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偏離與重塑:當代中國財富觀構建路向的思考

      2021-03-09 02:06張艷玲
      河北經(jīng)貿大學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當代中國美好生活公平

      摘 要: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社會財富增長奇跡,同時人們的財富觀也發(fā)生了極大轉變及某種程度上的偏離。鑒于財富觀之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對于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中國,有必要基于馬克思財富觀的視角,厘清財富內涵、生成和分配方面問題的“理論原點”。當下中國社會財富內涵單純是“物的積累”,生產過分依靠“資本的催動”、分配傾向以“效率”為主導,偏離“時代敘事”。洞察當下社會財富發(fā)展的內在機理,當代中國社會財富的內涵應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應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勞動”,分配應傾向以“公平”為基準的“歷史趨向”。

      關鍵詞:當代中國;馬克思財富觀;美好生活;創(chuàng)新勞動;公平

      中圖分類號:A811;F06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101(2021)01-0026-08

      收稿日期:2020-06-29

      基金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青年課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空正義維度研究”(2019EKS004)

      作者簡介:張艷玲(1985-),女,山西太原人,華東師范大學博士研究生。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至關重要的主題性是創(chuàng)造并享有財富,擺脫貧窮,過上富裕的生活。這其中必然會涉及如何看待財富及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約翰·伯瑞說過,“觀念并非一種純粹的智力上的構想;其自身內部即蘊涵著一種動態(tài)的力量,激發(fā)個體和民族,驅使個體和民族去實現(xiàn)目標并建構目標中所蘊涵的社會制度。”[1]1可以說,改革開放的每一次深度推進都離不開財富觀的強勁支撐。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創(chuàng)造了舉世矚目的社會財富增長奇跡,同時人們的財富觀也發(fā)生了極大的轉變甚至是某種程度的偏離。鑒于財富觀之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對于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中國,有必要基于馬克思財富觀的視角,弄清財富內涵、生成和分配方面的“理論原點”,揭示并省思當下中國社會財富在某些方面存在偏離的“時代敘事”,洞察社會財富發(fā)展的內在機理,繼而為當下中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找出進一步循以進行的“歷史趨向”。

      一、財富內涵:從單純“物的積累”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財富內涵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有用物的認識與評價。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國家出于滿足人們對基本物質生活改善和提升的要求,孜孜不倦地探索如何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推動社會財富實現(xiàn)數(shù)量型的增長。時至今日,這種重社會財富數(shù)量型增長的發(fā)展模式依然保持著運行的慣性。人們也比較習慣于將財富等同于一定量的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基于對財富量的積累的熱愛,將財富內涵簡單地理解為單純“物的積累”。然而,“單純的物質性質的力量,只能釋放洪水?!盵2]7當社會財富的發(fā)展與單純“物的積累”價值同質時,社會財富原本鮮活而豐富的內涵就有可能被簡單的商品貨幣關系所扭曲。在當代中國,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們對財富內涵的認識要超越其表象層面的單純“物的積累”,轉而深入到人們內心層面“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

      (一)財富內涵的“理論原點”:“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何謂財富?財富認識源于歷史積淀。在馬克思之前,對“財富”的理解,重農學派是“社會純產品”,重商主義者是“貨幣”,古典經(jīng)濟學是“可供交換和消費的商品”。然而,這些學派對“財富”的理解都是獨立于人之外存在的客體對象物,出發(fā)點旨在實現(xiàn)單純物質財富的最大程度的積累。馬克思則不同,他是從人與人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出發(fā)看待財富的。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他依據(jù)人的個體發(fā)展,將人類社會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不同發(fā)展階段:“人的依賴”階段,“物的依賴”階段,“人的自由個性”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隨著人類自身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需求日益復雜多元,財富內涵也變得愈發(fā)深刻,呈現(xiàn)出不同的面相。從發(fā)展的視角看,馬克思對“財富”的理解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使用價值”到“交換價值”,再到“所有個人的發(fā)達生產力”的漸進深入過程。

