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園園
摘 要:牛山孫氏宗祠坐落于棗莊市薛城區(qū)周營鎮(zhèn)牛山村,實占地面積為2048平方米,明末1488年建成,初為草堂,康熙年間第一次創(chuàng)修族譜時重修為廟,清末四修族譜時新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它是魯南乃至蘇北唯一保存比較完整、規(guī)模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風格、形式、規(guī)模均遵從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藝術的實物遺存。尤其是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民族生死存亡、家滅族絕之際,日寇瘋狂的侵略,激起了“嶧縣之地,無孫不成村,無戶不聯(lián)姻”廣大血性孫氏族人的強烈憤慨,黃埔軍校6期畢業(yè)生孫伯龍任支隊長,在嶧滕銅邳四縣毗鄰地區(qū)樹起了抗日大旗,彰顯了強烈的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是英勇抗戰(zhàn)的模范家族!文章從文物傳承、專業(yè)修繕和發(fā)揚紅色精神方面,簡述山東棗莊牛山孫氏宗祠的前世今生。
關鍵詞:文物;傳承;修繕;紅色精神
1 保護傳承文物,古建明珠牛山孫氏宗祠鑲嵌魯南大地
牛山孫氏宗祠坐落于棗莊市薛城區(qū)周營鎮(zhèn)牛山村,實占地面積為2048平方米,明末1488年建成,初為草堂,康熙年間第一次創(chuàng)修族譜時重修為廟,清末四修族譜時新建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2006年3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1 歷史沿革
①牛山孫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初為草堂。
②道光二十年(1840)正月,按照清朝大夫規(guī)格重建,《修建祠堂記》碑記中有詳細記載。
③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擴建為現(xiàn)在規(guī)模的祠堂。
④1936年,六修族譜時孫氏族人出資進行小規(guī)模修繕。
⑤1949年后宗祠作為公用,先后作為學校、衛(wèi)生所、糧庫及村委辦公使用。
⑥1990年,七修族譜時孫氏族人出資整修大門及院落圍墻。
⑦1993年,孫氏族人出資修繕,整修建筑屋面,更換椽檁,重做木裝修油飾,更換享堂和大殿廊柱。
⑧1999年,孫氏族人出資修繕大門,整修大殿及享堂的正脊,重做了所有建筑的室內墻面。新建了一進院的兩個碑廊,增修院落圍墻,鋪設甬路。
⑨2004年,由家族理事會主持對宗祠進行了較為徹底的一次修繕。
⑩2006年,其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k2015年,由宗祠管委會主持對孫氏宗祠大殿進行修繕。
宗祠坐北朝南,三進兩院,所有建筑均為磚木結構,大殿后展3.5米拉院墻形成后院,大門前建有小型廣場。宗祠一進院為大門、東、西碑廊及享堂,兩碑廊內分別存放始祖碑,二、三、四、五世祖及五世一至六支祖碑,五世七支及各分支祖碑,其中西碑廊南端的“建修祠堂記”碑道光二十三年(1843)立,記載了擴建宗祠的過程,享堂正中懸匾額“恪遵世德”,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甲科進士嶧縣縣令張玉樹題贈,院內還立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親賜御碑。二進院為文史堂、英烈堂及大殿,現(xiàn)文史堂內記載著牛山孫氏歷史淵源及相關史料,英烈堂內記載著為國犧牲的孫氏族人的生平。孫氏宗祠內共有四株枝繁葉茂的銀杏樹,均為國家二級古樹,為明弘治元年(1488)建設祭祀草堂時所植,樹齡距今已有500余年。
1.2 歷史、文化、社會價值:
孫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已有500余年的歷史。牛山孫氏宗祠是魯南乃至蘇北唯一保存比較完整、規(guī)模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風格、形式、規(guī)模均遵從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藝術的實物遺存。歷經幾百年滄桑洗禮,孫氏宗祠卻能保存至今,實屬不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氏宗祠曾被當作糧所、學校使用。“文革”中牛山村孫姓族人極力保護,使其免遭損壞。改革開放30年,孫氏族人多次集資對宗祠進行維修,使之保存完好。