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帥,李卓瑾,蘇 紅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2.暨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脾胃論》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于公元1249年所著,是李氏所創(chuàng)脾胃學說的代表作。該書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為理論根據(jù),闡述了脾胃學說的主要觀點,側(cè)重論述了脾對整體機能的重要作用,闡發(fā)了脾胃內(nèi)傷諸病的病因和治療,強調(diào)分經(jīng)隨病制方、靈活用藥的原則,豐富和充實了辨證論治的理論?!镀⑽刚摗穼笫泪t(yī)家起到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中醫(yī)理論研究和臨床應(yīng)用有著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是中醫(yī)臨床必讀經(jīng)典之一?!镀⑽刚摗分兴d的補中益氣湯、調(diào)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升陽散火湯等方劑具有較好的療效,至今仍為中醫(yī)臨床所習用。
《脾胃論》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代表作,在學術(shù)上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脾胃論》英譯本在國外受到的關(guān)注度頗高,然而國內(nèi)學界對其關(guān)注尚顯不足,目前還未出現(xiàn)針對該譯本的評述性文章,現(xiàn)就該書的英譯本作一粗淺評述,旨在為中醫(yī)典籍外譯提供語言借鑒,同時拓寬中醫(yī)典籍外譯史學研究,從而更好地助推優(yōu)秀中醫(yī)藥文化的海外傳播。
據(jù)筆者考證,《脾胃論》英譯本(全譯本)由美國知名中醫(yī)文獻出版社——藍罌粟出版社(Blue Poppy Press)于1993年公開出版發(fā)行,并于2004年發(fā)行了修訂版。第1版和第2版的英文譯名均為“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A Translation of the Pi Wei Lun”,譯者分別為中國學者楊守忠和美國學者FLAWS BOB。
1.1 第1 版譯者介紹《脾胃論》第1版英譯本的譯者為華北煤炭醫(yī)學院(現(xiàn)華北理工大學)楊守忠教授,其中醫(yī)典籍譯作頗豐,1993—1998年,由其主譯的中醫(yī)古籍多達10部,除《脾胃論》英譯本(1993年)外,其余9部譯本分別是華佗的《中藏經(jīng)》(Master Hua’s Classic of the Central Viscera)(1993年)、朱震亨的《丹溪治法心要》(Heart and Essence of Dan-xi’s Methods of Treatment)(1993年)、朱震亨的《格致余論》(Extra Treatises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Inquiry)(1994年)、楊繼洲的《針灸大成》之《神應(yīng)經(jīng)》(The Divinely Responding Classic:Translation of the Shen Ying Jing From the Zhen Jiu Da Cheng)(1994年)、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jīng)》(The Systematic Classic of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1994年)、傅山的《傅青主女科》(Fu Qing-Zhu’s Gynecology)(1995年)、王叔和的《脈經(jīng)》(The Pulse Classic)(1997年)、劉一仁的《醫(yī)學傳心錄》(The Heart Transmission of Medicine)(1997年)及《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The Divine Farmer's Materia Medica:A Translation of the Shen Nong Ben Cao Jing)(1998年)[1]。
