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華
(渭南開放大學,陜西渭南 714000)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完全適合如今的教學環(huán)境,所以應當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在此前提之下,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工作才能得到積極有效地開展,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的。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理論已經得到充分的重視。但是,根據目前的語文閱讀教學情況來看,素質教育教學理論重視程度仍然不夠。許多教師還在用應試教學模式來教導學生,導致學生在很大程度上會根據分數評價自身的學習成果[1],甚至會認為分數才是學習成果檢驗的唯一標準,其結果導致學生的學習觀發(fā)生轉變。另外在教學思想上,許多教師仍然沒有較大進步。部分教師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教學思想上,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通過自己的思想影響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探究精神,這種教學方法雖然在一定的歷史時期發(fā)揮過重要作用,但是從如今的教學形式來看,已經不具備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于核心素養(yǎng)理論,一部分教師已經有著較為深刻的認識,并且在教學工作中嚴格按照核心素養(yǎng)理論要求進行實踐。但是,仍有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理論仍然存在認知偏差。一些教師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給予學生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另一些教師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就應當注重學生文化屬性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沒有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以及正常的交流能力,這是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認知的一大誤區(qū)。
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深化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但是,部分教師對于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和深化認識不足,甚至有教師認為,所謂的創(chuàng)新就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所謂的深化就是一味地根據課本內容引申,這兩種思想和認識都是錯誤的。因為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如今階段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只不過某些部分不適應如今的教學活動。所以應當做出適當的改變,再結合當下學生的學習特點改進教學工作,這才是真正的創(chuàng)新[2]。而所謂的深化,也不是一味地根據課堂內容引申其他知識,而是將課本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加工,然后傳遞給學生,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成果。
在教學內容的設計方面,教師應當注意教學內容的合理性,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當站在學生的角度,客觀地評價教學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現象,應該怎樣解決。對于教學設計內容合理性的探究,其主要爭論點在于,怎樣的角度才是學生的角度。為此,教師應當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詢問學生最近在玩什么游戲,或者最近在閱讀什么書籍,再或者學生放假期間都在干什么。以此來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教師也可以實踐學生所說的游戲或者閱讀學生所閱讀的書籍,來體會學生目前的學習感受,這樣才能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做出客觀的評判[3]。
同時,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設計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反復的思考,對于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切實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比如,對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增加趣味性,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畢竟在大學期間,學生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尤其是男女學生之間的交流,所以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可以將學生之間的交流作為教學內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授課教師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層次發(fā)掘。大學生的理解能力相對較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層次發(fā)掘,挖掘課本中所傳遞的文化內核,然后由淺入深地向學生講解或者交由學生自主閱讀,對于學生不理解的地方,教師應當做到及時點明,以達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育的大背景下,教師應當充分扮演引領的角色,引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深刻領悟。對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教師可以選擇不直接回答,而是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難題[4]。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相對簡單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獲得答案。在問題設計方面,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才可以根據教師的引導最終自己尋找的答案,以此來增加學生的獲得感,發(fā)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在現代文閱讀方面,由于現代文在內容表述上的清晰和直接。所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相對較少,但是會比較集中,因為在大學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能力水平差別不大。對于這種現象,教師不應當直接講解此處原因的內核,而是應當帶領學生分析當時的語境、語義或者詞匯的表達,通過舉例的方式,使學生能夠明白,在閱讀過程中相關語句所表達的真正內容,這樣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閱讀核心素養(yǎng)。
在大學教學過程中,不應當以文化教育為首要教學目標,而應當加強學生的德育建設。當然,文化教育在大學教學過程中仍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德育建設也是大學教學目標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絡的發(fā)達使信息交流更及時、更普遍,學生可以在網絡上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接觸各類事件。由于大學階段仍然是大學生正確三觀的養(yǎng)成階段,所以大學生比較容易受到相關信息的影響,從而使其正確人生觀的養(yǎng)成受到阻礙。為此,應當加強學生的德育建設,切實做到文化教育和德育相結合。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文化教育和德育的位置可以發(fā)生轉變。某些學生已經出現不符合中國國情和公序良俗的價值觀,比如,某些學生比較拜金或者比較重視物質生活,對于文學創(chuàng)作或者學習的重視程度相對較弱,對于這樣的學生,應當加強德育建設,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來促進其學習和發(fā)展,并以此完成中華文化的傳承。
