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媒體;短視頻;影像表達;藝術
中圖分類號:J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1-00-03
0 引言
如今,短視頻用戶數(shù)量呈爆炸式增長,并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這使得短視頻不再是簡單的娛樂,其朝著藝術、教育、電商、直播等各個領域不斷深入,吸引力不容忽視,如抖音、快手等已經完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短視頻類型眾多,對于一些刺激消費欲望、搞笑低俗的短視頻,人們作出了批評,但是又無法忽視基于短視頻形成的流量所帶來的利益,特別是隨著5G技術的逐漸普及,在網速大幅提升的背景下,短視頻已成為媒體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有十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而高質量的短視頻將引領受眾群體構建正確的短視頻藝術審美觀,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1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藝術審美缺失
短視頻是新媒體時代的寵兒,集受眾、技術、資本于一身,不僅改變了網絡輿論的生態(tài)格局,而且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的單線傳播模式,讓人人都可以是生產者以及傳播者。短視頻作為一種影像藝術的表達形式,應當從藝術角度進行優(yōu)化。當前的短視頻數(shù)量與類型繁多,但是部分短視頻存在審美缺失的問題,與“邏輯認知與情感體驗相統(tǒng)一”“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活動相統(tǒng)一”的藝術創(chuàng)作原則相背離,這會導致藝術審美缺失,不利于媒體市場健康發(fā)展。
1.1 個性十足,展現(xiàn)就是王道
短視頻內容大多與日常生活有關,這就是短視頻能夠給人一種親切感的原因,就像意大利新現(xiàn)實主義電影剛剛出現(xiàn)時帶來的感覺:當人們看慣了大屏幕中的角色扮演、人造景觀后,再從屏幕上看到與身邊有關聯(lián)的事物時,會感覺自己與電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從短視頻來看,當人們看慣了精致妝容的明星、侃侃而談的名流后,再看爽直的“Papi醬”、充滿土味的“華農小哥”、樸實的“巧婦九妹”,就會產生一種情感共鳴,進而做出評論、轉發(fā)、分享、點贊等行為,此時一個短視頻就可能瞬間火爆網絡,而視頻中所蘊含的“草根性”將實現(xiàn)快速放大與傳播。門檻低使得UGC用戶所制作出來的內容在數(shù)量上呈爆炸式增長,在形式上追崇“個性十足、我型我秀”。短視頻平臺為每個人都提供了展現(xiàn)自己的無限可能。同時,豎屏熒幕便攜、科技含量高的媒介特征,為受眾建立起了一個私人觀影空間,受眾的身體在這個空間得到了解放,受眾利用身體感知影像,與影像產生互動[1]。以抖音為例,其配置有“剪映”軟件,軟件功能豐富,包括美顏、特效、配樂等,并且操作簡單,用戶很快就能夠掌握這些功能的使用方法,然后分享自己的美好生活,并與其他用戶互動,這也是目前短視頻以“個人秀”為主要模式的原因。在短視頻時代,敢于展現(xiàn)自己就是王道,如個人舞蹈秀、極限挑戰(zhàn)、評車、熱點時事點評。制作門檻低以及“草根性”的特點讓短視頻擁有迅速引發(fā)共鳴的能力,吸引著很多用戶嘗試制作短視頻,但是大部分用戶并不具備影視藝術專業(yè)知識,所以在審美把握、藝術表達、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能力比較弱。
1.2 追求獵奇,刺激視覺感官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人們更青睞碎片化、娛樂化閱讀,而短視頻恰好能夠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短視頻數(shù)量與類型繁多,但是內容質量參差不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越來越多的短視頻制作者逐漸重視內容質量,并形成了統(tǒng)一認知,即用戶點擊了視頻,但是停留于該視頻的時間沒有超過5秒,那么就說明該視頻將面臨淘汰?;诖?,如何快速吸引人們注意,成為制作短視頻的關鍵,所以短視頻制作存在這樣一個法則,即“黃金三秒”,也就是將視頻的精髓放到視頻開頭。短視頻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創(chuàng)作主流更是朝著“人無我有,人有我特”的方向發(fā)展,內容露骨、服裝奇異、妝容搞怪、行為夸張的短視頻相繼出現(xiàn)在各大短視頻平臺。
以吃播短視頻為例,吃播曾一度火爆,博主為了吸引更多的粉絲,絞盡腦汁出各種奇葩招數(shù),如樹大胃王人設等。大胃王為什么能火?因為這類吃播的確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特別是視頻主人公的一些瘋狂舉動,如“密子君”可以一次將10桶火雞面吃完,這種行為就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然而,這類視頻雖然點擊量很高,但是掩蓋不了其內容匱乏的事實。此外,惡搞整蠱類的視頻層出不窮,以“超人小羅”為例,其通過花樣百出的惡搞方式很快擁有了大批粉絲。還有一些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為各種影視劇配音或者配字幕,篡改視頻原意或者斷章取義,目的都是獲取流量與收益。
