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蓮
【摘要】描寫音樂的古詩詞在古代詩歌中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題材,較難理解。具身認知是一種認知的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利用具身行為的實現(xiàn)措施去理解人類的思想和語言。身體隱喻對人的認知具有啟示作用,是一切隱喻的母體,是人認知外界的內(nèi)核。文章以教授《琵琶行》為例,初探如何借助身體隱喻教授鑒賞描寫音樂的古詩詞。
【關(guān)鍵詞】具身認知;身體隱喻;音樂;古詩詞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基于具身認知的語文教學案例研究”(立項編號:FHB180607)暨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9年度教育教學改革專項課題“具身認知視域下的高中詩歌教學案例實踐研究”(編號:Fjjgzx19-074)的研究成果。
描寫音樂的古詩詞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是一類比較特殊的題材。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體驗,學生在初讀這類詩歌時常常只能讀懂其字面意思,而不能欣賞其寓無形于有形之精妙,亦不能領(lǐng)悟音樂描寫中作者所飽含的情感。
人教版高中教材描寫音樂的古詩詞有兩篇:一是白居易的《琵琶行》,二是李賀的《李憑箜篌引》。對于缺乏古詩詞閱讀經(jīng)驗的學生來說,這兩篇無疑是較難理解的。那么如何使學生掌握此類詩歌的鑒賞方法,體會音樂描寫中所蘊含的情感,并能嘗試借鑒前人的音樂描寫進行模仿性創(chuàng)作?筆者以為基于具身認知理論,借助身體隱喻可以較好地達成這些教學目標。
具身認知理論認為,人通過改變自身及周圍環(huán)境,并發(fā)生相應(yīng)行為,進而產(chǎn)生一種在認知和行為基礎(chǔ)上的對于世界的理解。具身認知理論是對原有認知理論的進一步提升,它可以幫助我們利用具身行為的實現(xiàn)措施去理解人類的思想和語言。
在具身認知理論中,身體更具豐富內(nèi)涵,它是在一種特定環(huán)境中形成的,既是解剖學意義上的軀體,又是二元分立的超越體。梅洛·龐蒂認為身體是進入世界的入口,身體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礎(chǔ)和起點,也是意義的供給者,身體本身通過身體的意向活動而形成“身體隱喻”,且通過身體隱喻將身體與對象統(tǒng)一起來,因此身體是我們認知世界并且與世界交流的媒介[1]。
具身認知的英文表述“Embodiment”形象地揭示出人的身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種“嵌入式”的,是和外界相關(guān)聯(lián)的身體,即身體具有隱喻。所以,我們可以透過身體隱喻更好地完成對語言的學習與理解。正如,在中國神話中,盤古死后化生萬物,雙目為日月,身軀為山岳,毛發(fā)為草木;在古日耳曼人傳說中,諸神把巨靈伊密爾殺死后,用他的尸骸創(chuàng)造了天地;在埃及神話中,女神努特與男神塞勃分別化身為蒼穹和土地[2]。這樣的觀照世界的認知過程在其他國家也可見,例如日本、印度等。在平時的語言學習生活中也常見,例如“頭”的多重意思,其中可解釋為最重要的事物或者至高點,如“上頭”等,英文中也有 “headmaster”這樣的說法。這類身體隱喻的根本在于世界是人體的。因此,我們可以透過身體隱喻更好地完成對語言的學習與理解。
本文以教授《琵琶行》為例,初探如何借助身體隱喻教授鑒賞描寫音樂的古詩詞。
課前,教師布置明確的課前學習任務(wù):一是用語言形式向同學推薦一段音樂,二是完成對本文自主學習的任務(wù)。
