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一飛
摘要:初中音樂課程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音樂能力,提升學生藝術審美的重要學科。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在初中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有效促進學生的音樂感悟,強化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讓學生可以在豐富多樣的音樂課堂上接受民族藝術熏陶,有效加強初中音樂學科教學有效性,更好地貫徹和落實新音樂課程標準。本文基于初中音樂課程特點,針對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弘揚途徑進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初中;音樂;民族音樂
引言: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一,它體現(xiàn)民族文化的同時,也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藝術和歷史意義。在初中音樂教育中弘揚民族音樂,讓學生可以更加系統(tǒng)地進行民族文化熏陶,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可以從內(nèi)心深處產(chǎn)生內(nèi)動力,進而讓學生可以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音樂課堂學習實踐中。
一、情境化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時代教育發(fā)展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巧妙地利用信息化教學技術,根據(jù)教學目標,為學生精心地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以生動、形象、新穎的課堂教學方法有效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音樂學習自信心,從而全面促進學生的音樂教育,實現(xiàn)初中音樂學科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以初中音樂教材中《美麗的草原我的家》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首極具豪放風格的草原牧歌。在本節(jié)課程中音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播放有關草原牧民日常生活場景資料,讓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了解草原風情,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再比如《青春舞曲》這一課,教師可以以視頻、圖片的實行,為學生展示維吾爾族服飾、飲食等人文情懷,讓學生可以快速帶入角色,讓學生可以更加深刻的感悟民族音樂文化。[1]再例如《春江花月夜》一課,教師首先為學生播放歌詞朗誦,讓學生可以感受到這首詩的大致意義,然后再利用多媒體教學實際進行樂曲賞析,有效促進課堂氛圍的營造,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樂曲美麗,進而有效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與弘揚。
二、故事教學法,增強民族底蘊
初中階段民族音樂的弘揚途徑,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際,深入挖掘音樂創(chuàng)作背景,將其中所蘊含的故事情節(jié)引入到音樂課堂之上,讓學生在股市的引導下更加快速地投入到民族音樂學習當中,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掌握,讓學生可以更深層次地理解民族音樂文化,從而全面增強學生的民族底蘊,促進初中民族音樂教學有效性的全面提升。以初中吟哦約克城中《軍民大生產(chǎn)》以及《哈要掛》這兩首勞動民歌的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程中音樂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極具代表性的勞動事跡引入到課堂中,從以故事教學方法有效促進學生的課堂感悟,讓學生可以在故事中體會勞動精神的可貴,感受勞動人民百折不撓的精神,從而更進一步的弘揚民族音樂文化,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勞動精神感受。再比如《化蝶》一課的教學中,音樂教師結合凄美舒緩的背景音樂,為學生導入梁祝凄美的愛情故事。與此同時音樂教師還可以有效延伸到我國地方戲曲音樂:越劇,讓學生可以明白梁祝的故事、樂曲與越劇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從而全面拓展學生的民族音樂眼界,促進民族音樂的傳承和弘揚,促使學生在了解越劇的同時,還會不斷的啟發(fā)自身的音樂發(fā)散思維,實現(xiàn)學生自身綜合音樂素養(yǎng)的有效發(fā)展。[2]
三、開放性教學,捕捉民族靈魂
隨著新時代教育的不斷發(fā)展,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學習主體地位,積極創(chuàng)建開放性的音樂課堂活動,讓學生對音樂學習充滿無限的想象,有效活躍學生的音樂思維,幫助學生波卓民族音樂靈魂,全面促進學生的音樂思考和藝術想象能力。以初中音樂課程中《二泉映月》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jié)課程教學實踐中音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運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以畫筆、文字等形式表達自己的音樂旋律的理解,將音樂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比如:銀光普照的月光下,一位盲人正在演奏著旋律,你站在離他不遠的地方,欲向前走近互訴衷腸。通過有效啟發(fā),讓學生將民族音樂與人物、繪畫、情境、想象、以及音樂旋律的理解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的了解民族音,感受和體會民族音樂內(nèi)涵,深入地抓住民族音樂靈魂,讓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與民族音樂產(chǎn)生碰撞,進而最大化地促進初中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文化的弘揚。另外音樂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實際,有意識地增強課堂師生互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優(yōu)點的機會。比如音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民族音樂知識小競賽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學實際,讓學生可以在競賽中理解、學習、成長、發(fā)展,從而全面激發(fā)學生的民族音樂學習欲望,促使學生真正的領會到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3]
四、結語
總而言之,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初中音樂教育體系中,音樂教室在注重基礎教學目標完成的同時,還需要深入分析音樂課程內(nèi)涵,挖掘其中豐富的民族音樂文化,積極探索和創(chuàng)新音樂課堂教學形式,將民族音樂滲透于音樂課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促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啟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從而讓學生更為自覺地承擔起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責任與義務,進而全面落實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過程中應用作用,實現(xiàn)初中階段學生音樂學科綜合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萍.讓學生在欣賞中感知民族音樂的無限魅力[J].啟迪與智慧.2018(10):57-57.
[2]仇海紅.立足根本,展望世界—淺談如何開展中學生民族音樂教育[J].黃河之聲.2018(6):95.
[3]張莉忠.如何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實現(xiàn)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J].中學課程資源.2020(04):47-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