1.2 第2 版譯者介紹《脾胃論》第2版英譯本的譯者為美國學者FLAWS BOB,大學就讀于美國明德學院(Middlebury College),并獲得美國文學學士學位。1977—1978年,F(xiàn)LAWS BOB求學于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按摩療法學院(Boulder College of Massage Therapy),隨后前往丹佛拜師Dr.Eric His-Yu Tao學習了1年針灸。自1979年起,F(xiàn)LAWS BOB回到博爾德市創(chuàng)辦私人診所,將按摩和針灸相結(jié)合進行治療,同時他還通過藍罌粟氣功學會(Blue Poppy Chi Kung Association)開展日常氣功課、周末研討會和負責六周暑期集訓(xùn)班的教學工作,并開始在《瑜伽》雜志(Yoga Journal)和《黑帶》雜志(Black Belt Magazine)上發(fā)表關(guān)于氣功的文章。1982年,他的第1部中醫(yī)著作問世,書名為Path of Pregnancy(Paradigm Publications,1982年)。在該書出版的同時,F(xiàn)LAWS BOB和妻子HONORA WOLFE創(chuàng)立了藍罌粟出版社(Blue Poppy Press),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醫(yī)學書籍。FLAWS BOB還擔任了包括美國國家針灸和東方醫(yī)學學會(National Academy of Acupuncture & Oriental Medicine)負責人、該學會會刊的主編、科羅拉多針灸學會(Acupuncture Association of Colorado)會長和《科羅拉多針灸師雜志》(Colorado Acupuncturist)主編在內(nèi)的多個職務(wù)。FLAWS BOB任教于全美多所針灸學校和中醫(yī)學院,并數(shù)次在全國性專業(yè)會議和研討會上授課。此外,他還在歐洲、澳大利亞、新西蘭、以色列等國家和地區(qū)向中醫(yī)從業(yè)者定期開班授課[2]。
FLAWS BOB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的提倡者?;诙嗄甑呐R床經(jīng)驗,F(xiàn)LAWS BOB認為中西醫(yī)結(jié)合用藥比單獨使用中藥或西藥的療效更好,他翻譯過大量關(guān)于中西醫(yī)結(jié)合用藥的科研論文,指出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實中藥可以消除西藥帶來的副作用,這類研究被大量收錄到他撰寫的《中醫(yī)精神病學》(Chinese Medical Psychiatry)和《中醫(yī)治療現(xiàn)代西方疾病》(Treatment of Modern Western Medical Diseases with Chinese Medicine)兩部書中[3]。
FLAWS BOB是英語國家中最知名的中醫(yī)授業(yè)者、作家和從業(yè)者之一,在全世界的醫(yī)學專業(yè)期刊和流行雜志上發(fā)表過數(shù)百篇關(guān)于中醫(yī)的文章,共撰寫、編輯、翻譯了近百部中醫(yī)書籍,代表作有《健康飲食之道》(The Tao of Healthy Eating)、《對初學者的七十個中醫(yī)要方》(Seventy Essential TCM Formulas for Beginners)、《中醫(yī)婦科手冊》(A Handboo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ynecology)、《難經(jīng)》(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es)、《中醫(yī)男科》(Handbook of TCM Urology & Male Sexual Dysfunction)、《中醫(yī)糖尿病治療學》(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hinese Medicine)等[4]。
2.1 出版概況《脾胃論》第1版英譯本由藍罌粟出版社于1993年出版,2004年該出版社以FLAWS BOB的譯本作為底本,對《脾胃論》英譯本進行了再版發(fā)行。藍罌粟出版社是目前全球大型的以出版中醫(yī)書籍為專攻方向的英文出版社之一,自成立至今已有近四十余年歷史,已出版古代及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醫(yī)學書籍九十余部,如《難經(jīng)英譯本》(The Classic of Difficulties-A Translation of the Nan Jing)、《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問答八百七十五篇》(Test Prep Workbook:Basic TCM Theory,Exam Prep & Study Guide)、《舌診圖譜》(Atlas of Chinese Tongue Diagnosis)和《溫病臨床指南》(Warm Pathogen Diseases)等,對中醫(yī)在海外的傳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5]。