      第一,財富是“滿足人的自然需要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人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即“人的依賴”階段,為了解決緊迫的生存問題,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活動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活動,也是人們每時每刻都要從事的活動,其主要內容是生產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資料。這是人們能夠維持生存發(fā)展的首要前提,同時也是創(chuàng)造歷史的前提。在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過程中,首先要進行生產的便是能夠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質,諸如“吃喝住穿以及其他”。[3]531基于此,財富首先就可以被理解為人們借助自身力量創(chuàng)造出來的,并且能夠為人們所利用的,同時還是人們所需求的有用物的總和。能夠被人們所利用是財富最為根本的屬性。在馬克思看來,“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盵4]48除此之外,馬克思還對財富的這一物質內容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界定。在他看來,財富的使用價值是不會因為社會財富形式的多樣而有所區(qū)別的。

      第二,財富是“滿足人們交換需要的價值”,交換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社會形式。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二階段,即“物的依賴”階段,作為社會財富物質內容使用價值的最終實現(xiàn),是在被使用和消費的過程中進行的。換言之,社會財富只有通過一定的交換環(huán)節(jié),才能夠使其本身的使用價值發(fā)揮其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功效。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對使用價值進行衡量。交換價值由此被分化出來成為社會財富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在對社會財富進行考察時,不僅要從質的方面來進行,而且還要從量的方面來進行,要為具有使用價值的“有用物”——“社會財富”找到“社會尺度”。這樣在商品交換關系發(fā)生過程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會和另一種使用價值對等起來,而使用價值也因此被抽離出去。在馬克思看來,使用價值被抽離后的社會財富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也就是商品的價值?!盵4]51這樣看來,交換價值從某種層面上來看,就可以被視為社會財富的社會形式。

      第三,財富是“所有個人的發(fā)達的生產力”。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第三階段,即“人的自由個性”階段,財富顯然不再單純是人的對象物,而是被馬克思提升到了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高度,即人的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在恩格斯看來,對歷史發(fā)展具有決定性影響的生產除了生活資料的生產,即衣、食、住等方面所必需的生產,還包括“人自身的生產”,即人自身的繁衍。[5]16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服從和服務于人本身的生產和發(fā)展。正如恩格斯所理解的,隨著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社會財富本身的目的不僅要保證人們有富足且充裕的“物質生活”,同時還要保證人們的“體力和智力”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6]299從某種層面上而言,人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和發(fā)展需要得到充分的滿足才是社會財富發(fā)展的根本目的。由此可見,馬克思不是單純的聚焦于對物質財富的追求,而是將社會財富的發(fā)展寓于人的發(fā)展之中的。從某種程度上說,財富的最終旨歸在于確證人的解放和發(fā)展的出場,即“人類能力的發(fā)揮和發(fā)展成為唯一目的”。此時“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的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7]52至此,財富的全貌得以本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二)財富內涵偏離的“時代敘事”:單純“物的積累”

      改革開放之前,面對貧窮落后的生存困境,對于每個社會個體而言,社會財富絕不僅是供其儲存收藏和炫富顯身的貨幣財富,而是滿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使用價值。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孕育和發(fā)展,以貨幣為媒介的市場交換日益興盛,貨幣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綜合代表。在此境遇中,人們對無窮物質財富享受的欲望,被資本單純價值增值的邏輯激發(fā)了出來。然而,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中不良因素的影響,不少人的欲望也被過分激發(fā),人們把對財富的追求單純簡化為對貨幣、金錢、物質的追求和占有。其中不乏一些人迷失于“物的世界”難以自拔,為了能在“金錢上力爭上游,勝過別人”[8]27,將單純謀求“物的積累”視為奮斗目標。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中,財富效力愈發(fā)彰顯為其符號化特征,能夠切實滿足人們需要的財富被輕視與忽略了。社會上不乏存在大量能夠最大化價值卻較少貼合人們需要的財富被生產出來。

