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錄像觀察、數(shù)理統(tǒng)計和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第49屆世錦賽雙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進行分析研究,并結合2017版男子競技體操新規(guī)則的變化,剖析當今世界男子競技體操雙杠項目未來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男子體操雙杠項目提升競技實力提供理論參考。結果表明:我國運動員鄒敬園在雙杠項目方面競技實力位于世界第一梯隊,且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有統(tǒng)治地位。在第49屆世錦賽雙杠項目決賽中鄒敬園與維尼亞耶夫的缺席,致使“D”分與“E”分均明顯低于前兩屆世錦賽。第Ⅲ組別使用率穩(wěn)占第一位,后上轉(zhuǎn)體180°成倒立成為本屆世錦賽的必選動作。傳統(tǒng)支撐擺動類動作仍受運動員青睞,掛臂類動作的使用數(shù)量有所下降,多是為了滿足組別要求。前團兩周轉(zhuǎn)體180°下仍是下法的主流動作,后屈兩周下將成為歷史,我國運動員應當加強下法難度的訓練。在保證難度的情況下,完成質(zhì)量是成套動作取勝的關鍵。
關鍵詞:世錦賽;競技體操;動作組別;難度;完成質(zhì)量
中圖分類號:G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6-0044-06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complete sets of movements of men's parallel bars in the 49th World Championships
GUO Liyan
(Shanxi Business College, Taiyuan 030000, Shanxi,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video observation,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expert inter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omplete sets of movements of the top 8 athletes in the parallel bars in the finals of the 49th World Championships, and analy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men's competitive gymnastics parallel bars in the worl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new rules of Gymnastics in 2017. It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men's gymnastics parallel bar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Zou Jingyuan is the first tier in the world in the parallel bars, and he is the most promising candidate to win gold in parallel bars in Tokyo Olympic Games. Due to the absence of Zou and Viniyaev in the parallel bars final of the 49th World Championships, "D" and "E" points a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revious two world Championships. It remains the first of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the third group steadily, and the backward up turn 180° handstand became the required action in the world championships. The traditional supporting and swinging movements are still favored by athletes, and the number of arm hanging movements has declined, mostly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groups. Double