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燕
【摘要】“整本書閱讀”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先導性價值,有利于為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提供矯正機制。但是在當前,小學語文中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著多樣的挑戰(zhàn),例如新媒體傳媒環(huán)境中信息的碎片化、開展閱讀的功利化、實用化、網絡沉迷及特定的網癮。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邏輯主張在于提倡“以學養(yǎng)人”的閱讀教學目標、倡導“批判性閱讀思維”的教學過程。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可以從“第一人稱”角色融入策略、故事情節(jié)預測及圖像化策略、拋出閱讀中的疑問及在閱讀中尋找答案等進行嘗試。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 小學語文? 整本書閱讀? 語文教學? 《魯濱遜漂流記》
【中圖分類號】G623.2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47-02
在新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中,語文教學尤其是閱讀教學正在面臨著“閱讀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知識的快餐化”等不良問題的困擾。2017年我國教育部新出臺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明確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未來語文教育教學中的十八個重要學習任務群之一。2011年我國實施的《語文課程標準》更是明確將“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同時,在語文教學新課標下,小學3~6年級課本教材內部教學中的“普通教學單元”設置了“快樂讀書吧”閱讀教學模塊,“特殊教學單元”則將整本書的閱讀“策略單元”作為三大教學突破點之一,將“整本書閱讀”教學置于更加重要的地位。作為一門基礎性、實用性、生活性極強的語言學科,小學語文教學承擔著形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扎牢語文知識基礎、培養(yǎng)語素語感等的重要任務,“整本書閱讀”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先導性價值,有利于為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提供矯正機制。
一、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中整本書閱讀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
“聽、說、讀、寫”是小學語文教育的幾個主要面向。從知識信息資源的流動視角來看,“聽”和“讀”代表的是知識的“攝入和吸收”環(huán)節(jié),“說”和“寫”則代表的是知識的“輸出和轉化”,如果沒有優(yōu)秀的綜合閱讀能力,學生很難形成“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說”和“寫”能力。從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角度來看,語文閱讀主要可以分為單文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系列專題閱讀等不同的階梯,“整本書閱讀”作為一種高階的閱讀,對小學生形成獨立的認知、科學的素養(yǎng)具有極其重要的先導意義。
(一)新媒體傳媒環(huán)境中信息的碎片化
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閱讀素養(yǎng)的生成是一個極易受到傳媒環(huán)境影響的過程。對于小學生這個階段的群體來講,他們作為“Z世代”,在信息的獲取和閱讀方面越來越呈現(xiàn)出個性化、差異化、沉浸式的“互聯(lián)網體驗”[1]。小學生在開展網絡閱讀、信息獲取等方面,普遍存在“信息的碎片化”問題,以刷抖音、讀“快餐式的文章”等為代表的“碎片化”傳媒環(huán)境是影響和挑戰(zhàn)小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開展閱讀的功利化、實用化
受長期帶有應試教育導向的制度依賴等因素影響,小學階段語文教育、閱讀教學在當前仍然具有很強的應試化色彩。無論是從教師角度還是從學生角度,基于期末考試或者特定目的的測試仍然是閱讀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因此,在開展類似于“整本書閱讀”這樣的“深度閱讀”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很容易針對“應試技巧”形成某種默契,從一種實用化、功利化的角度看待閱讀、教授閱讀,從而偏離了“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這一點本質上也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兩種邏輯的較量。正是在這樣框架下,很多小學生在開展深度閱讀過程中會認為整本書閱讀中散落著很多“無用”的信息,會“耽誤”自己的閱讀時間。
(三)網絡沉迷及特定的網癮
從小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載體角度看,以手機、電腦、IPad等客戶端讀“電子書”是當前小學生群體在閱讀方面存在的重要現(xiàn)象,“重電子書,輕紙質圖書”成為這個時代語文深度閱讀教學所面臨的一個現(xiàn)實考驗,尤其是課后閱讀、生活化閱讀等環(huán)節(jié)更是如此。我們姑且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是一種“網絡沉迷”或者“特定的網癮”。我們認為,語文教學領域的“整本書閱讀”是克制小學生群體網絡成癮的一個重要方法。
二、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邏輯主張