在身體隱喻中,人身體各部位的功能超越了原先的所指。授課時,首先從林海的《琵琶語》導(dǎo)入。林海的《琵琶語》給我們帶來的是淡淡的憂傷,是隱隱作痛的悲情,是欲說還休的境界,以此讓學生通過耳朵,發(fā)揮聽覺功能,感受琵琶的音質(zhì)、音色。人類在求知的過程中總是通過各種方式去認知世界,最深刻的便是依靠身體動作及各種身體感官來聯(lián)通世間萬物,并理解認知。音樂是人類最富有靈性的創(chuàng)造,它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不像奔騰不息的河流,它有聲無形,它縹緲難以捉摸。所以,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身體隱喻來讓學生對琵琶聲有初步的認識。
然后,學生通過完成對《琵琶行》的自主學習,在充分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進行合作探究:詩歌中共有幾次音樂的描寫?可以從哪些角度進行欣賞?主旨句是哪一句?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且是一篇描摹聲音的至文,我們可以通過鑒賞音樂來梳理思路并理解文章主旨。三次音樂描寫可以作為理解本詩的關(guān)鍵,大部分學生都能很快從文中找出:第一次音樂描寫是略寫,“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fā)”;第二次音樂描寫是詳寫,琵琶女應(yīng)邀彈奏琵琶曲的過程;第三次音樂描寫是略寫,“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清楚三次音樂描寫內(nèi)容之后,本節(jié)課的重點亦是難點在于從音色、旋律和情感角度品味解讀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并領(lǐng)會情感。
身體的隱喻,能更好地理解音樂的音色。教師可以通過運用耳朵、眼睛、嘴巴,充分調(diào)動同學們的聽覺、視覺等,將琵琶聲具象化,讓學生如見其形,進而激發(fā)同學們對琵琶聲背后的故事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按笙亦朽腥缂庇?,小弦切切如私語”,白居易用急雨落在地面的噼啪聲和私語時的呢喃聲來描寫琵琶聲。教師授課時可以播放疾風驟雨的視頻及《十面埋伏》的音頻,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琵琶聲雄渾急促的特點。同學們彼此間講悄悄話,小聲聊天,用身體的感受來品味小弦發(fā)出的像兒女私語般的輕柔溫婉的特點?!班朽星星绣e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用視頻展現(xiàn)大小不一的光滑圓潤的珠子或高或低地落入晶瑩剔透的玉盤的情景,通過眼睛、耳朵感受珍珠的雅潔、玉石的潤透,用聽覺和視覺激發(fā)同學們的想象力,感受不同琴弦的音色,有如一陣急雨,竊竊私語,時而像大珠小珠落在玉盤上,使同學們理解琵琶聲有如珠玉相擊的清脆圓潤的音色特點。
身體的隱喻,能更好地鑒賞音樂的旋律。本詩從旋律變化的角度可以分為幾段樂曲,每段樂曲的節(jié)奏及情感如何呢?教師請同學們動手用線條勾畫出音樂的旋律。通過讓同學們動手畫出曲線圖的形式,使其更直觀地感受音樂的旋律。從序曲的傾訴悲情到第一樂曲的急切歡快,“急雨”“私語”上下交錯;再到第二樂曲的暗恨幽愁,“間關(guān)鶯語”的急轉(zhuǎn)直下,幽咽而“凝絕不通聲暫歇”,此時詩人妙筆驚人地寫道“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就顯出“有聲”之絕妙;再到第三樂曲的雄渾悲壯,“銀瓶乍破水漿迸”的一越而上;最后到曲終時的收撥“四弦一聲如裂帛”。這強烈的旋律變化,不僅是琵琶女彈奏技藝高超的體現(xiàn),而且是琵琶女情感起伏的外現(xiàn)。白居易將之與自身遭遇相聯(lián)系,產(chǎn)生共鳴,為之動容,聞聲一哭。這變化的旋律中飽含著琵琶女內(nèi)心深處波濤般不平的感情,通過具身動手,以線條形象地描摹出抽象動態(tài)的旋律,將無形音樂具象于有形之中,進而讓學生通過線條的起伏來體會情感的變化。
