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洋
[摘 要] 為適應時代發(fā)展,國家對素質教育要求逐漸提高,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養(yǎng),強化價值引導和哲學社會科學育人作用,全面推進學科課程思政建設,堅決貫徹新時代黨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推動高校思政工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本文主要圍繞新時期網絡教育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相關問題進行論述,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面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 網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2-0012-02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概述
(一)新時期網絡教育背景
在網絡技術日益發(fā)達的21世紀,社會進入了一個融媒體時代,智能高端電子設備不斷更新?lián)Q代,QQ、微信、釘釘、微博、抖音等新的信息載體也隨之出現(xiàn),這些媒體可以從網絡端載入更豐富的信息,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大學生通過此類平臺以新奇趣味的接收方式獲得更廣泛的信息,并根據(jù)個人觀點對相關新聞、熱點話題進行評論,很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思想自由和話語自由的權利。
(二)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主要指意識形態(tài)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過程中的言行權等,以及話語知識產生過程中所蘊涵和內生運作中所形成的權力。話語權和教育活動密切相關,缺少話語權或話語運用的教學實踐無法進行。
教師應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權和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引導權,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并抵御錯誤意識形態(tài)滲透。堅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陣地,革新思政話語權體系,重視人文思政教育是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存在的問題
(一)話語理念陳舊,話語內容泛化
如今,傳統(tǒng)的話語傳播平臺已不能滿足學生需求,學生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用于翻閱報紙、書籍或者上課去獲得所需知識,信息隨處可得,再加上大多數(shù)教育者缺少將教育過程同現(xiàn)實生活有效融合的能力,一味運用抽象化理論話語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內涵、基本范疇、原理、原則及方法進行邏輯思辨與演繹,無法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結合,也無法通過網絡媒體傳授教學知識。如果教育工作無法與學生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將課本知識與學生平時生活中可見且有趣的現(xiàn)象相關聯(lián),就會導致教育內容相對于生活實際出現(xiàn)滯后,不能吸引學生以增強其學習興趣。教材內容雖在不斷革新,但無法通過快捷便利的方式將新內容傳播給學生,教材到手后,與當下信息還是會有差池。采用灌輸式教學,易導致教育主體間出現(xiàn)交流不對等的問題,從而使受教育者逐漸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產生懷疑和抵觸。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網絡教學平臺搭建缺失
在高校范圍內應用于教學的網絡途徑僅限于個別APP,而這些APP也存在教條化、傳統(tǒng)化現(xiàn)象,內容跟不上當下信息更新,所能查找到的視頻多為之前錄播好的內容,所謂錄播課其實就是把平時上課的內容從教室搬到了鏡頭前,故而學生也不樂意觀看。一些高校的網課內容不及時更新,學生多不愿認真觀看,能學進去的少之甚少。反觀網上的自媒體,他們會根據(jù)當下流行話語更新視頻或文章,將枯燥的理論通過實驗、動畫等形式展開,更能讓學生接受且感興趣,通過平臺互動,學生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這樣作者和觀看者雙方都產生進步。高校中,學生與老師的溝通多僅限于上下課的關系,可以溝通建議的方式大多是期中期末的座談會或調查問卷,問題有限選項生硬致使學生的感受無法真切轉述給老師,在這樣的形勢下,老師與學生距離越來越遠,學生也更愿意在互聯(lián)網中尋找自己的學習途徑,高校教育話語權自然就無法保持傳統(tǒng)時期下的權威。
(三)互聯(lián)網上的消極意識形態(tài)滲透
如今已經進入全民網絡時代,但過于開放的互聯(lián)網也給不良社會思潮提供了滋生蔓延的溫床。網絡文化的飛速發(fā)展使高校學生易被網絡話語所影響,網絡文化魚龍混雜,其中既含有正能量同時也含有負能量,積極成分固然可以引導受教育者朝著積極的方向發(fā)展,但消極成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價值判斷。大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時期,其辨識能力較弱,不良文化的傳播容易使學生形成錯誤認知,價值觀扭曲。
其中,網絡謠言首當其沖,是消極因素的代表。網絡謠言在自媒體平臺上傳播速度快范圍廣且難以管制,若有部分傳播內容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違背,高校學生心智尚未足夠成熟,易被謠言誤導混淆是非,與教育者形成反面的立場。然而網絡的隱匿性又使得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發(fā)聲,這種不良影響將會愈發(fā)嚴重,會不可避免地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引導力和影響力,更會對社會風氣產生不利影響。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問題的成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維觀念滯后
