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英國《羅賓斯報告》的價值取向及歷史地位

      2021-04-22 06:56:54杜薇
      教育文化論壇 2021年1期
      關鍵詞:歷史地位價值取向

      杜薇

      摘 要:二戰(zhàn)后,英國“共識政治”形成,國內經濟在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經歷了創(chuàng)傷性的恢復。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fā)、中等教育人數不斷擴充等歷史背景下,《羅賓斯報告》應運而生。報告提出的高校人數擴充、高級技術學院升格、地方師范院校改革、加強大學與產業(yè)界的聯(lián)系等重要建議,實則蘊含著對教育民主、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及師資力量提升的價值追求。在報告原則和建議的影響下,“平板玻璃大學”產生,高等教育在發(fā)展理念、辦學規(guī)模、制度結構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進而奠定了英國現(xiàn)代大學教育發(fā)展的基礎。正因如此,20世紀60年代被認為是英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嶺,此后,英國高等教育逐漸從傳統(tǒng)模式走向現(xiàn)代模式,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

      關鍵詞:《羅賓斯報告》;價值取向;歷史地位

      中圖分類號:G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615(2021)01-0015-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1.01.003

      1961年2月,英國首相麥克米倫(H.Macmillan)宣布創(chuàng)立以倫敦大學萊昂內爾·羅賓斯爵士(Lionel Robbins Lord)為主席的全國高等教育調查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328。之后,委員會作了大量實證調查,舉行了111次會議,收集了400多份來自個人或者組織的書面資料,采訪了90個組織機構的正式代表和31個證人,此外還對許多其他人進行了進一步的非正式采訪[2]1。1963年10月,羅賓斯委員會發(fā)表了《高等教育委員會報告》,通稱《羅賓斯報告》(The Robbins Report)。報告擬定了到1980年為止英國高等教育的中長期計劃綱要,涉及高等教育的諸多領域[3]59。報告發(fā)表后,其結論于10月24日被政府采納,包括提出的立即擴大各高校教育規(guī)模,建議所有先進技術學院均應享有大學的地位,并升格為大學等[2]2。報告詳細地調查了英國高等教育現(xiàn)階段的狀況,并與其他國家進行了對比研究,以確定是否對英國高等教育目前的規(guī)劃和協(xié)調各類機構發(fā)展的工作安排進行調整與修改,其最終提出的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原則、主要目標和178條具體建議對20世紀60年代之后的英國教育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

      一、英國高等教育《羅賓斯報告》的出臺背景

      20世紀60年代后,英國的政治環(huán)境、經濟狀況、人口數量、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觀念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二戰(zhàn)后,“共識政治”(Consensus Politics)背景下,英國經濟在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中經歷了創(chuàng)傷性的恢復。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爆發(fā)、中等教育人數不斷擴充、人力資本理論風靡全球等社會變遷的歷史背景下,《羅賓斯報告》應運而生。報告孕育產生的具體社會環(huán)境如下:

      1.共識政治的形成

      二戰(zhàn)結束后,英國政府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盡快走出戰(zhàn)爭破壞所造成的經濟蕭條和其他領域一片衰敗的境況。這一時期,為了穩(wěn)定社會和發(fā)展經濟,共識政治產生,即兩黨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直接沖突弱化,在政治主張上徹底決裂的狀態(tài)出現(xiàn)轉變。這一時期,保守黨向工黨傾斜,兩黨在政策的制訂和落實上出現(xiàn)趨同現(xiàn)象,不管哪個政黨執(zhí)政,雖然同樣存在一些意見上的分歧,但兩黨在一些重大的政策上能夠達成共識、保持一致,如鼓勵國有化、完善福利制度、保證就業(yè)率、奉行凱恩斯主義等方面。其實在英國,保守黨奉行精英主義、私有化和市場化原則,工黨則提倡平等主義、國有化和集體主義。盡管如此,兩黨在擴大高等教育規(guī)模和發(fā)展高等科技教育上并沒有原則性分歧[4]。共識政治的產生不僅是英國政治的一種發(fā)展演進,也是英國兩大政黨本身意識觀念的一種嬗變。政黨間政治上的主張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能相容的,只要國家、政黨、人民的利益一致時,不同政黨的政策大框架也可以是一致的。正是這種政治上的共識,為英國國內經濟、教育等的發(fā)展提供了相對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復蘇經濟、關注就業(yè)、重建高等教育、發(fā)展高科技等逐漸成為國家的工作重心。一般認為英國共識政治分為兩個時期——“社會民主主義共識”(1945—1979年)和“新自由主義共識”(1998至今),《羅賓斯報告》正是在第一次共識政治時期發(fā)布的。而且,戰(zhàn)后相對穩(wěn)定的國際政治大背景,也為報告的出臺提供了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