身體的隱喻,能更好地理解音樂的情感。通過動用全身的力量,情聲交融,讓同學們明曉樂曲的情感強弱。金人王若虛說:“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迸门柚兓男蓙碓V說“心中無限事”,樂曲急切歡快,讓讀者聯(lián)想到她年輕時也曾名噪一時,樂曲暗恨幽愁正是她年長色衰后門庭冷落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獨落寞的體現(xiàn),樂曲雄渾悲壯可見琵琶女哀傷沉思后情感的集中爆發(fā),樂曲激越高亢寄托了琵琶女心中的不平和憤懣。琵琶女彈奏的每一個音符、每一節(jié)曲子,都是她從內(nèi)心深處流淌出的情感?!拔衣勁靡褔@息”的白居易嘆息了,或許不只因他聽懂了音樂,更是因為這段琵琶曲亦是他自身命運的再現(xiàn),詩人就這樣帶著自身的情感用語言描摹出了這段音樂。琵琶女家在京都,少年得意,年輕貌美,門庭若市,而今離鄉(xiāng)漂泊,失意苦悶,年老色衰,獨守空船;白居易也曾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凄涼落魄。二者同憶京城,天涯人對天涯人;同嘆年華付流水,苦情人對苦情人;同感處境悲涼,斷腸人對斷腸人;同滴辛酸淚,流淚人對流淚人;同泄音樂情,知音人對知音人;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對寂寞人。教師通過身體隱喻讓學生融進江中的月色,走進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心里。此時教師再次播放林?!杜谜Z》片段,讓同學們調(diào)動自己的身體及各感官,感受琵琶聲,并感悟理解曲中含情。尋著音樂,全詩的思路便浮出水面:被貶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夜晚時于潯陽江頭送客,被琵琶女的琵琶聲吸引,聽完琵琶女的琵琶聲之后,心中戚戚然,難以控制心中的凄涼,不禁感慨“同是天涯淪落人”,點明全文主旨。
至此,基本完成了對《琵琶行》音樂描寫的鑒賞。為了增加學生鑒賞此類詩歌的經(jīng)驗,本詩的教學目標還包括借嘗試模仿性創(chuàng)作。此時讓學生結(jié)合身體隱喻,對課前準備的向同學推薦一段自己喜歡的音樂的文字稿進行修改,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將身體隱喻融入音樂描寫中,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讓學生提高借助身體隱喻完成對此類詩文賞析的能力。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diào)身體在認知過程中的關(guān)鍵作用,正如普羅泰格拉所言,“人是萬物的尺度”,身體隱喻在感知和言語建構(gòu)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在客觀領(lǐng)域中,人總是不自覺地用自身的體驗去感受萬物,用身體去關(guān)聯(lián)世界,并形成了個人對于客觀事物的認知。因此,身體隱喻對人的認知具有啟示作用,是一切隱喻的母體,是人認知外界的內(nèi)核。教師在課堂中利用具身認知理論進行古詩詞教學,讓古詩詞不再生澀難懂,不再僅是無味的翻譯背誦,不再把古風強加給學生,而是讓古韻一點一滴地、慢慢地滲入學生的心靈,讓學生覺得古人是那么有才華,有內(nèi)涵,古詩詞是那么精粹凝練,蘊藉典雅,鏗鏘有力;讓學生漸漸愛上古詩詞,并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提升人格魅力及內(nèi)涵修養(yǎng)。
人的認知是具身的,具有“體認”的特征。人的語言表達絕非隨意,而是相對于人的認知結(jié)構(gòu)而言的,是人認知的呈現(xiàn)。人觀察事物時表現(xiàn)出一定的心智特征,人的語言便是這心智特征的外現(xiàn),人們用怎樣的心智方式來看待世間,便會以怎樣的語言來命名萬物。
因此,借助具身認知理論,可以更好地進行語言的理解和鑒賞。事實上,具身認知是一種認知的方式,有待我們進一步學習。身體隱喻有待于我們?nèi)ネ诰蛘J識,它不僅影響著語言的產(chǎn)生和理解,而且超越了語言領(lǐng)域,可以體現(xiàn)在繪畫、影視等生活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法)梅洛·龐蒂.知覺現(xiàn)象學[M].姜志輝,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