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興菲
(重慶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重慶 408000)
紅棗(Ziziphus jujuba Mill.)俗名干棗、大棗等,是鼠李科棗屬植物棗樹的成熟果實,分布廣泛[1]。棗果富含多糖、多酚等營養(yǎng)成分,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和藥用價值[2-5]。我國紅棗資源豐富,產(chǎn)量占全世界95%以上,占據(jù)了幾乎全部的國際貿(mào)易市場[6]。鮮棗果含水量和含糖量均較高,在自然環(huán)境下若遇陰雨天氣采摘不及時極易腐爛變質(zhì),由于不能及時進行干制保藏,鮮果損失量極高,因此將棗果及時干制則顯得尤為重要。
傳統(tǒng)的熱風干燥是紅棗干制加工生產(chǎn)中最為常見的干燥方式,雖干制成本較低,操作簡便,但其干制效率低下,干果品質(zhì)較低。而中短波紅外干燥是利用1~4 μm 紅外線,基于水分吸收紅外輻射的特性,使物料得以快速干燥,具有高效、衛(wèi)生等特點,被廣泛應(yīng)用于棗果干制。相關(guān)研究表明,中短波紅外干燥棗果其干燥效率、棗果品質(zhì)明顯提高[7-8]。
棗果中富含酚類物質(zhì),干制過程中這些酚類物質(zhì)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被催化為黑色的醌及其聚合物,加速了褐變進程,導(dǎo)致棗果易發(fā)生酶促褐變及非酶褐變[9]。目前對于棗果中短波紅外干制過程中酚類物質(zhì)變化及其與褐變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研究較少,棗果中酚類物質(zhì)如何參與酶促褐變的反應(yīng)原理尚不清楚,故本試驗選用新疆代表性棗果和田大棗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中短波紅外干燥過程中酚類物質(zhì)的變化及其與褐變的關(guān)系,以期為紅棗干燥生產(chǎn)過程中品質(zhì)的調(diào)控提供技術(shù)依據(jù)和參考。
1.1.1 材料與試劑
選取新疆和田大棗為試驗原料,其平均水分含量為63.2%±0.2%,鮮果采摘完畢后及時預(yù)冷并貯藏于相對濕度90%、溫度(0±1)℃的冰箱中備用,挑選大小均一、無病蟲害、無殘次棗果進行后續(xù)干燥及品質(zhì)測定。
甲醇、磷酸二氫鈉、鹽酸、磷酸氫二鈉、福林酚,購于國藥集團化學(xué)試劑有限公司;沒食子酸、表兒茶素、兒茶素、綠原酸、咖啡酸、蘆丁、槲皮素、阿魏酸、丁香酸、肉桂酸、對香豆酸標準品,購于上海源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1.2 儀器與設(shè)備
TC 型中短波紅外干燥設(shè)備,購于秦州圣泰科紅外科技有限公司;DHG-9123A 型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購于上海精宏實驗設(shè)備有限公司;SK2200H 型超聲波清洗器,購于上??茖?dǎo)超聲儀器有限公司;ALC-210.3 型電子分析天平,購于賽多利斯艾科勒公司;TU-1810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購于北京普析通用儀器有限責任公司;SB-500DTY 型超聲波掃頻清洗機,購于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高效液相色譜-離子淌度飛行時間質(zhì)譜儀(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er,UPLC-IM-QTOF-MS),購于美國Waters 公司。
1.2.1 干燥條件及樣品處理
選取大小均一的果實洗凈后擦干,取2 000 g 鮮果作為每次干燥試驗用量,中短波紅外干燥條件的選取參考文獻[10],即:中短波紅外干燥溫度50 ℃,功率為1 125 W,風機風速為4.5 m/s,紅棗干制終點的水分含量在10%左右。分別在水分含量60%、50%、40%、30%、20%、10%時取樣,測定各項指標,水分含量的測定方法采用稱重法,棗果取樣后迅速冷卻并置于-80 ℃超低溫冰箱中冷凍保存,便于后續(xù)開展品質(zhì)分析試驗。
1.2.2 褐變度測定
