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汝葵 李碩 陳思靜
【摘 要】本文基于對《天工開物》中蘊含的化學史料的研讀,針對如何將《天工開物》融入化學課堂并挖掘其中的化學素材、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學科相融合的問題,提出通過讀古籍悟化學、讀古籍用化學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涵養(yǎng)人文精神,弘揚并傳承中國文化,并提出要從辯證思維角度去學習傳統(tǒng)文化,要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古人的一些觀點,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思辨觀與科學觀。
【關(guān)鍵詞】天工開物 化學教學 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8-0119-03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指出化學教材的編寫與內(nèi)容的選擇上要體現(xiàn)基礎性、時代性與人文性,增強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養(yǎng),要體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融合,自覺傳承科學文化。2019年,人教版新編高中化學出版,并在一些省市地區(qū)開始使用。相比上一版,新版在緒言中加入了這樣的描述:我國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和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等著作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化學知識和經(jīng)驗??梢?,傳統(tǒng)文化、人文教育、學科融合越來越受到黨和國家以及教育界的關(guān)注。
《典籍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的大型文化節(jié)目,第二期節(jié)目呈現(xiàn)了袁隆平院士與宋應星先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禾下乘涼,天下富足”,兩位科學家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科學家共同的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而連接這場跨越時空對話的正是一本典籍《天工開物》。此書是中國科技史料保存最為豐富的一部古籍,也是世界上第一部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chǎn)的綜合性著作。作者宋應星,字長庚,明末著名科學家,其作品《天工開物》根據(jù)“貴五谷而賤金玉”的思想原則,記述了許多生產(chǎn)技術(shù)及農(nóng)業(yè)用具。《天工開物》中包含著作者獨到的見解,雖有一些錯誤論述,但仍不失為一部重要的科學巨作,有研究與借鑒價值。筆者在研讀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中有許多的化學知識可以融入現(xiàn)代的化學課堂中,為理性嚴謹?shù)幕瘜W學習涵養(yǎng)人文精神,讓學生感受中國古代科技的力量。
一、讀古籍悟化學
(一)下篇卷十五《火藥料》與“氧化還原反應”
《火藥料》中記載:“凡火藥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于無隙可容之中。其出也,人物膺之,魂散驚而魄齏粉?!?/p>
此篇介紹火藥為何會爆炸,我國發(fā)明并使用火藥的歷史悠久,火藥最早來源于煉丹家的“意外”。在宋代《真元妙道要略》中有記載“有以硫磺,雄黃合硝石,并密燒之,焰起,燒手面及屋宇者”,書中告誡煉丹家謹防此類事件的發(fā)生。火藥不能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因此并沒有得到煉丹方士的重視,但其威力被軍事家看重,而后逐步發(fā)展改良,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并應用于戰(zhàn)場。至明成祖朱棣一朝,成立了以火藥、火銃以及火油繩為主要作戰(zhàn)武器的“神機營”,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獨立槍炮部隊建制。古人也一直在思考研究火藥爆炸的原因,宋應星受制于當時社會的“五行陰陽”學說,認為火藥的主要成分是硝石和硫磺,以木炭為鋪墊,硝石屬陰,硫磺屬陽,一陰一陽,放在密閉的鐵筒里面,陰陽相克,自然會爆炸。
(二)中篇卷五作咸《井鹽》:“火井”與天然氣
《井鹽》記載:“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jié),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p>
此篇記載了西川巴蜀地區(qū)有“火井”,井里面沒有火氣,古人將長竹剖開,去掉里面的竹節(jié),兩半竹子再用油紙裹?。ǚ乐孤猓?,即現(xiàn)代社會輸氣所用的管道。把鹵水注入鍋中,準備熬成鹽,利用“火井”中的氣,但見鹵水很快就沸起來了,此處的“火井”即為天然氣,宋應星稱此事為“世間大奇”。其實早在兩千年前,兩漢時期就有了天然氣的使用記載與相應的開采技術(shù),最早記載用火井煮鹽的描述可見于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這在人類能源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比英國17世紀使用天然氣約早了13個世紀。
(三)下篇卷十四《倭鉛》與“金屬鋅的冶煉”
卷十四介紹了黃金、銀、銅、錫等金屬的開采與冶煉,其中首次詳細技術(shù)了金屬鋅的冶煉技術(shù)。此卷中有眾多涉及合金、金屬的活潑性以及置換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記述。