因此孫氏祠堂對研究山東省內同時代的建筑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為研究魯南地區(qū)清朝中后期祠堂類建筑風格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v觀孫氏家族600年歷史,不斷充實完善的八條譜訓和口傳心喻的列祖家訓,在世代傳承中形成了家道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表現(xiàn)出特有的文化特征,可歸結為:孝悌為先、耕讀為本、崇文尚武、敦親睦鄰、擁政愛國。而這些價值取向、家族文禮,通過口傳心喻,代代相傳,形成了孫氏文化傳承的特質,這一特質已融入孫氏家族的血液,深入骨髓,滋養(yǎng)心靈,上升為孫氏家族的文化自信與自覺,這些有益于社會的家族文化很值得社會各界的研究和學習。山東作為孔孟之鄉(xiāng),孫氏祠堂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因此對研究當?shù)匾约吧綎|的傳統(tǒng)文化、根祖文化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是魯南地區(qū)儒家文化的歷史見證,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孫氏祠堂具有深厚的歷史人文底蘊,是人們了解儒家文化并參加祭祖的重要場所。另外,作為省內明清時期保存較完整的祠堂建筑適宜當游覽地對公眾開放,對當?shù)氐穆糜伟l(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 留住歷史根脈,撥付??睿皶r勘察設計修繕文物
宗祠坐北朝南,共兩進院落,中軸對稱布置,院內保存有七座建筑?,F(xiàn)存建筑均為清道光年間重建(圖1)。宗祠僅大殿于2016年按照文物保護修繕方案修葺過,其他建筑均受自然因素影響,存在屋面瓦件散亂、碎裂、變形造成屋面漏雨、長草等不同程度的破壞。作者看到整體的古建滿目瘡痍,內心倍感滄桑,特別是聽了當?shù)剜l(xiāng)賢講述的孫氏家族家史及流傳至今的故事,身在宗祠內,尤能感受到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獻身精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報國志心堅似鐵”“錦繡河山收拾好,萬民盡做主人翁”的家國情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寄托,我們應該繼承和發(fā)揚。
由于長期受自然因素的影響、缺乏有效的管理及修繕不當,建筑遭到嚴重破壞:屋面瓦件散亂、碎裂、變形造成屋面漏雨、長草;木構件受雨水侵蝕使得其結構性能減弱或喪失、人為修繕不當,造成檐口下墜;墻體出現(xiàn)風化、酥堿現(xiàn)象等。通過薛城區(qū)文物行政部門多次現(xiàn)場勘查、拍照、記錄及牛山孫氏族人呼吁,牛山孫氏宗祠修繕工程被列入棗莊市2018年度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項目計劃同意實施項目名單,同年撥付修繕???12萬元,由薛城區(qū)文物行政部門聘請高標準設計(甲級)、施工(一級)單位完成宗祠修繕工作(圖2)。作者有幸參與了全過程,見證了此次保護性修繕宗祠的點點滴滴,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了宗祠相關文化,聆聽了許多關于宗祠的故事傳說。①
修繕工作啟動以來,區(qū)文物行政部門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到施工現(xiàn)場督導、檢查工程實施情況,同時協(xié)調溝通相關部門及時解決修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特別是針對專業(yè)設計方案與地方百姓意識存在差異的問題,其通過赴濟南請專家,到百姓家中走訪,最終圓滿解決問題。為保障工程質量,施工期間嚴格管理,委派專人監(jiān)管工程現(xiàn)場,監(jiān)理、審計單位盡職盡責,施工單位嚴格按工程設計要求實施建設,涉及個別不確定因素的施工方案,為避免設計、施工意圖脫節(jié),多次邀請設計單位同時組織鎮(zhèn)、村鄉(xiāng)賢現(xiàn)場溝通指導。2019年6月完成工程建設項目任務,2019年11月薛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組織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jiān)理單位、審計單位對該項目進行了竣工初驗,各項指標均合格,特別是群眾滿意度,作者多次聽到牛山群眾說:“這么多年,我們對這次修繕質量最滿意……這次修的是最標準的……工人干的可仔細了……這次是最正規(guī)的……”
自牛山孫氏宗祠修繕計劃書申報以來,主管單位由區(qū)文廣新局改為區(qū)文旅局,所在單位由區(qū)文物管理站改為區(qū)文物保護中心。目前宗祠修繕工程已經全部完工并通過竣工初驗。
