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新時期詩歌現(xiàn)代性的美學演進與動態(tài)邏輯

      2021-03-24 10:41劉波
      江河文學 2021年1期
      關鍵詞:詩壇朦朧詩美學

      劉波

      以朦朧詩的浮出水面,來談論新時期詩歌的發(fā)生,當是我們今天回望當代詩歌的某個起點。對新時期詩歌四十年的線性敘述,也是基于貫穿其間的那條隱秘線索,即重新接續(xù)“五四”文學的現(xiàn)代性問題,并在詩性的層面更新其語言、觀念以及對現(xiàn)實的回應。新時期詩歌的內涵與外延,也在詩歌史的意義上得以確立。然而,“三十幾年的詩歌史建立了一個體制,當代詩歌在分有這個體制,而不是分有歷史。”當代詩歌的體制可能意味著某種等級的固化,“在這里文學史的權力高于詩歌的主權、詩人的聲名大于詩歌、詩歌運動高于詩人的獨創(chuàng)、現(xiàn)狀大于歷史。”這一總結指出了新時期以來詩歌在“體制化”過程中偏離本體后的困境。而能否打破這樣一種漸趨固化的體制,從現(xiàn)代性問題入手,動態(tài)地梳理當代詩歌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或許會是另一條“重估”與闡釋的路徑。

      除了牛漢、曾卓、公劉、邵燕祥、白樺等“歸來”詩人對當代詩歌的修復性探索,由北島、芒克、根子等人建構的“今天”時代,確實又勾起了那一代知識人的心魂與血性,當那些激昂的、抵抗的、不屈服的聲音浮現(xiàn),現(xiàn)代漢詩重新接續(xù)上了一種現(xiàn)代的光芒。而后在舒婷、顧城、多多等個體詩人的話語實踐中,朦朧詩又呈現(xiàn)出了另一條路徑,這一“朦朧”的隱喻,其實與“今天”派還是發(fā)生了某種錯位?,F(xiàn)在整體來看,朦朧詩仍然是一種特殊時代的過渡性文學,它可能拋出了問題,但沒有在更深層次上回到詩歌本身。1980年代中期以反朦朧詩的姿態(tài)闖入詩壇的“第三代”詩人,他們的詩歌雖然不乏青春寫作的本色,但他們意識到了詩藝本體化融合創(chuàng)造的及物性和有效性。如果說之前的朦朧詩還帶著某種政治抒情詩的過渡意味,那么,1986年前后的“第三代”和“后朦朧”詩人們,則以更張揚的方式為漢語詩歌設置了一個相對寬泛的體驗性空間。

      1986年,由詩人、評論家徐敬亞發(fā)起了《詩歌報》與《深圳青年報》聯(lián)合詩歌大展,這兩份報紙同步推出了幾十個詩歌社團、群體和流派,總共發(fā)表了上百位詩人的作品。各種不同風格、不同美學觀念的詩人以這兩份報紙作為載體,同臺競技,不僅為當時的現(xiàn)代主義詩歌潮流提供了方法論和評判的尺度,而且也對1980年代以來的先鋒詩歌作了階段性總結。以兩報大展作為契機,之前朦朧詩人們所留下的一些困惑和疑難,隨著新的詩歌格局的形成,似乎也變得稍顯清晰。當時,“第三代”詩人們以反叛的姿態(tài)登上詩壇,他們對朦朧詩的反抗,一方面是出于青春期的情緒沖動,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對一個時代“大我”書寫意識的不滿,尤其是針對朦朧詩人的集體主義代言人身份,他們表現(xiàn)出了一種基于“反動”的價值對抗。因此,當反價值、反文化與反崇高等各種叛逆口號出來時,他們其實也是想以此獲得自己“平民書寫”的身份認同與美學合法性。這一批年輕詩人以迫不及待的心態(tài)“闖入”詩壇,他們的路途也并非就是一帆風順,其非主流的詩歌美學如異端一般,給那些無法接受他們的主流詩人帶來了強烈的美學冒犯,他們“離經(jīng)叛道”的寫作也由此引起了很大爭議。現(xiàn)在看來,這一批年輕詩人當時所堅持的書寫,也可能是因不滿足朦朧詩而生發(fā)的一種策略性的重塑自我之舉。