五金《倭鉛》篇記載:“凡倭鉛古書本無之,乃近世所立名色。其質(zhì)用爐甘石熬煉而成,繁產(chǎn)山西太行山一帶,而荊、衡為次之。每爐甘石十斤,裝載入一泥罐內(nèi),封裹泥固,以漸砑干,勿使見火拆裂。然后逐層用煤餅墊盛,其底鋪薪,發(fā)火鍛紅,罐中爐甘石熔化成團,冷定毀罐取出?!?/p>
《天工開物》中最令人矚目的是有關(guān)金屬鋅的冶煉技術(shù),雖然在史料中記載我國在明朝已經(jīng)大量使用金屬鋅,如明宣德三年用31680斤銅與13600斤鋅(倭鉛)鑄造了大量的鼎彝,但有關(guān)金屬鋅冶煉技術(shù)的文字記載只有在《天工開物》中出現(xiàn),且《天工開物》配有圖解,即“凡倭鉛古書本無之”。書中記載的煉鋅方法稱為土罐高溫蒸餾法(有學者認為是迥流法),鋅的冶煉原理是將爐甘石(主要成分為ZnCO3)裝入泥罐,高溫下煅燒分解成氧化鋅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與煤炭反應生成一氧化碳用于還原得到金屬鋅,由于金屬鋅的沸點只有907℃,為防止其逸散或者被氧化,因此要做好密封工作,再降溫冷凝得到金屬鋅。反觀歐洲人在16世紀才知道鋅是一種金屬,17世紀才懂得鋅能從菱鋅礦中冶煉而成,但一直未掌握相應的技術(shù),長期從中國進口金屬鋅??梢姡撩鞒瘯r期我國在科學技術(shù)與生產(chǎn)方面仍是領(lǐng)先西方世界的。
“物自天生,工開于人”,書中共梳理的一百三十多種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工具,其中不論是農(nóng)業(yè)灌溉稻田的高轉(zhuǎn)筒車,還是煉鐵養(yǎng)蠶等精巧技術(shù),字里行間,都流淌著格物致知、經(jīng)世致用的科學態(tài)度,閃爍著熠熠生輝的智慧光芒?!短旃ら_物》中還蘊含著許多豐富的化學史料,如“冶煉鋼鐵”“利用置換反應濕法煉銅”“物質(zhì)的溶解性”“皂角結(jié)鹽法”“開采與煅燒石灰石”“利用酸堿平衡原理為絲綢染色”等。
二、讀古籍用化學
將《天工開物》中的化學素材融入課堂教學,根據(jù)知識內(nèi)容與性質(zhì)的不同,結(jié)合當代教育學理論將其融入教學設計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實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化學跨學科相融合,為嚴謹求實的理性學習注入感性認識,涵養(yǎng)人文精神,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促進文化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本文選取其中涉及氧化還原反應、酸堿中和反應、天然氣這三個文段分析探討,進行教學設計與試題編制。
(一)“火藥料”與情境創(chuàng)設
本篇可作為新課的導入,創(chuàng)設情境,在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中呈現(xiàn):火藥作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其歷史悠久,最早可見于宋人《真元妙道要略》中的記載,千百年來,人們也在思考研究火藥為何會爆炸?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在其著作《天工開物》中記載:“凡火藥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于無隙可容之中?!笔苤朴诋敃r的發(fā)展,宋應星將火藥爆炸歸結(jié)于“陰陽相克”,處在新時代的我們,知道要用科學的觀點去解釋,那火藥爆炸的原理到底是什么呢?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會找到答案。在內(nèi)容的學習之后,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去思考分析火藥的爆炸,首尾呼應。此處針對宋應星的“五行陰陽”學說的錯誤解釋,可以融入辯證思維,讓學生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問題,既要看到古人的偉大,又不能盲從權(quán)威,要有自己的觀點,科學是在發(fā)展中前進的。
編制試題1:
我國發(fā)明并使用火藥的歷史悠久,關(guān)于火藥爆炸的原因,經(jīng)典古籍《天工開物》中寫道,“凡火藥以硝石、硫黃為主,草木灰為輔。硝性至陰,硫性至陽,陰陽兩神物相遇于無隙可容之中”,硝石的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硫磺的主要成分問為硫,并結(jié)合草木灰中的碳,發(fā)生如下的氧化還原反應:
2KNO3+S+3C[反應]K2S+N2↑+3CO2↑
對于此反應,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硝石作為“氧化劑”,硫磺作為還原劑
B.每生成1mol的氮氣,需要轉(zhuǎn)移12mol的電子
C.二氧化碳的氧化性強于硫的氧化性
D.氧化劑與還原劑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2∶3
(二)《稻宜》《造糖》與化學知識的價值分析
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酸與堿的性質(zhì)》學習中,待學習了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之后,在介紹其應用時,可以引入此段材料:酸堿中和反應的原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可用醫(yī)療衛(wèi)生口服液堿性藥物治療胃酸,被蚊蟲叮咬后,可以用小蘇打溶液或肥皂水涂抹止癢,而在古代酸堿中和反應也被廣泛應用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中?!短旃ら_物》稻宜中記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稻根(反禽獸骨),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土性帶冷漿即“冷水田”,土壤呈酸性,不宜于作物的生長,勞動人民用石灰改良。在《造糖》中記載:“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用石灰中和甘蔗汁的酸性以達到非糖分凝聚的最佳pH值,同學們還能舉出其他的有關(guān)酸堿中和反應的例子嗎?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體會到化學知識的重要性,能感受化學帶來的益處以及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加民族自豪感。
