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韓文根
摘 要:紅色文化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和美德精神的復合體,具有較強的時代價值和審美特征,也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弘揚紅色文化精神,發(fā)掘其審美內涵及教育價值,對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美育;新時代;勵志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利用我省紅色資源開發(fā)創(chuàng)新青少年實踐體驗型德育模式研究”(2017BJY029);信陽學院校級重點項目“以紅色文化為依托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2018WZD01);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項目(2019-JKGHYB-031)階段性成果。
紅色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是革命戰(zhàn)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chuàng)造并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且是極具政治意義和人文價值的歷史文物。它包括遍布全國各地特別是革命老區(qū)的紀念館、革命遺址、烈士陵園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以及中國革命斗爭遺留下來的各種紀念物和革命故事等[1]。這些由革命先烈們創(chuàng)造并遺存下來的精神財富,其中蘊含著重要的審美教育價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年青人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在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感召下,立志成才,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現(xiàn)如今,面對多元文化和網(wǎng)絡文化并存的新時代,紅色文化對當代青少年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一、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及價值
文化是時代的產物。任何一種文化都是跟隨時代的步伐而發(fā)展、而存在的。毛澤東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的反映。”[2]文化不是獨立于政治和經濟之外的產物,而是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新時代的文化也同樣受政治和經濟的制約。但是,在新的時代里,政治清明,經濟快速發(fā)展,文化的價值更體現(xiàn)出其先進性和前瞻性。
(一)紅色文化的時代內涵
紅色文化是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經過革命斗爭實踐凝聚而成的最具教育意義的先進文化,它不僅具有歷史的內涵,而且更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習近平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3]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文化的繁榮昌盛是國家發(fā)展強盛的重要標志。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這個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xù)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4]9。今天的新時代之所以能夠發(fā)展興盛,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結果。在舊中國,“中國人民經歷了戰(zhàn)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為了民族復興,無數(shù)仁人志士不屈不撓、前仆后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斗爭,進行了各式各樣的嘗試,但終究未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4]11從這段話可以看出,中國之所以能有今天,沒有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犧牲和奉獻、沒有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創(chuàng)造,就沒有今天的新時代。這無疑告訴我們,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途徑。站在歷史發(fā)展的制高點上審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紅色文化,無一不是民族精神的反映,其中貫穿著一個重要的主線,那就是為民族的利益所表現(xiàn)出來的勤勞勇敢、自強不息、不怕犧牲、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如 “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大別山老區(qū)精神”“抗日戰(zhàn)爭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等,無一不是以“不怕犧牲、排除萬難”的堅強意志戰(zhàn)勝敵人、贏得勝利的紅色精神。這些紅色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孕育了不同時期的革命實踐,是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有著非凡的教育價值和作用。
(二)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社會的發(fā)展進步總是伴隨著文化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換言之,文化的發(fā)展進步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當今的社會已進入一個新的時代,文化的多樣性改變了傳統(tǒng)文化的單一性結構,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日益多樣化,在這樣的時代里,無疑離不開紅色文化的引領、凝聚人心并達到社會環(huán)境的良性發(fā)展。這種時代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1.有重大的政治和經濟價值。在中國古代社會,文化融合于政治之中,是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當代社會,政治文化的內容包含著政治道德文化、法律法規(guī)以及國家憲法等。任何政治體系的存在和維持都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文化,一旦這種和諧的關系被破壞,就可能導致體系的生存危機,甚至解體。在文化與經濟的關系上,二者是相互并存又相互制約的,文化作為觀念上的意識形態(tài)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動力之源,反過來又受制于經濟基礎。在當代經濟社會中,文化是一種智力投資,文化的生產性以及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越來越明顯。紅色文化的價值一方面在于受其精神激勵和引導的勵志創(chuàng)業(yè)者可以在政治或經濟上獲得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通過開發(fā)紅色文化資源,能夠促進紅色產業(yè)和紅色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從而帶動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又對政治的穩(wěn)定產生作用。
