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詞教學與鑒賞之間的開裂處,或可以詩人專題的方式來彌補。在專題中浸潤和體悟,去觸摸歷史的風塵、感受時代的余溫,以情理的體會取代技法的訓練,也許能夠開出古詩詞教學的一條小路來。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教學 杜甫 詩人專題
古詩詞的教學向來是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一個難點,既難在教學文本本身,又難在教學對象的低幼。古詩詞教學的方法,無論是題材分類、題型把握等大視角,還是如關(guān)注意象詞、情感詞的微視角,都已經(jīng)有許多成熟的研究成果,遑論對于古詩詞本身的欣賞研究資料,早已浩如煙海。但不能否認的是,學者視角的研究成果與基礎(chǔ)教育階段的教學研究之間尚存在巨大分野與深深鴻溝。比如,幾乎每一堂古詩詞教學課上,授課教師都會強調(diào)“知人論世”。而這種常常是“過眼云煙”式的詩人介紹、背景介紹,一次次地成為學生腦海中的云煙,倏忽不見。原因很簡單,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散點式的背景知識,難以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是否有可能通過詩人專題式的教學方式,以在一個教學時間段專門介紹一位詩人的生平、評析這一位詩人的作品的方式,來進行古詩詞的教學呢?以此加深“知人論世”的理解、增進人情世故的認知?這樣專題式的古詩詞教學形式,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否要求過高、開展過早?行是知之成。筆者決定將李白、杜甫兩位詩人(及作品)定為古詩詞專題教學的第一次嘗試教學對象。實踐下來,因李白專題準備倉促,而杜甫專題則準備相對較為充分,收效亦較好,以下將談一談關(guān)于杜甫教學的一些做法,供方家一哂。
一
在開展教學實驗之前,筆者閱讀了若干研究專著,除一些關(guān)于唐詩研究的通識性著作外,重點閱讀了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的《初唐詩》《盛唐詩》,也涉獵了李長之的《李白傳》、馮至的《杜甫傳》(這兩種傳記雖不可不讀,但年深日久,讀來似難有較大借鑒意義)。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和莫礪鋒《杜甫評傳》兩本重量級的研究專著,很值得一讀。如果說,初讀是把握杜甫生平,從第二本讀起便重在對作品的品析。與做學術(shù)研究不同,除了在現(xiàn)有資料基礎(chǔ)上完善杜甫生平大事記,主要還是要挑選能夠反映杜甫每一個生命階段(或文學階段)的作品,以準備教學。通過閱讀、斟酌、梳理,筆者大致將杜甫生平分為三個階段:青年的瀟灑、中年的苦悶、晚年的凄涼。這一分法無疑是粗糙的,但對于初中生的認知與學習而言,也許是適合的。青年時期的代表作首推《望岳》,中年時期的代表作首推《春望》,但中年期所寫的《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一詩應(yīng)當引起足夠重視(并聯(lián)系陸游《題少陵畫像》),納入到教學中去。晚年時期代表作較多,可多遴選幾首,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登岳陽樓》《旅夜書懷》《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江南逢李龜年》等,既能代表這一時期的詩風,又貼合教材,內(nèi)容也相對淺近。教學準備的工作是繁難的,需要較長的時間來把握詩人生平、選擇教學文本。在梳理完詩人生平后,所要做的就是常規(guī)的文本分析、教學活動設(shè)計了。
二
教學的第一階段,結(jié)合杜甫細致的生平梳理,將每個生命階段的代表作都提出與學生分享,或詳或簡。梳理生平時,以仕途發(fā)展為明線,以朋輩交游為暗線,以安史之亂為節(jié)點,重點關(guān)注詩人內(nèi)心的變化。從杜審言講起,穿插傳言軼事,打破嚴肅的經(jīng)傳式講法,保護、提升學生的好奇與興趣。正如莫礪鋒先生所言:“優(yōu)秀的詩人都是時代的晴雨表,而在社會急劇變動的關(guān)鍵時期出現(xiàn)的大詩人,更能敏銳地感覺到時代的脈搏?!保▍⒁娔Z鋒《杜甫評傳》)如果說杜甫的青年時期多在考慮個人命運的話,在中年時期“安史之亂”前后已經(jīng)明顯轉(zhuǎn)向了對民生疾苦、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第一階段的授課,只要基于生平、作品,有序推進,可弱化課中的活動設(shè)計?;谇捌诘臏蕚洹⒌谝浑A段的授課,在第二階段(也即總結(jié)分享課)中,筆者做了教學設(shè)計。
(一)在畫像中評說詩人
課前,布置學生結(jié)合杜甫生平,并根據(jù)自己的上課體會,為杜甫畫一幅人物畫。從學生的畫作反饋看,有的學生畫的是肖像,有的是將人物置于背景之中,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印象中的“杜甫”,有眼見“路有凍死骨”的杜甫,有獨立江頭沉吟的杜甫,有瀟灑不羈的杜甫,有拄杖嘆息“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的杜甫。上課首先就進行畫作交流(一些較為典型、質(zhì)量較好的人物畫),在畫作者講述“為何畫成如此這般”的過程中,詩人的生平就得到了回顧,杜甫人生的各階段基本都能照應(yīng)到。這一活動檢驗了學生在第一階段中的習得程度。
(二)在詩句中理解詩人
選列以下詩句,通過讓學生品析詩句的方式,沉入到一個個歷史情境中,檢驗學生對各階段作品感悟的深度。