如今,大部分短視頻追求獵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快餐式文化的需求,但是當人們長時間接觸這些內容后,就會產生一定的依賴性,進而降低審美水平,慢慢喪失思維創(chuàng)造性以及審美自主性[2]。
1.3 急功近利,同質化問題突出
短視頻可細分為工具類、電商類、SNS類、BBS類、資訊類、社交類等。以社交類為例,該類短視頻以UGC式為主,制作速度快,而且能夠抓住市場需求,從而快速獲得關注與點擊量。例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就有部分短視頻制作者通過短視頻快速變現(xiàn)。這些短視頻平臺功能豐富,為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特效、美顏、濾鏡、合拍、聲音模板等功能,正因為其功能完善,才讓一些急功近利的視頻制作者有空子可鉆。此外,視頻創(chuàng)作者借助功能或者模塊便可以快速完成短視頻制作,還可以直接按照別人的風格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這是如今短視頻內容同質化較嚴重的原因。
以“打工人”熱梗為例,其出現(xiàn)后一度掀起了打工人狂暴模式,與之有關的視頻數(shù)量呈爆炸式增長,但大部分視頻都是直接利用平臺的合拍功能、聲音模塊進行重復創(chuàng)作,該類視頻雖可能在短時間之內獲得大量關注,但質量參差不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受眾的審美觀念。如今,“泛娛樂”消費觀深入人心,短視頻創(chuàng)作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只要能夠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即可,這導致大量短視頻都是按照某一標準生產出來的,同質化嚴重、缺乏審美標準的短視頻充斥各大短視頻平臺。長此以往,短視頻創(chuàng)作者的藝術思維會慢慢被束縛,內容同質化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人們會出現(xiàn)審美疲勞,進而嚴重影響短視頻藝術的健康發(fā)展[3]。
2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藝術探索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文化開始朝著視覺文化轉型,而不僅僅是印刷文化。短視頻基于其自主性、隨意性、便捷性等優(yōu)勢快速崛起,視覺文化傳播速度加快,人們慢慢習慣用短視頻獲取信息以及展開社交。短視頻的快速發(fā)展讓傳統(tǒng)影像藝術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創(chuàng)作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視覺文化成為媒體市場未來發(fā)展的重要領域。因此,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短視頻,致力于探索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藝術性,讓短視頻成為時代進步的一種表征以及人們健康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1 加大內涵挖掘力度
在各類新興技術的支持下,每個人都擁有文化內容生產以及發(fā)行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再集中于精英層。短視頻制作技術門檻低,每個人都能利用技術發(fā)現(xiàn)、記錄更有趣、更美好的東西。無論專業(yè)團隊和機構還是UGC用戶,都要對短視頻有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即短視頻的核心永遠是內容,唯有高品質的內容才能做到長久不衰,才能贏得口碑。
以李子柒為例,其拍攝的視頻之所以能夠火爆全球,就在于視頻內容表達的正能量引起了人們的情感共鳴,其中涵蓋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和極致追求。基于此,建議在創(chuàng)作短視頻時,嘗試不使用濾鏡、不盲目跟風,將內容聚焦到生活,從小事入手,這樣才能發(fā)現(xiàn)、記錄、分享生活中的美,讓短視頻變得有內涵、有力量。
以《三分鐘》為例,這是著名導演陳可辛通過iPhone手機拍攝的短視頻,講述的是列車站臺上需要掐準每一個時機才能團聚3分鐘的母子之間的故事;賈樟柯在《一個桶》中用寫實手法,講述了一個年輕人提著一桶雞蛋返城工作的故事;還有Lawrence Sher的《女兒》,講述的是在跨年夜一個帶著餃子的母親在一輛輛出租車上尋找自己女兒的故事。這些短視頻中的各色人物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而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的事會引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語言怪誕、動作浮夸的短視頻只會在短時間之內刺激感官,人們往往一笑而過,并不會留下什么記憶。因此,從藝術層面來講,短視頻要注重內容,要加大對內涵的挖掘力度,這樣才能提升文化藝術格調。同時,建議相關部門以及平臺,針對短視頻行業(yè)確立高標準,盡可能在源頭就將一些劣質短視頻淘汰[4]。