雖然我國不斷進行教學模式改革,但部分教育者不能與時俱進,教育話語和方法等較為保守,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作為主要方式,話語內容較為單一。課堂內容多為書本現(xiàn)有內容,缺少新意且不能與當下社會現(xiàn)象相結合。教育者大多使用PPT加口頭闡述的模式,易造成“假、大、空”的印象,課堂教學效果不好。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來出現(xiàn)的刻板守舊的現(xiàn)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味地依照傳統(tǒng)模式應對此現(xiàn)象,不能在傳播知識、思想、真理的同時塑造新人。這種傳統(tǒng)教育一脈相承,教育者在受教育時也是學習的這種傳統(tǒng)教育方式,沒能擴大視野,更新思維,不善于運用新媒體進行教學,無法與受教育者進行及時的互動交流,故而不能達到理想中的教育效果。
在上課過程中,存在教師和學生二者間地位不平等現(xiàn)象,一般教師授課時處于話語領導地位,而忽視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無法充分表達己見,很容易是他們產生的厭倦和逆反心理,因此受教育者便難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作為思政課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擴大視野,才能站位高遠、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把學生關切的道理講明白、講清楚。
(二)網絡信息管理存在漏洞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每個人都享有使用互聯(lián)網的權利。但網民個人素質上存在較大差異,互聯(lián)網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以至于安全系數(shù)出現(xiàn)諸多問題,一些平臺規(guī)范引導機制和平臺監(jiān)管機制存在不足。話語引導機制缺失、網絡傳播平臺監(jiān)管不足,法律和道德層面上沒有足夠的約束力,這就讓很多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利用互聯(lián)網傳播不良信息甚至謠言。作為網絡流量的主要貢獻者,高校學生成了社會媒體人和不同意識形態(tài)組織的重點爭奪對象,對方會通過有趣的營銷方式投其所好,潛移默化地影響當下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從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逐漸削弱。
(三)話語主體間缺少溝通
對于高校來說,學生與教師比例差距大,教育者對學生認識了解不足,其話語輸出與話語接收無法接軌,雙方存在一定距離。而且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思想差異,受教育者的一些網絡話語無法被教育者準確的理解,拉大了信息勢差。由于教育雙方背景差異較大缺少相互了解,存在一定的話語差異,以至于教育者話語的引導力隨之下降。另外,有的思政教師不愿與學生深入溝通交流,使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斷疏遠,無法達到全方位、多元化、權維度教育的教育理念。
四、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措施
(一)從現(xiàn)實出發(fā),提高教育水平
夯實受教育者的理論基礎,提升教育者的理論修養(yǎng)、學識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對所教知識有要更深入的理解和靈活的運用,做到游刃有余。在授課過程中把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大白話,表達得更加形象。教育者需根據(jù)時代變化與時俱進,換位思考,尋求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只有足夠了解教學對象才能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適當運用一些網絡用語,或者用電腦技術將晦澀的文字理論以一種直觀的畫面展示出來,這樣使得課程更加的新鮮、年輕、貼近生活,以學生喜歡的方式表達,引起雙方的情感共鳴,增強感染力和凝聚力,一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yǎng),讓學生成為德才兼?zhèn)?、全面發(fā)展的人才?!?/p>
(二)與時俱進,改善教學方式
高校可利用便利的網絡環(huán)境,開發(fā)新的互聯(lián)網文化產品、滿足創(chuàng)新文化的新需要,通過網絡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表達能夠以卡通文字、幽默圖片、創(chuàng)意音頻等方式進行呈現(xiàn)。既可以改善高校學生反感的“假、大、空”的語言表達形式,也很好地增強了話語表達的現(xiàn)代感。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也是網絡文化,健全高校網絡文化系統(tǒng),既是加強網絡文化安全舉措的一部分,也是在校園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地的重要舉措。高校通過建立網絡教學不僅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度,還可以拉近教育雙方的距離。通過網絡進行交流溝通,直接讓教育者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進而改善教學方式。
高??梢酝ㄟ^微信公眾號、微博文章、短視頻平臺的視頻制作和教學直播將思教內容以一種流行易懂的方式傳播出去,不僅讓本校學生獲益,其他的受教育者也可以學習轉發(fā),通過網絡教學的推陳出新、還可以加強校園教育者能力的提升、凈化網絡環(huán)境,傳播正確的指導思想。
(三)各方協(xié)調,加強網絡管控
對于網絡環(huán)境整治,國家層面要出臺網絡監(jiān)管的法律法規(guī),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人都應遵守,網絡行為應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約束?;ヂ?lián)網引入實名認證系統(tǒng),根據(jù)有關互聯(lián)網使用的法律法規(guī),保障公民的安全網和健康網。加強信息安全機制、手段和平臺建設,提升應急事件指揮能力。提升網民綜合素質,營造健康積極的網絡環(huán)境。就網絡平臺運營商而言,要加強網絡自我安全防護,規(guī)范平臺信息傳播,不能為了盈利而降低門檻,出現(xiàn)低俗的內容。
信息技術豐富了高校思政課的教育內容,拓寬了渠道,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創(chuàng)新話語權體系,重視人文思想政治教育,捍衛(wèi)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振萍,李憲倫,張衛(wèi)平.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情境的觀念存在和學術發(fā)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19).
[2]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王義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