      當人們對財富內涵的認識被單純“物的積累”占滿時,其“精神世界的萎縮和落寞”日漸凸顯,似乎陷入了一種非物質性貧困。換言之,當人們的“物質性貧困”問題日漸被解決時,精神、心理和文化等非物質性貧困萌生了。從社會財富的形態(tài)層面來看,物質財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精神財富則相對難以評估,以及被發(fā)現(xiàn)和利用。基于此,隨著財富內涵的日漸偏離,現(xiàn)實世界變得愈發(fā)“庸俗”,同時還使人們塑造出一種“單向度的人格”。馬利昂·格萊芬·登霍夫指出:“我們這個社會的特征是對于取得新進步和對時刻增加的期望的滿足的無限制的追求;所有的東西必須越來越大,所有的東西都要產生更多的東西,更多的自由、增長、利潤……這種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導致精神上的空虛、失意和異化。”[9]7也就是說,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人們,如若偏向于物質財富的享受,就很難用不被物役的心情去開展內心層面高尚的精神活動。

      (三)財富內涵的“歷史趨向”:“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以單純“物的積累”為目的財富觀,馬克思是堅決反對的。在他看來,社會財富的內涵不能囿于單純“物”的維度,而應該樹立“人是目的”的方向。當代中國已然實現(xiàn)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躍升。2019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30 733元,首次跨入3萬元大關,比2000年實際增長4.4倍,年均實際增長9.2%。[10]由此,對財富內涵的認識可以隨之回歸其本來的面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人們的需要主要是“美好生活需要”。其中,不僅包括“更高要求”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且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需要。[11]11習近平同志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出發(fā),揚棄了單純“物的積累”的內涵,開掘了馬克思財富觀在當代中國生發(fā)的新內涵,實現(xiàn)了對社會主義財富內涵的重要發(fā)展和深化。

      第一,財富滿足的是“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馬克思看來,“單純追求財富……只是人類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生存時間的一小部分。”[5]198要將財富內涵置于一個真正長期的視野中。換言之,“以財富為唯一的最終目的”的社會生產只是暫時的,社會生產終究會轉向以“人自身之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在當代中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對物質形態(tài)財富的關注轉向對人自身財富的關注,并且社會財富的生產和發(fā)展日漸擺脫傳統(tǒng)的單純以“物的積累”為中心,轉向以“人民”為中心?!耙匀嗣駷橹行摹背蔀楫敶袊鐣敻话l(fā)展的基本價值取向。換言之,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人們將日漸從單純“物的積累”中抽離出來,轉向“以人的能力全面發(fā)展目的”的生產?;诖?,當代中國社會財富內涵所指向的“美好生活”,不是以對“物”的追求為主的生活,而是以對“人”的追求為主的生活。

      第二,財富滿足的是人民的“全面”的美好生活需要。在馬克思那里,人是一個“完整的存在”,不僅是“自然的存在物”“精神的存在物”,同時還是“社會的存在物”?;诖?,人不應僅有簡單的物質生活,還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社會生活。由此看來,人們所追求的是很多方面需要的滿足,而不只是單純物質層面的滿足。換言之,當代中國社會財富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內涵,除了指向傳統(tǒng)的“物的積累”,更多指向能夠滿足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諸如相對健全的醫(yī)療保健體系、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相當水準的國民教育等。社會財富的結構將發(fā)生根本性變化。由此看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打開了社會財富的多維面相,使社會財富本身變得更加鮮活立體?;诖?,當代中國社會在推動財富發(fā)展的同時,要把提高人們的生活福利、拓寬人們的發(fā)展空間、維護人們的生存權利作為財富增進和分配的終極關懷,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全面發(fā)展。

      第三,財富滿足的是人民“高品質”的美好生活需要。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財富所滿足的需要都是不同的,基本呈現(xiàn)出從基本的生存需要向高品質的發(fā)展需要轉化。在當代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階為社會財富的本質內涵,這也就意味著人們開始有了更高品質的生活追求。其中既包括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即社會財富帶給自身的物質滿足感,又包括日益增長的精神追求,即社會財富帶來的心理滿足感。從根本上說,“滿足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為關鍵的就在于讓人民獲得更多的“幸福感、尊嚴感和滿足感”。從馬克思財富觀的視角來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追求的其實就是人主體性的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及合乎個性的多樣性需求的充分滿足。換句話說,當代中國社會財富內涵所要彰顯的是人的主體性和自為存在物屬性。

