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摘要:緣分,就是這樣不期而遇,冥冥之中,有一根線牽引著你我, 總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讓我們相遇。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六個年頭,一共帶了兩屆學(xué)生。這兩屆學(xué)生承載著我的教育夢,我付出了我滿腔的熱血和激情,但回想起來,總是感覺缺乏一點什么,卻又說不出什么。今年接新初一 之際,有幸參加了“國培計劃”的班主任培訓(xùn),在這里聆聽了眾 多專家的講座,遇到了太多有教育情懷的班主任,尤其是接觸到新教育的觀念,簡直讓我欣喜若狂,我終于明白了為什么我的帶班總覺得缺乏了什么??v然我有一腔熱血,有很多想法,卻不知道如何實施,更不知道怎樣做比較利于學(xué)生的成長,新教育卻給我了靈感,給了我能夠?qū)嵤┪蚁敕ǖ穆淠_點。
關(guān)鍵詞:新教育;觀念;堅持
Abstract:Fate, is such unexpected encounter, mianmianzhizhong, there is a line pulling you and me, always at the right time, the right place let us meet.
This year, it is my sixth year of work, and I have two classes of students. These two years of students carry my education dream, I paid my full of blood and passion, but in retrospect, always feel a little lack of something, but can not say wha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Junior high school this year, I had the hon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headteacher training of "National Training Plan", where I listened to the lectures of many experts, met too many headteachers with educational feelings, especially in contact with the concept of new education, which made me extremely ecstatic. I finally understood why my head teacher always felt lacking something. Although I have a lot of passion, but do not know how to implement, do not know how to do more conducive to the growth of students, the new education has given me inspiration, give me to implement my ideas.
Key words:new education; Idea; Adhere to the
在新初一還未報到之時,我就開始在考慮,可以和全班孩子
一起做點什么,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堅持的品質(zhì),又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更可以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在曾經(jīng)的兩屆帶班過程中, 我也嘗試過和孩子們一起做什么,比如寫周記、看書、搞各種活動,雖然都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基本沒有一件事是三年可以一直堅持下來了。學(xué)習(xí)了新教育之后,發(fā)現(xiàn)做好班主任空有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不斷地學(xué)習(xí),不斷地引用先進的辦法。之所以之前沒有能夠堅持,主要還是我的隨意性。每一次活動,我的每一個想法,都具有隨意性,并沒有產(chǎn)生連續(xù)性,更沒有思考這項活動的意義何在。所以,盡管我花費了很多心思在班級工作上, 但效果都微乎其微。任何一項活動,都應(yīng)該有它專屬的計劃,它是有針對性的、有連續(xù)性的、有意義的、有溫度的。
新教育“十大行動”中有一項是“每月一事”。我結(jié)合了初中學(xué)生喜歡新鮮感的特性,和我校學(xué)生的基本狀況,改為“每周一薦”,計劃每周給孩子們推薦一樣?xùn)|西,推薦的內(nèi)容視學(xué)生的年級和發(fā)展情況而定。
