法力去海中斬殺蛟龍。再如該派《接駕科》里一首贊頌天尊的七言古詩:
玉殿森森金容現(xiàn),寶宮濯濯妙像深。
有些七言詩,同時贊頌佛教與道教神祇,如陳道仙《釋玄應用觀音科范》所載:
八功德水真無極,五色祥云不可夸。
瑪瑙巖前排寶樹,琉璃池內現(xiàn)金花。
僧道聞法鳴仙樂,壇拈毫光散彩霞。
華夏民族所信仰的神祇象征著吉祥、威力和正義,寄托著人們的愿望、幸福和慰藉?!蹲髠鳌酚涊d古代民間信仰有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物魅、精怪、妖魔等,《論語》記載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唐宋以后三教合流,而民間信仰則與三教及西方宗教信仰交織,派系界限不再明確。此種合流在湘西寶卷七言詩中多有體現(xiàn),如陳道仙《申發(fā)科》載:
申狀牒文俱已整,通天達地莫辭勞。
城隍,守護城池的神。歷代多有奉祀,至明太祖始大行封賞,稱祗以各府州縣之名,儼然為陰間王朝。職掌也擴大為護國安邦、調和風雨、剪兇除惡,并管領死人亡魂等事,而官吏赴任,依例須至城隍廟前宣誓就職,以求庇佑,成為民間信仰的重心[12]2841。功曹,職官名,負責選署功勞工作。漢代有功曹吏,為郡屬吏,北齊以后多稱功曹參軍,至宋代時廢除[12]2513。如《西游記》第十五回道:“我等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諦、四值功曹、一十八位護教伽藍,各輪流值日聽候?!痹谥袊穸加凶约禾囟ǖ臋嘞?,各階層有各階層的神,各行有各行之神。今對湘西各派寶卷所載佛教、道教及民間三方所信仰的神祇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佛菩薩名號近60 位,道教神祇約50 位,民間諸神約70 位。他們或在一首七言詩歌里,或出現(xiàn)于不同寶卷不同的七言韻文中。諸多神祇在湘西寶卷七言詩里濟濟一堂。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毙⑹莻鞒形迩曛腥A文化的基礎與核心。湘西寶卷七言詩蘊含大量勸孝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宣講佛教、道教及民間孝親故事中。
佛教中非常出名的孝親故事當屬“目連救母”。湘西“目連救母”寶卷開篇即采用七言八句贊唱母親“十月懷胎”之艱辛,奉勸子女應“齋素”三年來孝敬母親,如:
思量慈母產(chǎn)生身,萬種難辛豈易輕。
十月懷胎無報答,三年齋素是酉守恩。
血盆化作紅蓮池,地獄翻成凈土因。
他日萱<宣>親離苦海,良因孝心感乾坤。
而妙善公主孝親故事在湘西寶卷中則屢見不鮮。該故事最早載于北宋天竺普明禪師編集的《香山寶卷》[13]307。該卷傳入湘西后,經(jīng)屢次改編而具有眾多異名,有叫“香山法懺”“香山寶懺”,或名“佛門香山經(jīng)案科”“佛門香山寶卷正副案科”等。今舉鄧恕炎《香山寶懺》以窺全豹。該卷采用七言(間有五言、四言) 韻文、文白相雜進行講述,如:
此病奇怪罪〈最〉難認,不是神仙認不真。
開方撿藥醫(yī)王病,也要親人手眼睛。
諸般妙藥亻備齊套,缺少親人手眼睛。
莊王此時傳下令,罪人手眼可贊<替>人?