      二、財富生成:從過分依靠“資本的催動”到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勞動”

      財富生成在這里所指涉的是一定時期內社會財富生成所依靠的主要力量。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社會生產力還很不發(fā)達,人們注定要通過勞動這種生命活動來為自己生產微薄的必要生活資料。勞動由此成為當時人們所需社會財富的實現(xiàn)途徑。改革開放之后,隨著人們需要的轉變,相較于勞動,與市場經(jīng)濟相伴而生的資本邏輯在催動社會財富生成和增長中的作用凸顯。社會財富增長的速度與可持續(xù)性日漸被資本所掌控,資本業(yè)已成為催動社會財富生成的最強力量。這不免就使社會中的一部分人將目光狹隘地聚焦于當下影響社會財富生成的表象要素,即資本。其實不然,“不管資本化作什么樣的形式,……如果沒有與勞動相結合,任何形式的物品都不能變成具有新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新商品。”[12]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引用貝魁爾的觀點:“材料要素如果沒有別的要素即勞動,根本不能創(chuàng)造財富?!盵3]138換言之,脫離勞動的任何形式的資本是難以催生新的社會財富的。在當代中國,習近平同志重估了“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因為勞動創(chuàng)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盵13]4

      (一)財富生成的“理論原點”:“勞動”是社會財富生成的根本性要素

      “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4]531可見,勞動是“整個現(xiàn)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3]529作為人類社會歷史中的重要范疇——財富,它的生成自然也同“勞動”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前文述及,財富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歷史的首要活動就是生產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的財富。根據(jù)馬克思財富觀的邏輯,無論是財富使用價值的生產,還是價值的生產,都是人類勞動這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創(chuàng)造的。[3]778人們通過勞動來使自然物依據(jù)自身的需要發(fā)生轉化,形成具有使用價值的財富。同時人們還通過將自身的勞動賦予自然物身上,創(chuàng)造出財富的價值。

      第一,具體勞動是社會財富使用價值生成的根本性要素。盡管馬克思早已指出,社會財富的生成不能孤立地靠勞動就能夠實現(xiàn),是與自然、勞動、資本,以及科技等其他要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正如他所言,“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盵4]58-59也就是說,自然界在財富創(chuàng)造過程中處于基礎性和根源性的地位,是社會財富生成的初始源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自然界沒有造出……機車、鐵路、電報、自動走錠精紡機等等,這些機器實質上是“人的產業(yè)勞動的產物。”[7]197-198也就是說,社會財富的生成其實是人與物的有機結合。作為勞動者的人利用生產工具將其他生產資料加工、轉化,使得勞動對象發(fā)生變化,最后形成人們所需要的勞動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勞動促進了物的轉化和最終社會財富的形成。既然勞動是人們用以謀生進而獲得一切有價值物的重要手段,那么人們要想獲得滿足自身需要的財富,就必須付出一定量的勞動。

      第二,抽象勞動是社會財富價值生成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指出,“商品的價值是由商品所包含的、為生產該商品所必需的勞動來決定的”。[3]703即社會財富的價值是由勞動力的使用,即勞動生產出來的。當其中的勞動被抽取之后,財富本身將不復存在。這樣看來,勞動是“作為活動存在;……是作為價值的活的源泉存在?!秦敻坏囊话憧赡苄??!盵14]253-254活勞動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發(fā)揮著決定性作用。然而,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價值會通過具體勞動生產出來的使用價值而被資本邏輯、被商品交換原則所同質化。換言之,對象化的勞動,在一定的生產關系條件下,會成為進一步積累他人勞動的前提條件,即資本。資本是勞動的物化形式。隨著社會財富價值向資本的轉化,資本日益賦予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以強大的內驅動力。在馬克思看來,大工業(yè)的發(fā)展將日漸促使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力”,[4]472而是日益遵循資本的邏輯,不斷尋求自我膨脹,以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此時的勞動,不是勞動者基于滿足自身需要,借助勞動資料改造勞動對象的活動,而是表現(xiàn)為在資本支配下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屈從于資本的統(tǒng)治,成為資本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重要“勞動資料”。

