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深受法蘭西人民的喜愛,在法國文學史上影響深遠。作為非主流文學的代表作品,它有其自身的研究價值和意義。首先,這部著作十分貼近古典主義的寫作原則和主題,推崇理性、遵守規(guī)則,描繪了令人窒息的社會背景下哀婉的宮廷愛情故事,當代法國文學史家卡斯泰將《克萊芙王妃》譽為“法國古典主義風格的一個最純粹的典范”。其次,這部作品不拘泥于古典主義的寫作風格,超出古典主義的范疇,小說在花費大段篇幅描繪女性的同時,還重點突出了克萊芙王妃獨立、清醒的女性魅力。本文意在分析《克萊芙王妃》中古典主義與女性主義思想的體現,同時探索路易十四時期女性思想的進步。
《克萊芙王妃》是17世紀法國女作家拉法耶特夫人的著名小說。作品故事情節(jié)主要圍繞克萊芙王妃、她的母親德·沙特爾夫人還有德·內穆爾公爵三個人物展開??巳R芙王妃在婚后對德·內穆爾公爵一見鐘情,但因受到家庭教育和自身道德的約束,她用盡一生與自己的情感作斗爭,愛得清醒又克制。
這部作品一經出版就獲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目光。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部歷史小說,另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一部心理學著作。事實上,以上兩方面都可以看作這部小說廣受歡迎的原因。17世紀的法國在文化、藝術、科學等眾多領域大放異彩,古典主義盛行于整個歐洲,拉法耶特夫人以亨利二世統治時期作為小說背景,影射“太陽王”路易十四時期的法國宮廷,因此《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不免具有歷史小說的色彩,這也正是古典主義所推崇的真實性與客觀性。此外,這部作品巧妙地運用對話和獨白來展現人物內心活動,體現了拉法耶特夫人高超的寫作技巧??巳R芙王妃自身的美好品質也是吸引眾多讀者的重要因素。
前人的研究更側重于討論這部小說是歷史小說還是心理小說,并給予論證,但未能系統地研究小說中的古典主義和女性主義思想。本文將從這兩方面解讀《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并以此來探索法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女性思想的解放與進步。
一、《克萊芙王妃》中的古典主義
古典主義的寫作原則與創(chuàng)作主題在此書中盡顯無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倡理性主義,書中女性遵守規(guī)則、忠貞,影射真實客觀的宮廷生活。事實上,理性與遵守規(guī)則兩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本文將后者——遵守規(guī)則——具體化,稱它為忠貞。
在分析《克萊芙王妃》所體現的理性主義思想之前,先來了解一下理性主義的來源、內涵及發(fā)展。笛卡爾的唯理主義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哲學基礎,它側重于闡述理性作為人類思維活動的主觀存在以及善于判斷和辨別真假的能力。這種理性主義平衡了文藝復興時期遺留下來的個人主義極端發(fā)展的境況,對國家穩(wěn)定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后來成為規(guī)范文學創(chuàng)作思想的國家理性。這種國家理性體現在文藝創(chuàng)作上就是要求作品的主人公克制個人情欲、履行公民義務、擁護中央王權,以達到鞏固和加強國家統一的目的。
理性主義在《克萊芙王妃》中的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當克萊芙王子決定娶德·沙特爾小姐時,她十分感動并滿懷感激,盡管知道自己不愛他,但考慮到對方身上的美好品質,和他結婚也不算勉強,沙特爾小姐最終選擇嫁給克萊芙王子。婚后她與丈夫相敬如賓、生活和睦,卻沒有熾熱的感情。即使后來與才貌雙全的公爵德·內穆爾邂逅,產生從未有過的情感,克萊芙王妃也仍然保持貞操,不越雷池半步。她克制自己的情欲,與自己的內心作斗爭,不時處于快樂、恐懼和擔憂的情緒之中。最終還是理性占了上風,克萊芙王妃拒絕了德·內穆爾公爵的求婚,在丈夫去世之后選擇去修道院了結此生。
第二,小說中與克萊芙王妃形成鮮明對比的、不理性的反面人物之一是克萊芙王子,他曾對自己的妻子講述德·圖爾農夫人與德·桑塞爾伯爵之間的情愛,談到桑塞爾伯爵因為圖爾農夫人的去世和背叛感到十分憂郁時,他告誡自己的妻子要保持理性,不能沉湎于痛苦之中??墒钱斖瑯拥氖虑榘l(fā)生在自己身上時,王子喪失了理性,并因此走向了死亡。在這里,讀者也更能理解作者所宣揚的理性的重要意義。
第三,小說中另外一個受感情支配的反面人物是德·內穆爾公爵,他為了得到克萊芙王妃的愛,把王位拋在腦后,甚至在克萊芙王妃遠離宮廷、在鄉(xiāng)下休整時,偷偷跑到她的住所觀察她,這在理性主義盛行的17世紀顯然是不入流的行為。最終,因為長時間見不到克萊芙王妃,公爵的熱情消散了,愛情之火也隨之熄滅了,這段戀情無果而終。這樣的結尾是作者對三角戀關系的一種否定,反面論證了個人理性的重要性。
