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小楷的用筆,以硬毫筆為宜。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狼毫小楷,如紅毛、紅豆或軟硬適中的七紫三羊、小白云等,總以健、齊、尖、圓筆之四德為佳。書寫小楷時(shí),筆宜開足。開新筆之法是先將筆浸入溫水之中讓其自然化開,洗去含在毫中的膠水,再于廢宣紙上舐尖后掛起使其陰干,隔一日后方可使用。用時(shí),先將筆浸清水中濡透,然后在廢紙上轉(zhuǎn)動(dòng)筆桿,四面揩拭,再蘸墨作書。
作小楷時(shí),墨要干些,不宜太豐,特別是寫在生宣上時(shí),墨水豐則易湮化。倘毫中墨豐,可在廢生宣上略為揩拭,自然水墨調(diào)勻,血肉得所。若開足后,因鋒長筆軟難以控制,有一法可以彌補(bǔ)。即先將此筆在墨汁中濡透,讓其自然陰干,書寫時(shí)取其鋒尖部分(三分之一處)在清水中化開,而腰上筆身與筆根部分的筆毫與墨汁粘著硬結(jié)在一起,書寫起來自然挺健?;蛉⌒鹿P,不全開足,取其筆鋒尖部的彈性。但這種方法有弊端,即只開局部,毫中墨少,寫一二字就需蘸墨一次,勢必會(huì)影響到筆勢的流暢和書寫的速度。
《跋唐摹王羲之一門書翰卷》南宋·岳珂
筆開足后蘸墨作小楷時(shí),不得深浸墨汁中,當(dāng)以筆尖點(diǎn)入硯池,水墨便浸入毫中,然后迅速將筆提出池面,如篙之點(diǎn)水,一粘即起。此所謂漬筆須深,用筆須淺,著墨不過三分,深滲則墨易滲化,字口模糊,且筆力也不易得到控制。淺著則筆力沉勁,點(diǎn)畫清瑩,且墨色易產(chǎn)生變化。
書寫小楷,用墨宜潤,不可太燥,燥則字無生氣。所謂潤者,就筆力而言,力圓則潤,就墨法而言,豐腴則潤。小楷用墨雖無行草書那般淋漓酣暢的墨色變化,但亦當(dāng)飲墨如貪(即開足濡透),吐黑如吝,寧以大筆書小字,勿以太小之筆作小楷。陳介祺《習(xí)字訣》中說:“小筆寫大不如大筆寫小,能用大筆為要,能用濃墨方有力量,小字可展之方丈,方丈須如作小字?!?/p>
清姚孟起《字學(xué)憶參》也說:“蠅頭楷用大筆提空寫,勢乃開展?!碑?dāng)然,這并非要我們用大楷筆作小楷。用可大之筆作小字,則筆為我用,墨色自然滋潤,筆勢自然開展。
書寫小楷,用墨宜有濃淡枯潤之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通過用筆的節(jié)奏變化而自然表現(xiàn)出來。輕則墨浮而淡,重則墨沉而濃,疾則墨少而枯,徐則墨豐而潤。蹲之則水下,駐之則水聚,提之則水?dāng)?,頓之則水滿。這些變化在書寫小楷時(shí),只是在感覺中存在,而其表現(xiàn)出來的藝術(shù)效果則很不明顯,節(jié)奏富有變化,墨色自然靈活。
小楷用墨還有一種很高級的境界,即枯中有濃、燥中見潤。相傳顏真卿、董其昌二人最善此法。這種筆法,當(dāng)以中鋒為前提,以筆力為基礎(chǔ),以氣勢為后盾,在筆酣墨飽時(shí)加上速度,通過副毫與紙面的摩擦以及紙張的性能和沉著頓挫的筆調(diào)所產(chǎn)生的綜合效果。這種干渴之筆,如干裂秋風(fēng),潤含春雨,蒼潤之氣欲吐,有天成之妙,在楷書中尤見神采。
唐人寫經(jīng)墨跡
總之,用墨之法當(dāng)以用筆為基礎(chǔ),以墨不旁出、力透紙背為書家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