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欣
(寧化第五中學,福建 三明 365400)
生物世界與日常生活為初中生物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情景素材,教師要針對課本內容,以恰當?shù)那榫尘脑O計,把知識點轉化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探究活動過程中都能有所收獲,體會探究帶來的成功感,從而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初中學生由于受知識結構和生活經(jīng)歷限制,對有些課本知識難以理解。為了讓學生學得輕松,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并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教師應在認真研讀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從生活現(xiàn)象出發(fā),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課文內容的問題情境方式,同時設置的問題必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必須面臨且無法回避的問題。[1]做到將不易理解的課本知識與日常生活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課文內容某個知識分解成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符的幾個問題情境形式,逐漸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教師適時適宜地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不僅能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深入課堂問題,激發(fā)探究的好奇心和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在構建反射的概念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對這一概念掌握得更清楚,可以先讓幾對學生到教室前面輪流演示膝跳反射,然后讓同桌相互演示。根據(jù)膝跳反射的動作要領演示并提問:叩擊韌帶時,小腿有什么反應?這種反應是生來就有的,還是后天形成的?還有哪些例子類似膝跳反射?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交流討論,對問題進行探究、思考,既幫助學生建構重要概念,又有助于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學生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產(chǎn)生一定的生活體驗,教師要把這種生活體驗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探究興趣的養(yǎng)成。教師在精心備課時,要把握課程的重點內容,并把它當成教學的主線,以恰當?shù)?、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對于教學難點而言,教師應創(chuàng)設相應的問題情境,有針對性的巧妙點撥,化難為易,激發(fā)探究興趣,營造有益于探究的課堂氛圍,組織學生探究其難點形成的原因和尋找突破的方法,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類比等,形成清晰的網(wǎng)絡化結構的知識。
例如,教學反射弧的結構時,可充分結合生活中的常見實例,引導學生探究感覺燙手的過程,探究、討論:手接觸燙手的東西時,縮手和感覺到燙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是什么?原因是什么?這樣的反射有什么意義?然后,讓學生嘗試寫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不同反射的反射弧,通過多個不同反射活動的分析對比,學生容易區(qū)分反射和反射弧的不同。在區(qū)分反射類型的教學中,仍需充分結合生活實例,探究反射的類型,并進行分類。先讓學生說出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反射的實例:如學騎自行車時會經(jīng)常摔倒;上課聽到教師的提問會習慣性地站起來回答問題;過斑馬線時紅燈停、綠燈行等,教師將其板書到黑板上,再讓一些學生判斷反射所屬的類型。這種從生活實際出發(fā)的探究實例,給予學生親切感,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實驗教學活動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應側重于科學實驗方法的認識和理解,注重學生邏輯思維體系的引導和拓展。[2]例如,讓學生體驗“測定反應速度”探究的一般過程:先各小組討論、設計、完善探究方案,再制定小組實施計劃,完成實驗,得出結論,最后教師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加深學生對反射概念的認識。
因此,教學中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象,創(chuàng)設條理清晰、層次分明的問題情景,讓學生自主探究,課堂便會充滿生趣,學習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教師通過對教材內容增刪、拓展、加工,運用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相符合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探求的信心,提高探究效果,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正確方法。
課本標題常常起到統(tǒng)攝知識內容、點明主題的作用。[3]為此,借助課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教學“心臟”一節(jié)時,利用課題直接引出探究的內容:心臟被稱作輸送血液的“泵”,這是為什么呢?教師解釋什么是“泵”,引發(fā)問題探究:與“泵”有關的結構是什么?促進學生對課題的理解和對后續(xù)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利用直觀形象的實物引發(fā)相關的問題情境,能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學生更愿意參與到探究的過程中。例如,在觀察心臟模型的基礎上,讓學生觀察已解剖好(露出四個腔)的新鮮豬心,引導學生歸納心臟結構特點。再用一系列注重學生群體的差異性且有層次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思考、探究下列問題:(1)你觀察到心臟內部幾個腔分別與什么血管相連?(2)這四個腔的心壁厚薄有什么不同?心臟的四個腔是否都相通?這與心臟左右腔的功能有什么聯(lián)系?(3)血液在心臟內有序流動,是哪個結構在起作用?(4)心臟主要由什么組織構成?由此推斷它有什么功能?利用實物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具體可感的狀態(tài)下掌握所學知識。
課文中有些知識是以插圖的形式呈現(xiàn)的,是靜態(tài)的,學生不易理解,甚至容易造成思維混亂、理解偏差等情況??山柚嗝襟w手段,通過動畫演示的形式,讓學生對知識扎實掌握。如血液在心臟內如何有序流動?“打吊針”或“肌肉注射”時,藥物是如何到達身體各個部位的?這些問題都可運用多媒體動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不易理解的知識內容以動態(tài)的、直觀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刺激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對學習內容保持更具體可感的記憶。
課堂中,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基礎上,通過適當?shù)耐卣寡由欤龑W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銜接新舊知識,建立知識體系。例如,教學“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一課時,在學生掌握呼吸道的結構組成和各自的作用等本節(jié)知識點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問題,學生較易理解接受。如感冒時為什么造成鼻塞而呼吸不暢?為什么用鼻呼吸比用嘴呼吸好?青少年在變聲期,不要大聲喊叫(特別是在公共場合),要注意保護聲帶,讓學生了解保護聲帶的重要性。再如,新冠肺炎、非典型性肺炎、傳染性肺炎、禽流感等都具有傳染性,我們該怎么做?讓學生針對問題自由討論、思考,積極發(fā)言,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社會責任感。又如,在“合理營養(yǎng)”一課教學中,可先展示一張精美誘人的食物圖片,提問:你喜歡這張圖片中的食物嗎?它符合合理營養(yǎng)的要求嗎?怎樣判斷?現(xiàn)在有不少同學喜歡吃燒烤、方便面、辣條等零食,這些食品雖然可口,但被稱為“垃圾食品”,這又是為什么呢?我們常吃的食物安全嗎?能滿足我們的身體發(fā)育所需的營養(yǎng)嗎?在理解合理營養(yǎng)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性以后,再提出延伸性問題:怎樣為自己和家長設計一份營養(yǎng)午餐?這種聯(lián)系日常生活而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容易引起學生對知識的關注和學習興趣,不僅能夠理解“合理營養(yǎng)”的具體概念,對自己平日如何健康飲食有所了解,而且增進與家長交流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