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華
摘要:朗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編排正突顯了對這一點的重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通過注重朗讀預習,激發(fā)朗讀興趣;注重自主合作,培養(yǎng)朗讀思維;引導感情閱讀,激發(fā)情感共鳴;關注個性差異,豐富朗讀體驗,能夠有效地優(yōu)化朗讀教學。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朗讀教學? 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可或缺,這也是保證對文本深入理解的關鍵。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法中,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重要舉措,新課標對朗讀教學這一環(huán)節(jié)也十分重視,要求學生通過朗讀,對文本形成整體感知,培養(yǎng)良好的語言學習情感。
一、注重朗讀預習,激發(fā)朗讀興趣
立足于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教學之前,教師應強調朗讀預習,既要為學生明確預習方向,也要準確指導學生展開有效朗讀,這樣學生才能夠充分感知文本、體會文本情感,使學生飽含情緒融入朗讀實踐中,樹立正確的朗讀意識。
以《我愛這土地》一課為例,這首詩具有突出的韻律感,基于朗讀教學視角組織教學,首先需要布置預習朗讀,可以分別基于作者簡介、詩歌背景以及生字詞、主題思想等不同的維度展開,確保預習任務設置的合理性;其次要充分發(fā)揮現代化輔助工具和手段,為學生制作輔助詩歌朗讀的音頻,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充滿感情地完整朗讀;然后,結合學生對內容以及主題等層面的理解,用不同的符號分別標出重音及停頓,使其感受詩歌的韻律節(jié)奏,深入體會其中的情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主梳理朗讀障礙如生字詞等,完成課前朗讀任務,還要基于自身對文本內容的理解體會詩歌中提及的“土地、河流、黎明”等詞匯所具有的象征意義,這樣就能夠立足于文本整體,了解其寫作背景,梳理其寫作思路,深入觸及蘊含于其中的濃厚愛國情感,體會詩歌的語言美、節(jié)奏美,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情緒,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根基。
二、注重自主合作,培養(yǎng)朗讀思維
培養(yǎng)朗讀素養(yǎng)的關鍵在于朗讀思維能力的鍛煉和提升,因此,教師要以教材文本為核心,為學生設置閱讀問題,并利用自主與合作朗讀相融合的方式創(chuàng)設積極良好的朗讀情境,使學生能夠從中掌握多元的朗讀方法,發(fā)展朗讀思維能力,為課外閱讀提供有力支撐。
以《孔乙己》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利用文本中的關鍵知識點與學生展開積極的互動,帶領學生回顧相應的情節(jié)、環(huán)境及人物,明確主人公以及相關事件,例如,說明“孔乙己”這一名字的由來,標出描寫其外貌的句子,概括相對應的社會環(huán)境;還可以劃分段落層次,梳理文本框架。這樣學生便能帶著問題有目的地朗讀,充分發(fā)掘朗讀潛能,訓練朗讀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巡視,準確把握不同層次學生的閱讀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整合,確保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利有序開展。朗讀問題的創(chuàng)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例如,孔乙己出場前后描寫了哪幾件事?對孔乙己的人物形象進行賞析,說明作者所使用的描寫方法,表現了人物角色怎樣的性格特點,等等。之后,可以引入精讀法及泛讀法,指導學生展開合作朗讀,重點可以聚焦于寫作背景及段落中的關鍵詞句,也可以聚焦人物形象的賞析,了解具體的描寫方法。教師要準確把握朗讀問題的解決情況,通過補充講解相關知識,豐富學生的朗讀方法及朗讀技巧。
三、引導感情閱讀,激發(fā)情感共鳴
感情朗讀就是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深入觸及作者渴望表達的情感,因而需要將學生自身的情感融入于文本中,基于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提煉出個性化觀點及態(tài)度,體會語言文字的力量,引發(fā)情感共鳴。
例如,教學《秋天的懷念》一課時,對課文中“當一切恢復沉寂……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一段的朗讀,必須緊抓其中描寫“我”的語言和動作的關鍵詞,通過仔細朗讀,體會主人公由于殘疾而帶來的痛苦及悲憤之情;也要緊抓描寫母親語言、神態(tài)的詞語,展現母親對孩子的內疚及疼愛之情。通過充滿深情的朗讀,輔以相應的神態(tài)和動作,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既有利于深入解讀文本,也有助于發(fā)展朗讀能力。
四、關注個性差異,豐富朗讀體驗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特別是表現于認知、思維等方面的不同,只要學生的觀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應給予認可或表揚,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我的老師》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可惜我沒有上完初小……從此我就和蔡老師分別了。”針對這部分內容,有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通過課文內容,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蔡老師的尊敬和熱愛,其中還包含了深深的懷念之情,但是在分別時,為什么沒有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景呢?”也有學生認為:“既然如此喜愛這位老師,為什么沒有對其近況作進一步交代呢?”還有學生提出:“蔡老師明顯是一位女老師,為什么在開頭稱之為先生呢?”顯然這些問題都是學生認真閱讀及深入思考后所得,不管最終答案如何,都能充分表明他們閱讀時的用心和細致,因而應給予相應的表揚,而針對答案的探索,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或共同協商。
總之,初中語文朗讀教學,要關注與朗讀技巧相關的知識,組織有針對性的教學及訓練,關注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問題,切實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全面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秀梅.初中語文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下旬),2012(6).
[2]高春月.初中語文朗讀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5(12).
[3]武曉翠.淺談初中語文開展朗讀教學意義[J].課程教育研究,2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