      2.經濟理論的發(fā)展

      政治上的共識為經濟的復蘇營造了和諧、穩(wěn)定的內部環(huán)境,數據顯示,1955—1960年間,英國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消費繁榮,電冰箱擁有率從6%上升到16%,洗衣機由25%增加到44%,小汽車擁有率由18%增加到32%[5]。1960—1969年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3%,高于戰(zhàn)前水平;工業(yè)增長率達到3.5%,高于歷史上任何時期[6]。經濟的復蘇為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在經濟理論發(fā)展方面,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基于人力資本理論對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作出了新的闡釋,認為對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的投入對經濟快速發(fā)展帶來的效益遠超過物質資本投資對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作用。人力資本指個體勞動力身上的資本總和,一般包含才能儲備、健康狀況、認知水平、技能技巧等。在《牛津英語詞典》中,人力資本的定義是“勞動力所擁有的技能,并被視為一種資源或者資產”,包含了對人的投資(例如培訓、教育、健康)和這些投資提高個人生產力的概念。人力資本的概念可追溯到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他對資本的四種定義中,他指出:“人才在教育、培訓、學習或學徒制期間的開支是一筆真正的費用,也是一個人的資本,這些才能是他財富的一部分,同樣也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盵7]人力資本理論一經提出,就受到很多國家、地區(qū)的關注,都試圖通過增加對教育經費的投入來積累國民的人力資本總和,以實現(xiàn)提升勞動生產率,增強國家綜合競爭力的目的。不可否認,人力資本理論的提出,對于《羅賓斯報告》的提出及其建議的實施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

      3. 科學技術的進步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這一時期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原子能、半導體、航天、激光、人工合成材料以及電子計算機等新興工業(yè)開始產生,科技的進步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格產生了新的需求。科學技術的發(fā)達推動了工業(yè)的發(fā)展,生產技術的進步促進了人類體力勞動的解放,腦力勞動逐漸取代體力勞動,這就使得以知識密集型為主導的新興產業(yè)得到快速發(fā)展,較之前的工業(yè)類型和產業(yè)結構,國家對勞動力的知識、技能、比例等結構的要求也發(fā)生了重大轉向,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國高等教育的變革成為必然。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科學研究不再只是學術界的事,關注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生產力,能否促進國民經濟的增長成為各國的共識,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科技人員的培養(yǎng)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同時,產業(yè)界特別是一些跨國公司也都積極地展開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fā)工作。在這種環(huán)境下,只有不斷地實現(xiàn)技術上的自我革新,各公司才能保持自身的競爭優(yōu)勢。此外,伴隨著科技革命的是社會中層階級的崛起,相對于之前純體力勞動者而言,社會中層階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技能水平。中層階級群體的不斷壯大,對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求廢除中等教育的三軌制,實行綜合化改組,而且強烈呼吁擴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3]55。而且就國際環(huán)境而言,英國當時的教育對高級技術人員的培養(yǎng)要明顯弱于美國等國家。正是在這種科技發(fā)展與教育不足的環(huán)境中,《羅賓斯報告》出臺了。

      4. 人口數量的增長

      1965年6月至1967年8月,尋求進入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是國家人口在戰(zhàn)爭不可避免的動亂和分離之后開始恢復正常生活時期出生的。年輕人對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大大增加了對地方教育招生的要求。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國家經濟的增長依賴于其人口受教育的情況,認為除非高等教育迅速改革,否則這個人口稠密的島嶼在未來競爭激烈的世界中保持適當地位的希望渺茫[2]5。但英國大學的擴招并沒有跟上學生年齡增長對教育的需求,大學申請入學人數遠遠超過實際入學人數,1955—1961年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即使申請人數快速增長,實際入學人數仍保持相對平穩(wěn),如表1所示。1961年,大學適齡青年中有6.1%獲得了大學入學資格,但實際上只有4.0%進入大學學習,處于發(fā)展中國家水平[3]54。這就明確地顯示出,很大一部分英國青年學生沒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