      (二)財富生成偏離“時代敘事”:過分依靠“資本的催動”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社會發(fā)展面臨的重要課題,就是如何進一步提升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的效率,擺脫相對落后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促進國民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市場經(jīng)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發(fā)展模式。在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fā)揮市場和資本在資源配置上的優(yōu)勢作用。通過承認資本、引入資本、利用資本來為我國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注入強大動力。資本一般是在運動中自行增值的價值,價值增值的過程其實也就是社會財富增加的過程。在此境遇中,我國的社會財富有了極大的增長,人們各方面訴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同時人們生活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某種程度而言,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日漸成為一種高度發(fā)展的財富生成機制。而與之相伴生的資本不僅成為社會實體財富的表征符號,同時還成為一股催生社會財富的核心驅動力量。在資本業(yè)已成為一種財富生成源泉的事實語境下,財富的生成過分依靠“資本的催動”日漸成為當代中國財富生成的“時代敘事”。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資本對社會財富生成的催動的確對社會的進步具有重要作用。其中對調動人們參與經(jīng)濟活動的積極性、夯實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物質基礎的作用不容否定。

      習近平指出,“放任資本逐利,其結果將是引發(fā)新一輪危機。”[15]524從資本的本性來看,它催生社會財富的根本目的在于價值的增值。如此一來,隨著市場原則的確立,資本追求價值增值的本性逐漸滲透到社會財富生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那么,作為人類能動的用來改造無機界的,進而創(chuàng)造滿足自身需要財富的勞動,在資本意志的統(tǒng)攝下,就不只是推動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也不再是人自我本質的確證和體現(xiàn),而是成為可變資本的一部分來推動社會財富的價值增值。勞動者同時也被囊括在一個層出不窮的商品生產體系之中。在這一過程中,盡管資本充分發(fā)揮了其催動價值增值的潛能,并且財富也因此獲得了新的生命力并重新增值,但是社會上勞動者的地位卻被弱化,出現(xiàn)了“輕勞動重資本”的現(xiàn)象。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勞動者可能會喪失勞動自主性的問題將會更加凸顯。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中,人們不免會對社會財富生成源泉的認識發(fā)生偏離。資本仿佛代替勞動成為財富生成的主要力量,受此觀念的影響,有一小部分人逐漸變得不想勞動,認為“勤奮勞動”是“沒出息”,“誠實勞動”是“沒本事”,試圖通過投機取巧的方式來獲取財富。

      (三)財富生成的“歷史趨向”: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勞動”

      馬克思通過對勞動這一實踐活動的考察,揭示了社會財富生成的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了勞動是社會財富生成的根本性要素。人們要想獲得滿足自身不同需求的社會財富,“就要付出各種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會總勞動量”。[16]289基于此,面對當下中國社會財富生成“重資本,輕勞動”的現(xiàn)狀,我們首先要將“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思想置于國家、民族以及個人發(fā)展的本源位置,注重勞動主體地位的復歸,對勞動給予褒揚和保護,堅持依靠“人民群眾的勞動”是實現(xiàn)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由之路。

      第一,“人民群眾”是當代中國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要勞動者,要關心和造?!叭嗣袢罕姟?。在當代中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依然離不開財富的創(chuàng)造,而“依靠誰”創(chuàng)造則是當下需要關注問題的焦點。習近平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盵11]21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作為一項滿足人們需要的事業(yè),需要堅持以“人民群眾”為主要勞動者地位。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推動社會財富增長。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舉世矚目的社會財富增長奇跡,從根本上得益于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才能,使其成為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的力量源泉。在當代中國,習近平同志充分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在他看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必須緊緊依靠人民”[15]52。