2.有滿足人民大眾心理需求的價值。紅色文化在中國老百姓心中永遠是崇高的、不可磨滅的神圣存在。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換來的,他們用鮮血染成的紅色遺存和鋪就的紅色之路,始終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著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指引著后人的前進方向。緬懷先烈、紀念英靈是人民大眾的心理訴求。特別是在今天多元文化背景下所表現(xiàn)出的個人主義思潮的回歸,繼承發(fā)揚紅色文化精神更顯得彌足珍貴。一些人開始產生懷舊心理,熱衷于紅色旅游,喜歡唱老歌、唱紅歌,喜歡看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和革命樣板戲等。這是紅色文化在人民大眾心目中所具有的真實價值?!爸袊且赃^去時間取向為主導的文化,具有這種時間取向的人,要么把發(fā)生過去的事銘記于心,要么重視舊式的生活,反復重復過去的事情。”[5]這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時間價值觀是人們懷舊心理的體現(xiàn)。紅色文化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凝結而成的先進文化,它不是過時的文化,而是新時代乃至今后的永恒文化。發(fā)揚光大紅色文化是人民大眾的價值訴求。
3.有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價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們國家、中華民族、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觀念,是其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性和時代性的反映,是我黨在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歷史新時期提出的具有凝聚人民、動員人民、激發(fā)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文化認同力量,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價值體現(xiàn)。習近平指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盵6]他特別強調了對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不能空談誤國,要身體力行地保有革命的意志力。而紅色文化的內涵所賦予的革命傳統(tǒng)精神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基礎,也是新時代人民大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應具備的心理品質。因此,紅色文化對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內動力的價值和作用。
二、紅色文化的審美特征和美育作用
美育是審美的教育、美感的教育。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實踐中,“美不僅在自然界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而且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人們的相互關系、審美觀點、審美趣味、審美需要,以及人的勞動產品中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7]生活中的美無處不在,但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踐行美和創(chuàng)造美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做到的。美育的作用是通過美的教育培養(yǎng)人們認識美、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使人們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yǎng)。
(一)紅色文化的審美特征
紅色文化是具有獨特意義的由民族精神、意志力、不怕犧牲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忍不拔的人格魅力凝聚而成的象征著紅色的革命文化,其本身具有深厚的美育內涵和審美特征。
1.紅色人物的英雄形象所具有的審美特征。紅色文化是以紅色人物的創(chuàng)造為主線的文化,而這些紅色人物的英雄形象最能感染人和激勵人,他們是紅色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核心。如早期的革命者李大釗、瞿秋白、惲代英、夏明翰等革命者和后來的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等革命先烈,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焦裕祿、雷鋒、孔繁森、王進喜、任長霞等時代楷模和兩彈元勛如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科技界的英模人物,他們每個人身上都具有豐富的人格魅力所產生的審美特征,也即美育價值。他們?yōu)閲液兔褡宓莫毩?、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怕犧牲、排除萬難、艱苦奮斗,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他們身上留存的感人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使這些年輕人深受影響,立志忠心愛國,無私奉獻,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這些來自于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紅色基因的傳承,是最好的美育教材。
2.紅色遺存所具有的審美特征。紅色遺存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遺留的物品、革命博物館、紀念館、紀念場地、紅色園林、偉人或革命家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地方、故居,以及附設的紅色建筑設計、雕塑、繪畫等,都具有審美觀賞價值和美育價值。如井岡山上以五指峰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標志性雕塑,寬19.27米,高10米,寓含著革命斗爭開始于1927年10月,上面用毛澤東的字體書寫著三個金色大字“井岡山”,字跡遒勁有力,遠遠看去像一團圣火升天,給人一種朝圣般的審美感覺。又如大別山革命老區(qū)新縣,曾經是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紅四方面軍的誕生地,如今已是著名的紅色旅游區(qū),在她的英雄山上有一個標志性的雕塑“紅旗飄飄”,雕塑是由八面紅旗圖形組成,寓意在這里誕生過八支紅軍隊伍,而從這八支隊伍里走出了2位元帥、3位大將、21位上將、43位中將和280位少將,留下了董必武、鄧小平、劉伯承、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zhàn)斗足跡?!凹t旗飄飄”像一根擎天之柱沖向藍天,具有令人崇敬、激情和豪邁的審美感覺。陜西的革命圣地延安,是紅色文化遺存的集中地,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在那里生活戰(zhàn)斗了13年。每當人們來到延安,無一不對這里的每一處紅色建筑、每一處舊址和寶塔山、紀念館等感到無比的崇敬而產生審美聯(lián)想,從而讓人受到真正的美感教育。