編制試題2:
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酸堿中和反應,在《天工開物》《稻宜》中記載:“土性帶冷漿者,宜骨灰蘸稻根(反禽獸骨),石灰淹苗足,向陽暖土不宜也。”在《造糖》篇中亦有記載:“反汁漿流板有槽枧,汁入于缸內(nèi)。每汁一石下石灰五合于中?!蓖列詭Ю錆{即“冷水田”,土壤呈堿性不易農(nóng)作物生長,在制糖中可用石灰中和過度的酸,下列有關(guān)酸堿中和反應正確的是( A )。
A.石蕊試紙測定石灰水的酸堿性的顏色是藍色
B.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所以生成鹽和水的一定是中和反應
C.可以利用氫氧化鈉溶液改良“冷水田”
D.用酚酞試液測定甘蔗汁的酸堿性
(三)《火井》與化學知識拓展
本篇可在人教版必修二“煤、石油和天然氣的綜合利用”作為知識拓展的素材呈現(xiàn):我國使用天然氣的歷史悠久,古稱之為“火井”,《文選》卷4《蜀都賦》中有“火井沉熒于幽泉,高煙飛煽于天垂”,這是晉代人對四川火井的詩意描寫。在明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中則介紹了利用天然氣煮鹽以及竹筒法從井中取天然氣。如今天然氣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優(yōu)質(zhì)燃料被廣泛應用,國家開展了“西氣東輸”工程,讓更多的家庭能方便快捷地使用天然氣,改善了管道沿線地區(qū)的人民生活質(zhì)量,有效地治理了大氣污染,這是我國又一項偉大的惠民利民工程。
編制試題3:
《天工開物》中有西川地區(qū)使用天然氣的記錄:“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jié),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這里的“火井”即為天然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天然氣是二次能源
B.天然氣充分燃燒后的產(chǎn)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C.天然氣組成中一般乙烷的所占比例最大
D.天然氣作為可再生能源被廣泛地應用
三、思考與總結(jié)
“古有《天工開物》,今人繼往開來”,書中記載的古代技藝值得今人研究,其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與先人之智慧同樣值得后世挖掘?!短旃ら_物》中的思想精髓,如人與自然相協(xié)調(diào),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這與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不謀而合。近年來,以傳統(tǒng)文化為背景的化學試題命制逐漸成為熱點,這提示我們要將教材與古籍中的化學知識相融合,培養(yǎng)學生人文底蘊與審美情趣,讓學生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弘揚并傳承傳統(tǒng)文化。本文根據(jù)《天工開物》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結(jié)合化學學科特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行教學設計,在設計的同時確保以化學科學知識為主角,輔以傳統(tǒng)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讓學生在理性學習的同時融入感性的審美;亦可以將《天工開物》作為學生化學學習的課外閱讀書籍,讓學生自主研究,學習其中的化學知識,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當然對于傳統(tǒng)文化,要以辯證思維的角度去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學習其優(yōu)秀的一面,也要認識到其受制于當時社會的發(fā)展,一些觀點是有歷史局限性的,要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辨觀與科學觀。
【參考文獻】
[1]王晶,鄭長龍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教科書·化學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宋應星.古法今觀天工開物[M].俞婷,譯.江蘇: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3]陳亦人.“天工開物”中的化學史料[J].化學教學,2003(11).
[4]陳磊磊.全國高考Ⅰ卷中化學與傳統(tǒng)文化題的分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9(5).
【作者簡介】朱汝葵(1970— ),女,漢族,廣西玉林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南寧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化學課程與教學研究、信息技術(shù)與課程整合;李 碩(1998— ),男,漢族,遼寧康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化學學科教學;陳思靜(1980— ),女,漢族,廣西柳州人,碩士研究生學歷,南寧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學課程與教學論。
(責編 楊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