      當我們今天再試圖去還原當時的寫作現(xiàn)場時,其實只能通過他們的作品去認知,去印證,而無法再回到那樣一種歷史的氛圍中。對歷史的回望,也是摻雜了更多當下的個人情感和自我因素,真正要客觀地呈現(xiàn)出一個時代的狀貌,那也是有難度的。但我相信,朦朧詩之后的先鋒詩歌經(jīng)歷了它本體意義上的起落跌宕,它也與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構成了一個對抗或和解的重要命題。雖然有曲折,但是現(xiàn)代性這條線索一直貫穿始終。尤其是以1989年作為時間節(jié)點,之前的轟轟烈烈與之后的相對沉寂,看似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反差,實際上,現(xiàn)代漢詩在這一歷程中真正獲得了它應有的位置。不是說從中心退到了邊緣,也不是因為朦朧詩人當年的眾星捧月之勢,而到了“第三代”詩人那里就失去了耀眼的光環(huán),這樣的光環(huán)從來不屬于孤獨的詩人們。以1992年為界,詩人們經(jīng)歷了時代的洗禮和思想的碰撞,投機者消失于詩壇,而那些度過了青春期寫作而逐漸走向“精神成人”的詩人們選擇留下來,繼續(xù)踐行自己的理想主義精神。這對于絕大部分詩人來說,應該是一種考驗,因為只有詩歌這最“無用”的東西,能讓一個人在精神上保持某種純粹性,而在1992年前后的大轉型格局中,先鋒詩歌分裂成了兩個有著隱秘關聯(lián)的時間段,但有一條隱秘的線索串聯(lián)起了兩個時段的詩歌美學,那就是個人化寫作的出場。

      伴隨著1990年代消費主義的興起,個人化寫作可能在1980年代“第三代”詩人們從朦朧詩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書寫到日常經(jīng)驗記錄這一轉型基礎上再次向前推進了一步,“自我的抵抗”要顯得更加內在,更加復雜,也更富戲劇性。當詩人們選擇由外向內轉時,他們突出了思考和寫作的主體性,在一種私人化的創(chuàng)造里彰顯個體的價值。當然,這并不是說1990年代詩人們完全不再關心社會,不再介入時代,只是他們以另一種更內斂的方式完成了對時代和家國的書寫。比如王家新,他在1989年前后所創(chuàng)作的詩歌,皆有對歷史之罪的反思和對苦難意識的張揚,這種個體在大時代中的存在之境遇,的確讓我們在對其予以同情之理解時,也真正找到了警醒之力。還有歐陽江河,他在1990年代前期的詩作,看似是對西方現(xiàn)代派詩歌的化用與傳承,事實上,他也是由中國的特殊現(xiàn)實深入到了更為內在的反思。詩人們從1980年代的集體抒情到1990年代的個人獨白,從詩意表征上來說,看似體現(xiàn)的是其寫作格調與美學的重構,實際上更是一種視野與心境的變化。尤其是像肖開愚所提到的“中年寫作”,不僅針對具體的詩人,同時也是針對那樣一個共同經(jīng)歷過“狂歡化”時代的詩歌群體。

      1980年代詩歌的“輝煌”,某種意義上源于詩人們從“文革”解放出來之后被新時代所激活的那種“燦爛”精神,這與那個年輕的詩歌群體有關,他們尋求自由的實踐,不僅是從反叛開始的,更重要的是需充分且徹底地釋放自己的想象力。這種“燦爛”的詩歌精神在1988年左右達到了一個高潮,此后,隨著詩人們“中年寫作”的到來,以及時代的轉型,包括海子的去逝,都也從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某種青春寫作的終結和詩意時代的遠去。在1990年代,當代詩歌在消費語境的“裂變與轉型”中獲得了它的某種自足性,從詩歌的技藝和美學上看,1980年代中后期的鄉(xiāng)土抒情雖然仍是主流詩歌美學,然而,講究理性與智慧的敘事性寫作開始興起,并形塑了很多詩人的詩歌追求,他們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抒情,而是注重對日常經(jīng)驗的呈現(xiàn)。也就是說,1990年代詩歌看起來是對1980年代詩歌的一種反動,實際上,它是對其技藝和精神的某種深化與“辯證的否定”,這種超越也正是詩人們在寫作上日漸趨于成熟的表現(xiàn)。