      第二,“創(chuàng)新人民群眾的勞動”對當代中國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至關重要。在當代中國,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復雜多樣。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不只是財富的增加、占有和獲得,而是要做出某種新的、更好的東西來滿足人們多變的需求。如此一來,人們對多元性勞動的需求明顯提升。倘若此時在發(fā)揮人民群眾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作用的過程中,投入的還是重復性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社會創(chuàng)造的財富所具有的僅僅是豐裕性的價值特征,不僅不可能滿足人們更高層面上的美好生活需要,反而還可能會大大降低人們對創(chuàng)造出來的社會財富的需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盵11]31當代中國進入了一個創(chuàng)新時代。從財富生成的視角來看,當代中國要倡導通過技術融合和創(chuàng)新勞動來推動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唯有通過勞動目的、勞動方式、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勞動結果的不斷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出具有稀少性特征的社會財富,才能在質的層面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因此,要不斷激活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的勞動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造多元價值來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合理需求。

      三、財富分配:從以“效率”為主導到以“公平”為基準

      財富分配是指一定時期內“能夠產生或影響收入的生產條件或要素的分配”。[17]425任何社會和個人都必須通過分配來獲取生產和生活所需,而以什么為基準分配社會財富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jīng)Q定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不斷探索靈活有效的社會財富分配方式,激發(fā)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熱情,推動社會財富持續(xù)增長。從目前來看,社會財富總量和勞動報酬同步提高。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受市場機制效率原則的影響,尤其是資本深化趨勢的出現(xiàn),資本所得份額穩(wěn)步提升,超過了勞動報酬份額。這不僅可能抑制勞動力生產要素作用的發(fā)揮,還可能會影響人們當下美好生活需要目標的實現(xiàn)??梢?,社會財富的分配還要重視分配的公平,需要重新思考社會財富分配的價值基準,完善相應的制度設計,保障勞動者對社會財富的真正占有。習近平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在帶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中,必須加大社會財富分配調節(jié)力度,“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盵11]45

      (一)財富分配的“理論原點”:“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

      馬克思在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中提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7]200。然而,每個社會成員獲取社會財富的比例是由社會財富的分配來實現(xiàn)的。從社會財富分配的視角看,這無疑在強調未來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性”。在《哥達綱領批判》中,馬克思對未來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做了較為全面的闡釋。

      第一,“公平”分配社會財富是以“按勞分配”為實現(xiàn)機制的。馬克思提出,在未來自由人聯(lián)合體社會中,人們運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生產。在人們所生成的社會總產品中,其中一部分仍然歸屬社會,并用作“生產資料”,而另一部分則歸屬于“聯(lián)合體成員”,用做消費。這部分用作消費的生活資料要在聯(lián)合體成員中進行分配。同以往的商品生產相區(qū)別,自由人聯(lián)合體社會中的生產者所得到的份額是由其“勞動時間”決定的。通過“勞動時間的社會的有計劃的分配,調解著各種勞動職能同各種需要的適應的比例。”除此之外,“勞動時間又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勞動中個人所占份額的尺度,因而也是計量生產者在共同產品的個人可消費部分所占份額的尺度?!盵4]96在未來社會財富的分配過程中,勞動者通過提供給社會的勞動量來共同獲得生活資料,并進一步實現(xiàn)各盡所能地勞動,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第二,“公平”分配社會財富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的?!肮健狈峙渖鐣敻皇巧鐣墓餐繕?,但是不同時期對“公平”的理解卻是不同的。社會財富的分配是由社會財富的生產決定的。因此,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會“隨著生產和社會組織的進步而改變”[16]586的。脫離不同時期的制度,以及一定所有制基礎上的社會財富生產來抽象談“公平”的社會財富分配是不可能?!霸诳疾熵敻坏姆峙鋾r,我們最好還是遵循現(xiàn)實的客觀的經(jīng)濟規(guī)律”。[6]164馬克思闡述了共產主義兩個階段的分配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生產方式和所有制造就了不同的“公平”分配標準。在生產力不發(fā)達的境遇中,出于激發(fā)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效率的需要,社會財富的分配遵循生產資料私人占有情況下的按生產要素進行分配。當社會生產力水平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生產資料的社會所有開始取代私有,人們按照勞動來參加社會財富的分配,進而實現(xiàn)基本的平等。在生產資料公有制條件下,按勞分配才是“公平的”。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生產力高度發(fā)達使得勞動成為第一需求,按勞分配開始轉向按需分配,此時真正的分配公平才成為現(xiàn)實。