僧人此時來阻定,親人手眼才斷根。
妙善今顯大孝順,莊王病體得安寧②。
道教對孝親思想的宣揚絲毫不遜于佛教,《繞棺破血盆》寶卷采用七言韻文講述道教寶相真人因救母而“孝感天地”,從而被封為“地藏真神”,如:
救得慈母囘(回) 陽轉,一頭擔母一頭經(jīng)。
經(jīng)在前頭背了母,母在前頭背了經(jīng)。
不如両(兩) 下平擔起,山中樹木両(兩) 邊分。
度脫亡者離苦海,封為地藏一真神。
儒家對孝道的推崇更甚于佛、道二教?!胺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生?!蛐?,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14]220儒家不惜筆墨對歷代孝親故事大加贊賞,并輯錄成冊在民間廣為傳唱,《二十四孝》為集大成者。湘西寶卷七言詩中,贊頌二十四孝人物的內容也很多,或散見于各寶卷中,如彭如性《佛門男女過案、十惡孽科》載:
舜帝大孝古來傳,文王行孝三問安。
閔子打筍苦歡父,目連為母到西天。
或整卷用七言韻文講述二十四孝故事,如《報恩科》:
奉勸世人把孝行,孝敬父母是人倫。
前朝古人多孝順,二十四孝傳美名。
奉勸世人仔細聽,聽傳前朝行孝人。
目連地獄去救母,救母脫化上天庭。
王祥苦臥寒氷(冰) 上,氷(冰) 破得魚送娘吞。
孟中〈宗〉哭竹生冬筍,報答娘親養(yǎng)育恩。
董永買身把父塟,感動七姐下凡塵。
王〈黃〉香扇枕多行孝,曹安殺子為家貧。
姜維為娘去送米,丁蘭刻木敬娘親。
妙善拾(舍) 眼把父救,成為南海觀世音。
湘西各教派寶卷都會對二十四孝人物進行重點講唱,如《元始說十重報恩真經(jīng)》 《觀音勸悔寶懺》《佛門十歲孩兒十重恩》等。藉此,歷史上二十四孝人物在湘西這一少數(shù)民族聚集區(qū)也如中原地區(qū)一樣達到“誰人不知,誰人不曉”的程度[15]。湘西寶卷作為弘揚真善美的善書之一種,利用朗朗上口的七言韻文形式對孝道文化極力弘揚,推動了社會和諧和道德進步[16]。
“感恩”是眾多宗教思想的重要信條之一。“歷史上眾多的教徒在自己的倫理觀念與日常生活中因對上帝心存感激,多愿以自己虔誠的勞績回報上帝的恩寵?!盵17]74湘西寶卷感恩內容不但表現(xiàn)在狹義的感念父母養(yǎng)育之恩,還廣泛表現(xiàn)在對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親眷、皇王國土的感恩。如彭如興的《佛門取經(jīng)科》頁十五載:
一報天地艸盍載恩,二報日月照臨恩。
三報皇王水土恩,四報爺娘養(yǎng)育恩。
五報祖師傳度恩,六報古佛容進恩。
九報九祖?zhèn)魇诙鳎畧笫惷摶鳌?/p>
湘西寶卷凡有“報恩”或“謝恩”等題名的經(jīng)卷,幾乎都載有感恩父母、師長、親眷及皇王國土的七言韻文,如彭如興的《佛門報恩懺》、彭性靈的《謝恩科》、向圓通的《報恩科》、鄧付倫的《目連報恩科》及龍先熬的《元始說十重報恩真經(jīng)》等。
宗教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tài)。舊時由于人類對自然力量和自然事物的有限認知,導致他們把生活必需的生殖財用,看成是自然的恩賜,因此便對之崇拜,求其賞賜[18]130。人們唯恐自己的罪行、惡言玷污觸犯操控自然的神靈,從而導致天災人禍,于是常常向神靈懺悔以期得到救贖。作為宗教文獻之一,湘西寶卷中的懺悔與救贖思想隨處可見,如《佛門取經(jīng)科》頁十七載:
一懺懺了千年罪,二懺懺了萬年冤。
三懺刀山如粉碎,四懺地獄化紅蓮。
五懺殺牲並害命,六懺當年欺善人。
七懺穢氵于江河水,八懺毀罵天地神。
九懺赤身並露體,十懺亾(亡) 人早超昇。
再如《破池科》中有關禮佛及求懺悔的內容:
河水洋洋波浪湧,孽風飄飄卷地吹。
阿娘為我生煩惱,孝士虔誠作善功。
禮佛看經(jīng)求懺悔,血湖化作紅蓮池。
實際上,原始的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因此佛教信仰也完全否定“外力”的拯救,而是強烈的自救[19]352。自救的要務便是懺悔自己的罪業(yè),從而得到佛菩薩的救度。除此之外,湘西寶卷七言詩還記載了大量有關奉勸世人精進修行的內容,因為佛教、道教及一切宗教的基本教義認為人類應該通過自我修行而達到解脫煩惱。如《佛門開壇蕩穢科》中奉勸眾生:
度世無非佛法僧,能令苦趣福田生。
人間欽嘆慈悲父/母,遍滿乾坤最上乘。
更向六合修敬仰,惟將三寶作依憑。
我今普勸投誠禮,永遠皈依照世燈。
另有揭示世間無常,以期喚醒人們及早修行的七言詩。如《燄口施食賑濟科》載:
少年女子今何在,紅粉佳人化作灰。
同一卷中另一首七言詩,警醒世間時光易逝,人生易老,奉勸世人及早修行,早日開悟,如:
另外,該派《十王懺上卷》的一首六句七言詩奉勸世人道:
奉勸卋間男和女,仔細思量莫等閑。
海上金烏忙似箭,天邊玉兔急如梭。
人生在卋急早修,姻緣埋歿夛(多) 少人。
宗教在善惡意志方面,“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確立倫理道德,乃至于發(fā)動社會反省、調整輿論風潮等積極之價值”[20]。作為湘西民間宗教信仰用寶卷即真實地反映了宗教這一功能。
所謂詩歌體式就是詩歌的創(chuàng)作形式,按類別分,有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形式自由,長短不拘。近體詩講究平仄押韻,對仗工整,可分為律詩和絕句。按句式來分,則包括詩歌句數(shù)和每句字數(shù)。
1.古體詩
所謂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換言之,“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21]14。在唐人看來,從《詩經(jīng)》到南北朝的虞信,都算是古。古體詩除了有較為嚴格的押韻格律和字句大致統(tǒng)一之外,并沒有特別的講究,故對創(chuàng)作者素養(yǎng)要求不是很高,因此湘西寶卷七言詩中古體詩占絕大多數(shù)。如《都宮科》中贊美大慈悲離勝地菩薩的古詩:
修善直歸華藏界,眾生積此露齊功。
今時敬迓慈王駕,請闢幽都十八重。
該詩首聯(lián)出句為“平平平平仄仄平”,頷聯(lián)對句為“仄仄仄仄仄仄平”,違反了“一句之中平仄相間”的規(guī)則。在用韻上,該詩首句入韻,“酆”“中”“功”押“東”韻,“镕”“重”押“冬”韻,“東”“冬”同用,符合格律詩用韻要求。再看對仗,頷聯(lián)中上聯(lián)“權量息案”對“賞善罰惡”,“臺曹內”對“地獄中”。但頸聯(lián)不對仗,出律,故判定該詩為七言古體詩。再如《佛門取經(jīng)科》中的一首:
正觀殿上說唐僧,發(fā)愿西天去取經(jīng)。
唐王聞奏心中喜,通關文牒往前行。
滿朝文武並宰相,大擺鑾駕送唐僧。
御手搭肩親囑咐,取經(jīng)早 (早) 赴唐城。
該首七言詩韻腳字為“僧”“經(jīng)”“行”“僧”“城”,乃“青”“蒸”同用,用韻合律。但首句與第六句重韻,而重韻是律詩大忌。頷聯(lián)出句“平平平仄平平仄”與頸聯(lián)“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均出律,故屬于七言古體詩。
2.近體詩