      羅伊·勞厄(Roy Lowe)對戰(zhàn)后英國教育進行了研究,詳細分析了戰(zhàn)后社會、經濟、人口發(fā)展趨勢等對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的影響。他認為,英國社會發(fā)生了結構性的變化,出生率的不斷上升,人口的不斷增長,相應地需要教育系統(tǒng)不斷地擴張[9]?!读_賓斯報告》正是在這樣一種人口出生率增長,中等教育體系不斷膨脹的趨勢下發(fā)布的。

      二、英國高等教育《羅賓斯報告》的價值取向

      羅賓斯委員會在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最終提出了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原則、主要目標和178條詳細建議,具體包括高校人數擴充、高級技術學院升格、地方師范院校改革、加強大學與產業(yè)界的聯(lián)系、成立專門的撥款委員會等重要建議;還要求調整辦學方針,改革人才培養(yǎng)規(guī)格,豐富教育層次,改變管理機制等。這一系列舉措實則蘊含著對教育民主、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規(guī)模擴張以及師資力量提升的追求。

      1.高級技術學院升格體現(xiàn)了教育民主

      《羅賓斯報告》提出建議,給予高級技術學院(也稱多科技術學院,The Colleges of Advanced Technology)及其蘇格蘭同行(Scottish counterparts)以大學地位[2]30。即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與英國傳統(tǒng)大學一樣的正規(guī)大學,升格后享有正規(guī)大學同等的權利和地位。這一建議是在委員會展開廣泛實證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實,高級技術學院的升格也是高等教育內部發(fā)展的一種結果。

      隨著大學不斷地發(fā)展,“學術漂移”(Academic drift)的情況在英國高等教育領域產生了,喬納森·哈伍德(Jonathan Harwood)在其學術研究中提到,“學術漂移”是用來描述這樣一個過程的術語, 即原本有用的知識逐漸失去了與實踐的緊密聯(lián)系,然而變得更加緊密地與另一個科學知識體系相結合的過程[10]。一般的“學術漂移”的理論基礎被認為是社會流動理論、制度同構理論以及經濟收斂理論,英國高等教育的“學術漂移”表現(xiàn)為高級技術學院逐漸遠離完全培養(yǎng)技術工人的辦學初衷,不斷向傳統(tǒng)的綜合性、理論性大學的辦學宗旨靠近。非大學的“學術漂移”與大學的“職業(yè)漂移”(Vocational drift),使得兩者辦學模式趨同,這也意味著英國的高等教育二元制(Binary policy)向一元制的變遷。1992年,34所多科技術學院及其蘇格蘭同行全部升格為大學,這也意味著二元制在英國高等教育領域的完結。

      高等教育二元制的提出,本意是為了彌補英國傳統(tǒng)精英教育的不足,與傳統(tǒng)的大學形成結構性、功能性互補,其蘊涵著教育民主、平等的價值追求,意在增進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和適應性,以提供更多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但在具體的教育資源分配中,多科技術學院及一些其他學院,并沒有享受到正規(guī)大學的同等權利和地位,以致出現(xiàn)了高等教育領域實質上的不平等。所以,《羅賓斯報告》明確指出,要建立一個協(xié)調的高等教育體系,應該消除一切人為的地位差異,只在基于功能和成就的范圍內承認等級制度。同時還提出,在相關委員會領導下,多科技術學院以及其他蘇格蘭同行一起,應該確保在政策和分配原則上,整個自治機構領域內是保持一致的。《羅賓斯報告》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里,平等既是一種政治理想,也是一種社會原則[2]31。因此,二元制到一元制的變遷,二元制的終結,看似是逆歷史潮流,實則是對高等教育內部資源平等分配的需要,高級技術學院的升格實則代表著更深層次的民主與平等。

      2.高等教育人數擴充彰顯了教育普及

      《羅賓斯報告》第一條提議就是擴充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據“羅賓斯原則”——“所有具備入學能力和資格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都應該獲得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預測,英國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總數應從1962—1963年的21.6萬人增加到1973—1974年的39萬人,再增至1980—1981年的56萬人[1]329。報告還指出,1980年以后,進入全日制高等教育的人數將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繼續(xù)增加[2]54?!读_賓斯報告》提出后,統(tǒng)計資料顯示,英國高等教育的實際入學人數確實在逐漸擴充,如圖1所示。