2.2 獲得的異域評價 通過瀏覽亞馬遜網(wǎng)站上《脾胃論》英譯本的在線評價,筆者發(fā)現(xiàn)讀者對該書有較高的接受度。有讀者稱贊該書“把中醫(yī)內(nèi)科學提升到了新高度”,還有讀者指出該書“呈現(xiàn)了對同一原文本不同的譯法,對于對脾胃學說感興趣的中醫(yī)從業(yè)者非常有幫助”,也有讀者認為該書“包括了很多有意思的章節(jié)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臨床實例,但也存在一些可能是由翻譯問題導(dǎo)致的語義模糊的地方,不過總的來說還是市面上流通的最佳中醫(yī)書籍之一”[6]。
創(chuàng)刊于1979年的英國著名中醫(yī)學術(shù)雜志Th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在其官網(wǎng)推介《脾胃論》英譯本時,稱“本書對21世紀的中醫(yī)臨床醫(yī)師來說,是最重要的中醫(yī)古籍之一(this book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e-modern texts in Chinese medicine for 21st century clinicians)”。美國知名中醫(yī)學者、太平洋東方醫(yī)學院(Pacific College of Oriental Medicine)中藥系前主任ROSENBERG Z’EV在該雜志的官網(wǎng)上發(fā)表了《脾胃論》英譯本的書評,文中宣稱《脾胃論》是對其中醫(yī)內(nèi)科臨床實踐影響最大的一部書。他指出第1版英譯本的部分內(nèi)容比較難以理解,譯文中缺少注解且部分術(shù)語表達模糊或不規(guī)范,而第2版則改善了這一點。為了較全面地添加注釋和評論,第2版譯本的譯者FLAWS BOB用了15年時間研究“陰火”(Yin fire)理論,還查閱了大量中文評論和中文研究論文。因此,他認為《脾胃論》的第2版英譯本是最卓越的中醫(yī)書籍英譯本之一(this version of the Treatise on the Spleen and Stoma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superior translations of a Chinese medical text to appear in English so far),給他的臨床實踐帶來了很多有益啟發(fā)[7]。
2.3 全球館藏流傳情況 圖書館作為專業(yè)圖書資源機構(gòu),對書籍的選擇代表著學術(shù)風向與專業(yè)品位,同時也兼顧社會需求,其選書的標準較為科學,大多經(jīng)由權(quán)威部門評估或民間征集評選[8]。因此,全球圖書館館藏情況是衡量譯本海外接受度的一個有說服力的參照指數(shù)。為考察《脾胃論》英譯本的全球館藏流傳情況,筆者調(diào)研了聯(lián)機計算機圖書館中心(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OCLC)數(shù)據(jù)[9]。該中心建立于1967年,是全世界最大的網(wǎng)絡(luò)數(shù)字圖書館,有嚴格的數(shù)據(jù)質(zhì)量篩選過濾制度和云平臺管理模式,現(xiàn)已被廣泛應(yīng)用于世界各地的圖書館與科研機構(gòu)。OCLC的World-Cat書目數(shù)據(jù)庫是世界上容量最大的圖書館目錄,也是全球最具綜合性的圖書館館藏信息數(shù)據(jù)庫,內(nèi)容涵蓋170個國家7萬多家圖書館的書目數(shù)據(jù)。截至2020年6月,World-Cat數(shù)據(jù)庫有4.9億余條書目記錄、30億余條館藏記錄。雖然OCLC數(shù)據(jù)還不能做到100%覆蓋全球各個國家的圖書館,但依據(jù)OCLC數(shù)據(jù)可以基本衡量中醫(yī)典籍英譯本在當今世界的流傳范圍[10]。
通過調(diào)查OCLC數(shù)據(jù)庫,筆者發(fā)現(xiàn)《脾胃論》的第1版英譯本有紙質(zhì)版和電子版各1種,其中紙質(zhì)圖書在全球16個圖書館擁有館藏,館藏國家為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電子圖書共有30個圖書館擁有館藏,館藏國家為美國,電子資源占全部館藏資源的65%。《脾胃論》的第2版英譯本有1種紙質(zhì)版和2種電子版,其中紙質(zhì)圖書共有11個圖書館擁有館藏,館藏國家為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美國,其中一版電子圖書僅有1個圖書館擁有館藏,館藏國家為瑞典,另一版電子圖書共有877個圖書館擁有館藏,館藏國家達到68個,電子資源占全部館藏資源的98%,比重極高。2個英譯本比較,第2版的館藏圖書館量更多、流傳分布國家更多,電子資源占全部館藏資源比重也更高[11]。
總體來看,《脾胃論》英譯本共有908個圖書館擁有館藏,全球館藏流傳分布較廣,主要傳播媒介是電子書,電子資源占全部館藏資源的97%左右。
上述《脾胃論》英譯本海外接受度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第2版譯本的全球館藏和流傳情況優(yōu)于第1版。且第1版成書于20世紀90年代,歷時久遠,筆者目前已很難找到原本。基于以上兩個原因,本研究的重心在《脾胃論》英譯的第2版,即由FLAWS BOB所譯的版本。