參照文獻[11]并略有改動。取5 g 紅棗按料液比1∶10(g/mL)加蒸餾水勻漿后,以 4 ℃、9 000 r/min 離心30 min,取上清液,測定其在420 nm 波長處的吸光度,以A420表示其褐變度。
1.2.3 總酚、總黃酮含量測定
紅棗中總酚、總黃酮的提取及測定參照文獻[4]的方法,沒食子酸與槲皮素分別為標準品,棗果提取物稀釋至合適倍數(shù)后進行測定。
酚類物質(zhì)組成的測定參照文獻[12]的方法處理,色譜柱采用 UPLC BEH C18柱(50 mm×2.1 mm,1.7 μm),流動相A 為體積分數(shù)0.1%甲酸,流動相B 為乙腈,梯度洗脫程序見表1,進樣量為10 μL,柱溫為45 ℃,流速為0.45 mL/min。
質(zhì)譜條件:錐形電壓為30 V,毛細管電壓為2 500 V,離子源溫度為100 ℃,去溶劑化溫度為300 ℃,以氮氣為脫溶劑氣體,流速為300 L/h,電壓斜坡循環(huán)為 0.3~2.0 V。
表1 梯度洗脫程序Table 1 Gradient elution procedure
1.2.4 酚類物質(zhì)標準曲線
棗果中主要鑒定出11 種酚類物質(zhì)(沒食子酸、表兒茶素、兒茶素、綠原酸、咖啡酸、蘆丁、槲皮素、阿魏酸、丁香酸、肉桂酸、對香豆酸),如表2 所示。通過標準品建立線性回歸方程,由線性回歸方程可知,體系線性關(guān)系良好,R2均大于0.99。
表2 和田大棗中11 種酚類物質(zhì)標準品的線性回歸方程Table 2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for 11 phenols standards of Hotan jujube
1.2.5 棗果酶促褐變底物鑒定
多酚氧化酶的提?。簻蚀_稱取10.0 g 紅棗果肉后加入已預(yù)冷的20 mL 0.2 mol/L 磷酸鹽緩沖液(pH 5.8),冰水浴下充分研磨,4 ℃條件下浸提2.9 h后,以9 000 r/min 冷凍離心15 min,取上清液,提取步驟重復(fù)兩次,得到棗果多酚氧化酶提取液。
活力測定:將1 mL 0.1 mol/L 的不同標準品(沒食子酸、表兒茶素、兒茶素、綠原酸、咖啡酸、蘆丁、槲皮素、阿魏酸、丁香酸、肉桂酸、對香豆酸)加入到含有3 mL 0.2 mol/L pH 6.8 磷酸鹽緩沖液的試管中,與1 mL 多酚氧化酶提取液均勻混合,測定其在420 nm處4 min 內(nèi)的吸光度變化,時間間隔為30 s[13],計算酶活力。以酚類物質(zhì)與多酚氧化酶是否發(fā)生反應(yīng)確定棗果干燥過程酶促褐變底物。
式中:Vr為磷酸鹽緩沖液體積,mL;Vs為標準品溶液體積,mL;m 為樣品質(zhì)量,g;t 為測定時間,min;ΔA 為4 min 內(nèi)吸光度變化值。
1.2.6 數(shù)據(jù)處理
每組試驗重復(fù)3 次,利用Minitab 16.2.3 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采用鄧肯氏檢驗法分析差異顯著性,應(yīng)用Origin 8.5 軟件作圖,數(shù)據(jù)均以X±S 表示,P<0.05表示差異顯著,P<0.01 表示差異極顯著。
由圖1 可知,中短波紅外干燥過程中棗果總酚、總黃酮含量總體呈現(xiàn)下降趨勢,水分含量由40%降至30%過程中棗果總酚、總黃酮含量略有升高。鮮棗(水分含量63.2%)的總酚含量為56.4 mg/g DW,總黃酮含量為34.8 mg/g DW,干制終點(水分含量10%)棗果的總酚含量為鮮棗果的66.1%,總黃酮含量為鮮棗的56.1%。干燥過程中棗果的褐變度呈現(xiàn)不斷上升趨勢,這表明隨著干制過程的進行,棗果的褐變程度越來越嚴重,在水分含量由40%降至30%這一階段,其褐變度升高最快,這與其總酚、總黃酮含量升高有關(guān),張利娟等[14]對無核白葡萄的干制試驗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jié)論。
圖1 棗果在干制過程中總酚、總黃酮含量(A)和褐變度(B)的變化Fig.1 Changes in total phenols,total flavones contents(A)and browning degree(B)in jujube during drying