在女性保持貞操方面,不得不提及克萊芙王妃的母親——德·沙特爾夫人。這位夫人孀居之后,便不再到宮廷露面,專心培養(yǎng)一位才貌和美德兼?zhèn)涞?、忠實于婚姻的女兒。在得知克萊芙王妃對德·內穆爾公爵產生愛慕之情后,她極力勸阻女兒遠離這種風流韻事,維持好自身的名聲。因此,她的女兒也同她一樣,一生忠貞。所以,讀者不難理解小說的最后一句話——“她的生命相當短暫,但品德高潔,成為后世難以仿效的榜樣”。這正是古典主義所崇尚的一種具有高雅品德、正直理性的人。有人說從道德層面講,這部小說與高乃依的戲劇相仿,強調責任感,但從心理層面講,這部作品更像是拉辛的戲劇,強調一種宿命論。其實無論是高乃依的戲劇還是拉辛的戲劇,無論是面對困難表現出自身的使命擔當還是終究擺脫不了命運的安排,從古典主義的創(chuàng)作原則上講,《克萊芙王妃》都是一部典型的古典主義小說。
從這部小說創(chuàng)作的主題來看,《克萊芙王妃》真實地反映了亨利二世統治末期的宮廷生活,而這正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統治時期法國宮廷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古典主義所倡導的真實與客觀表述。
二、《克萊芙王妃》中的女性主義思想
《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主要從三個方面體現了拉法耶特夫人對女性解放的探索。
第一,在故事主人公的描寫上,文中的男性不再是高大偉岸的英雄形象,他們和那些太子妃、公爵夫人一樣有著姣好的容貌與美好的品德。小說故事主要圍繞男男女女的情愛展開,男性話語權被削弱。年輕英俊又有學識的德·克萊芙王子與德·內穆爾公爵為愛情喪失理性,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是克萊芙王妃這一女性的形象成為作者肯定、贊賞的正面人物,她的品德高潔,是后世效仿的榜樣。
第二,克萊芙王子對愛情與婚姻的思考也是拉法耶特夫人追求平等的兩性關系的體現??巳R芙王子對德·沙特爾小姐一見鐘情,想盡辦法迎娶沙特爾小姐,最后他如愿以償,但卻責怪妻子對他只有敬重,沒有情人那樣熾熱的愛情。從這里讀者可以看出王子對以愛情為指向的婚姻的追求與向往,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婚姻更多的是父母包辦,夫妻二人只因為要結婚、生育才走到一起,雙方都可以有各自的婚外情,性、婚姻、愛情三者是分開的,但在這部小說里,克萊芙王子力圖把三者統一起來,這種行動和愿望蘊含了一種新型的男女關系和婚姻關系的內涵,預示了一種新的浪漫婚姻關系——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關系——的誕生,這種兩性關系正是18、19世紀青年男女追求的理想和目標。
第三,克萊芙王妃在處理自身情感問題時表現出鮮明的女性主義思想。王妃在丈夫去世后拒絕了公爵的求婚,并向其表達了一些大膽的具有女性自我覺醒色彩的想法。一方面,克萊芙王妃真誠而不浮夸做作,大膽承認自己對德·內穆爾公爵的愛慕之情,這是那個時代大部分女性并不具備的品質。另一方面,克萊芙王妃對愛情和婚姻有著自己的想法,她之所以拒絕公爵的愛意,并不僅僅是出于道德、責任的約束,更重要的原因是她認為公爵無法為她提供幸福的婚姻生活。在她看來,德·內穆爾之所以如此愛她,恰恰是因為他在追求自己的過程中遭受了不少的挫折,公爵對她可能有一種征服的欲望。就像她對德·內穆爾公爵吐露的那樣,如果她在孀居之后或者嫁給克萊芙王子之前認識內穆爾公爵,她就不會陷入悲痛之中。因此在當時的處境下,王妃拒絕投入和德·內穆爾公爵的戀情中,也不想因為公爵的追求者眾多而使自己陷入嫉妒的情緒之中。她想擁有的是一段幸福的婚姻,夫妻二人互相愛慕、相互尊重。如果她不能再擁有這樣的婚姻,她寧愿選擇孤獨終老??巳R芙王妃這種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婚姻觀正是18、19世紀女性所追求的,它是女性意識覺醒、追求自身解放的嘗試,具有進步的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解讀了《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所體現的古典主義寫作原則、創(chuàng)作主題和女性主義思想??巳R芙王妃面對愛情保持理性,不受情欲支配,與其丈夫和內穆爾公爵的感性行為形成鮮明對照。德·沙特爾夫人及其女兒保持忠貞,體現了封建傳統的道德與責任感。小說真實描繪了17世紀路易十四統治時期的法國宮廷生活,符合古典主義所追求的真實與客觀性??巳R芙王子對新型婚姻關系的向往是作者女性主義思想的體現;克萊芙王妃不屈從德·內穆爾公爵的追求,有著自己獨特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同樣體現了鮮明的女性自我意識和生活立場,這是作者對主流文學的一種挑戰(zhàn),表達了不同于主流文學的個人
話語和立場。
《克萊芙王妃》這部小說值得人們深入研究。首先,拉法耶特夫人通過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人們展現了17世紀的宮廷生活,文中用于描繪人物內心活動的話語十分巧妙,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其次,這部作品被贊譽為法國“第一部現代意義的小說”,它使法國小說在真實性上邁進了一大步。此外,這部小說跳脫出中世紀文學的桎梏,開創(chuàng)性地表述了對女性、對婚姻的思考,為后世女性追求思想解放、個人獨立提供了重要參考。
(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
作者簡介:毛琪(1996-),女,山東青島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