因近體詩對韻、平仄、對仗要求很嚴,故又稱為律詩。正因這種嚴整的格律要求,導致湘西寶卷七言律詩較少。而絕句乃截斷律詩而得,因截取律詩部位不同,對其對仗要求便有所降低。湘西寶卷七言詩中的絕句稍多于律詩,如《申發(fā)科》有載:
申狀牒文俱已整,通天達地莫辭勞。
該首絕句押“豪”韻,四句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合律,故該詩屬于七絕。再看《佛門男女過案、十惡孽科》中的一首: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去靈山塔下修。
該首絕句“求”“頭”“修”押“尤”韻,未出韻;四句平仄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合律,故判該詩屬七絕。
所謂詩歌句式,主要指詩歌句數(shù)和每句字數(shù)。下面從字數(shù)與句數(shù)兩方面對湘西寶卷七言詩進行分析。
1.從每句字數(shù)看
湘西寶卷七言詩中的雜言較少,因此我們僅從韻文句數(shù)來看。湘西寶卷七言詩奇數(shù)句數(shù)量較少,但彭如性的《佛門報恩懺》全篇用七言寫就,共計493 句,今截取部分詩段:
昔日目連行大孝
十八地獄尋母親
挑經(jīng)擔母上天庭
……
揚思德佛勤禮拜
口誦心時記在心
神明垂慶賜恩澤
陰超陽泰百福臻
湘西寶卷七言詩偶數(shù)句最多,從四句到二十二句不等。四句者,如上所舉近體詩兩例。六句者,較四句和八句為少見,210 首七言詩中僅見13 首,如《十王懺上卷》所載:
奉勸卋間男和女,仔細思量莫等閑。
海上金烏忙似箭,天邊玉兔急如梭。
人生在卋急早修,姻緣埋歿夛(多) 少人。
湘西寶卷七言詩偶數(shù)句以八句為最多,如《佛門取經(jīng)科》中一首古詩:
正觀殿上說唐僧,發(fā)愿西天去取經(jīng)。
唐王聞奏心中喜,通關文牒往前行。
滿朝文武并宰相,大擺鑾駕送唐僧。
御手扌答肩親囑咐,取經(jīng)早 (早) 赴唐城。
另外還有二十句,如彭如性的《佛門取經(jīng)科》:
十言亾(亡) 人所造諸惡孽,皆因無始貪嗔疒疑。
從身語意知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
愿消三障諸煩惱,愿得智慧證盟了。
普愿沉溺悉消除,世=常行菩薩道。愿生西方凈土中,不退菩薩為伴侶。
花開見佛悟無生,九品蓮花為父母。
普愿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
上了一步歸一步,步 (步) 不離佛國土。
而在同一卷中還有一首二十二句七言詩:
兜率陀天談妙法,安養(yǎng)國內撞金鐘。
極樂國中喧妙法,娑婆世界演真經(jīng)。
黃龍山上呂洞賓,黃龍山下發(fā)善心。
要報父母恩深德,同登十王/冥陽大道場。
三乘妙法寶難量,一念皈依大法王。
帝釋欽龕崇內院,龍王騰散海中藏。
五千貝葉靈文軸,十二瑯凾(函) 金口喧。
惟愿經(jīng)書開寶藏,降臨法會放毫光。
迄今整理的湘西寶卷七言詩偶數(shù)句,以該首二十二句為最多。
用韻,又叫押韻,是詩歌的第一要素。中國詩歌的語言藝術主要表現(xiàn)在押韻和諧。平仄失調、對偶不講,都不會對詩歌造成致命的傷害,因為中國的詩歌,無論古代的古體詩還是當今的新體詩,不講究平仄對偶的總是多數(shù)[22]107。湘西寶卷七言詩在押韻位置及用韻類別上具有其他韻文的共性,同時又有自己鮮明的個性。
湘西寶卷押韻位置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首句入韻、隔句韻、句末韻、一韻到底、換韻、重韻等六個方面。湘西寶卷七言詩幾乎均為句末押韻,因此,我們只分析其他五種押韻位置。
1.首句入韻
