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爽
摘 要:在小學階段,文言文教學已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編版語文教材對文言文的編排做出了數量與學段上的增加調整。因此,如何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課題。文章在明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提高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的基礎上,筆者以統編版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為例,談談如何以文字、文學、文化構建教學內容,實現文言文教學的傳統文化滲透。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薄罢Z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币虼?,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對傳統文化的內容編排做出了較大調整。其中,文言文篇幅由原來的4篇增至16篇,從只編排于第三學段,擴大至第二、三學段,可見增加數量之多,跨度之大。
在小學語文課堂開展文言文教學,幾乎每篇文言文都可以從文字、文學、文化三個層面展開。以文字、文學、文化構建教學內容,實現文字、文學與文化的三位一體,能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
一、追本溯源,探尋文字之美
文字落實是準確理解文言文文意的基礎,要求學生對每個字的形、音、義都能理解清楚,這也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做到“放過”與“突出”相結合。即文言文中那些字詞古今詞義一致,學生容易理解的,不需作特別處理;學生結合已有注釋、經驗或插圖就能自行理解的字詞就“放過”;而那些古今異義的字,則在教學中必須予以“突出”。
比如《伯牙鼓琴》中主人公之一“鍾子期”的姓氏“鍾”,統編教材為何改人教版的“鐘”為“鍾”,而非常見姓氏書寫的“鐘”呢?在文言文教學中,對漢字追本溯源,幫助學生掌握漢字的古義,特別是漢字的本義。
當學生提出姓氏“鍾”的疑問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出示“鐘”的變化歷程,引導學生探究漢字之美。
“鐘”對應的繁體字為“鍾”或“鐘”?!版R”本義指青銅制成的大酒杯,引申為積聚;用于姓氏人名,“鍾”氏其始祖居于“鍾離”,是以子孫聚以邑為姓氏。“鐘”則是倒垂懸掛的青銅器,用以報時、集合的信號音,引申為抽象的時間名詞?!锻ㄓ靡?guī)范漢字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規(guī)定,作為姓氏人名時,“鍾”為規(guī)范字形;《漢語大字典》和《新華字典》中的“鍾”也只有“姓氏”這一個義項。
以上教學中,通過展示“鍾”的字理及其演變,將識形、釋義完美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理解了“鍾”的本義,也領略了漢字構字的精妙與博大精深。
二、巧設情境,品鑒文學之味
古人講究煉字煉句,煉字煉句并不只是技巧上的追求,更是一種情意甚至是理、志、道的追求。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我們不妨找到這些能夠承載思想、意志的關鍵字句,對其巧設情境,引導學生品鑒文學之味。
《伯牙鼓琴》中最關鍵的兩句話即子期對伯牙的兩次贊嘆“巍巍乎若太山”,“湯湯乎若流水”,既寫出了伯牙琴技之高,又表明了子期與伯牙是為知音。然被世人尊為“琴仙”的伯牙,在遇到子期前會缺少贊美嗎?琴技出神入化的伯牙,他的琴聲里當然也可以有清風、朗月,有碧空、飛鳥……為什么在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中獨獨寫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呢?
教師通過巧設情境,輔以有關“太山”和“流水”文化意象背后的拓展資料——“巍巍乎若太山”意指像大山一樣高峻,“湯湯乎若流水”言曰如流水一樣浩蕩。山岳高聳,頂天立地,韓嬰稱其“萬民之所瞻仰也”;水流湍湍,生生不息,孔子以喻“君子之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以伯牙鼓琴,琴聲中的“太山”“流水”正是在表明其如山般高遠的志向與流水般寬廣的胸懷。而這志向與胸懷都被鐘子期所得。聲氣相求,腹心相照,正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層層深入,引領學生質疑反思,理解、感知知音文化的符號——高山流水。
文言文教學時注重對文言文關鍵字詞文化內涵的發(fā)掘,并注意把字詞的文化內涵與作品主題思想、意志的文化意蘊結合分析,巧設情境,可以有效改變學生對作品文學性的淺層理解,同時為教學增加情趣,幫助學生深化對文學思想、意志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三、母題拓展,傳承文化之根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獻的經典之作,學習文言文,最終落點是文化的傳承與反思。但在具體教學中滲透哪些文化?以哪種方式滲透?文化滲透的邊界在哪里?都值得深思。據此,教師可以將“文化母題”納入文言文傳統文化滲透方式的視野。
《伯牙鼓琴》選自《呂氏春秋》,結合課文“資料袋”可知,其為“知音”這一母題的源頭。于是,我們可以梳理傳統文化中有關“知音”這一“文化母題”的相關內容。
“知音”早在《呂氏春秋》《列子·湯問》等古書中均有記載,也流傳于民間“伯牙破琴絕弦謝知音”的傳說。而后明代馮夢龍將其收入《警世通言》并拓展為話本,廣為流傳。這些關于伯牙、子期的故事,形成了一個具有“知音”文化系列的認知框架,成為漢文化特有的意象符號。
在對“知音”母題的拓展學習中,又可以梳理歷代有關“知音”的古詩文,如:漢朝《西北有高樓》中的“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唐代孟浩然《示孟郊》的“鐘期一見知,山水千秋聞”;北宋王安石《伯牙》的“故人舍我歸黃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等等。歷朝歷代歌詠“知音”、渴盼“知音”的詩文不勝枚舉,形成了漢民族特有的文化符號。
從同一母題出發(fā),篩選拓展內容,引入這些故事、詩文加以延伸,讓學生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豐富對知音內涵和知音文化的認識,增強文化認同感。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明確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意圖,提高在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將教學扎根在文本的沃土中,積極探索多種形式,實現文字、文學與文化的三位一體,最終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14-03-28)[2021-10-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黃鶯.文言文教學解讀要點談——以《伯牙鼓琴》一課為例[J].教育研究與評論(小學教育教學),2021(07).
[4]宋國萍.《伯牙鼓琴》文化考證與教學設想[J].小學教學設計(語文),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