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平 顧嬌娜
摘要: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逼鳂方虒W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音樂表現(xiàn)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在樂器學習相對薄弱的農(nóng)村小學中實施器樂教學引起了筆者的思考,基于這一背景,筆者對自制樂器教學的路徑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為基礎構建“體驗型”農(nóng)村小學自制樂器課程,為農(nóng)村學生的器樂學習帶來更多的樂趣,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自制樂器 體驗型 課程
器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音樂實踐的重要方式,是發(fā)揮學生音樂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的有效途徑。而筆者所在的小學是一所鄉(xiāng)鎮(zhèn)小學,除了課堂小樂器,大部分學生由于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能接觸到人們眼中那些高大上的樂器的機會非常有限,這一體驗的缺失使他們對樂器產(chǎn)生了距離感和片面的認知,并且逐漸失去了原本的興趣。而筆者恰巧對自制樂器有一定的經(jīng)驗,并且在學校進行了拓展課的教學,于是就嘗試通過對樂器制作與演奏的研究實踐,將自制樂器帶入到音樂課堂,以構建適合農(nóng)村小學的“體驗型”音樂課程,并對此進行了深入實踐與探索。
一、玩中學,體驗課程的“度”
在農(nóng)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接觸到的基本只有課堂小樂器,人們眼中那些高大上的樂器學生能夠學習的機會很少,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所以課程開發(fā)充分考慮了具有農(nóng)村地方特色的“自制樂器”教學內(nèi)容。通過實踐研究,構建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符合學生音樂能力發(fā)展需要的教育體系和理論框架,增加樂器學習的實效性,在玩中學,在玩中樂。
(一)用自制樂拓展器樂教學的廣度
因為我校地處農(nóng)村,學生的眼界不夠開闊,對樂器認識得比較片面,學生所學習的課堂樂器只有豎笛和陶笛。所以首先我們就以帶哨口的吹奏類樂器為突破口,在課程中設置了多種的吹奏類樂器,比如吸管膜笛、塑料陶笛、胡蘿卜笛等,以此來拓展課堂器樂教學的廣度,讓學生能夠接觸更多不同的樂器。學生在活動中對于樂器的發(fā)聲原理、音高的變化、節(jié)奏的感知等方面都有了質的提高,極大地拓展了樂器教學的廣度,真正踐行“天地萬物皆樂器”的理念。
(二)用實踐體驗挖掘器樂教學的深度
傳統(tǒng)的樂器教學以技能練習為主,非常枯燥,所以很多學生在練習中會產(chǎn)生抵觸的情緒,而自制樂器以實踐體驗的方式來制作、演奏樂器會讓學生更加愿意嘗試。并且在體驗的過程中對于樂器的發(fā)聲原理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演奏中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如在《田野在召喚》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將學生分成三個聲部,第一聲部是課堂樂器水平較好的學生吹奏主旋律,第二聲部采用玻璃酒瓶制成的5、7、1三個音,請學生敲擊第二聲部固定伴奏型,第三聲部是水平一般的采用吹奏長音的方式進行伴奏,教師加入吉他的伴奏。這樣適當加入自制樂器后的合奏較好地提高了樂曲的表現(xiàn)力,同時在合奏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充分挖掘了器樂教學的深度,把單聲道轉化為更加動聽的立體聲。
(三)以和美融合提升器樂教學的高度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普遍愿意參加一些新鮮有趣、具有挑戰(zhàn)性、發(fā)揮個性的自制樂器實踐活動,因為這樣的活動能調(diào)動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很多的成果能夠帶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很有成就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悅、制作的體驗、演奏的快樂、自信的增強以及音樂素養(yǎng)的提升。這樣去培養(yǎng),學生才能逐步達到美于形、美于神、美于人的內(nèi)在提升。
如在變廢為寶的教學活動中,筆者發(fā)動學生在校園里尋找一些廢棄材料進行制作,學生興趣盎然,對于平時不太關注的一些材料此時在他們眼中變成了寶貝,此時的這些寶貝在他們眼中都成為樂器。
二、學中探,化零星為整體
在自制樂器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始終保持探究精神,自制樂器課程教材的開發(fā)是課程開發(fā)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整個課程的核心所在。教材的開發(fā)要符合整個課程的目標體系,充分地提煉、開發(fā)、挖掘多方資源,使其內(nèi)容豐富,才更具可操作性。
(一)提煉——將零星的片段提煉為完整的活動
音樂課程注重實踐,在教材開發(fā)的過程中我們進行了許多的實踐活動,這些活動有些是并不完整的一些片段,通過處理這些非常有價值的片段,將它們整理成為了完整的活動,這樣比紙上談兵更具說服力。
如在制作實踐中我們多次用了吸管這個材料,并且嘗試把它制作成了吸管膜笛、吸管排簫、吸管拉桿笛、口笛、吸管橫笛等的樂器,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些樂器的制作其實都是比較零碎的,成功與失敗都只是在眨眼間,學生也做不到馬上掌握它們的制作與演奏,所以在嘗試中我將這些活動不斷地提煉與完善,然后才組合成完整的活動。
(二)開發(fā)——自主開發(fā)具有音樂性的創(chuàng)新活動
“自制樂器”屬于音樂實踐性非常強的活動,只有在學生充分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有所收獲有所成長。作為音樂課程必定要具有音樂性,如果缺少音樂性的體現(xiàn),那么“自制樂器”就成為一門手工課,因此,筆者著力將音樂性融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加入演唱、演奏、表演等音樂表現(xiàn)手段使其更加豐富且創(chuàng)新,并且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推陳出新,開發(fā)新的特色樂器,保持課程的生命張力。
如《鈴兒響叮當》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先進行歌曲的演唱,然后再進行吸管膜笛的制作,并以此歌曲為演奏素材來進行演奏,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身邊能夠發(fā)聲的物品作為打擊樂器編創(chuàng)節(jié)奏,為歌曲編配后進行集體性的表演,在集體活動中充滿了音樂性的展現(xiàn)。