3.紅色創(chuàng)作及影視作品所具有的審美特征。在紅色文化的寶庫中,革命戰(zhàn)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至當代,一些革命工作者和文藝工作者創(chuàng)作了許許多多的紅色歌謠、紅色歌曲、紅色小說、紅色電影、紅色歌舞劇等,這些紅色作品深受中國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如冼星海創(chuàng)作于1939年的歌曲《黃河大合唱》,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大好河山的殘暴侵略,歌頌了中國人民奮起反抗的大無畏精神,并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吹響了民族解放的戰(zhàn)斗號角。歌曲的旋律如黃河之水從天而瀉、奔騰怒吼。每當聽到這首歌曲,都能讓人心潮澎湃,大有激情滿懷地沖向抗日戰(zhàn)場與侵略者拼死搏斗的感覺。讀紅色小說同樣能讓人產生審美情感而受到審美教育。如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學生、知識分子,沒有人不被《紅旗譜》《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城春秋》《林海雪源》等紅色小說中的人物情節(jié)所感動、所鼓舞。而當代拍攝的紅色電影、革命戰(zhàn)爭題材的電視劇等常常把人看得熱淚盈眶,仿佛自己也身臨其境,投身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這些都是紅色作品所具有的審美特征。
(二)紅色文化的美育作用
美育是指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理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德國著名美學家、美育論的創(chuàng)始人席勒指出:“要使感性的人成為理性的人,除非使他成為審美的人,沒有其他途徑?!盵8]席勒把審美和教育聯(lián)系起來,稱為審美的教育,認為人的外在美和內在美,即行為美和內涵美是通過審美教育獲得的。紅色文化是具有審美特征的文化,因而具有較好的美育作用。
1. 紅色文化的勵志精神能夠培育人的完美人格。人格是人的個性特征、尊嚴、氣質和胸懷的綜合體現(xiàn)。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是在儒家思想的傳統(tǒng)意義上提出來的,與今天的心理學人格有所不同,但傳統(tǒng)的人格依然是今天人們所認同的社會主義新人格的重要因素。革命先驅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建者之一,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而奔走呼號,秘密建立共產黨的組織,與反動派較量,卻遭到反動軍閥逮捕。面對敵人的屠刀,他嚴守黨的秘密,寧死不屈,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高尚氣節(jié)和大丈夫人格,最后被敵人送上了絞刑臺,英勇就義時年僅38歲。早期革命家夏明翰,為了中國革命和民族的解放事業(yè),他背叛了自己的資產階級家庭,投身到共產主義運動的洪流中,1928年2月在漢口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同年3月被殺害,就義時年僅28歲。他在就義時寫了一首《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边@首紅色小詩產生了巨大的震撼力,讓后人吟唱不衰。這種為民族為勞動人民的解放事業(yè)無畏赴死的豪情和英雄氣概無不讓人崇敬和感動,這其中寓含著巨大的審美價值和完美人格,是美育的好教材。
2. 紅色文化能夠美化情感、培養(yǎng)人的道德情操。美化情感是美育的范疇,而道德情操是德育的范疇,也即美育和德育是同一層次上的兩種教育形態(tài),是完善道德品質的兩個重要方面。二者在加強人的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是相互配合、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即德中有美、美中有德,德和美是同源的關系。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有時會出現(xiàn)文化“魚龍混雜”的現(xiàn)象,而紅色文化則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審美旨趣,它具有圣潔而崇高、正義而壯美的特點,能夠凈化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使人沉浸在對美的追求和向往中?!度嗣袢請蟆?978年4月3日刊登了一篇文章《刑場上的婚禮》,記錄的是兩位相愛多年而為了革命一直沒有顧上結婚的年輕人陳鐵軍和周文雍的愛情故事。周文雍是一位工人運動的領導人,陳鐵軍是一位投身革命的熱血女青年,兩個人在廣州從事地下工作時被國民黨特務逮捕,在監(jiān)獄里,他們經受了各種酷刑都堅貞不屈。1928年2月6日,兩個相愛的人被雙雙押往刑場,在執(zhí)行槍決前陳鐵軍抬起戴著鐵鐐的雙手摟住周文雍的脖子向圍觀的人群大聲宣布:今天是她與周文雍結婚的大喜日子,請圍觀的父老鄉(xiāng)親見證他們的婚禮!文章的結尾寫道:“槍聲響起,英烈們一起倒下去了,幸福地倒下了??墒牵麄儗Ω锩聵I(yè)的赤膽忠心,這真摯而純潔的愛情,這奇特而動人的婚禮,卻時刻在人們心里縈繞,激勵著人們前進?!盵9]這種為革命而雙雙獻身的愛情故事所表現(xiàn)出的高尚道德情操是育美、育德和美化情感最好的教材。
3.紅色文化能夠教育人、改造人,成就人的未來。文化是從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而成的。紅色文化是對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種表達,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的解放運動與一切反動派作殊死搏斗所表現(xiàn)出的正義感和堅強意志力的文化。正是這種文化,才能夠催人奮進,使當代沒有經受過艱苦生活歷煉的青少年在面對挫折和突發(fā)性危機面前能夠產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社會的適應能力,鍛煉提升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能夠發(fā)現(xiàn)美、認識美和鑒賞美,并在審美中健全自己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
總之,紅色文化因其本身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富含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和美德精神,因而不受歷史發(fā)展的時間限制而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是新時代人民大眾保持初心、開拓進取、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動力。紅色文化是勵志文化,內含豐富的教育內容,而教育的作用是使無知的人變成有知識而最終形成完美的人。正是因為教育具有傳承文化的功能,才使那些沒有經受過艱苦歷煉的一代人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從而產生勵志成才的心理。也正是有這樣的心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中國夢的實現(xiàn)才會有保障,這也是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和美育作用的重要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徐艷萍.利用紅色資源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tǒng)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8(5):23-26.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655.
[3]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本書編寫組,編.黨的十九大報告學習輔導百問[M].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2017.
[5]龐焯月,周秘.你為什么會懷舊[J].大眾心理學,2017(10):43-44.
[6]習近平.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4-05-05(02).
[7]德廖莫夫.美育原理[M].吳式穎,臧仲倫,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8]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23.
[9]趙長安,等.老革命家的戀愛婚姻和家庭生活[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5.20
作者簡介:張晶晶,信陽學院學前教育藝術專業(yè)教師。
韓文根,信陽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