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春苗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廣西 南寧 530022)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正所謂少年強則國強,抓好青年大學生的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首要任務。儒家“以禮為重”思想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對提升大學生禮之德性修養(yǎng),健全知書達禮、文明高雅、境界高尚的道德人格、更好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在中國古代,禮作為一種規(guī)范幾乎囊括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認為:“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禮記·曲禮上》)古人制定的禮儀種類繁多,有祭禮、朝覲禮、飲酒禮、喪葬禮等,囊括了人們家庭、社會、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禮”既是約束人們政治社會生活的道德規(guī)范、是各項禮儀活動應遵循的典章制度,也是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準則。古人以禮為重,不僅體現(xiàn)在遵守禮儀行為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注重禮儀背后的禮義,有禮有節(jié)的行為表達的是人發(fā)自內(nèi)心對待他人的恭敬辭讓?!胺踩酥詾槿苏?,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禮記·冠義》)?!岸Y義備”的意思是成人在禮儀上要表現(xiàn)為舉止得體,態(tài)度端正,言談恭順。可見,儒家的“以禮為重”思想就是推崇“敬、孝、和、忠、義、信”等禮義精神。
《論語·為政》有云:“道之以格,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惫⒂袡嗾f:“在儒家看來,‘德’始終是最重要的人性因素,是人終身應該追求的目的。”[1]因此,儒家“以禮為重”思想的價值追求在于立德修身,認為用道德去引導、用禮制去同化人們,可以使人們有羞恥之心并且能夠循規(guī)蹈矩。例如,“儒有澡身而欲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禮記·儒行》)。意思是自己的善言諫言如果不被國君知道或者重視,也不會著急解釋,而是選擇恰當?shù)臅r候再委婉地加以提醒;遇見地位較低的人不會自高自大,也不會向功勞較少的人吹噓炫耀;身處盛世不輕視自己,身處亂世也不會放棄信念;就算別人觀點與自己相同也不會盲目吹捧,別人與自己觀點相左也不會非議嘲笑??梢?,修身之道,在于提高品德修養(yǎng),也在于磨煉心性、持之以恒,永葆氣節(jié)。
儒家“以禮為重”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禮的靈魂和核心,禮是達到仁的基礎和條件”[2],儒家之“禮”之所以具有經(jīng)久流傳的魅力,根本原因在于其“仁”的核心。孔子答顏淵問“仁”,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對于孔子“克己復禮”的解釋有三種,一種是通過克制、約束自己的不良習性和私心,恢復周禮以達到仁的境界,“復禮”指的是孔子早期“恢復周禮”的政治追求。第二種是孔子晚年對仁道的重新理解,“復禮”又被理解為“符合禮義”,即行為符合禮義、社會公理,人人都不做失禮的行為,則可天下歸仁。第三種是宋代朱熹的解釋,克是克去己私。己私既克,天理自復,譬如塵垢既去,則鏡自明。在這里“克己”是指克制自己,不為外物所誘,不可以為所欲為,“復禮”是指符合天理。此三種解釋的“克己復禮”,其實質(zhì)都歸于人內(nèi)心的“仁”,即孔子主張“仁”與“禮”相統(tǒng)一,而且“為仁”只在于個人的自覺行為,與他人無關,強調(diào)了人的道德自覺性。
“古之教者,莫不以德行為先。若舜之命司徒以敷五教,命典樂以教胄子,皆此意也?!?《朱子》)儒家“以禮為重”思想始終秉承育人以德的教育理念,儒家之禮無所不在的行為規(guī)范及其禮義精神,是成就儒家培養(yǎng)人具有良好德性修養(yǎng)這一道德教育目標的堅實路徑。而人在各種角色中遵循禮義就會使人際關系和諧穩(wěn)定,“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十者謂之人義”(《禮記·禮運》)?!笆x”代表著儒家“推崇禮義”的道德教育目標,每個人擔任著不同的角色,需要處理不同的人際關系,有禮則能立足社會而自得其樂,社會也能因而安寧有序。