forward tuck half turn dismount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movement, while sheep dismount with 2 saltos become history. Chinese athlet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the difficulty of dismou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difficulty, the quality of completion is the key to success.
Key words:World Championships;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ction group; difficulty; quality of completion
收稿日期:2021-09-23
作者簡介:郭麗艷(1992- ),女,山西臨汾人,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在世界男子競技體操項目中,雙杠項目一直擔負著為我國爭金奪銀的重大任務,是男子六項中最穩(wěn)定的奪金點。里約奧運會我國體操陷入低谷,其中優(yōu)勢項目雙杠也未有獎牌入賬。在隨后的第47,48屆世錦賽中國隊強勢崛起,我國小將鄒敬園勇奪兩屆世錦賽雙杠冠軍,在第48屆世錦賽中甚至高出第二名將近1分的成績。在剛剛過去的第49屆德國斯圖加特世錦賽,鄒敬園由于在預賽出現(xiàn)失誤沒能進入決賽,這讓冠軍的歸屬充滿不確定性,但我國仍有兩名運動員闖進決賽,可見我國運動員在雙杠項目的絕對實力。本文通過對第49屆斯圖加特世錦賽雙杠項目決賽成套動作難度、動作編排以及比賽成績等進行深入分析,在各國運動員熟練掌握新規(guī)則的基礎下,把握雙杠項目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男子體操雙杠項目提升競技實力提供理論參考。
1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第49屆斯圖加特世錦賽雙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套動作及比賽成績?yōu)檠芯繉ο螅?7,48屆世錦賽雙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成套動作為參考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wǎng)、萬方等數(shù)據(jù)庫搜索關于競技體操雙杠項目的相關文獻資料,通過國際體操聯(lián)合會等相關網(wǎng)站,對雙杠項目發(fā)展的特點及趨勢有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認識。
1.2.2 錄像觀察法
通過反復觀看現(xiàn)場錄像及CCTV轉(zhuǎn)播的第47,48,49屆世錦賽雙杠項目決賽的現(xiàn)場實況,對所需的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詳細記錄。
1.2.3 專家訪談法
針對所研究的內(nèi)容與目的,對山西省體育局、太原理工大學等相關體操專家及部分省市體操教練員進行了訪談,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23.0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歸類,并進行邏輯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成套動作編排特征分析
現(xiàn)代雙杠動作主要是由不同結構組中選擇的擺動和飛行動作組成,并通過各種掛臂、支撐和懸垂動作之間的不斷轉(zhuǎn)換來反映這個項目的全部潛力[1]。在分析第49屆世錦賽雙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的成套動作編排及競技實力對比中發(fā)現(xiàn),各國優(yōu)秀運動員使用動作編排具有同類相聚的特點,在難度動作選擇上各有不同,展現(xiàn)了體操項目的多樣性,基本符合當今世界競技體操發(fā)展的潮流[2]。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雙杠流行的上法有兩種即:掛臂后擺上屈體前空翻成支撐和后上轉(zhuǎn)體180°成倒立動作。其中前5名運動員中有4位雙杠上法動作均采用掛臂后擺上屈體前空翻成支撐,此類動作屬于掛臂類動作,在2017版男子競技體操新規(guī)則中對掛臂類動作扣分更加嚴格,且對運動員身體素質(zhì)要求極高,運動員大多會在滿足規(guī)則的情況下盡量避免該類動作的使用而減少因動作質(zhì)量不佳引起的扣分,而掛臂后擺屈體前翻動作較易完成,且不易扣分,因此成為多數(shù)運動員掛臂類動作的首選。我國選手鄒敬園在資格賽中出現(xiàn)失誤,未能進入決賽。