在修繕期間,薛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認真學習了山東省文物局編印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工作,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要求整改。一次,他在隆興寺院西側,看到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撰寫的名碑“本命長生祝延碑”上沾滿泥土,缺乏保護,當即找到主管領導,并提出嚴肅批評。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保管不好,就是罪人,就會愧對后人。結合宗祠修繕實際工作,深感薛城區(qū)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作者為自己能夠參加修繕一線工作深感自豪,為能夠保護傳承文物、留住歷史根脈貢獻一分微弱的力量感到驕傲。
3 發(fā)揚紅色精神,展示孫氏族人赤誠報國情懷
牛山孫氏宗祠不僅是一處祠堂,更是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明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上大批孫氏族人都有比較敏銳的意識,明智通達,思想開明,是勇立社會潮流、思想解放的表率家族。辛亥革命時期,孫氏家族先后有孫承鐸、孫茂蘭、孫茂舉、孫景軒四名族人參加了同盟會。大革命時期,先后有孫伯龍、孫晉良、孫晉慈、孫晉恪、孫晉鐸、孫晉恩等六位孫氏族人加入黃埔軍校,探尋救國救民的道理。
尤其是在抗戰(zhàn)時期,面對民族生死存亡、家滅族絕之際,日寇的侵略激起了“嶧縣之地,無孫不成村,無戶不聯(lián)姻”廣大血性孫氏族人的強烈憤慨,紛紛賣地、賣牛買槍,砸鍋鍛刀,1940年在牛山孫氏的老家周營鎮(zhèn)成立了八路軍115師運河支隊,并由黃埔軍校6期畢業(yè)生孫伯龍任支隊長,在嶧滕銅邳四縣毗鄰地區(qū)樹起了抗日大旗,彰顯了強烈的民族大義和家國情懷,是英勇抗戰(zhàn)的模范家族!孫伯龍紀念園位于薛城區(qū)周營鎮(zhèn),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孫伯龍被民政部公布為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2015年其子受邀參加了抗戰(zhàn)勝利70周年大閱兵。①
查閱棗莊市抗戰(zhàn)史,牛山孫氏有130多名族人在抗戰(zhàn)中英勇犧牲,他們用愛國主義熱血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1989年,棗莊市政府專門撥出??钚藿诉\河支隊抗日烈士紀念牌,中宣部原副部長、原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題寫了碑額“懷烈亭”,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親筆題寫了楹聯(lián):“青山到處埋忠骨,后繼奮起振中華。”民主革命以來,很多的英才投身民族解放事業(yè),在解放戰(zhàn)爭中牛山孫氏家族犧牲600多人。
在1948年11月的淮海戰(zhàn)役中,韓莊鐵路鐵橋遭國民黨破壞。解放區(qū)調集的大批軍用物資和數(shù)以萬計的支前民工,齊聚運河北岸,難以運往前線。架鐵路橋木料極度匱乏!危急時刻,時任陰平區(qū)區(qū)長孫景德想到周邊幾十里唯獨祖塋上成片樹木,才能供架橋之用,砍伐老林樹木架橋!20多名族人獲知后,找到他全都跪下哭著說:“咱老林上的樹不能伐!你要是伐了,你就是孫家的罪人!”孫景德曉之以大義動員說:我們牛山孫氏家族素來愛國、更愛黨,這是咱為國家做貢獻的最好機會?;春?zhàn)役是咱們同國民黨反動派生死存亡的大決戰(zhàn),用上咱老林的樹修橋是咱牛山孫的光榮!老祖九泉之下也會高興的。
目前健在的九十多歲的孫氏族人至今還記憶猶新:祖林764株古松柏和宗祠前兩株大楊樹,歷時一個月才伐完。從祖塋至韓莊橋,運木材的木輪車隊其首已抵橋邊,其尾尚未出林地,景象蔚為壯觀?;春?zhàn)役勝利后,支前司令部欲表彰牛山孫氏家族的奉獻精神,牛山孫氏家族深知沒有國哪有家,謝絕了八路軍的表彰和物質補償,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段感人的軍民魚水情。這些祖塋上古柏樹齡最少都500年,有的樹徑粗得需4人合抱,周圍數(shù)里柏香幽隱,運河沿岸、微山湖畔都能看到樹的高大身影,是一方盛景。有1936年家族六修族譜拍攝的一幅祖塋樹林挺拔傲岸、虬枝伸展的照片為證,仍能從照片中感受到松濤颯颯的場景。2018年,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國防部原部長遲浩田上將題詞:“淮海戰(zhàn)役奉獻族林古松柏遺址。”②
參考文獻
[1]羅哲文.中國古代建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范敬宜,張春生,徐玉麟,等.文物保護法律指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