湘西寶卷七言詩首句入韻現(xiàn)象最多。如彭性靈的《觀音懺·龍神真經(jīng)》載:
真經(jīng)功德本無窮,愿人奉行家道隆。
每日誠心念一遍,免得墮落沉淪中。
該首七言詩首句入韻。起句“真經(jīng)功德本無窮”之“窮”與第二句的“隆”、第四句的“中”均押“東”韻。又如彭性靈的《救苦懺上卷》中的一首七言詩:
百苦皆從罪業(yè)栽。陰陽相報悉離開。
回頭洗滌心塵垢。性內捏香叩如來。
該首七言詩首句之“栽”與第二句的“開”、第四句的“來”均押“灰”韻。
2.隔句韻
七言詩用韻,經(jīng)歷了南北朝以前句句入韻的“柏梁體”,王力先生認為七言詩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韻的。湘西寶卷七言詩中發(fā)現(xiàn)一例句句入韻的現(xiàn)象,如彭如性收藏的《佛門報恩懺》:
二月懷胎在娘身,
四肢軟弱少精神。
該首七言詩韻腳字分別為“身”“音”“勁”“神”,其中“身”“神”屬于“真”韻,而“音”“勁”分別屬于“侵”“敬”韻。湘西方言里,“真”“侵”“敬”音同,故可通押。
七言詩的句句用韻變?yōu)楦艟溆庙崳钡絼⑺熙U照寫了《擬行路難》才顯端倪。而湘西寶卷多為明清以后“新時代寶卷時期”的產(chǎn)物[23],因此除了首句押韻,從而導致第一句與第二句均出現(xiàn)押韻情況以外(如上“首句入韻”所舉兩例),其他幾乎均為隔句韻,且都押偶句韻。例如彭如性的《佛門冥陽六根懺》中一首六句七言詩:
海水百川除垢穢,懺文三卷雪寃愆。
是日志心求懺悔,蓮蒼(花) 臺上禮慈顏。
該首七言詩首句“穢”為仄聲不入韻,而第二句的“愆”、第四句的“宣”押“先”韻,第六句“顏”押“刪”韻?!跋取薄皠h”通押。
3.一韻到底
所謂一韻到底,是指一首詩中只能用同一韻部中的字相押,即不能換韻,也不能出韻(用相鄰韻部中的字)。因一韻到底是格律詩要求,而湘西寶卷七言詩中格律詩較少,故一韻到底情況并不多見。如上所舉彭性靈的《觀音懺·龍神真經(jīng)》這首詩即為一韻到底的情況。
再如陳道仙《蕩穢科范》中一首七言六句贊佛詩:
佛德巍巍不可量,眉間常放白毫光。
腦題萬字黃金相,足攝金輪碧寶藏。
泔髮頂懸山嶽秀,所有名稱大法王。
該詩“量”“光”“藏”“王”均押“陽”韻,屬于一韻到底情況。
4.換韻
換韻亦稱“轉韻”,指同一韻文中間由押某個韻換押別的韻。除律詩、絕句必須一韻到底外,古體詩和賦以及其他詩歌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每隔若干句換韻。換韻是湘西寶卷七言詩押韻的主要形式,如陳道仙的《破池科》:
我是如來佛弟子,代佛說法度亡魂。
該首四句七言詩,首句的“行”、第二句的“城”押“庚”韻,而第四句“代佛說法度亡魂”中的“魂”則押“元”韻,“庚”“元”換押。再如彭如性的《佛門開壇蕩穢科》:
度世無非佛法僧,能令苦趣福田生。
人間欽嘆慈悲父/母,遍滿乾坤最上乘。
更向六合修敬仰,惟將三寶作依憑。
我今普勸投誠禮,永遠皈依照世燈。
該詩首句句尾“僧”、第六句“憑”及第八句“燈”均為“蒸”韻,而第二句“生”為“庚”韻,乃“蒸”“庚”換押。
5.重韻
所謂“重韻”是指一首詩中,用同一個字重復押韻。這是近體詩的忌諱。即便不是近體詩,重韻也為詩家所忌。故重韻在湘西寶卷七言詩中并不多見,今舉兩首,如陳道仙《破池科》:
小小魚兒(兒) 一身鱗,久在池中不出城。
吾今放你歸大海,千年萬代不囬(回) 城。
該詩第二句與第四句重韻,韻腳均為“城”。另外該派《正乙天師科范》中這首八句七言詩:
手執(zhí)寶劍法無邊,殺氣騰騰透云端。
罡踏三足天兵動,斗步九轉驚上天。
驅瘟瘟歸天外去,逐疫疫向大羅天。
普天率土人共仰,禮迎真人將法筵。
該詩第四句與第六句韻腳字均為“天”,犯重韻。