《脾胃論》第2版英譯本的構(gòu)成為:前言4頁、正文295頁、東垣陰火方附錄14頁、方劑索引3頁和總索引11頁,其中正文又分為卷一73頁、卷二131頁和卷三91頁。譯者在前言中首先介紹了《脾胃論》作者李杲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成就,提及了其首創(chuàng)從脾胃診斷內(nèi)傷、虛損病證,以及提出陰火理論的功績,然后介紹了中醫(yī)在不同朝代的發(fā)展情況和李杲學術(shù)理論的由來及對后世影響,還提到了譯者翻譯該書的原因。
其次,譯者提到其在翻譯過程中參照了3版《脾胃論》中文原本,分別為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的《古今醫(yī)統(tǒng)正脈全書》、湖南省中醫(yī)藥研究所編寫的《〈脾胃論〉注釋》(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6年)和葉川、建一編篡的《金元四大醫(yī)學家名著集成》(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1995年)。
第三,譯者還說明了譯本中中醫(yī)名詞術(shù)語的翻譯遵從魏迺杰(WISEMAN NIGEL)、馮曄編著,由美國標登出版社(Paradigm Publications)于1998年出版的《實用英文中醫(yī)辭典》(A Practical Chinese Medical Dictionary)中的術(shù)語翻譯體系。中藥名稱翻譯的參考資料包括班康德(BENSKY DAN)和GAMBLE ANDREW編纂的《中藥學》(Chinese Herbal Medicine:Materia Medica,Eastland Press,1993年)、臺灣學者許鴻源撰寫的《東方本草簡明指南》(Oriental Materia Medica:A Concise Guide,Oriental Healing Arts Institute,1986年)、STUARTC A和伊博恩(READ BERNARD E)編寫的《中藥學》(Chinese Materia Medica,臺灣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及江蘇新醫(yī)學院編纂的《中藥大辭典》(上海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1年)。
英譯本正文部分除譯文之外還包含譯者添加的大量注釋、評論、病歷和臨床試驗。其中病歷和臨床試驗選自多篇在中國發(fā)表的中醫(yī)期刊文獻,共涉及病例81例,能夠讓讀者對《脾胃論》中的理論和方劑在臨床的應(yīng)用和療效有更深入的認識。此外,為方便讀者查閱各章內(nèi)容,譯者為每個章節(jié)設(shè)置了序號;為便于讀者學習了解《脾胃論》中記載的方劑,譯者在附錄中列出了原著中出現(xiàn)的全部方劑,并整理出了每個方劑的成分、功效和適應(yīng)證;為方便讀者查詢書中出現(xiàn)的各種方劑、病證、中醫(yī)術(shù)語和古籍等內(nèi)容,譯者在索引中逐一標識出這些內(nèi)容所在的頁碼。上述工作極為繁瑣,側(cè)面反映了譯者嚴謹?shù)膶W術(shù)精神和高度的責任意識。
4.1 注釋詳細《脾胃論》英譯本中的注釋包括夾注和尾注,其中夾注又分為方括號夾注和紅色字體夾注。
4.1.1 方括號夾注(1)用于在譯文中將古漢語原文省略的內(nèi)容補充完整,使之行文流暢,更能夠為英語讀者所理解[12]。
例1原文: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13]。
譯文:The reason is that,when water and grains enter through the mouth,the stomach is full and the intestines are empty.As food goes down,the intestines become full and the stomach becomes empty.This is what is meant by[the six bowels being]replete but not full,whereas[the five viscera are]full but not replete[14].
“實而不滿,滿而不實”指的是六腑有水谷充實而不貯藏精氣,五臟充滿精氣而沒有水谷充實。原文省略了“五臟”和“六腑”,譯者將這兩個主語補充完整,使譯文更加連貫,有助于讀者理解原文的含義。
(2)用來充當邏輯關(guān)系標志詞,顯化原文的邏輯關(guān)系。
例2原文: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時,辨其經(jīng),審其病,而后用藥[13]。
譯文:At the onset of disease,fire is effulgent and,[therefore,]one should not eat food that assists fire.[Instead,one should]observe the seasonal[changes],identify the channels[involved],study the disease,and finally administer medication[14].