為維持封建社會的公序良俗,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儒家思想對人的道德教育方面采用的是政治教化,即禮樂教化方式。禮樂、禮樂教化,以及儒家禮樂教化方式的歷史發(fā)展與內(nèi)涵,實質(zhì)上與禮、禮學,以及儒家“以禮為重”思想的歷史發(fā)展是一脈相承、互相包含的關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禮樂教化傳統(tǒng)予以繼承和發(fā)展,不僅關注提高人的道德修養(yǎng)、完善個人品格,還注重人的藝術審美和情感體驗,追求內(nèi)外兼修的道德境界。同時,“知樂”是儒家“君子”形象的代表品德之一,“知樂則幾于禮矣。禮樂皆得,謂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樂之隆,非極音也。食饗之禮,非致味也” (《禮記·樂記》)。禮樂都能夠懂得,其思想境界、道德修養(yǎng)就會比常人要高。禮樂對于個人、社會的作用不可低估,如果人人都能知樂、有禮、有德,社會就會和諧穩(wěn)定。
儒家“以禮為重”思想蘊含的禮義精神在道德教育方面主要體現(xiàn)在“父子、夫婦、君臣、長幼、朋友”這五倫關系的教育,以個人“克己修身”、家庭“敬親孝悌”、社會“忠誠信義”、天下“仁義和平”等方面為主要道德教育內(nèi)容。在教育階段上,宋朝朱熹的《朱子語類》卷七中記載,“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可見儒家也有“大學” “小學”之分?!俺跄耆胄W,只是教之以事,如禮、樂、射、御、書、數(shù)及孝、悌、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學,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為忠、信、孝、悌者。”[3]因此,儒家的“大學”階段則是教會人以尋求知識的真理、探尋事物的根本,以及之所以要具備忠、信、孝、悌等德行的道理。
1.熟讀禮學經(jīng)典,深諳禮義內(nèi)涵
大學生學禮,首先要深入研讀《禮記》《論語》《孟子》《荀子》《詩經(jīng)》《春秋》等儒家禮學傳統(tǒng)典籍,了解古人在各式常見禮儀中的行為規(guī)范,掌握古禮背后蘊含的禮義內(nèi)涵。隨著時代發(fā)展,古禮在形式上有所簡化甚至消失,但是禮儀背后的禮義精神卻是經(jīng)久不衰,乃至沉淀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民族精神。例如祭禮中對離世的父母雙親在忌日時舉辦的祭祀活動,表達的就是對父母的想念和追思之情:“君子有終身之喪,忌日之謂也。忌日不用,非不詳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盡其私也?!?《禮記·祭義》)君子在父母去世忌日時只專注于想念父母而不做其他的事情,是一個孝子終身的服喪活動,這就是在父母忌日這一天的祭祀活動背后的禮義精神,現(xiàn)今也多有在清明節(jié)返鄉(xiāng)掃墓以表達對先祖及逝世親人懷念之情的傳統(tǒng)。
2.踐行“仁”禮核心,提升道德自覺性
儒家“以禮為重”思想以有效應用為最終目的,若僅擁有禮儀知識而不加以實際運用,那禮義精神將無法寄托,學習也就失去了意義。大學生要踐行的正是“仁”的禮義核心,只有在實際運用禮儀的時候懷揣對他人的尊重、敬意,才能做到將內(nèi)在的道德和外在的禮儀有機結合。也只有正視個人內(nèi)心的羞恥、丑惡情感,選擇正義的、合乎禮義的道德情感,才能真正做一個禮儀內(nèi)外兼修的大學生,提升個人的道德自覺。另外,要學會持之以恒。禮的學習和踐行不是一日蹴就,也不是短期充電,而是融于日復一日堅持貫穿于每一件小事的日常行為。通過在日常的點滴行為中內(nèi)化“仁” “義”于禮,將所學到的儒家禮學知識加以練習,從而形成個人良好的日常禮儀行為習慣。正如儒者具備的品格“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一樣,大學生應當效仿儒者,盡管擁有淳厚的禮義,也仍然堅定執(zhí)行而不知疲倦。
1.“師道尊嚴”,端正大學生求學目的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修養(yǎng)個人道德的重要時期,其心智發(fā)育依然需要“人生導師”教師們的諄諄教導?!爸磳W”,意即知道要恭敬學習、敬重學問,是大學生對于求學的正確價值認知。要做到“知敬學”,必須做到“道尊”,就是以學道為尊、尊重學習之道。“道”在儒學的含義比較廣泛,有“道義” “道理” “道德”等解釋。唐代韓愈《師說》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闭\然,教師在傳承、教授“道”的職責千百年來未曾更改。因此,儒家認為要做到“道尊”,必先“師嚴”,“嚴”指的是尊敬,尊敬教師是學習過程中最起碼應該做到的。
