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嘉琳
【摘要】在過去一段時間里,中國的教育存在一個主要的特點,即父母外出工作,祖輩帶孩子。例如我們幼兒園早教班的60多名2~3歲的幼兒,98%的孩子父母外出工作沒有精力照顧孩子,孩子主要是由祖輩撫養(yǎng)。而長輩仍然存在傳統(tǒng)的教育觀,普遍對孩子較為溺愛,孩子在家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這種環(huán)境中,孩子極易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本文以此為背景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問題提出建議及反思,以期使家庭教育得到進一步的完善。
【關鍵詞】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家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07-0180-02
一、影響幼兒表達和社交能力的主要因素
根據《小小班新生情況調查表》的調查數據顯示,35%的孩子生活會自理,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65%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需要教師幫助,同時語言表達、與人交往能力較差;甚至有的孩子還不會說話。從這些數據中不難發(fā)現2~3歲幼兒普遍存在表達能力差、交往能力弱的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有:
(一)祖輩的過度保護
長輩對孩子的愛實際上是密不透風的保護,在他們眼中孩子健康是擺在第一位的,不受傷、不哭鬧、不生病就是他們最大的訴求。父母忙于工作時,爺爺奶奶對于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應。在孩子與人交際的時候,爺爺奶奶也是對周邊可能存在的危險有著十二萬分的警惕。例如,筆者在小區(qū)里看到很多小朋友一起玩鬧,云云在旁邊一個人打球,筆者問云云:“怎么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云云奶奶解釋道:“其他孩子比云云大可能會欺負云云,我們還是自己玩好?!边@種用避免交往來降低風險的情況相當于把孩子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孤僻,習慣不與外界交流,對幼兒的個性養(yǎng)成百害而無一利。
(二)二胎政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隨著全面放開二胎政策,很多家庭里都有了二個孩子,因此在家庭關系中,如何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情感投入及養(yǎng)育精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二胎家庭中,媽媽時常會對哥哥姐姐說:“弟弟妹妹還小,你們要讓著他?!钡艿苊妹靡裁磶缀跛械男枨蠖寄艿玫綕M足,這很容易在二寶的心中埋下“以我為中心”的種子,也極易影響大寶的性情。對于二寶來說,他們知道了怎么被愛,可是并沒有學會怎么去愛護他人。過分溺愛遷就和包辦代替,使孩子缺少了感受動手樂趣的機會。
(三)居住環(huán)境的制約,鄰里問感情的淡漠
現在的城市里到處都是鋼筋水泥、高樓大廈,鄰里間也鮮有交集,孩子不像父輩有機會和鄰居家的小伙伴一起去探索生活。家里的防盜門就像一道屏障,拉開了孩子和其他小伙伴的距離,很少有父母放心讓孩子獨自去戶外找同伴玩耍,孩子只能自己在家看書或是擺弄一堆玩具玩。
二、提升幼兒表達和社交能力的措施辦法
根據《福建省0—3歲兒童早期教育指南》精神,結合平常工作經驗,筆者認為,提升2~3歲幼兒表達和社交能力的措施辦法有以下五點。
(一)父母應樹立嚴愛結合的教育觀
“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父母為子女樹立威嚴慈愛的形象,這本身就是對子女最好的教育。家長有責任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是非觀,教會孩子必備的生活技能。同時,古代圣賢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提到“有偏寵者,雖予以厚之,更所以厚之”,意思是希望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一視同仁,否則對孩子來說是害而不是愛。在當今的家庭中,父母應平衡好對孩子的愛,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一味溺愛。
(二)父母應以身作則,建立良好的家風
所謂“上行下效”,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并且在孩子年幼時期,世界觀、價值觀尚未健全,是非觀淺薄,他們會對看見的行為進行無意識的模仿。因此,父母在生活中不僅需要言傳,更要身教。天天玩游戲不進取的父母,又如何能要求自己的孩子認真學習、積極上進呢?良好的家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個家庭成員。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不僅要注意外界環(huán)境對幼兒的影響,也要注重家庭內部氛圍的營造。
(三)學校應為幼兒營造寬松、自由、溫馨的環(huán)境
幼兒的思維主要是直接行動思維,思維存在于動作之中。因此,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環(huán)境容易吸引幼兒的注意和興趣。在幼兒園中布置富有生活氣息的場景,有助于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教師不應用條條框框束縛幼兒,應該引導幼兒一起探索生活。
(四)教師應以熱情溫暖幼兒、用積極的態(tài)度觀察幼兒的行為
幼兒來園時,教師需要時常保持熱情與耐心的心態(tài),面對內向的幼兒,肢體語言是讓幼兒打開心扉的突破點之一。例如日常鼓勵的抱抱、夸獎能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溫暖和愛護,讓他體會到像媽媽一樣的愛。對于那些說話晚的幼兒,教師更應該多一點耐心幫助他融入校園生活中。例如班里的勝勝,就是一個晚說話的孩子,在迎接他到校時,教師會主動抱住他,微笑地和他面對面,用嘴型教他說“老師好”,不會說的話不著急,耐心地分解教他先說“好”,再說“老師”,最后說“老師好”,經過多次鼓勵、多次練習,勝勝終于會和教師問好了,雖然咬字不那么標準,但是已經愿意積極地和教師互動。同時,筆者從他身邊的場景入手教他發(fā)音,例如吃點心時間,教他說:“蛋糕”“牛奶”“洗手”“喝水”“再見”,從一個字到兩個字再到簡短的一句話,“這是小汽車”“我要喝水”“我要尿尿”等,從鸚鵡學舌到從容應答,教師給予了他很多的鼓勵與陪伴,使勝勝與人交流起來更加自信。
(五)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應多加入游戲
幼兒的天性就是愛玩,幼兒游戲時輕松自在、開心,更容易進入狀態(tài),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比如戶外體育活動《吹泡泡》,教師用泡泡手槍按壓泡泡,五顏六色的泡泡抓住了幼兒的眼球,一個個積極地向教師表達他們的見解,“泡泡的顏色是五彩斑斕的”“泡泡飛得好高”“泡泡碰到尖尖的東西會破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現象,讓幼兒自由地描述所見所聞,用日常的現象豐富幼兒的表達。
2~3歲的幼兒就像一張白紙,雖然他們共情能力差,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況普遍存在,但經過家長和教師及時有效的引導,定能有效地改正他們的行為及觀念。對于教師來說,能做的就是用包容的心和細心的觀察去溫暖、關心、引導幼兒,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出現在我們面前是一張張積極自信、活潑可愛、天真爛漫的笑臉。
(責任編輯 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