但我國另外兩位選手肖若騰和孫煒闖入決賽,并在決賽中展現(xiàn)出自己應有的實力。兩位在雙杠項目上法動作選擇上均選用了難度價值為0.5分的動作。其中肖若騰則使用了其擅長的掛臂前擺轉(zhuǎn)體360°成倒立作為上法動作,接著又是兩個難度價值為0.5分的掛臂類動作,成套編排新穎,難度適中。孫煒則選用了雙杠主流上法動作后上轉(zhuǎn)體180°成倒立,緊接著又是兩個難度相對較低的短半徑回環(huán)動作。從中也可以看出運動員在選取動作時有“同類相聚”的特點。決賽前6名運動員前4個動作難度價值皆為0.4以上,高難度動作放在成套動作的開始階段,中間穿插難度價值較低的回環(huán)類動作過渡,下法提高難度成為當今雙杠成套動作編排的特點。在決賽中排名最后的2名運動員在預賽中為前2名,這種結果在比賽中罕見,由此可見雙杠項目的競爭激烈程度,以及運動員在決賽中壓力之大,如何正確疏導運動員在比賽中的壓力正是教練員和科研人員亟需解決的問題。
2.2 成套動作各組別結構特征分析
運動員的難度分是由最有價值的10個動作組成,它們來自于4個組別,分別為“第Ⅰ組兩杠上支撐或經(jīng)支撐完成的動作;第Ⅱ組從掛臂開始動作;第Ⅲ組在一杠或兩杠懸垂擺動和短半徑回環(huán)動作;第Ⅳ組下法”。東京奧運周期新規(guī)則規(guī)定:一套完整的雙杠成套動作必須包含4個不同的動作組別,每完成一個動作組別加0.5分,總計2.0分[1]。從表2和圖1中可以看出:在雙杠項目4個動作組別中,Ⅲ組動作以32次使用和40.0%的比例穩(wěn)占第一位,且有3人次以組別最多5次的數(shù)量完成該類動作,最少的也有3次,可見懸垂大擺和短半徑回環(huán)動作已經(jīng)成為運動員雙杠項目的首選動作;傳統(tǒng)支撐類動作仍受運動員青睞以28次和35.0%的比例占據(jù)第二位;Ⅱ組難度價值更高的掛臂類動作僅以12次和15.0%的比例依舊排在第三位,且使用次數(shù)較前兩屆世錦賽有所降低,這也表明了運動員經(jīng)過前兩屆世錦賽的洗禮,已經(jīng)充分理解了規(guī)則,減少使用扣分更加嚴格的掛臂類動作,以求獲得更高的完成分。從表2中也可以看出,我國選手肖若騰在8名運動員中支撐類動作選用最少為2個,而其擅長的掛臂類動作選用最多為3個。
2.2.1 支撐擺動類動作使用特征分析
作為雙杠項目的傳統(tǒng)動作,支撐類動作是構成雙杠項目成套動作的主題,該組別動作通過支撐擺動獲得力量來完成各種轉(zhuǎn)體和空翻動作[3]。由表3可知:在雙杠項目4個動作組別中,支撐類動作仍受運動員青睞,人均使用3.5個,主要集中于前擺轉(zhuǎn)體、希里、空翻類動作。希里類動作難度價值高,且容易形成有效的高難連接,因此成為東京奧運周期雙杠項目的必選動作[4],由希里動作升級的一杠希里動作數(shù)量也較前兩屆世錦賽有所增加。在支撐擺動類動作上,今年世錦賽最大的變化是空翻再握成掛臂動作較第47,48屆僅1次的數(shù)量上明顯增加,達到4次,然而更高難度價值的空翻再握成懸垂動作在第47屆2次、48屆3次降為本屆世錦賽的0次,單個動作難度價值的降低也預示著本屆世錦賽雙杠難度不如上兩屆,主要原因為前兩屆世錦賽冠亞軍鄒敬園和維尼亞耶夫均沒能參加本屆世錦賽決賽,這兩位運動員在雙杠項目上不管是難度還是完成均代表著世界最高水平。
2.2.2 掛臂類動作使用特征分析
掛臂類動作是由掛臂支撐開始的動作,其特點是旋轉(zhuǎn)半徑小、轉(zhuǎn)動力量不足,難以保持有效的動力,且扣分明顯,但是難度價值較高,成為不少頂尖運動員的主選動作。進入東京奧運周期以來,新規(guī)則對掛臂類動作扣分更加嚴格,得分更加困難,因此該類動作對運動員完成質(zhì)量要求極高,且每一個動作的失誤都可能影響整個比賽[5]。所以雖然該類動作難度價值較高,普遍在E組及以上難度,但在使用率方面仍然不高,尤其是在本屆世錦賽鄒敬園與維尼亞耶夫雙雙缺席的情況下,使用率更是大幅下降。由表4可知,掛臂類動作使用僅12次,占總動作的15%,涉及4個類型動作,以掛臂后擺屈體前空翻成支撐為最多,有5人次使用,前兩屆世錦賽均有6人次使用,可見該動作技術已經(jīng)嫻熟,成為多數(shù)運動員的標配動作。在掛臂類動作選用中,運動員多以掛臂后擺屈體前空翻成支撐作為上法動作,這樣既滿足動作組別要求,又保證了難度,且避免了空翻伸展不足導致的額外扣分[6]。掛臂類動作難度大,扣分因素明顯,致使不少運動員使用該動作僅是為了滿足組別要求而適當降低使用率,正因如此,也勢必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奪取較高“D”分的最佳選擇。
2.2.3 懸垂大擺和短半徑回環(huán)動作使用特征分析
懸垂擺動動作是由里約奧運周期的懸垂大擺動作和短半徑回環(huán)動作兩組動作合并而成。 具有種類多、發(fā)展快、難度高的特點,且從生物力學角度看該類動作旋轉(zhuǎn)半徑大,易于形成高難動作的相互連接和轉(zhuǎn)換[7],因此成為各國運動員首先選用的動作。本屆世錦賽使用該類動作為32次,占總體的40%,與第47,48屆世錦賽完全一致。由表5可知,難度價值為0.5分的后上轉(zhuǎn)體180°成倒立有8人次使用,與希里一致,前兩屆世錦賽也分別有7人次、6人次使用;后上成倒立有6人次使用,與前兩屆世錦賽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推測后上成倒立及后上成倒立轉(zhuǎn)體動作將成為東京奧運會雙杠項目第Ⅲ組別的首選動作。該類動作結束時成倒立姿勢,有利于難度動作之間的直接連接,對于成套動作的流暢性也有一定的幫助。此外,難度價值為0.5分的后上團身后空翻成掛臂以及難度價值為0.6分的大回環(huán)馬庫茨和大回環(huán)轉(zhuǎn)體180°團身前空翻一周半成背掛動作均是東京奧運周期3屆世錦賽中首次使用的動作。比賽動作類型的多樣性,使得雙杠項目愈加精彩。