譯者用“therefore”和“instead”兩個關(guān)系副詞分別表示原文中隱含的因果關(guān)系和轉(zhuǎn)折關(guān)系,使文本的邏輯關(guān)系更加清晰,方便讀者理解。
(3)對譯文中表意不夠明確的詞進行簡要說明,避免讀者誤解。
例3原文:正當客氣勝而主氣弱也[13]。
譯文:The guest qi[the external or cosmopathogenic qi,i.e.,dampness and heat]is prevailing,while the ruling[or host]qi,[the original qi of the spleen and stomach],is weak[14].
此句中的“客氣”和“主氣”分別指的是濕熱外邪和脾胃元氣,若僅直譯為“guest qi”和“ruling qi”很可能會讓讀者困惑不解,恰當?shù)淖⑨寗t可以讓讀者理解這兩個術(shù)語的真正含義。
4.1.2 紅色字體夾注《脾胃論》第2版英譯本中除用方括號標示的夾注以外,還有大量以句子為單位的夾注,此類夾注在書中以紅色字體呈現(xiàn),以此和正文進行區(qū)分。此類夾注多用于解釋有多種含義的指代性詞語,包括谷氣、五氣、四白、五亂、陰陽等,方便英語讀者深入研讀。
例4原文: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13]。
譯文:Heaven feeds humanity with five qi,while the earth feeds humanity with five flavors[14].
夾注:The five qi are the fishy,burning,aromatic,urinelike,and putrid smells.The five flavors are acrid,bitter,sweet,salty,and sour[14].
譯者在夾注中說明了五氣和五味分別指代的是腥、焦、香、騷、腐和辛、苦、甘、咸、酸,這樣能夠使讀者對原文的理解更加透徹到位。
4.1.3 尾注 譯者在尾注中對正文提及的各位醫(yī)學家做了介紹,說明了正文中方劑的組成成分,整理了正文中出現(xiàn)的中醫(yī)古籍原文的出處,對未按照中醫(yī)名詞術(shù)語標準進行的翻譯進行了說明。
例5原文:所謂無胃氣者,非肝不弦,腎不石也[13]。(《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
譯文:This so-called absence of stomach qi does not mean a liver[pulse]which is not bowstring1or a kidney[pulse]which is not stone[like][14].
尾注:Wiseman translates xian as“string-like.”I prefer bowstring,since string-like does not convey the sense of tautness described by this pulse image[14].
基于自身對弦脈脈象的理解,譯者沒有按照魏迺杰的《實用英文中醫(yī)辭典》將“弦”譯成表示琴弦的“string-like”[15],而是翻譯為表示弓弦的“bowstring”。譯者在尾注中對“弦”的翻譯選詞進行了解釋說明。
4.2 評論豐富 在該英譯本中,譯者用了大量篇幅對《脾胃論》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評論,每條評論長短不一,或為一兩句,或長達幾段。評論的對象有單獨的詞句,也有完整的段落或章節(jié),譯者在客觀評價的同時還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些豐富的評論有助于讀者理解復(fù)雜難懂的中醫(yī)理論,從而掌握原文的要點[16]。
例如,譯者認為《卷中·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是《脾胃論》全書最重要的一章,李東垣在這一章界定了陰火(Yin fire)的概念,這章提出的補中益氣湯是他最著名的方劑之一(To me,this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pter in the Pi Wei Lun.It is where Li defines yin fire and also presents his most famous formula,Bu Zhong Yi Qi Tang(Supplement the Center & Boost the Qi Decoction))[14]。
又如,譯者在《卷中·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的第一段評論道“這一章探討了治療陰火的方法,包括去除經(jīng)絡(luò)中的瘀血,針刺足三里和針刺五臟在腹部的募穴,我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在臨床實踐中非常有效(This chapter also discusses Li’s methods of acupuncture.In particular,he discusses the role of network vessel pricking or bleeding in the treatment of yin fire as well as the fine needle treatment of Zu San Li(St 36)and the front alarm points of the bowels.These materials I find quite useful in clinical practice.)”[14]。