      (二)財富分配的“時代敘事”:以“效率”為主導

      改革開放之前,國家為了集中力量在短期內組織工業(y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等社會主義建設,社會財富分配采取的是“先公后私,統(tǒng)分統(tǒng)配”的方式。這樣社會在重視總產品積累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拒斥了資本和市場等現(xiàn)代化生產要素,限制和貶壓了商品貨幣關系。這也就在無形之中阻礙了生產力的持續(xù)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改革開放之后,國家出于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激發(fā)社會發(fā)展活力的需要,打破了此前分配的“平均主義”,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基礎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與勞動一起被納入到分配中。人們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資本更是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處于強勢地位。資本報酬份額“從1996年的17.2%上升到2008年的26.6%,上升幅度超過了9個百分點?!盵18]2

      從生產要素本身的屬性來看,其本身是兼具商品屬性和資本屬性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縱深推進,以及資本的強力推動,資本化財富盤活了人們的財富并使之轉化為資本。但與此同時,受制度不健全和調控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以“效率”為主導的財富分配,在推動社會財富增長的過程中,卻也引發(fā)了勞動者勞動報酬份額占比的下降,在社會財富占有方面的獲得感和安全感降低。具體看來,在市場經(jīng)濟和資本邏輯統(tǒng)馭分配的境遇中,資本積累的偏向性抑制了勞動力要素的價格,勞動者的社會財富占有份額并沒有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同步提高,反而是資本要素占有者所得恒高于勞動力要素占有者的份額。社會財富的分配演變成“資本說了算”,分配的天平偏向了資本等要素的提供者?!?996年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為69.3%,到2008年下降為58.3%,下降幅度為11個百分點?!盵18]22008年后,盡管勞動報酬有回升的勢頭,但仍然沒有達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水平??梢哉f,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勞動報酬的增長率遠小于資本報酬的增長率。勞動者報酬是我國社會財富分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所指涉的是勞動者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支付給勞動者的各種形式的報酬。勞動者報酬與GDP的比率,即“分配率”是衡量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與否的重要指標。基于此,當下以“效率”為主導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僅可能會偏離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還可能對社會主義根本制度造成極大沖擊。

      (三)財富分配的“歷史趨向”:以“公平”為基準

      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生產構想的目標是“共同富?!保@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代中國社會財富分配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應是生產力水平極大解放下“不落下一個貧困人口”的共同富裕。這就要求社會財富的分配在確保財富生產效率的同時更加重視分配的公平,將“公平”具體化為社會財富分配的思想指向和內在要求?!肮餐辉!钡膶崿F(xiàn)是逐步的。馬克思將社會財富生產的基礎置于物質生產勞動之上,并將勞動視為人們獲取社會財富的主要依據(jù)?;诖耍鳛槿匀惶幱谏鐣髁x初級階段的中國,所追求的“共同富?!本褪莿趧诱咴谏a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通過按勞分配平等占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狀態(tài)。針對當下“強資本、弱勞動”的財富分配格局,以“公平”為基準的社會財富分配是要使每個勞動者都能成為創(chuàng)獲社會財富的勞動者,體驗到財富創(chuàng)造的幸福和人自我本質確證的快樂。習近平指出,“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報酬,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盵19]19

      第一,提高我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是勞動者依照勞動力生產要素貢獻份額獲取的社會財富。它關乎著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目標的實現(xiàn)。然而,“勞動報酬比重”的增長并不是越快越好,越高越好,必須要符合市場規(guī)律。這就要求:一是社會財富總量與勞動者勞動報酬保持持續(xù)同步增長。提高我國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以社會財富總量的增長為前提的。唯有積累足夠的社會財富,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才能有持續(xù)增長的空間。二是勞動生產率與勞動者勞動報酬的增長保持持續(xù)正向關系。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財富的增長較多依賴于自然資源、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這樣社會財富增長較多地受制于有限的資源以及有限的環(huán)境承載能力。如此一來,勞動者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極其有限。基于此,唯有通過創(chuàng)新來提升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才能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引導資本合理發(fā)揮在提升勞動報酬占比中的作用。在當代中國,盡管資本與勞動呈現(xiàn)替代關系,但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仍然要依靠資本來繼續(xù)推動社會財富增長。這就要求規(guī)范資本市場,引導其合理發(fā)揮在提升勞動報酬占比中的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明確提出“努力實現(xiàn)居民收入增長和經(jīng)濟發(fā)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盵20]28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3—2018年,勞動者報酬占初次分配總收入的比重為52.2%,提高4.7個百分點。[21]