2.2.4 下法動作使用特征分析
在體操項目中,下法動作決定著整套動作的成敗,因此加強下法穩(wěn)定性成為各國運動員日常訓練的重點。與里約奧運周期相比下法動作最大的變化是主流下法由后屈兩周下轉(zhuǎn)變?yōu)榍皥F兩周轉(zhuǎn)體180°下,難度價值得以提升。東京奧運周期3屆世錦賽中各有一次后屈兩周下動作,皆為我國運動員完成,0.2分的難度差,使得完成該動作的運動員無緣前三。因此我國運動員要取長補短,加強下法難度的訓練[8]。第47,48屆世錦賽完成后屈兩周下的運動員為林超攀,均與第三名相差0.033分,位居第四;第49屆世錦賽完成后屈兩周下的運動員為肖若騰,與第三名得分一致,其完成分稍遜于前者。根據(jù)國際體聯(lián)規(guī)定,單項在總分一致的情況下,完成分優(yōu)者獲勝。綜上所述,我國運動員在保證完成質(zhì)量的情況下還需加強下法難度的訓練。在第47屆世錦賽德國選手莫薩爾成功完成難度價值最高為0.7分的后團兩周轉(zhuǎn)體360°下,難度價值高伴隨著風險大,完成率低,因此整個東京奧運周期也僅有這一名運動員完成這一動作,前團兩周轉(zhuǎn)體180°下仍是主流下法。
2.3 成套動作的難度與完成特征分析
雙杠一套成套動作包括“D”分和“E”分,“D”分即成套動作的內(nèi)容;“E”分即成套動作的完成情況,涉及到編排、技術要求和身體姿勢[3]。由表7可知:從前 3 名的成績來看,由于鄒敬園和維尼亞耶夫雙雙缺席本屆世錦賽雙杠決賽,本屆世錦賽雙杠比賽成績遠不如前兩屆世錦賽,甚至本屆世錦賽的冠軍成績還不能排至前兩屆世錦賽的前5名,這與我國選手鄒敬園和烏克蘭選手維尼亞耶夫缺席雙杠決賽有很大關系??梢姼ダ獱栯m然奪得了第49屆世錦賽雙杠世界冠軍,但與鄒敬園和維尼亞耶夫的競技實力還有很大差距[9]。此外第49屆世錦賽雙杠決賽前8名運動員當中整體“D”分相差不大,最高與最低僅僅相差0.4分,而“E”分則波動明顯,最大差距為1.25分,遠遠超過難度分最大差值,完全詮釋了當今競技體操的發(fā)展特點,即“難美并重,美優(yōu)先”。國際體操聯(lián)合會在鼓勵運動員發(fā)展難度的同時,更強調(diào)難度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要以高質(zhì)量的穩(wěn)定完成為前提[10]。
第49屆世錦賽雙杠決賽“D”分、“E”分折線圖如圖2、圖3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雙杠決賽8名運動員的“D”分波動較大,且沒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冠軍獲得者英國選手弗拉瑟爾完成分為8.4分在前8名運動員中并不出眾,僅僅排在第四,然而依靠全場最高難度分6.6分獲得冠軍,是典型的以高難度取勝的選手[11]。亞軍獲得者烏克蘭選手昂德爾同時擁有第49屆世錦賽雙杠決賽的最低難度分和最高完成分,憑借高質(zhì)量的發(fā)揮獲得一枚銀牌。昂德爾通過最低起評分依然能夠憑借高質(zhì)量的發(fā)揮榮獲一枚獎牌,這讓在東京奧運周期不斷追求難度分的運動員不得不重新審視“E”分的重要性。在傳統(tǒng)觀念上,難度分越高,運動員奪冠的幾率越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高“D”分的同時也伴隨著高風險。例如烏克蘭名將帕克努克依靠6.5的高難度在雙杠資格賽中獲得第一,但是在決賽中出現(xiàn)失誤掉杠,最終僅獲得第七名。德國名將道瑟爾在資格賽中排名第二,在決賽中同樣失誤掉杠僅獲得第八名。
因此難度需要發(fā)展,但是必須以穩(wěn)定的高質(zhì)量成套動作為前提,二者只有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才是取勝的關鍵[12]。從圖3中可以看出:除了冠軍獲得者,其余7名運動員完成分呈逐漸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在運動員整體難度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完成分與名次呈高度相關。動作難度是運動員競技實力的體現(xiàn),而成套動作完成質(zhì)量則是比賽最終獲勝的保證。因此在成套難度難以有效提升情況下,著重完善動作完成質(zhì)量,減少比賽中的失誤仍可以保持一定的競爭力[13]。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1)我國運動員鄒敬園在競技體操雙杠項目方面位于世界第一梯隊,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具有統(tǒng)治實力。本屆世錦賽雙杠項目決賽中由于鄒敬園與維尼亞耶夫的缺席,“D”分與“E”分均明顯低于前兩屆世錦賽。