      1990年代前中期,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和時代環(huán)境,經(jīng)歷過1980年代的不少詩人下海經(jīng)商,紛紛離開詩壇。而選擇留下來繼續(xù)堅守詩歌陣地的詩人,他們部分地改變了1990年代的詩歌生態(tài),尤其是那一批隱秘地探索詩歌敘事性的詩人,打破了抒情一統(tǒng)詩歌寫作的局面,為1990年代現(xiàn)代漢詩提供了新的“方法論”。雖然1990年代是各種寫作雜糅的多元時期,但主導詩歌內部的仍然是現(xiàn)代性問題,如何變化以及怎樣變化,決定著詩人們寫作的方向。主流的抒情詩人與沉潛的先鋒詩人,作為一明一暗兩組并行寫作的群體,他們?yōu)?990年代詩歌提供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空間。當然,這樣的劃分雖有簡單之嫌,但也是基于一種記憶的現(xiàn)實。那一批有著“幽暗意識”的詩人,后來逐漸成為中國先鋒詩壇的主力軍,他們就如同一股潛于水底的暗流,以自己探索的實力宣告了1990年代詩歌美學所具有的內在變革。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們很大程度上終結了1980年代先鋒詩壇狂熱的運動式潮流,以富有“歷史意識”的原創(chuàng)寫作證明了詩歌的“孤獨”本質。

      1999年在中國當代史上并非多么重要的一年,然而,它對于當代詩壇來說,卻非平凡之年。這一年在北京盤峰賓館發(fā)生的一場“知識分子”詩人與“民間立場”詩人的論爭,開啟了當代詩歌美學分歧的新篇章?!氨P峰論爭”作為引爆1990年代詩歌秩序的導火索,雖然看似從二元對立的角度將詩壇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但是,他們的詩歌美學也并非就是完全對立的,其表面上的勢不兩立,從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我們對當代詩歌歷程的反思:在整個1990年代,中國詩歌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它是美學的,技藝的,還是立場與價值觀上的?這些追問都可能會促使我們返回到當時的現(xiàn)場,去探尋詩壇分裂的真相?,F(xiàn)在看來,所謂“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立場”寫作的自行對立,一方面是爭取詩壇話語權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也是不同詩歌美學趣味分裂和撕扯的現(xiàn)實投射,包括他們之間的相互批評乃至人身攻擊,都充分地驗證了詩人交往的某種天真性。而在對詩歌本質的認識上,他們又有著相通之處,這正奠定了兩個群體在新世紀以來交融暗合的基礎,他們甚至還互相學習和借鑒,這樣的結局當然是“盤峰論爭”之后雙方逐漸反思的結果。

      如果說1999年中國詩壇遭遇了一場“事先張揚”的“意外”事件,詩人們之間的分歧和論爭并非壞事,它恰恰又將詩歌推至世紀之交的文化前臺,而緊接著到來的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將這一論爭又轉移了網(wǎng)絡上,甚至還直接喚醒了一部分1980年代出道詩人的回歸?;ヂ?lián)網(wǎng)的興起,不僅是新技術革命,同樣也給文化人帶來了巨大的觀念沖擊。以前詩人們寫詩,在發(fā)表上基本依靠傳統(tǒng)的平面媒體,這樣的時間周期,或多或少也影響了詩歌的傳播。尤其是很多年輕詩人還找不到發(fā)表渠道,互聯(lián)網(wǎng)降低了發(fā)表的門檻,這相對自由的空間也的確解放了很多詩人渴望作品被閱讀的想象?;ヂ?lián)網(wǎng)對中國詩歌的促進有著劃時代意義,它讓更多不同風格的詩人得以在網(wǎng)絡上交流,并且與讀者還能達成及時有效的互動。比如新世紀初興起的網(wǎng)絡社區(qū)、BBS論壇、博客等,就影響了一批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網(wǎng)絡詩人。當然,互聯(lián)網(wǎng)在給詩人們的寫作帶來自由便利的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遮蔽了現(xiàn)代漢詩的內在復雜性,從而簡化了詩歌寫作的豐富內涵,比如說對口語詩的認識,就曾出現(xiàn)過很大的分歧。