現(xiàn)今,國家在全社會提倡“尊師重教”之風,要求大學生尊師重教,本質(zhì)上就是要尊敬所學專業(yè)的學問、尊重大學所學知識的道義,從“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椤拔乙獙W”。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沉下心刻苦鉆研專業(yè)知識,鍥而不舍地汲取真才實學;只有在尊敬知識的基礎上,真正做到尊敬老師,將老師所傳的“道”、所授的“業(yè)”、所解的“惑”牢記于心、學以致用。
2.“謀道不謀食”,端正大學生求學志向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論語·衛(wèi)靈公》)“道”指的是立足于社會的真本領、也是有“專攻”的某種術業(yè),而不是金錢俸祿本身。只有致力于獲得謀生的真本事,并為之付出年復一年的努力;心懷遠大志向,才能獲得豐厚的經(jīng)濟回報、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求學志向的確立,不僅關系大學生求學生涯學習目標的確立,更關系到大學生今后人生的奮斗方向,因此,有必要借鑒儒家有關學習志向的思想,端正大學生對于求學志向的價值認知。大學生效仿古人“謀道不謀食”,應當樹立遠大志向,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針對性地扎實積累專業(yè)技能。有的大學生擔心自己錯過所謂的“機會”,幾乎所有的文體比賽活動、社會實踐活動都參加;有的大學生熱衷“考證”,幾乎能考的職業(yè)技能資格證書都去考,認為“有證總比沒證好”。他們所追求的“機會”或“考證有用”并非“謀道”,而是“謀食”。端正大學生求學志向的價值認知有助于提高求學效率,輔助大學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大學生求學之路指明正確方向。
1.“孝”是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之一
“孝”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為看重的美德,它既是古人修行個人品德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也是用來教化社會風氣、民風民情的重要道德規(guī)范?!白釉唬悍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人的生命來自父母,父母養(yǎng)育之恩大于天,“孝”乃是人最本質(zhì)、最原始的道德情感,所有的道德教化都是從“孝”衍生而發(fā)的。
從大學生在校期間保護個人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fā),糾正他們對于生命健康的價值認知,也是盡“孝”道的要求之一?,F(xiàn)代大學生經(jīng)受挫折、抵抗壓力的能力參差不齊,在困難挫折面前時有大學生自暴自棄、甚至采取自殘方式解決問題的情況發(fā)生。“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儒家認為“孝”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愛惜父母所賜予的生命,愛惜自己的身體,不做傷害自己的事情,不讓父母為自己身體的健康擔憂。大學生愛惜生命,照顧好自己身體,盡心孝敬父母,既是大學生立足自我、積極向善、擔當社會責任的發(fā)端,也是大學生以禮為重,認識“孝”的道德價值的重要表現(xiàn)。
2.“悌”是大學生敬愛長者的基礎
儒家倫理范疇中對“悌”的解釋是“悌,善兄弟也”(《說文》),指的是敬愛兄長、兄弟之間關系和睦,用于維護封建社會家庭宗法關系?,F(xiàn)代人們對“悌”思想的傳承除了在家庭兄弟之間,也將其關系推廣至家庭以外的長者、朋友、同事、鄰里等之間。大學生有機會碰到許多父母以外的長者,一個懂得“悌”真諦的大學生,必然心存善念、能夠推己及人,做到敬重長輩、愛護幼輩。在儒家的孝悌思想中,不僅要真正孝敬父母、侍奉雙親,還要將此關愛父母之情推及同宗族的長輩們,要求尊敬長輩,關愛親友。大學生應當以禮相待,學會孝悌之道,敬讓謙恭、關懷他人。
如前所述,儒家“以禮為重”思想具有豐富的道德教育資源,能夠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提供有益啟示?,F(xiàn)代大學生處在世界和平發(fā)展、國家經(jīng)濟建設穩(wěn)步推進的良好環(huán)境中,呼喚大學生以更高的道德素質(zhì)肩負起神圣的時代使命。正所謂“德是為人之本,也是禮的核心內(nèi)容”[4],大學生道德教育對其能否擔當時代重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應當繼承和弘揚儒家“以禮為重”思想,善于從中汲取精神動力,強化內(nèi)心道德修養(yǎng),外化于個人行為,促進身心和諧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