我國對于“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學術界從2013年才開始對核心素養(yǎng)框架的建設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關注。隨著2016年《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正式公布,隨之展開課程設計和新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整體來看,目前我國學者對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實踐研究較少,正處于起步階段。但隨著我國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近幾年核心素養(yǎng)的文獻逐年增多,可以看出正逐漸引起一線教師的關注。
(一)提倡“以學養(yǎng)人”的閱讀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閱讀及其教學是一個打基礎、拓展知識空間的語文展開環(huán)節(jié),對于小學生來講只有系統(tǒng)掌握了扎實的閱讀技巧,才能為語文學習、其他學科的學習等知識的獲取提供一種可能。核心素養(yǎng)理論認為,無論小學生對語文、對閱讀的學習興趣如何,都必須掌握一定的通用性的學習技能,從而為更深、更廣攝取知識提供一種“通用工具”,這就是“以學養(yǎng)人”[2]的教學目的。也就是說,核心素養(yǎng)教學關心的是通過閱讀教學使小學生掌握一種融工具性和價值性相統(tǒng)一的生活方式,讓小學生可以自主地獲取知識。
(二)倡導“批判性閱讀思維”的教學過程
最早在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發(fā)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將“語文素養(yǎng)”作為一種專門的教育素養(yǎng)提了出來。一般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四個維度,而閱讀尤其是深度閱讀在這個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發(fā)揮著關鍵的作用。相比較傳統(tǒng)的應試化導向的閱讀教育傾向重視特定答題技巧的傳授、只注重單文閱讀、過度重視“海量閱讀”等,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閱讀教學提倡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鍛煉和培養(yǎng),以達到“以學養(yǎng)智、以學養(yǎng)德、以學養(yǎng)心”[3]的核心目的。
三、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指導策略建議——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
《魯濱遜漂流記》由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創(chuàng)作于18世紀初期,這本書故事性、趣味性、敘事性都比較強,非常適合小學階段的學生作為“整本書閱讀”的素材。在這里,為了實現(xiàn)較好的沉浸式閱讀,我們強烈建議小學生以“紙質圖書”藍本開展閱讀,不建議采用“電子書”或者使用手機、電腦等電子載體進行閱讀?;诤诵乃仞B(yǎng)原則,我們嘗試建構起這樣的閱讀指導建議:
(一)“第一人稱”角色融入策略
“整本書閱讀”不同于單文閱讀、群文閱讀,它擁有著自身獨立的敘事結構和講述主線。對于小學生來講,開展整本書閱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角色融入”,即將自身置于“主人公”魯濱遜的角色上按照作者設定的故事劇本開展“文字經歷”和“故事經歷”,從而為深刻理解故事情節(jié)和背后的文化典故等提供一個重要的基礎。教師在指導學生進入角色前,可以在課堂上設定這樣的“劇本”:“同學們,假如你現(xiàn)在就是魯濱遜,然后有一天你乘坐帆船在去往非洲的過程中,遇到了風暴并漂流到了一個無人島……”,由此引人入勝,幫助學生從思想上掌握“深度閱讀中的抓主線”策略。
(二)故事情節(jié)預測及圖像化策略
核心素養(yǎng)理論認為,為了使小學生這個處于啟蒙階段的群體加深對整本書閱讀知識的認知、超越課本知識和應試教育,需要基于特定的、多樣的“生活情境”開展教學?;谝陨稀敖巧谌搿盵4]前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整本書下一步的敘事結構、敘事內容、故事情節(jié)等進行設想。例如:“既然魯濱遜(也就是你)流落到了荒島上,為了堅強地生活下去,你認為魯濱遜會采取怎么的自救行動?”這就為小學生從第一章到第二章“流落荒島”、第三章“荒島生活”等提供了一種邏輯上的引導,可以幫助小學生在思想上對故事可能的情節(jié)發(fā)展線索進行“預測”,并在自身腦海中形成一種“圖像化”的認知,豐富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生活認知。
(三)拋出閱讀中的疑問并在閱讀中尋找答案
《魯濱遜漂流記》屬于比較典型的單一敘事小說,無論是人物角色、故事情節(jié)還是敘事主線,都比較簡單、單一,并不像《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多元敘事那樣復雜。教師在引導小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對整本書的不同疑問、不同觀感提出不同的“設問”,從而發(fā)揮出“設問”在整本書閱讀中的牽引作用,幫助小學生自主閱讀、自主尋找答案,進而也就讀懂了整本書的大概內容。例如:“魯濱遜流落荒島之后為什么要用木板和小刀做日歷?”“魯濱遜為什么要不惜代價從沉船上取下所有的工具?”“在流落荒島期間,魯濱遜為什么風雨無阻堅持每天寫日記?假如是你,你會這樣做嗎?如果不這樣做會有什么后果?”通過這種閱讀技巧,有助于幫助小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實現(xiàn)對關鍵內容的邏輯升華。
參考文獻:
[1]鄭薇.數字時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風險與突破——基于斯圖亞特·霍爾的媒介編碼/解碼理論分析[J].高教論壇,2020(9):5.
[2]李廣,程麗麗,計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調查研究:問題分析與改進建議——以吉林省C市五年級小學生為調查對象[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219.
[3]李輝.論“以理服人”與“以學養(yǎng)人”的辯證——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維轉換的新視角[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20.
[4]劉芬,馬冬玲.以任務與實踐為導向的英文小說教學設計探索——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J].鎮(zhèn)江高專學報,2015(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