針對初一的特殊性,我開始思考什么樣的活動它的難度適中, 易于堅持,每天都可以做,花費的時間也不多,并且可以增強班 集體的凝聚力。由于我?,F(xiàn)在沒有早讀,孩子們到校后有 15 分鐘左右比較自由的時間,我就在想有沒有什么活動可以利用這段 時間就可以實施的。我想了很多,比如利用這段時間讓學(xué)生播新 聞、講題、演講、唱歌等等,但是結(jié)合我校學(xué)生的實際情況,覺 得這些對于初一的孩子還是有些困難。最后,我決定每天利用早 上的這段時間讓孩子喊口號,傳遞正能量,讓孩子們在學(xué)校的每 一天都是充滿活力的。喊什么呢?我收集了大量簡單的、朗朗上 口的口號。恰逢此時,我正在閱讀《一間可以長大的教室》一書, 其中北京首都附小郭麗萍老師的文章《朵朵葵花,向陽而生》中 正好寫到了她的晨誦經(jīng)歷,里面講到她將他們班的“功力詩”改 為了誦讀那些美好、有趣的詩。郭老師的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和 靈感,我在思考我是不是也可以將晨誦的內(nèi)容變得更加豐富呢? 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請教了語文老師,但我又想?yún)^(qū)別于傳統(tǒng)的 早讀,就像《新教育》中所說“晨誦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記憶未來可能用到的知識,不是為了進行記憶力的強化訓(xùn)練,而在于豐富兒童當(dāng)下的生命,在于通過晨誦,既養(yǎng)成一種與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習(xí)誦。領(lǐng)略優(yōu)美的母語,感受詩歌所傳達(dá)的感恩、優(yōu)美及音樂感”?;谛陆逃龑τ诔空b賦予的內(nèi)涵,我選擇了《新教育晨誦》這本書作為初一“每周一薦”的內(nèi)容,并將初一“每周一薦”的內(nèi)容定為“每周一詩”?!缎陆逃空b》這本書匯集了 眾多專家,潛心專研,結(jié)合實際,每周一個主題,一個主題 7 首詩。結(jié)合我校學(xué)生基礎(chǔ)薄弱、缺乏生活儀式感的特點,我從每周的 7 首中選擇一首作為晨誦的內(nèi)容。
每周的前三天,我通過領(lǐng)讀、自讀的方式,讓學(xué)生熟悉所選詩歌,后兩天,我會給詩配以不同的音樂,讓學(xué)生感受不同的音樂使得詩歌的味道也會發(fā)生變化。
一開始,孩子們不適應(yīng)、不自在,覺得在日常生活中這樣詩配樂地進行誦讀有些做作,你看我我看你。觀察到這些,我首先自己大聲誦讀,沉浸在詩中,其實,作為一名歷史老師,這并不是我的強項,但我明白,我必須給這些初一的孩子們做出表率, 我在做著我并不擅長的事情,在這過程中,成長的并不是只有孩子們,還有我。在我的帶領(lǐng)下,孩子們慢慢開始張開嘴大聲誦讀??粗⒆觽児P直的身影,深情地誦讀,我的眼里看到了不同尋常的孩子。我們的孩子,大多數(shù)家庭情況不好,父母的生計甚至難以維持日常生活,他們只看到生活的苦,很難體會到生活美好的一面。那一刻,我深深地心疼著我的孩子們。
每天早上的晨誦,配合著優(yōu)美的音樂,我眼見著孩子們越來越自信的表情,誦讀時有時沉浸其中,時而溫柔,時而激昂,時而惋惜,時而悲傷,我們共同欣賞著美妙的音樂,體會著詩歌的魅力,感受著作者的情感。經(jīng)過一周的誦讀,我還讓孩子們圍繞“每周一詩”的主題寫一篇周記,內(nèi)容不需要多少,貴在內(nèi)容的真實和真誠。
通過“每周一詩”的誦讀活動,讓我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總在教育學(xué)生熱愛學(xué)習(xí)、熱愛生活,那應(yīng)該怎么熱愛呢?其實通過語言簡單地告知學(xué)生要熱愛生活,對于學(xué)生而言是一件挺難做到的事情。通過一件件的身邊小事,通過教師自身行為的影響,讓學(xué)生在點點滴滴中感受著熱愛的真諦。
“與黎明共舞”,“用詩歌開啟新的一天”,晨誦,讓孩子們在詩意中開始新的一天,讓孩子浪漫地開始新的學(xué)習(xí),成長了孩子們,也成就了我!
參考文獻:
[1]新教育呼喚新教師——2021,與教師共勉[J]. 曹松林. ?成才. 2021(02)
[3]新教育觀念下的高中家校合作策略淺析[J]. 馬文毅. ?東西南北. 2020(06)
[4]讀《新教育》刊有感[J]. 彭扶遙. ?新教育. 2020(21)
[5]“朱永新們”:中國基礎(chǔ)教育改革的燃燈者 兼評《極目新教育》[J]. 劉飛. ?今日教育. 2019(05)
[6]架起有溫度的橋——記一名任課教師的新教育之旅[J]. 邊鵬鵬. ?當(dāng)代家庭教育. 2019(25)
[7]Chad L. Thompson Markedness in synchrony and diachrony. Edited by Olga Miseska Tomic[J] ?Studies in Langu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sponsored by the Foundation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1991, 15(2)
[8]Kragness Haley E, Cirelli Laura K A syncing feeling: reductions in physiological arousal in response to observed social synchrony[J]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2021, 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