2)第Ⅲ組別使用率穩(wěn)占第一位,且有3人次達到規(guī)則限制的最高數(shù)量5次,最少使用3次,后上轉(zhuǎn)體180°成倒立成為本屆世錦賽的必選動作。傳統(tǒng)支撐擺動類動作仍受運動員青睞,人均使用3.5個,在第47,48,49屆世錦賽上,希里動作成為每名運動員的必選動作。掛臂類動作難度高,扣分力度大,致使該類動作使用量有所降低,多數(shù)運動員使用該類動作并非為了增加難度,而是為了滿足組別要求,同時也成為優(yōu)秀運動員奪取更高“D”分的最佳選擇。
3)前團兩周轉(zhuǎn)體180°下仍是下法的主流動作,后屈兩周下將成為歷史,我國運動員應當加強下法難度的訓練。
4)難度是運動員整體實力的體現(xiàn),而完成則是取勝的關鍵。
3.2 建議
1) 在競技體操雙杠項目上,第47,48屆體操世錦賽我國運動員鄒敬園連續(xù)獲取雙杠冠軍,他在雙杠項目的競技實力位于世界頂尖水平,因此鄒敬園只要在比賽中穩(wěn)定發(fā)揮,順利完成成套動作,在任何大賽中獲取金牌不是問題。但除了他之外我國很少有其他運動員能夠在雙杠項目上獲得獎牌,難度有余、完成不佳是我國雙杠項目其他運動員存在的主要問題,因此建議我國運動員在提升難度的同時仍要以高質(zhì)量的成套動作作為重點。
2)在競技體操比賽時,對運動員的體能及心理能力都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而雙杠比賽時往往呈現(xiàn)出大起大落的特點,因此狠抓體能,強化運動員心理承受能力至關重要。
3)我國運動員除鄒敬園外,下法多以后屈兩周下為主,與國外優(yōu)秀運動員相比在下法難度上就相差0.2分,既不利于雙杠項目自身的發(fā)展,也對成套動作難度提升有一定的限制,嚴重影響了我國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因此建議我國運動員在訓練保障的基礎上大力發(fā)展前團兩周轉(zhuǎn)體180下動作,以確保我國運動員在雙杠項目上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國際體操聯(lián)合會.2017年—2020年男子競技體操評分規(guī)則[M]. 中國體操協(xié)會, 2017.
[2]郭君.中外雙杠優(yōu)秀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7.
[3]劉敦曉.世界優(yōu)秀雙杠運動員成套動作發(fā)展趨勢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 2018,37(2):50-54.
[4]張建華.世界男子雙杠“D”分動作的結構與發(fā)展趨勢研究[J]. 四川體育科學, 2018,37(4):55-57.
[5]劉敦曉.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雙杠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J]. 遼寧體育科技, 2018,40(3):75-79.
[6]杜旻.東京奧運男子單杠成套動作選擇與編排預測分析——基于2017 ~ 2020年男子競技體操的評分規(guī)則[J]. 湖北體育科技,2019,38(2):534-551.
[7]曲魯平,靳慶偉,于建成,等.我國優(yōu)秀雙杠運動員成套動作編排特征與創(chuàng)編設計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6,32(4):85-90.
[8]楊輝,馬海濤.基于秩和比法的中外男子體操實力對比分析——以第48屆世界男子體操錦標賽為例[J].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20,37(2):233-241.
[9]胡文強,李思民.東京奧運會周期世界男子體操發(fā)展態(tài)勢分析[J]. 福建體育科技, 2020,39(3):33-37.
[10]王文生,王伊佳,趙藝杰.第47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比賽競技實力分析[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8,30(4):362-365.
[11]彭召方,李佐惠,袁玲,等.中國體操競技實力移位現(xiàn)象探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7,53(3):93-99.
[12]趙元吉,常德慶.第43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男子雙杠成套動作編排特征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6):41-47.
[13]劉歡,董建國.東京奧運周期競技體操單杠成套動作難度與編排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21,43(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