      在明確提出擴充高等教育人數之前,當時英國教育界盛行著一種“有限智力庫理論”(Theory of Strictly Limited Pool of Ability),認為人口中智商高的人比例是一定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接受高等教育。羅賓斯委員會為了反駁這種阻礙高等教育擴充的理論,特邀倫敦大學心理學家弗農(Vernon)提供智力測量和智力分配的證據,同時邀請教育社會學家J.弗拉德(J.Floud)研究智力浪費及其社會學因素。最后,羅賓斯委員會根據專家們的意見明確否定了“有限智力庫理論”,認為未來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會受到智力資源短缺的影響[3]59。在這之前,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教育和“有限智力庫理論”都嚴重地阻礙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读_賓斯報告》指出的擴充高等教育人數,反對“有限智力庫理論”,蘊含著普及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報告的建議被新任首相霍姆采納后,相關建議也切實在具體的實踐中極大地促進了英國高等教育的擴展和普及,這也是一種在教育對象、范圍、學生數量等方面對傳統(tǒng)的精英教育不足的重要彌補。

      3.地方師范院校改革重視了師資質量

      《羅賓斯報告》頒布前,英國絕大部分師范教育并不屬于高教系統(tǒng),也不屬于中等教育和繼續(xù)教育范疇,長期以來受到大學學術委員會(University Academic Committee)的監(jiān)督?!读_賓斯報告》發(fā)表后,為提高師范教育的地位,英國政府決定把一些水平較高的地方師范學院改名為地方教育學院。并且,為了提高地方師范院校的師資培養(yǎng)質量,對于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在保有三年制專業(yè)文憑資格課程的同時,增設四年制的教育學士(Bachelor of Education)學位課程。同時,還建議成立專門的機構管理教師薪酬[3]97?!读_賓斯報告》使得師范院校與正規(guī)大學擁有同等地位,享受平等權利,提升了師范院校的地位,同時也提升了對師資力量培養(yǎng)的重視。

      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師資培訓經費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世紀60年代以后,英國政府在師資培訓方面的經費投入呈現(xiàn)逐年上漲的趨勢,從1959—1960年的12.4英鎊上漲到1974—1975年的186.8英鎊,足足上漲了15倍[3]98,如表2所示。

      師資力量的儲備被視為人才培養(yǎng)的根基,同時也決定了高校教育能否具有長久的發(fā)展。師范院校在國家教育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意義。雖然二戰(zhàn)之后的英國也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來提升教學質量,八九十年代頒布了很多教學質量監(jiān)督的相關政策并成立了專門的教學質量監(jiān)督機構,如教學質量保障委員會(Quality Assurance Committee,簡稱QAC)、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簡稱HEQC)以及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簡稱QAA)等,但《羅賓斯報告》提倡高等教育擴張后,師范生人數不斷增長,使得師資培養(yǎng)在數量上有了較大的增長。同時,報告的發(fā)表也極大地提升了師范院校的地位,加強了對師資培養(yǎng)及教師薪酬結構的重視,相應地增加了師資培訓的經費投入,教師隊伍在質量方面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這對教學質量的增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梢姡读_賓斯報告》也蘊含著對教育質量提升的追求。

      三、英國高等教育《羅賓斯報告》的歷史地位

      《羅賓斯報告》涉及高等教育辦學規(guī)模、師資培育、人才規(guī)格、管理機制、資金投入等諸多方面,為1960年之后的英國高等教育提供了預見性的指導規(guī)劃,也為后來教育的調整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基礎。《羅賓斯報告》的歷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它對教育目的和辦學原則作出了規(guī)定,不僅直接促使了新大學的成立,為英國現(xiàn)代大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而且形成了精英型和大眾化教育并存的局面。

      1.促使了英國“平板玻璃大學”的成立

      2016年,英國教育部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將英國大學分為四個發(fā)展階段:古代(1800年前)、紅磚(1800—1960)、平板玻璃(1960—1992)、1992年以后[12]??梢?,平板玻璃大學(Plate Glass University)在英國大學的歷史進程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平板玻璃大學,又稱新新大學(New-new University)和玻璃水泥大學(Glass-cement University)?!捌桨宀AА币辉~最早由邁克爾·貝洛夫(Michael Beloff)提出。這類學校以其現(xiàn)代化的建筑設計風格而得名,學校建筑在鋼或混凝土結構中廣泛使用平板玻璃等材料,這與維多利亞時代紅磚大學(Red Brick University)的建筑風格和以石頭、青磚為主要建筑材料,以灰暗色彩為主,與劍橋、牛津作為主要代表的傳統(tǒng)古典型大學形成鮮明對比[13]。人們對于平板玻璃大學所涵蓋的大學劃分法有所不同:有的認為僅包括初期根據《羅賓斯報告》精神創(chuàng)建的8所學校,有的則認為1960—1992年之間建立的所有大學都稱為平板玻璃大學。早期成立的學校主要包括英國約克大學(University of York)、東安格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埃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沃里克大學(Warwick University)、斯特林大學(University of Stirling)、烏爾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Ulster)等。