干燥過程中棗果的酚類物質(zhì)種類及含量變化見表3。由表3 可知:棗果在中短波紅外干燥過程中共檢測出11 種酚類物質(zhì),其中蘆丁、綠原酸、兒茶素、表兒茶素在鮮果中含量最高,是和田大棗中最主要的酚類物質(zhì),這4 種主要的酚類物質(zhì)含量隨著干燥過程的進行整體呈下降趨勢,但在棗果水分含量由40%向30%及以下變化時呈略微上升趨勢,這與其褐變度在此階段上升相符。鮮棗中蘆丁、綠原酸、兒茶素、表兒茶素含量分別為 77.5、44.5、42.2、25.3 mg/kg DW,棗果經(jīng)干制后蘆丁含量降低了31.9%,綠原酸含量降低了36.0%,兒茶素含量降低了36.7%,表兒茶素含量降低了31.6%,其中兒茶素含量降低幅度最大;棗果中肉桂酸、對香豆酸含量隨著干燥進程整體呈上升趨勢,肉桂酸在鮮果中的含量為1.8 mg/kg DW,干制結(jié)束后其含量上升了2.8 倍,對香豆酸在鮮果中的含量為2.4 mg/kg DW,干制結(jié)束后其含量為鮮果的3.0倍,沒食子酸在棗果水分含量為40%及以下時被檢出,且其含量隨著水分含量降低而增加,干制結(jié)束后其含量最高為1.9 mg/kg DW。
表3 棗果干制過程中單體酚類物質(zhì)組成和含量Table 3 Composition and content of phenolic substances in jujube during drying 單位:mg/kg DW
不同植物組織中酚類物質(zhì)組成及含量差異顯著,且能夠參與褐變中的酚類物質(zhì)也不相同[12]。由表4 可知,棗果中多酚氧化酶對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排序為兒茶素>表兒茶素>綠原酸>沒食子酸>咖啡酸>阿魏酸,多酚氧化酶催化兒茶素酶活力最強,為36.29 U/mL,是催化阿魏酸褐變的酶活性的30.8 倍,這表明兒茶素為棗果干制過程中最主要的酶促褐變底物,棗果中多酚氧化酶對蘆丁、槲皮素、丁香酸、肉桂酸和對香豆酸未顯示出催化活性。
棗果中總酚及部分酚類物質(zhì)含量與褐變度的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如表5 所示。紅棗干制過程中其褐變度與總酚、總黃酮的相關(guān)性最高(總酚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55,總黃酮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910),褐變度與咖啡酸的相關(guān)性最低(相關(guān)系數(shù)為0.368)。紅棗中各物質(zhì)含量與褐變度之間的相關(guān)性由高到低為:總酚>總黃酮>兒茶素>綠原酸>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阿魏酸>咖啡酸。鮮棗在中短波紅外干制過程中其褐變度與總酚、總黃酮均呈極顯著負相關(guān)(P<0.01),與兒茶素、表兒茶素、綠原酸均呈極顯著正相關(guān)(P<0.01),與沒食子酸呈顯著正相關(guān)(P<0.05),與咖啡酸、阿魏酸相關(guān)性不顯著。棗果在中短波紅外干制過程中總酚、總黃酮與褐變度呈顯著負相關(guān),這說明了隨著干制褐變的加重,總酚、總黃酮含量持續(xù)減少,總酚、總黃酮參與了棗果褐變的進程。
表4 多酚氧化酶對不同底物催化活性Table 4 Catalytic activity of polyphenol oxidase on different substrates 單位:U/mL
表5 總酚及部分酚類物質(zhì)含量與褐變度之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結(jié)果Table 5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total phenols and some individual phenolic compounds and browning degree
本文選用和田大棗為研究對象,運用中短波紅外干燥方式探究了其酚類物質(zhì)在干制過程中含量變化及其與褐變的關(guān)系。結(jié)果表明:干制過程中棗果的總酚、總黃酮含量均呈下降趨勢,水分含量在由40%向30%變化過程中棗果的總酚和總黃酮含量略有升高,且此時棗果的褐變度升高最快;棗果中共檢測出11種酚類物質(zhì),其中蘆丁、綠原酸、兒茶素、表兒茶素在棗果中含量最高,為和田大棗中最主要的酚類物質(zhì),且這4 種主要酚類物質(zhì)含量在干制過程中主要呈下降趨勢;棗果中多酚氧化酶對不同底物的催化活性排序為兒茶素>表兒茶素>綠原酸>沒食子酸>咖啡酸>阿魏酸,多酚氧化酶催化兒茶素的酶活力最強,為36.29 U/mL,表明兒茶素為棗果干制過程最主要的酶促褐變底物;棗果干燥過程中其褐變度與總酚、總黃酮的相關(guān)性最高,隨著干制褐變的增加,總酚和總黃酮含量持續(xù)減少,說明總酚與總黃酮參與了棗果褐變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