七言詩用韻主要有陰聲韻、陽聲韻、入聲韻三大類。入聲是古代漢語的一種聲調,屬仄聲,指一個音節(jié)以清塞音[-p]、[-t]、[-k]收尾的韻,如屋、北、物、比、恰等字。入聲在現(xiàn)代標準漢語(即普通話) 中不復存在。湘西寶卷七言詩至今未見以入聲韻押韻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僅分析陰聲韻與陽聲韻。
1.陰聲韻
“陰聲韻”指以元音收尾或無韻尾的韻母,即直接以元音收尾的韻母。王力先生歸類的陰聲韻包括之、幽、宵、侯、魚、支、脂、微、歌部。湘西寶卷七言詩陰聲韻數(shù)量較多,如陳道仙的《破池科》:
河水洋洋波浪湧,孽風飄飄卷地吹。
全詩韻腳字“離”“悲”“吹”屬于《廣韻》中的“支”韻。再如彭如性的《佛門解燈科上卷》中的一首詩:
冥京四殿苦誰知,伍官王前拷是非。
高懸孽鏡分明照,罪愆惡報任施為。
若是人間懺悔畢,一切冤愆盡脫離。
全詩韻腳字為“知”“非”“為”“回”“離”,其中“知”“為”“離”押“支”韻,“非”押“微”韻,“回”押“灰”韻,而這三韻均屬陰聲韻。在湘西寶卷七言詩中,?!爸А薄拔ⅰ薄盎摇蓖ㄑ?。夏先忠在《〈真誥〉用韻年代研究》一文中考證道:微脂灰咍皆支齊七韻,除微支通押1 次外,其余未見微(脂) 與灰皆咍齊分用的韻例,相似于魏晉宋時期的用韻[24]。而喬全生通過對晉方言古支微(灰) 韻考察后發(fā)現(xiàn):支微(灰) 通押在隋唐之際尚不多見[25]。兩位觀點可證湘西寶卷七言詩創(chuàng)作時間當在宋后。再看《佛門十二大愿》中的一首七言詩:
觀音菩薩來接引,接引眾生上金橋。
該首七言詩韻腳為“橋”“繞”“橋”。在《廣韻》中,“橋”押“蕭”韻,而“繞”押“筱”韻。這是因為湘西寶卷七言詩用韻要求不高,只要主要元音相同,即便是平聲與上聲都可通押。
2.陽聲韻
“陽聲韻”是指以鼻輔音[-m]、[-n]、[-ng]等收尾的韻。王力先生歸類的陽聲韻包括蒸、東、冬、陽、耕、真、文、元、侵、談部。相較于陰聲韻,陽聲韻在湘西寶卷七言詩里數(shù)量更多。如彭如性的《佛門十歲孩兒十重恩》:
七月懷胎在娘身,我娘懷我路難行。上坡下坡娘受苦,恐怕警動腹內人。
該詩首句入韻,韻腳為“身”“行”“人”。“身”“人”屬于“真”韻,“行”屬于“庚”韻?!罢妗薄案本鶠殛柭曧?。另外鄧付倫收藏的《救劫真經(jīng)》幾乎用的都是陽聲韻,今截取部分詩段以觀之:
奉命臨臺下天庭,飛鸞降像演佛經(jīng)。
請君請佛齊到此,山川社稷盡皆臨。
來在云端用目看,慧眼遙觀眾凡民。
遍觀天下十八省,一十八省惡孽生。
……
所舉詩段韻腳字“庭”“經(jīng)”“臨”“民”“生”“心”在湘西方言中主要元音相同,可通押。
3.“先”“鹽”“寒”“刪”韻與“陽”韻通押
值得注意的是,湘西寶卷七言詩中部分“陽”韻字讀音與“先”韻字相似,這是湘西方言現(xiàn)象。在湘西土家族聚集區(qū)現(xiàn)代方言中“陽”韻字讀如“先”韻字,如保靖縣拔茅、馬王、仙仁、普戎、龍溪、涂乍、比耳、龍頭等鄉(xiāng)鎮(zhèn),土家族人學漢語,“常是an 和ang、i 和ü 不分,沒有ang 和ü,如念:背上背背鹽(yan),手里牽只羊(yan),我想吃貸煙(yan),又怕羊(yan) 吃秧(yan)”[26]332。這種獨特的方言現(xiàn)象在寶卷中記載較多,如陳道仙的《釋玄賑濟科》中的一首八句七言詩:
杳杳冥冥助鬼王,昏昏黑黑是他鄉(xiāng)。
哀哀怨怨似孤雁,飢飢渴渴誰憫傷。
溼溼渺渺無祭祀,乾乾錄錄受忄西惶。
來來往往無休息,喜喜歡歡赴齋筵。
該首七言詩首句入韻,全詩韻腳字為“王”“鄉(xiāng)”“傷”“惶”“筵”。在《廣韻》中,前四個韻腳字均屬于“陽”韻,而“筵”屬于“先”韻。當因陳道仙壇班屬于湘西土家族聚集地區(qū),其方言中“陽韻”與“先韻”無二無別,均歸為“先韻”。再如彭如性的《佛門釋雄禮請科》里一首七言詩:
釋迦文佛號中天,八部威嚴氵勇四方。
左右阿難袈裟佛,香花童子焚王前。
文殊座上騎獅子,白象垂迓<牙>任普賢。
佛法善神排兩岸,同來此日結良緣。
該詩首句入韻,全詩韻腳字為“天”“方”“前”“賢”“緣”,唯有第二句“方”屬于“陽”韻,其余四個韻腳字都押“先”韻。該詩看似出韻,但在當?shù)胤窖灾?,“方”讀若[f?n],主要元音則與“先”韻同,可以通押。
湘西地處湘、鄂、黔、渝交界處,是一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雜居區(qū)。該地區(qū)因其獨特的山川地勢而完整地保存著當?shù)孛袼罪L貌。而具有當?shù)孛耖g宗教信仰“活化石”之喻的寶卷,七言詩數(shù)量多、內容豐富、研究價值大。通過整理和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湘西寶卷中的七言詩在內容、句式、用韻三方面具有如下特點:
從內容來看,不但有贊誦佛、道及民間神祇,倡導感恩及孝敬父母的內容,另有講述宗教的懺悔、救贖及奉勸世人精進修行悟道的內容。湘西寶卷七言詩所蘊含的內容折射出當?shù)孛癖娯S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精神信仰、社會生活及倫理道德觀念。
從體式來看,湘西寶卷七言古體詩占絕大多數(shù)。這是因為近體詩格律要求較嚴,而古體詩則不受格律限制,湘西寶卷創(chuàng)作者多為民間信仰活動者即“壇主”,他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故在創(chuàng)作寶卷講唱腳本時,只要聽眾感到押韻即可。湘西寶卷七言詩句式特點是雜言較少,句數(shù)上則以偶數(shù)句為主。偶數(shù)句從四句、六句、八句至二十二句不等。這應該與詩歌講究對偶有一定關系。
從用韻來看,湘西寶卷七言詩在押韻位置上主要有句句入韻、隔句韻、句末韻、一韻到底、換韻及重韻。而在用韻類別上,沒有入聲韻,只有陰聲韻和陽聲韻。其中陽聲韻中有一獨特方言現(xiàn)象,即“先”“鹽”“寒”“刪”韻與“陽”韻通押。這是因為湘西土家族學漢語時,往往將“陽”韻并入“先”“鹽”“寒”“刪”韻等。
總的來說,源于中原地區(qū)的寶卷對湘西地區(qū)的思想、文化、歷史和語言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同時,當?shù)赝良姨莠斉c苗族巴岱信仰對傳統(tǒng)佛道儒文化也進行了有機改裝,從而使得在中原“三教合一”信仰背景下形成的寶卷更適于湘西當?shù)孛袼孜幕ㄓ绕涫俏變幕23]。湘西寶卷七言詩在記錄這一民族融合現(xiàn)象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當?shù)卣Z言面貌,因此具有較大的民族語言文化研究價值。
注釋:
①為窺見原文面貌,引用處徑用原書繁體,對錯訛衍脫等情況,采用目前學界較為通用的符號進行了考訂和修正,體例如后:字,表示補出原文殘損不全的字,據(jù)上下文或其他文獻補出;□,無法識別和補出的字;【】,補出原文脫文;(),表示前一字為通假字、異體字、古字等;〈〉,表示改正訛誤字;[],表示增衍字。
②此首七言長行下加點者為押韻文字,分別押“蒸”韻(認、真、人、根)、“庚”韻(?。?、“清”韻(睛),庚、清均為梗攝,可通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