(1)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2)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3)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4)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兵車行》)
(5)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官定后戲贈》)
(6)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
(7)人生無家別,何以為烝黎。(《無家別》)
(8)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百憂集行》))
(9)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0)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11)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江南逢李龜年》)
詩句的選擇遵從詩人生平脈絡(luò),兼顧了“安史之亂”的時間節(jié)點和詩風轉(zhuǎn)變的節(jié)點等,學生在一一評說的過程中,將之前被動接收的知識進行轉(zhuǎn)化,主動以自己的語言和個性化的理解重新表達(從課堂反饋看,學生的表達是令人驚喜的)。在此基礎(chǔ)之上,可將杜甫生平歸納為:少年意氣風發(fā),理想滿懷;壯年坎坷悲辛,山河破碎;老年孤苦無依,遙望故園。
(三)在比較賞析中進一步體悟生平
如果一節(jié)總結(jié)分享課停留在生平回顧層面則未免淺薄,也失卻了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機會,因此,進行比較欣賞是必要的,也能與教學實際需求聯(lián)系起來,不至于使詩人專題教學看起來像烏托邦式的存在。筆者選擇了《望岳》和《登岳陽樓》兩首同是登高的前后期代表作來進行比較賞析(后期代表作選列《登高》亦可),要求學生結(jié)合杜甫生平發(fā)表“解說詞”。因該活動有一定難度,且活動形式較為陌生,筆者先就《望岳》出示范例?!锻馈愤@首詩,從詩題上看,寫的是望泰山,從尾聯(lián)“會當凌絕頂”可見,詩人當時還沒有登臨山頂,應(yīng)當是在山腰遠望群山、仰望絕頂;(詩題角度)他看到群山連綿起伏、青翠欲滴,這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雄偉的山巒聳入天際,浮云幾許,歸鳥一二,這令詩人的心胸感到無比的開闊。(景物角度)這首詩寫于詩人24歲之時,此時詩人雖然剛剛經(jīng)歷了一次考試的失敗,但仍舊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全詩流露著一種極為闊大的豪邁之情,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代表作。(生平、情感角度)全詩借景抒情,具體手法以對偶、夸張為主。(寫法、手法角度)提示學生可從詩題、景物、生平、情感、寫法、手法等角度去構(gòu)思《登岳陽樓》的“解說詞”(有例可依,學生的解說詞亦相當出彩)。
(四)小結(jié):撰寫墓志銘
杜甫一生的主題或可概括為“破滅與堅守”。國家的危難、生靈的涂炭,使得杜甫逐漸地由《望岳》時的那種明朗開闊轉(zhuǎn)為《登岳陽樓》式的“沉郁悲涼”,杜甫從意氣風發(fā)、理想遠大,變得生活困頓,年老多病,漂泊流離,始終不得任用。正如蘇軾所說:“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 “他既不能由此退卻,也不能從中尋求解決方案”,但也“只有在那種動蕩不安的流亡地帶,一個人才能第一次真正領(lǐng)會那種無法把握的東西之艱難,然后,無論如何,繼續(xù)努力”(參見愛德華·W·薩義德《人文主義與民主批評》),一邊是理想的破滅,一邊的理想的堅守,兩者交替,也許便成就了杜甫的偉大。筆者的總結(jié)如果是一個尾音,那么也只能是尾音的一個音符,另一半仍應(yīng)由學生完成。為此,筆者設(shè)計了請學生為杜甫撰寫墓志銘的活動來收尾。這是頗具有隨機性的活動,從課堂反饋看,多數(shù)同學能夠以較為嚴肅的語言評述杜甫,個別學生能用絕句的形式精妙概括杜甫一生,為課堂增添精彩余韻。
三
詩人的專題教學是實驗性的,對于鄉(xiāng)村初中而言,幾乎是極大的挑戰(zhàn),將本應(yīng)是高中階段的語文活動下沉到初中進行。但想到錢理群先生曾大膽地在高中開設(shè)魯迅專題課且收效良好,則又不由給人以信心。詩人專題教學是孤獨的,它需要授課者像一個研究者一樣坐冷板凳,在急功近利的教育環(huán)境中堅守忍耐。課堂效果如何,可以從學生的反應(yīng)獲知;而課程效果如何,則難知難測。好在筆者確信,詩人專題教學是“語文的”,而“語文的”應(yīng)當不會錯。
參考文獻:
[1] 莫礪鋒.杜甫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
[2] 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M].曾祥波等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3] 馮至.杜甫傳[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
作 者: 楊陽,文學碩士,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蓮花學校一級教師。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