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雯
摘要:語言和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信任的源泉。中國語文文學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欣賞一些突出的文學作品,這需要教師的專業(yè)指導,教師必須始終貫徹學生教學的新概念,將其作為教學的主要課題。此外,在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學時,教師可以指導他們,提高學生對中國語言和文學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和積累知識。加深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本文在此基礎上探討語文教學中漢語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供相關實踐者參考。
關鍵詞:語文教學;漢語言文學;具體運用
引言
漢語言文學是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渠道,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當中融入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是漢語言文學教學長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有利于學生完善人格,重視漢語言文學教學課程,完善知識結構。
一、研究背景
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對傳承我國優(yōu)秀文化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們對文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就像文學知識的廣闊領域。學生經過思想文化的熏陶,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持自己的信念,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漢語言文學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對于高校學生來說,不僅僅是一門用來考試的專業(yè),還是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一門學科,更是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時刻需要的語言技能。如今,很多高校都有一套漢語言文學方式,并不斷地完善發(fā)展。目前,高校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注重講授理論性知識,講授式的課堂教學方式并沒有什么不對,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文學類學科,知識內容浩如煙海,教師在涉及面如此廣的知識領域,依據高校漢語言教學教材,梳理出一條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是非常難得的。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教學理念有待創(chuàng)新。從目前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來看,很多教師的教學理念存在比較明顯的滯后性,這樣很容易造成教學重心和教學方向偏移,教學內容覆蓋面不夠高。而且為了保證教學進度和課堂紀律,教師通常會牢牢掌握課堂主導地位,“以人為本”教學理念不夠突出,學生的課堂交流和互動效率明顯偏低;其次,教學模式有待創(chuàng)新。很多高校教師雖然已經積極運用信息化教學模式,但是應用效果不夠理想,這主要是由于教師對教學模式缺乏創(chuàng)新性,長期使用幾種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而對于新的教學模式運用不夠多。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實踐機會不夠多,教師也缺少對學生的實踐性閱讀、練習等方面的引導,這樣也會給教學質量帶來不利影響。
三、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
(一)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滲透茶文化
作為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青年大學生的思想和觀念應該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始終銘記自己要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使命,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個棟梁之材。作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不僅要認識到自己在推動漢語言文學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發(fā)展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時還應該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茶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對傳統文化和當今文化的作用,讓茶文化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做到滲透中融合,融合中發(fā)展,發(fā)展中共生!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對中國茶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上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使命和職責,每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師在對中國茶文化的發(fā)揚與傳播上都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學生對茶文化的認識。
(二)創(chuàng)造人文教學的氛圍,融合漢語言教學
將漢語教學和人文素質培養(yǎng)結合起來,應當注重建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教學氛圍,打好二者融合的基礎。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首先應當針對本校開展?jié)h語言文學的方式和課程設置進行分析和研究,為開展人文素質教學做好外界環(huán)境的準備,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具體而言,教師應當和學生建立平等師生關系,保持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用平等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教育,實現教學相長,確保在課堂之上學生能夠大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情況,重視對學生的提問過程,對于學生不懂的問題,應當當做教學重點加以講解。良好的師生關系本身也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除了營造課內教學環(huán)境之外,還應當拓寬教學空間,將人文素質教育延伸到漢語言文學的課堂之外,教師應利用業(yè)余時間為學生打造校園文化學習氛圍,帶領學生參加詩詞朗誦大會、書友會、作文比賽等多種教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
(三)堅持實踐為導向,提升學生知識儲備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焙蟋F代教育思想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注重實踐性。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與實踐相結合才是提升學生知識儲備的關鍵所在。因此,在高校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實踐性,讓學生漢語言文化的學習不單單停留于理論知識,而更加注重學生實踐學習和探索。學生應該多動手寫作,在寫作之中發(fā)現自己的不足,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我們不光要會讀,還要會寫、能寫,還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實操能力,提高自身獨立寫作的技巧。高校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可以促使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等主體之間展開互動合作模式,有效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比如可以合作進行主題漢語言文學辯論,對特定的問題進行觀點辯論,讓參與的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知識儲備情況,及時發(fā)現自己的薄弱之處,老師也可以根據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靈活性調整,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學。
(四)挖掘文化底蘊,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語文文學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要使用的文學作品,充分表達文學作品的心情,讓學生深刻理解文學作品中隱藏的遺產和魅力。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程度,同時提供指導,使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文化遺產,并從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出發(fā)全面了解作品領域,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學生挖掘漢語的深層內涵,在欣賞文學作品的過程中,也會提高他們的審美和感官能力。一般來說,文學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只有深入探索這些價值,教師才能發(fā)揮最大作用,更快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讀完之后,老師應該讓學生評論或者寫下自己的感受,不僅要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念,提高語文文學教學的有效性。
結束語
總之,語言和寫作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文化信任的源泉。中國語文文學教學主要是讓學生欣賞一些突出的文學作品,這需要教師的專業(yè)指導,教師必須始終貫徹學生教學的新概念,將其作為教學的主要課題。此外,在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學時,教師可以指導他們,提高學生對中國語言和文學的興趣,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和積累知識。加深對中國語言文化的理解,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徐婷.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散文百家(理論),2020(07):116-117.
[2]李麗.漢語言文學對中學生的重要作用[J].中華少年,2020(03):254-255.
[3]高文婷.研究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J].中華少年,2020(02):143+145.
[4]陳亞軒.提高漢語言文學中語言在具體應用中的意境[J].東西南北,2019(20):117.
[5]梁自成.探析語文教學中漢語言文學的具體運用[J].漢字文化,2019(06):10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