(三)挖掘——多方位整合多種不同的元素
這里筆者借助了一些美術、科學甚至語文、數(shù)學的教學手段,在活動中融入多種表現(xiàn)手法,使活動更加地豐滿、有意義。如果只以一種眼光看問題,那只能是狹隘的,只有多視角看問題才能更開闊。
如在吸管排簫的制作中我們充分探究了影響吸管音高的原因,讓學生在同一根吸管中不斷移動塞子的位置,從而得出影響它音高變化的原因,并以科學的方式測試出每一個音高的位置,讓學生制作出具有統(tǒng)一音高,適合集體演奏的樂器。
三、探中精,提升課程品質
隨著體驗探究的不斷深入,自制樂器的課程不斷得到完善與提升,然而把它作為課程來實施的時候還是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我們務必要做到精準、精確,才能不斷提升課程的品質,使其得到推廣運用。
(一)準確把握課程定位,充分利用教材
“體驗型”自制樂器課程是作為音樂課程的延伸與拓展,在實施過程中筆者充分遵循了音樂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合編寫的教材,明確每節(jié)課的主題,并創(chuàng)造性地完善課程。本課程其精髓是在玩中“體驗”,這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樂器教學最大的地方,所以在課程的實踐過程中減少了單純的技能訓練,而以體驗的方式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體驗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演奏欲望,以體驗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在課程實施中筆者通過各種渠道獲取課堂資源,充分整合手頭所能利用的有效資源進行課堂實踐,不拘泥于形式。
如在《制作核桃殼鈴鐺》一課的教學中,我們充分發(fā)動學生讓他們自己準備好核桃,并在課堂上體驗了開核桃、嘗核桃、制核桃、奏核桃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從視覺、聽覺、味覺、觸覺等多感官參與體驗,將核桃的價值充分進行了拓展,玩出了興趣,玩出了滋味,玩出了收獲。但這樣的活動對課程的定位一定要清晰,要在課堂上讓學生得到音樂的體驗,而不僅僅只是技術上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形成系統(tǒng)性課程
課程中安排的教學內(nèi)容,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系統(tǒng)的整體,在課時安排上要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個體,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施教者要進行個性化的處理,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合理的設計,既面向了全體學生,又要有個性化的差異。作為一門實踐性體驗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不斷積累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施教過程中我們保留了大量的圖片、視頻資料,把各個亮點充分地挖掘并逐步形成一門涵蓋面廣、體系完備的體驗型課程。
(三)尋求助力,確保課程順利開展
樂器制作活動需要許多材料,而且學生的動手能力、音樂素養(yǎng)也都不相同,在課程的進行中要尋求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助力,確保課程能夠順利開展。
1.家校聯(lián)動,做好后勤保障
本課程以自制樂器為主要活動內(nèi)容,所以少不了必要的材料,而材料的獲取是課程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所在,學校能夠尋找的材料非常有限。而課程所需材料基本都來自日常生活,所以把家庭資源與學校資源進行有效的聯(lián)動是必不可少的。
2.擴大社會影響,助力課程開展
“自制樂器”對于很多人來說還是非常神秘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會對它抱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在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開展了一些對外的研討活動,擴大它的社會影響力,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制樂器,參與自制樂器。
(四)架構起音樂與生活的橋梁
音樂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這高出的部分很多時候會與生活會形成一定的隔閡,這隔閡阻礙了本課程的順利開展,所以在課程的實施中我們盡力架構起它與生活的橋梁,使兩者能夠更加有機地結合。
1.玩轉音樂,感悟生活
隨著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積累,他們對于課程的理解和感悟也不斷深入,在課程實施中力求去做“有音樂的生活,有生活的音樂”。所以,在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把課程真正扎根在學生生活的土壤中,使其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2.融入生活,享受音樂
課程實踐不能單單局限在課堂上,要把它帶入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它融入到學生的血液中,享受音樂每一刻。
教學在于不斷地思考、實踐與創(chuàng)新,希望依托“體驗型”自制樂器課程的構建能讓原本樂器基礎相對薄弱的農(nóng)村學生享受到樂器演奏的樂趣。對于學生而言,其意義遠不止制作與演奏本身,其實踐的過程有助于提升其全面的音樂素養(yǎng)。對于教師而言,這樣的教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教育的本質,助力自我的成長,讓我們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踐行音樂創(chuàng)新之路。
參考文獻:
[1]葉高峰.國家美育新導向背景下音樂教育現(xiàn)狀管窺——從浙江省中小學生藝術節(jié)談起[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0(09):7-9.
[2]蔡萍.小學器樂教學法[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梁廣程,潘永璋.樂器法手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張中平,男,本科,平湖市廣陳中心小學,一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顧嬌娜,女,本科,平湖師范附屬小學,二級,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責任編輯 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