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慧 梁瑞霞
肺結核主要是因結核桿菌而導致的一種肺部慢性傳染病,其發(fā)病率較高,是全球公認的重大公共及社會問題,同時隨著環(huán)境污染的日益嚴重,作為我國常見的癌癥之一肺癌的病死率亦逐漸升高,因此盡早對此病進行鑒別診斷對于肺癌患者預后的改善有著較高的臨床價值[1]。而肺結核和肺癌均表現(xiàn)出咳嗽、咳痰及咳血等相似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因此僅從臨床癥狀及體征鑒別兩者較為困難,而現(xiàn)階段肺部 CT 檢查仍是我國診斷肺癌的常用方式,但當肺結核和肺癌同時存在時,容易因兩者的癥狀類似而延誤肺癌的診治,因此對肺結核伴肺癌患者的疾病特點進行深入了解,對其指導臨床診斷及治療,乃至患者的預后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3]。因此,本研究通過分析伴及非伴肺癌的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癥狀,免疫功能及并發(fā)癥等的差異,旨在為肺癌伴肺結核患者的診治進一步提供臨床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8年2月至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肺結核合并肺癌組患者及肺結核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疾病類型進行分組,其中研究組患者為肺結核伴肺癌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2~67歲,平均年齡為(42.5±3.3)歲;而對照組患者為單純肺結核42例,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齡35~65歲,平均年齡為(42.8±3.6)歲。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所有患者均經(jīng)《內(nèi)科學》診斷標準[4]來診斷;所有患者排除其他惡性腫瘤;所有患者排除合并嚴重肝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1.3 檢查方法
1.3.1 胸部CT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檢查,檢查范圍肺尖至膈肌側穹隆(掃描參數(shù)為電壓120kV,電流40~80 mA,螺距1.0,層厚1.25 mm,若需增強掃描,則于掃描前15 s以2.5 ml/s的速度在前臂靜脈注射100 ml碘海醇,18 s后再掃描。
1.3.2 血液指標檢測 收集2組患者的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對其血清IL-2,IL-10,IL-17級TGF-β水平進行檢測分析,同時采用免疫比濁法對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進行檢測。
1.3.3 肺動脈CTA造影檢查 對兩組患者行肺動脈CTA造影檢查,對其肺動脈血栓形成情況進行觀察比較。
1.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情況;②比較兩組患者胸部CT特征的差異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差異情況;④比較兩組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差異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情況比較
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咯血及聲音嘶啞的幾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 其余癥狀則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1 。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特征的差異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患者胸部CT特征的差異情況比較
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鈣化、斑點影、條索影、空洞征幾率低于肺結核患者;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團塊影及毛刺征幾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胸部CT特征的差異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差異情況比較
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IL-2及IL-17水平均低于肺結核患者;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IL-10及TGF-β水平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血清相關指標的差異情況比較
2.4 兩組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差異情況比較
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幾率顯著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差異情況比較(例,%)
肺結核和肺癌均為臨床較為常見的肺部疾病且發(fā)病率較高,其中肺結核的發(fā)病機制為結核桿菌感染,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而肺癌則主要發(fā)生在氣管黏膜上皮層,屬病死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5]。雖然兩者的發(fā)病機制不同,但諸多研究發(fā)現(xiàn)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障礙易導致結核桿菌感染,進而導致肺結核發(fā)生,而肺結核又可促進肺癌的進展[6]。另外,由于兩者都發(fā)生于肺部,具有較多相似的臨床特征而難以區(qū)分,從而加大了對其的臨床鑒別診斷難度。因此,對肺癌合并肺結核患者的臨床特征進行進一步探究,對于此病的診治及患者的預后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咯血及聲音嘶啞的幾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 其余癥狀則無明顯差異(P>0.05),此結果提示當肺結核患者并出現(xiàn)嚴重的咯血及聲音嘶啞時,需考慮疾病是否發(fā)展合并肺癌病變可能。同時,我們從影像學角度對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鈣化、條索影、 斑點影、空洞征幾率低于肺結核患者;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出現(xiàn)團塊影及毛刺征幾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有研究表明,因肺結核病理組織學的特點,故其 CT 影像學表現(xiàn)為滲出性、增殖纖維化、干酪樣壞死、鈣化性病灶并存,且常表現(xiàn)為纖維條索影,鈣化影,高密度斑片影、空洞等[7]。 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因肺部不規(guī)則腫塊影,可呈現(xiàn)毛刺征等,因此肺結核合并肺癌組出現(xiàn)團塊影及毛刺征的患者多于肺結核患者[8]。另外結果顯示,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IL-2及IL-17水平均低于肺結核患者;而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IL-10及TGF-β水平均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此結果表明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的免疫炎性反應存在不平衡改變。最后我們對兩組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差異情況作了比較,發(fā)現(xiàn)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的幾率顯著高于肺結核患者(P<0.05),此結果表明肺結核合并肺癌患者肺動脈血栓形成風險較高,對患者病情控制及治療改善非常不利,提示對于此類患者要預防肺動脈血栓形成的風險。
綜上所述,肺癌合并肺結核患者具有一定的臨床特征及影像學特點,同時此類患者免疫炎性反應不平衡,且肺動脈血栓形成風險較高,在臨床上應予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