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冰求鯉:
傳說晉人王祥用身體將河上的冰融化,以求得鯉魚孝敬繼母。被后世奉為奉行孝道的典實。
從字面上看,“臥冰求鯉”即是人臥在冰上,用體溫將冰融化后求得鯉魚。該成語傳達給我們的第一感受似乎不是“孝”,而是隔著書本都讓人禁不住瑟瑟發(fā)抖的“冷”!就為了區(qū)區(qū)兩條魚,王祥當真做了如此“傻白甜”的事嗎?
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素來對他沒有好臉色;但王祥敦厚善良,從不與她計較。一年冬天,生病的朱氏突然嘴饞鮮美的鯉魚,王祥不計前嫌地主動“請命”。然而外面天寒地凍,魚被封在厚厚的冰層之下,該如何捕得?
晉代干寶的《搜神記》中有對這個故事的最早記載:“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边@句話不難理解,是說王祥脫下衣服準備破冰去捉魚,冰忽然自動破開,跳出了兩條鯉魚,于是王祥就拿著它們回家了。所以,“剖冰求鯉”才是王祥的真實舉動,“感動上蒼”則是其收獲鯉魚的終極原因。
王祥的捕魚行為令繼母朱氏動容,亦在十里鄉(xiāng)間傳作佳話。再往后,元代《二十四孝》的作者對這一故事進行了編纂,或許是出于對藝術效果的追求,居然將其夸張成了“臥冰求鯉”。隨著此書風靡一時,再加上口口相傳者的“添油加醋”,越來越多的人對《二十四孝》中的版本深信不疑,很多有關此故事的畫作中,王祥都脫光了上身,俯臥在冰上……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王祥在“刻意作秀”或“沽名釣譽”。但分析一下同樣靠不住。歷史上的王祥官至太尉(古代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太保(輔導太子的官職),后被晉武帝司馬炎封為睢陵公,這等聰慧之人豈會有如此“蠢萌”的作風?畢竟,“臥冰”不是小事,凍傷了是自作自受,萬一掉進冰窟窿里還有性命之憂……因而事實上,王祥只是“剖冰求鯉”,但其不懼天寒地凍、為繼母捕魚的行為,依舊孝心可鑒。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王祥“剖冰求鯉”靠的是智慧和誠摯,倘若簡單粗暴地認為是“臥冰”而得鯉,便有愚鈍和浮夸之嫌了。
◎ 文/陌上塵 編輯/草 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