2.2 回歸影像本體
講好故事是電影的本質,短視頻也是如此,因此,建議短視頻按照電影敘事的準則開展。短視頻最大的特點是短,雖然不能像電影那樣布局,但是可以借鑒電影的敘事準則,這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優(yōu)化敘事結構。短視頻會受到時間的限制,所以如何在短時間內用畫面抓住人們的眼球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把故事節(jié)奏安排得較為緊湊。以《一個桶》為例,視頻中的7個場景被一個密封的桶串聯(lián)起來,正因為桶被密封了,整個短視頻才充滿了懸念,使觀看者想要一探究竟。當男主打開桶并將標好日期的雞蛋一個個拿出來之后,短視頻所要表達的情感被瞬間釋放,使得人們壓抑已久的情感全面爆發(fā)出來,進而產生情感共鳴[5]。
第二,轉變敘事角度。短視頻雖然短,但并不會直接縮減、省略大量信息,可以從敘事方法上尋求突破點。以《三分鐘》為例,陳可辛以敘事為線索,制作了一個時長7分鐘的短視頻,這種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同樣能夠引人入勝。具體而言,首先,從空間來看,一邊是在列車上忙于工作的媽媽,另外一邊是站在月臺上焦急等待媽媽的兒子。其次,從事件角度來看,內容表明列車會在下一站停留3分鐘,這3分鐘便是母子見面的時間,因此,視頻主題也就呼之欲出。此時,人們會思考母子能否順利見面以及見面之后會說些什么,這些鋪墊引人入勝,讓人們異常期待結局。最后母子見面了,但是兒子并沒有回答媽媽的話,只是背乘法口訣表,時間快速流逝,當兒子背完之后,媽媽露出了微笑。視頻在短短7分鐘內就將愛詮釋得一覽無余,讓人深受感動[6]。
2.3 深入探索豎屏藝術美
在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影像創(chuàng)作者不斷挑戰(zhàn)新的可能。以電影為例,《雙子殺手》實現(xiàn)了120幀高清影像,《阿凡達》的3D畫面美輪美奐,《我不是潘金蓮》采用了圓形構圖等。技術革新對影像藝術的表現(xiàn)空間以及創(chuàng)作領域進行了重塑與拓展。同時,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智能手機、移動互聯(lián)網的普及,為影像表達在藝術領域的實踐提供了很大的空間,為了滿足受眾對“垂直影像”的需求,短視頻必須深入探索豎屏藝術美。在首屆抖音短視頻影像節(jié)(2019)上,張藝謀提出“豎屏美學”的概念,指出豎屏符合時代需求,對未來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2020年,張藝謀及其團隊推出《謝謝你》《溫暖你》《陪伴你》《遇見你》等具有豎屏藝術美的系列賀歲片。這一系列短視頻講述的都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主要采用寫實的白描手法,人物之間幾乎沒有對白,這讓畫面更具有質感以及吸引力。依托豎屏,將橫屏上的人物之間的左右關系調整為上下關系,讓受眾群體與視頻之間的距離更近。在觀看視頻時,人們不僅僅是觀看者,更是整部劇的注視者,會為視頻中人物美好的一瞬間而停留與感動。陳可辛為了讓《三分鐘》的鏡頭縱深感更強,充分利用了車廂中的玻璃櫥窗、上下鋪行走的樓梯等物理空間;為了體現(xiàn)畫面的立體感,采用了俯拍、仰拍等各種形式,為觀看者帶來了更加強烈的視覺沖擊。對于短視頻而言,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必定是構建豎屏構圖全新的敘事邏輯,只有這樣才能將豎屏的縱深層次感充分展現(xiàn)出來[7]。
3 結語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短視頻應運而生并快速占領市場,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短視頻能夠將信息的瞬時性充分發(fā)揮出來,并對人們的觀念、認知以及審美作出改變,所以,一定要認識到短視頻影像表達藝術的審美缺失問題,并采取策略加以解決,這樣才能提升短視頻的質量,從而促進媒體行業(yè)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楊星宇.影像美學的豎屏轉向[J].東南傳播,2021(9):56-58.
[2] 黃楓.短視頻專題報道的影像特征與拍攝手法探析[J].新媒體研究,2021,7(16):33-35.
[3] 劉廣宇,王成莉.短視頻語境下非遺影像化創(chuàng)作與傳播研究:以抖音、快手為例[J].當代電視,2021(2):95-98.
[4] 周韻淞,黃瑛.新媒體時代短視頻影像表達的藝術探索[J].長江文藝評論,2020(6):56-61.
[5] 陳佳瑩.淺析媒體融合背景下豎屏短視頻影像創(chuàng)作[J].明日風尚,2020(15):135-136.
[6] 雷鳴,曾軍梅.自制短視頻的影像敘事對受眾引導作用的探究[J].傳播力研究,2019,3(19):106-107.
[7] 阮甦甦.豎屏視頻的興起:移動傳播時代的短視頻創(chuàng)作新風向[J].西部廣播電視,2018(23):5-6,12.
作者簡介:王超(1988—),男,河南西華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文化產業(yè)、音樂產業(yè)、傳媒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