4.3 中醫(yī)術(shù)語翻譯采用音譯+注釋的策略 音譯注釋結(jié)合的翻譯方法主要體現(xiàn)在典籍名稱、方劑名稱、中藥和穴位的翻譯上。對于典籍名稱和方劑名稱,譯者先音譯為漢語拼音,再在其后用括號標注出英語翻譯,如將《傷寒論》譯為“Shang Han Lun(Treatise on Damage[Due to]Cold)[14];將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譯為“Bu Pi Wei Xie Yin Huo Sheng Yang Tang(Supplement the Spleen & Stomach,Drain Yin Fire & Up-bear Yang Decoction)”[14];對于在方劑中出現(xiàn)的中藥,譯者也是先音譯為漢語拼音,再在其后用括號標注出拉丁名,如將黃芪譯為“Huang Qi(Radix Astragali Membranacei)”[14];穴位同樣是先音譯為漢語拼音,再在其后用括號標注出代表該穴位所在經(jīng)脈的字母和代表該穴位在經(jīng)脈上的排序的數(shù)字,如將氣沖譯為“Qi Chong(St 30)”[14];音譯+注釋相結(jié)合的形式能在保留原文中醫(yī)特色的同時減少讀者的閱讀障礙[17]。
5.1 偶有誤譯《脾胃論》英譯本整體的翻譯質(zhì)量較高,但譯文中也存在部分翻譯錯誤。
例6原文:補足外踝下,留之[13]。
譯文:[In this case,]supplement[the point]under the lateral malleolus[i.e.,Kun Lun,Bl 60]without retention[of the needle][14].
原文的意思是取足外踝下的昆侖穴行補法且留針,而譯文中的“without retention[of the needle]”意為不留針,應(yīng)當改為“with retention”。
例7原文: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13]。
譯文:When the qi of the azure[i.e.,the sky and the weather it contains]is clear and clean,orientation and reflection[within the human body]operate[well].When[the qi of the azure]is followed,yang qi is secure and thieving evils,even though they may have entered the body,can do no harm.This means adaptation to the laws of the seasons[14].
“此因時之序”的意思是前文的內(nèi)容是適應(yīng)四時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結(jié)果,而譯者沒有解讀出前后文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譯文中也沒有體現(xiàn)出因果關(guān)系。由于東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西方譯者在典籍英譯中出現(xiàn)的文化誤讀現(xiàn)象應(yīng)引起國內(nèi)學者的高度注意[18]。
5.2 過度直譯 譯者在翻譯《脾胃論》時主要采用了直譯,該翻譯方法能夠起到忠實傳遞原文信息、保留原文風格的作用,然而一些字對字的直譯則會影響譯文的可讀性和準確性[19]。
例8原文:開胃[13]。
譯文:opens the stomach[14].
這顯然是一處字對字的直譯,開胃實際上是促進食欲的意思,而譯文與原文大相徑庭,會讓讀者誤解,應(yīng)改為“improve appetite”。
例9原文:水精四布[13]。
譯文:water essence spreads in the four directions[14].
譯者將“四布”譯為了向四方布散,但是四方并非指4個方向,而是虛指,意為各個方向,因此譯為“all directions”更為恰當。
5.3 歸化不當《脾胃論》英譯本主要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譯者僅對少量字詞進行了歸化。雖然歸化策略有利于提高讀者對原文的接受度,但使用不恰當則會削弱原文文本的文化特征[20]。
例10原文: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13]。
譯文:[Whereas,if one]uses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or summer or promoting perspiration in autumn or winter,one loses the regularity of heaven and attacks the harmony of heaven[14].
此句中的“天”指的是自然,而譯者采用歸化策略將“天”譯為了“heaven”,即天堂,天堂是一個極具西方文化特征的詞語,與原文的文化特征相沖突,應(yīng)改譯為“nature”。
《脾胃論》是中醫(yī)脾胃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從古至今中醫(yī)界對該書的研究從未間斷過?!镀⑽刚摗酚⒆g本為該書的海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推動了中醫(yī)的國際化發(fā)展。本文對《脾胃論》英譯本及其譯者做了詳細介紹,考察了譯本的海外接受度,分析了第2版譯本值得借鑒之處和存在的問題,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國內(nèi)學者對《脾胃論》英譯的關(guān)注,推動中醫(yī)典籍外譯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