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摘要】小學數學教學肩負著培養(yǎng)學生的重任,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的顯著特點是更強調學生的領悟和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情境式教學以其生動、形象的特點被教師廣泛運用,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情境式教學;數學課堂;學生
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階段的基礎,而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階段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穩(wěn)步提升。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數學與人類活動有著密切的關系,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首要任務。要提高教學質量,就應該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場景,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激發(fā)學習主動性。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是思考的源泉,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學生通過思考又能使問題得到升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隨著問題逐步深入思考與探究,加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新的問題。教師要鼓勵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使課堂教學在問與思中前行,激發(fā)學生進行數學探索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建立數學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使數學課堂向著高效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內容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進行課題引入,利用多媒體展示楓葉、蝴蝶等學生熟悉的圖形,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性質。接著教師提出問題:“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軸對稱圖形呢?”學生積極思考,尋找軸對稱圖形,如雪松、房屋、衣服等等。接著,教師讓學生動手操作,用剪刀在紙上剪出心中所想的軸對稱圖形,并在小組內交流、展示,從而直觀地感受軸對稱圖形的本質,總結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圓是軸對稱圖形嗎?它有多少條對稱軸?……”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有目的地設置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讓他們聯系實際進行思考,而且能在動手操作中將頭腦中的資料表現出來,促進學生動手動腦,手腦并用。因此,教師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不斷地認識知識,促進學生開動腦筋思考,在學習中發(fā)現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使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魅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邏輯思維性,需要學生積極參與探索過程才能有效掌握知識。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使課堂變得生活化,讓數學知識變成了生活經驗的總結,能夠很好地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體驗數學知識的存在,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領會學習知識的樂趣,激發(fā)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提高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認識負數”一課時,由于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大多數學生對負數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師可借助生活中的實例來講解:“假設小軍暑期打工賺了5元錢,那么小軍就有了收入,請問這5元錢對小軍來說是正數還是負數呢?”這時學生對正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凹偃缧≤娫诨丶业穆飞喜恍⌒呐獊G了10元錢,那么大家仔細想一想,這10元錢對于小軍來說還是正數嗎?總體來說,小軍是賺了錢還是虧了錢呢?”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很快就掌握了負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發(fā)現問題,學習利用日常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能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感,增強自信心。如上述案例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了熟悉的感覺,對新知識的學習不再恐懼,能夠積極地投入到生活情境當中進行思考,提高了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生活情境中,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得到增強,學習興趣變得濃厚,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他們會自主歸納學習方法,并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使數學知識真正回歸現實生活,為生活服務,充分發(fā)揮了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三、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引發(fā)學生探究
自主探究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的規(guī)律和出現的問題對于后續(xù)的數學學習有重要的價值。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法設法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去挖掘,在探究中去發(fā)現,在探究中達成對數學本質規(guī)律的認識。其中,利用情境來引發(fā)矛盾,讓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之上進行對新問題的思考,是一種有效的做法。
例如在“用方向和距離來確定位置”一課的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一個游戲情境: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一個海上搜救的情境,指定一名學生蒙上眼睛接受指令,讓其余學生代表將大屏幕上出現的點描述出來,然后由接受指令的學生指出描述中出現的點。在游戲中,筆者故意安排了幾個同一區(qū)域中距離中心點長度相等的點,這樣學生在接受指令之后指出是哪個點的時候就犯了難,因為他們發(fā)現在同一個方位有很多距離中心長度相等的點,僅憑借原來的方向(東南、西南之類的)判斷無法避免這樣的矛盾。在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筆者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然后在小組中交流。交流之后學生發(fā)現需要在原來的方向上加上角度來精確定位。所以之后的教學就延伸到如何來度量角度,以哪個方向為基礎,如何科學描述方向等問題上。學生在這些問題的引領下一步一步探索,最終成功地解決了問題。
教師利用學生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矛盾情境,促進了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使學生在情境中由知識經驗產生疑問,產生探究的欲望。因此,教師在進行矛盾情境創(chuàng)設時,要結合本班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年齡特征,注重矛盾的設定,基于學生知識基礎設計略微超出學生認知范圍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戰(zhàn)性,通過努力能夠解決,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新知的熱情。
在上述案例中,情境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在情境中,學生不僅玩得開心,喚起了以往的方位知識,而且在情境中發(fā)現了矛盾,引發(fā)了思考,引領了探究,推動了課堂學習,進而解決了問題,建立了相應的知識體系。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而且掌握了思考問題的方法。
四、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促進思維發(fā)展
數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組織數學教學時,應該實現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能力。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交流、共同發(fā)展的活動過程。通過數學學習,學生可以將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真觀察,積極思考,動手操作,掌握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教師先出示一個長為4厘米、寬為3厘米的長方形,并將學生分成兩個小組,給一組12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給另一組6個同樣的正方形,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求出長方形面積。第一組學生將全部正方形按照一排4個,擺成了3排,很快得出長方形面積為12平方厘米。第二組學生看著手中的正方形,懷疑教師給錯了個數。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很快發(fā)現,將第一組拼的長方形沿長邊從中間對折后,6個正方形正好鋪滿,也就是長方形的一半面積為6平方厘米。教師及時予以肯定。這時有學生提出,四個排一行,代表長方形的長,其余兩個代表長方形的寬,這樣長方形的面積就是4×3=12平方厘米,并進一步總結出長方形的面積公式。
案例中是一個簡單的情境,教師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激發(fā)了學生的認知矛盾,讓學生在矛盾中積極思考,促使學生通過不同途徑解決問題。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引領學生積極動手操作,發(fā)散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在原有的經驗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認知,提高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使學生在動手中發(fā)現新知識,經過歸納總結,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無形中提高了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開動腦筋多方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通過情境,發(fā)現、體會、升華知識內容,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達成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數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參考文獻】
趙建儒.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對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影響[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08):144.
李壽寶.“新課標”背景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途徑[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