      第二,建立健全勞動力生產耗費的補償機制,為提升勞動報酬占比提供重要依靠。每個社會成員都有同等享有社會財富的權利。然而,現(xiàn)實以“公平”為基準的社會財富分配是受制于社會生產力水平,以及個人勞動潛能的。從目前來看,當代中國社會勞動者的勞動潛能發(fā)揮是不平衡不充分的,這就使勞動者在社會財富的分配中存在著不平等的財產性收入。基于此,我們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的利益補償機制,使勞動者都能夠公平地分享社會財富。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jīng)濟制度為當下實現(xiàn)以“公平”為基準的財富分配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一要建立健全社會財富生產資料公平分配機制,排除勞動者參與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障礙,調動勞動者參與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熱情。二要建立健全社會財富分配制度,兼顧多方面的社會財富分配,使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中社會財富分配的公平呈現(xiàn)多樣性。三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提升勞動保障水平。如通過稅費減免和補貼等政策,鼓勵勞動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

      參考文獻:

      [1]

      約翰·伯瑞.進步的觀念[M].范祥濤,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5.

      [2] A.N.懷特海.觀念的冒險[M].周邦憲,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凡勃倫.有閑階級論[M].蔡受百,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9]馬利昂·格萊芬·登霍夫.資本主義文明化?[M].趙強等,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

      [10]方曉丹.從居民收支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就[N].人民日報,2020-07-27(10).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胡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6):9-20.

      [13]習近平.在慶?!拔逡弧眹H勞動節(jié)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中央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程恩富,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jīng)濟學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18]李實,羅楚靚,等.國民收入分配與居民收入差距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9]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0]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21]國家統(tǒng)計局.經(jīng)濟結構不斷升級 發(fā)展協(xié)調性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二[EB/OL].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sjtjr/d10j/70cj/201909/t20190906_1696308.html,2019-07-08.

      責任編輯:艾 嵐

      Devi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Discussion on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Wealth View in Contemporary China

      ——Based on the Angle of Maxism View of Wealth

      Zhang Yanling

      (School of Marxism,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a has created a remarkable miracle in the growth of social wealth.At the same time,people′s view on wealth has also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and deviations to some extent.In view of the importance of wealth concept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which is in the process of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the reform,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wealth connotation,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s wealth concept.At present,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wealth in China is simply "accumulation of things".The generation of wealth is excessively dependent on the "impetus of capital",and the distribution tendency is dominated by "efficiency",deviating from the "narrative of the Times".With an insight into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social wealth,the connotation of social wealth in contemporary China should be "to meet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should insist on relying on "the labor of the people",and distribution should be inclined to the "historical trend" based on "fairness".

      Key words:contemporary China;Marx view of wealth;better life;innovative labor;fairness

      猜你喜歡
      當代中國美好生活公平
      公平對抗
      怎樣才公平
      笨柴兄弟
      公平比較
      論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必然性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反思當代中國哲學的精神構建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當代中國風景油畫中的山水精神
      淺析當代中國中學德育的風險和建設對策
      东台市| 定边县| 清丰县| 平和县| 临猗县| 兴化市| 雅江县| 江山市| 疏勒县| 虎林市| 岗巴县| 邛崃市| 大庆市| 东城区| 当阳市| 五家渠市| 福建省| 长武县| 浦江县| 大港区| 高州市| 沙雅县| 开鲁县| 抚州市| 耒阳市| 萨迦县| 汾西县| 荆门市| 大埔县| 珠海市| 阿克苏市| 盘山县| 常熟市| 广德县| 垦利县| 永兴县| 阳谷县| 铜鼓县| 封丘县| 大新县| 天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