      如果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考察,在個體寫作方面,新世紀之交出現(xiàn)了伊沙、???、雷平陽、余怒、臧棣、侯馬、陳先發(fā)、藍藍等“中生代”優(yōu)秀詩人,而從整體上看,幾次詩學論爭和互聯(lián)網(wǎng)詩歌的興起,則已經(jīng)重構了當代詩歌史的經(jīng)典形象。像“知識分子寫作”“民間立場寫作”“網(wǎng)絡詩歌”“口語詩歌”“下半身寫作”“新古典主義詩歌”等,都可以成為1990年代到新世紀詩歌寫作的關鍵詞。同時,各種詩歌民刊也已經(jīng)形成了自己的小傳統(tǒng),詩歌出版也開始出現(xiàn)升溫現(xiàn)象,網(wǎng)絡上大量詩歌論壇的出現(xiàn),皆帶來了現(xiàn)代漢詩復興的先兆。這一切都預示著新世紀詩歌將重新崛起于虛擬的互聯(lián)網(wǎng)。由此來看,新世紀初的幾年仍然處于某種過渡期,不僅是平臺、載體和技術上的過渡,同時也是詩學觀念、詩歌認知和寫作立場的過渡。從詩歌發(fā)生學的角度來看,1990年代到新世紀正是“中間代”詩人立足于詩壇的階段,作為先鋒詩壇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寫作的確為當代詩歌確立了一種不同于過往的新的美學風尚,而且也啟蒙了一大批更年輕的詩人,這也是孫磊、朵漁、沈浩波、宇向、唐不遇、鄭小瓊等70后、80后等代際詩人開始登上詩歌舞臺的原因。這一批更具活力也更有知識儲備的詩人,他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之上,又開創(chuàng)了詩歌寫作的另一條路徑。而且他們和“中間代”詩人一起,構成了新世紀之交詩壇的某種原創(chuàng)力量。他們的創(chuàng)新精神,一方面源于對朦朧詩以來先鋒詩歌寫作的揚棄,另一方面,也源于自身在思想解放上的獨特趣味。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出場和崛起,的確重塑了我們的詩歌美學,不管這樣的美學是反叛的、抵抗的,還是重新推翻自己另起爐灶的,他們都獲得了再次突圍的契機。

      之所以認為新世紀之交以來的作品能夠較為清晰地反映當代先鋒詩歌的某種整體成就,還是在于詩人們所追求的多維度的寫作格局,包括讀者在接受方面的寬容度,都印證了新世紀詩歌的內在豐富性。它形塑了一批追求難度寫作的詩人,同時也為詩歌史留下來更多值得揣摩和言說的詩學命題,這些命題不僅具有生發(fā)性,且還富有延續(xù)性,這也是我持續(xù)關注新世紀詩歌寫作的緣由。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新世紀以來的二十年間,有些比較沉潛的詩人,他們一直堅持自己小眾化的美學,那種遠離詩壇的自我啟蒙和沉淀,都可能為其詩歌書寫帶來新的“風景的發(fā)現(xiàn)”,這種發(fā)現(xiàn)也許就是那些為寫作帶來更大可能性的異質性經(jīng)驗。這對于曾經(jīng)歷過特殊歷史時期的詩人,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經(jīng)過了由1990年代的內斂式探索到新世紀的主體話語重建,當下詩歌又開始有了更多富于異質性和陌生化的面向,這是詩人們在詩歌技藝與現(xiàn)代意識上更為自覺的表現(xiàn),然而,這也與讀者形成了一種錯位。尤其是在新媒體時代,不同讀者對詩歌的理解和接受是不同的,相異的美學趣味和不同的文學素養(yǎng),也決定了詩人與大眾讀者之間無法達成美學的一致性,這也可能在于對詩歌所持有的標準被消費時代所“異化”了?!靶旅襟w時代的詩歌亂象的很多表征都是來源于尺度的錯位,這樣的錯位導致詩人和詩歌的大量的無意義的耗散,也從相反的層面上制造了詩歌的‘虛熱?!倍凇疤摕帷北澈?,也有不少“娛性詩”的出現(xiàn),這當是詩人們面臨的普遍困境。如何持守純粹的現(xiàn)代性,也許是今天詩人們所面臨的更大挑戰(zhàn)。

      (本文為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1978年以來當代詩歌批評與詩人創(chuàng)作的互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D029)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猜你喜歡
      詩壇朦朧詩美學
      劉良玉
      印花派對
      選本編撰在朦朧詩建構中的作用研究
      祝賀彭城女子詩社成立(新韻)
      老來學藝
      純白美學
      北島《回答》:理性姿態(tài)的思考,擲地有聲的回答
      淺談朦朧詩語言的空靈性
      春食色彩美學
      “妝”飾美學
      航空| 襄城县| 辉南县| 手机| 阳东县| 霍邱县| 石渠县| 瓦房店市| 舟曲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台中市| 临沭县| 南溪县| 台南县| 长治县| 黄石市| 普兰县| 贺兰县| 政和县| 萨嘎县| 神池县| 栾川县| 长海县| 通渭县| 陆川县| 蒙城县| 米林县| 南木林县| 赤水市| 富源县| 乌鲁木齐市| 武胜县| 大宁县| 洪江市| 屏山县| 崇仁县| 平远县| 临洮县| 措勤县| 金溪县| 本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