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林
據(jù)《巴縣志》記載,磁器口建于宋真宗咸平年間(公元998—1003年),距今已有千年了。此地原名白巖場,傳說明代建文帝朱允炆被其四叔朱棣起兵落敗,輾轉(zhuǎn)逃到磁器口寶輪寺隱居,因此磁器口有關(guān)建文帝的傳說很多。
古鎮(zhèn)三寶之一的毛血旺,其緣起就與建文帝有關(guān)。相傳建文帝逃到磁器口時,正值子夜,饑渴難耐的他敲開一戶有燈光的屋子,想討些吃的。那是一家屠宰場,此時剛殺了幾頭豬。老板見建文帝一眾可憐,就將昨夜吃剩下的骨頭熬的豌豆湯放在鍋里,豬肉還沒刨凈,就放了些鮮豬血在里面和著煮。一眾君臣就著冷飯吃著豬血豌豆湯,覺得鮮香無比。
但磁器口的真正繁榮,始于重慶成為陪都后。那時,淪陷區(qū)的大量人口涌入重慶,各種貨物流通的業(yè)務(wù)應(yīng)運而生。磁器口作為嘉陵江上的一座大碼頭,是嘉陵江中上游各個州縣和沿江支流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的中轉(zhuǎn)集散地。據(jù)統(tǒng)計,那時磁器口每天有300多艘貨船進出碼頭,各種貨物在碼頭堆積如山。船夫、水手、販夫、守著碼頭的下力人等,都得填肚子呀,于是,碼頭上、磁器口街上,各種廉價的吃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令磁器口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古鎮(zhèn)三寶:毛血旺、千張、椒鹽花生。但最具特色的還是毛血旺,這一在建文帝時期沒有發(fā)揚光大的下里巴人美食,卻因碼頭的興旺而發(fā)達起來。
兒時,我常隨父親到磁器口坐茶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碼頭上方正街,有一過街樓,樓是木頭的,將街兩邊的房子連起來,而且頂上有蓋。過街樓上是茶館,成天都坐著喝茶的人,各種賣小吃的小販穿梭其中。
過街樓下,有一家店鋪,門口支著一口大鍋,鍋中倒扣著一只大瓦缸,缸里扣著豬筒子骨、豬頭骨、豬大腸、豬心肺和豌豆,濃濃的湯汁在鍋沿沸騰,鮮香味彌散開來,吸引著過往的客人。店里的桌上,擺放著辣椒、花椒、醬油等各種調(diào)料,有食客來了,老板就將凝固的鮮豬血用刀劃開,放進鍋里,須臾鮮豬血燙熟,老板麻利地將熟透的血旺連著豌豆,盛在大大的土碗里,遞在客人面前??腿顺詴r,根據(jù)自己口味,自行添加各種調(diào)料。常有些打著赤膊或扎著腰帶的下力人,老遠(yuǎn)就鬧呼呼地吼著:“老板,來三碗毛血旺。今天我請客,都莫跟我搶!”
特別是在冬天,熱氣騰騰的毛血旺,直讓客人吃得滿頭大汗,連稱過癮。
后來,過街樓發(fā)生火災(zāi),燒毀后沒重建,再后來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毛血旺也消失了。
毛血旺的恢復(fù),是20世紀(jì)90年代初的事情了。那時我母親也從絲紡廠后門邊搬家到了童家橋。每次回家探望母親,我都要到磁器口街上走走。
就是在那個時候,我看見了毛血旺。那家店鋪在我兒時,是賣肉的鋪子,現(xiàn)在成了一家食店。店的門口,依然如同兒時所見,爐子上安著一口大鍋,鍋上倒扣著一只大瓦缸,不用猜,我就知道瓦缸里扣著的是什么。
“來碗毛血旺。”
老板麻利地劃豬血,下調(diào)料,一如我兒時見過的程序。須臾一碗冒著熱氣的毛血旺,就遞到了桌上。豌豆是白豌豆,煮得很軟,血旺熟后幾乎成了細(xì)條,堆在豌豆上面。我用力嗅嗅,首先是濃郁的豌豆香味,隨后毛血旺的淡腥味也涌了上來。毛血旺很嫩,入口即化,同燉得爛的豌豆一起吃,竟有一股豆腐腦的鮮香味,但這股鮮香味中又帶有淡淡的腥氣。我嘗試著用不同調(diào)料兌著吃,最后得出結(jié)論:毛血旺的最好吃法,是多加姜末,因為姜末帶來的是一股沉郁的辛香,能壓住毛血旺的腥味。
現(xiàn)今磁器口的毛血旺依舊風(fēng)光,也對制作方式作了調(diào)整,加入了鱔魚片、毛肚、火腿腸等時興食材。那一盆紅紅亮亮的菜品勾人食欲,讓南來北往的游客大飽口福,也讓少小離家的游子重拾兒時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