大學階段的教學工作仍然十分重要,其主要表現為,通過大學階段的教學工作,可以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并且可以讓大學生樹立人生信念。閱讀的世界是廣闊的,大學生可以通過閱讀獲得不一樣的思想熏陶,尤其是閱讀一些偉大作家的書籍,可以使學生發(fā)生巨大的轉變。因為學生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能夠設身處地的理解書中所傳達的思想,從而對其人生信念的樹立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
在大學階段,由于課余時間相對較多,部分大學下午甚至只有一節(jié)課,所以針對此種客觀現實,語文教師應當鼓勵大學生開闊閱讀視野。所謂的擴大閱讀視野,是指學生閱讀范圍的廣泛,而不應當僅僅局限于某一類文學作品。在這方面,大學語文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到圖書館對相關圖書進行查閱。通過購買書籍的方式來開闊大學生閱讀視野,會給大學生在經濟上造成一定的困難,而且書籍在閱讀之后,其保存問題也會困擾大學生。因此,語文教師應當鼓勵大學生去圖書館閱讀相關資料[5]。
同時,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達,部分文學作品已經可以在網上免費閱讀,但長時間閱讀電子書,會對大學生的視力造成一定的損害,并且長時間使用手機,可能會造成對手機形成依賴,從而導致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活躍思維能力嚴重下降,因此不鼓勵學生長時間在線閱讀。另外,大學生集中在圖書館閱讀相關書籍,可以促進大學生的交流能力。對于同一本書,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大學生之間可以通過閱讀同一種書籍,然后分享自己的見解,既能達到了優(yōu)勢互補的目的,也促使大學生對相關書籍的理解相對加深。
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可以增進學生對于相關書籍的理解能力,尤其是對現代文閱讀和理解具有比較突出的效果。所以,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相關書籍進行閱讀。在書籍的選擇方面,教師應當選擇適合大學生閱讀的相關書籍,以智慧啟發(fā)類、科普類和社會實踐類書籍為主,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對于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書籍,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時間對該書籍的理論或者故事線進行講解,對于書籍中部分難以理解的章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相關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大學生閱讀《老人與?!愤@本書的過程中,學生可能不太理解,最后老人為什么會將漁船鑿沉。此處,教師可以設置相關問題,設計問題的應該是由淺入深的形式,也可以是公開討論的形式,通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討論,加深對這個問題的見解[6]。最后,教師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果學生對教師的見解抱有否定的態(tài)度,教師可以邀請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根據多年教學經驗,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可以極大地提升學生對于現代文的理解能力和閱讀積極性,畢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對于紙質版的書籍幾乎沒有太大的閱讀興趣,對形式新穎的電子書閱讀興趣較大。其中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大學生由于長期在校園生活,對電子設備的渴望相對較高,所以對電子書的依賴性相對較大,這也導致大學生對紙質版的書籍閱讀興趣相對較低;另一方面,大學生作為時代的建設者和參與者,其本身對電子產品有較強的好感,而對于傳統(tǒng)的紙質版書籍有較大的成見,因此,大學生對現代文的閱讀興趣乃至閱讀積極性不高。
不同人對同一本書的理解能力或者看法是不同的,因此,在現代文閱讀方面,教師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想,尤其受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塑造的大學生,更應該激發(fā)其發(fā)表閱讀感想的欲望,只有激發(fā)大學生發(fā)表閱讀感想的欲望,才能使真正激發(fā)大學生閱讀現代文的興趣,并在此條件下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在發(fā)表感想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相關理論表述的完整性,不應當在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的階段,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如果其他學生不同意相關學生的見解,可以等相關學生發(fā)言完畢之后,再由其他學生進行發(fā)言,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生能夠完整地發(fā)表自己的閱讀感想,也說明該名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
教師對于學生的閱讀感想可以是肯定的態(tài)度,也可以是否定的態(tài)度,但是,教師應當站在交流的角度,而不是教育的角度。因為,學生能夠對相關書籍產生自己的看法,說明其對相關書籍具有一定的了解。如果教師在此時全盤否定學生的看法,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學生對現代文閱讀的積極性。所以,大學教師應當站在交流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友好的交流,以此來交換彼此對相關書籍的意見和看法。如果學生對于相關書籍的理解能力或者了解程度相對較差,那么教師可以先肯定該名學生閱讀見解積極性的一面,然后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發(fā)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對于教師的看法,學生也可以加以反駁,以此來營造積極溝通的課堂氛圍。此外,教師在發(fā)表相關見解的同時,也可以向學生推薦與之有關的書籍,方便學生對現代文閱讀加深見解。
良好的溝通氛圍可以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充分。同時在課下,也可以鼓勵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以保證課堂效果得以延續(xù)。但是在交流方面,應當讓學生保持謙虛和理性,畢竟,部分大學生好勝心理強,對于自身的見解抱有全盤肯定的態(tài)度,而對其他同學的見解則持否定的態(tài)度。這種現狀會導致大學生逐漸迷失自我,甚至失去基本的判斷能力。所以,教師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應當及時加以糾正,以此避免學生之間溝通所發(fā)生的問題。
綜上所述,語文現代文閱讀教學是培養(yǎng)大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首先,大學教師應當轉變教學方式,對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所謂的創(chuàng)新不是全盤否定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而是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進,以使其適應當前的教學情況;其次,應當加深大學教師對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認識和見解,使其能夠在充分理解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基礎之下,開展相關教學工作;再次,大學教師應當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進行教學內容的設計,在教學內容設計方面應當注重學生的實際情況等客觀因素;最后,應當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讓學生直接進行充分的交流,但是要避免學生之間交流所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