      《羅賓斯報告》的發(fā)布,直接促使了一批平板玻璃大學的成立。這些學校,相對于古典大學和紅磚大學而言,雖然沒有悠久的歷史,但很多平板玻璃大學的發(fā)展速度和教學質量有目共睹,很多大學在短時間內一躍成為英國高等教育領域的頂尖學府,如國內外知名的華威大學、約克大學、蘭卡斯特大學等,在學術科研、教育教學、社會服務等方面為英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2.奠定了英國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基礎

      據英國社會市場基金會報道,1963年《羅賓斯報告》的頒布,成為英國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上的分水嶺。該報告的發(fā)表,不僅促使英國高等教育體系實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擴張,而且成為此后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政策基礎,使得英國高等教育在完善管理、擴大規(guī)模、師資培訓、提升發(fā)展速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英國高等教育呈現(xiàn)出欣欣向榮的局面[14]。此外,也有學者明確指出,從《羅賓斯報告》提出以后的30余年間,英國高等教育從辦學方針、制度設計、發(fā)展策略,到經費投入機制、管理運行機制以及大學的設置、規(guī)模、監(jiān)控、評價等各個方面均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梢哉J為,《羅賓斯報告》是英國高等教育從傳統(tǒng)模式走向近代模式,從精英模式向大眾化轉軌的宣言書[15]24-28。由此可見,該報告在英國高等教育的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具有奠基性、分水嶺的重要意義。

      “羅賓斯原則”的提出以及擴充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增加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經費投入等建議,為英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理論基礎,由此英國教育進入了20世紀60年代蓬勃發(fā)展的一段輝煌時期。同時,報告中提出的高級技術學院升格為正規(guī)大學,地方師范院校改革等建議,為后來英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確立奠定了基調?!读_賓斯報告》不只是在教育規(guī)模上對高等教育的擴張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在教育結構、教育質量以及教育理念等諸多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使得后來的英國高等教育形成了新型結構系統(tǒng)。所以說,《羅賓斯報告》奠定了英國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基礎,在英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3.揭開了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序幕

      20世紀70年代,馬丁·特羅(Martin Trow)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參照,把高等教育的演進過程分成三個重要階段: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15%以下)、大眾化階段(毛入學率15%—50%)、普及教育階段(毛入學率50%以上)。1962年,英國共有全日制學生21.6萬,1963年《羅賓斯報告》頒布后,學生人數成倍增加:從1965/1966年的40萬增加到1980/1981年的82.7萬, 1995/1996年達到165.9萬,1999/2000年達到180萬(包括部分學制學生)[16]。1988—1994年適齡學生的高等教育參與人數比例從15%增加到30%左右,英國高校學生總人數增長將近50%[17]。這比《羅賓斯報告》預測的學生人數還要多,顯然英國大眾化教育逐步實現(xiàn)。

      《迪爾英報告》(The Dearing Report)也提到,在20世紀60年代末和從1988年到1993年英國高等教育有過快速增長的時期,高校系統(tǒng)比《羅賓斯報告》頒布之前的規(guī)模要大得多。1996—1997年度,在高等教育機構中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超過160多萬人,有100多萬人接受全日制或“三明治課程”學習,50多萬人兼職學習。據估計,在該地區(qū)還有20萬接受繼續(xù)教育的學生[18]。此外,也有學者明確在研究中提到,英國的高等教育從20世紀60年代的精英教育體系轉變?yōu)?0年代末的大眾教育體系[11]6。可見,“羅賓斯原則”的提出,為后續(xù)英國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基礎,揭開了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序幕,這也標志著英國教育由精英階層逐漸向平民階層普及。

      四、結語

      綜上所述,20世紀60年代后,英國的政治環(huán)境、經濟發(fā)展、人口數量、科學技術以及教育觀念等諸多方面都發(fā)生了極大的改變:二戰(zhàn)結束,“共識政治”形成,為經濟、科技的進步營造了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人口出生率不斷增長,中等教育體系持續(xù)擴張,要求進入高校進一步深造的青年逐漸增多。社會的變遷不僅要求英國的高等教育在規(guī)模方面進行擴充,對于高校學生的培養(yǎng)規(guī)格也產生了新的要求,這也說明了高等教育需要產生實質性的變革,以順應時代發(fā)展的新需求。《羅賓斯報告》在廣泛實證調查的基礎上,對于英國高等教育目前的開展狀況作了深入細致的剖析,并為之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了主要目標、指導原則以及相應的改革建議。報告提出的高等教育人數擴充,高級技術學院升格,地方師范院校改革,成立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等重要建議,實則蘊含著增加高等教育機會公平,促進高等教育在英國的普及,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辦學質量的價值取向。更重要的是報告中的很多建議為之后英國高等教育變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政策基礎?!读_賓斯報告》不僅揭開了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序幕,促使英國平板玻璃大學的成立,還為英國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發(fā)展定下了基調。

      參考文獻:

      [1] 徐輝,鄭繼偉.英國教育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2]Committee on Higher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The Robbins Report [R].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63.

      [3]易紅郡.戰(zhàn)后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4]梁淑紅.二戰(zhàn)后影響英國高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因素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08(9):59-61.

      [5]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M].陳叔平,劉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373.

      [6]孫潔.英國的政黨制度與福利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75.

      [7]CLAUDIA G.Human Capital:Department of Economics Harvard University and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M].Berlin:Springer-Verlag,2014:1.

      [8]PETER G.The Education System since 1944,Martin Robertson and Company Ltd[M].Oxford:M. Robertson,1983:150.

      [9]ROY L.Education in the Post-War Years:a Social History[M].London: Routledge,1998:152.

      [10] JONATHAN H.Understanding Academic Drift: On the Institutional Dynamics of Higher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J].Minerva, 2010(48):413-427.

      [11] DAVID G,MICHELLE H.Funding Universities to Meet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 [R].School of Economics Policy Report,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2000:6.

      [12]PETER B,ARRAN C.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 Analysis of Highly Skilled Employment Outcomes[R].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2016:18.

      [13] BELOFF M.The Plateglass Universities[M].Teaneck: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31 December 1968:11.

      [14] 李玉瓊.英國發(fā)布《再看〈羅賓斯報告〉》[N].東方教育時報, 2014-01-08.

      [15] 劉暉.從《羅賓斯報告》到《迪爾英報告》——英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路徑、戰(zhàn)略及其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1(2):24-28.

      [16] 張建新.高等教育體制變遷研究——英國高等教育從二元制向一元制轉變探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57-58.

      [17] GARETH P.Higher Education:Further Education and the English Experiment[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 , 2009(63):322-342.

      [18] The Dearing Report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Learning Society Main Report[R].London: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Inquiry into Higher Education,1997:18.

      (責任編輯:楊 波 鐘昭會)

      猜你喜歡
      歷史地位價值取向
      民國時期二胡音樂研究
      江西豫章書院的歷史地位、現(xiàn)狀與開發(fā)前景
      中小學慕課加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價值取向及功能限度
      關于大學生價值取向變化的研究分析
      商(2016年32期)2016-11-24 15:26:40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美術教育價值取向的歷史變遷與現(xiàn)實觀照
      淺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特征與價值取向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10:06:31
      中央蘇區(qū)醫(yī)學教育歷史地位探析
      考試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13:26
      管道升畫作的藝術探索
      戲劇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8:27
      新形勢下正確認識毛澤東思想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49:04
      东丽区| 华宁县| 嘉义市| 布拖县| 江华| 阿拉善左旗| 丰宁| 新闻| 梧州市| 陆丰市| 石楼县| 益阳市| 吉木萨尔县| 睢宁县| 高尔夫| 山东省| 寿光市| 湖北省| 葫芦岛市| 奉新县| 克东县| 清水河县| 连江县| 凉城县| 五大连池市| 漠河县| 邢台县| 乌兰察布市| 奉新县| 白银市| 金华市| 荃湾区| 金阳县| 文水县| 通化县| 乌鲁木齐市| 天长市| 赤水市| 新巴尔虎左旗| 凤山县| 苗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