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金燕
〔摘要〕本研究先采用“積極心理資本量表”和“學業(yè)成就動機量表”調查了江西省贛州中學1187名高中生的心理資本和學業(yè)成就動機現(xiàn)狀,再以團體心理輔導課的教學形式對實驗組學生進行心理資本提升的團體輔導干預,對照組不安排干預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在進行心理干預之后,實驗組在學業(yè)成就動機和心理資本以及韌性和樂觀方面有了提高,而且實驗班學生在自我認識、情緒特征、個性特征三個方面的評價好于干預前,而對照組學生在以上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由此可見,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能有效地激活和增強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關鍵詞〕心理資本;學習內驅力;干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10-0012-05
一、引言
高中階段是中學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關鍵時期。此階段,學生對自我的探索越來越多,相應地出現(xiàn)學習心理困惑的情況增多。在教學調查和咨詢輔導中發(fā)現(xiàn),近六成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學習動機不強、學習動力不足的問題。學生容易陷入“我是誰?我為何而學?”的思維困境。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別人“要我學”轉為“我要學”?激活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提升內在學習動機成為歷來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課題。
本課題圍繞以上問題展開研究,在查閱了大量國內外文獻資料之后,創(chuàng)新性地將“心理資本”與“學習內驅力”聯(lián)系起來,將學生當作具有心理資源潛質的個體。美國心理學家盧桑斯等人在積極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心理資本的概念,認為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fā)展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是促進個人成長和績效提升的心理資源[1]。以往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資本對其學業(yè)成就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心理資本水平較高的學生其學業(yè)成績也較好[2]。心理資本對青少年成就動機和主觀幸福感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可以通過培養(yǎng)青少年的心理資本來提高其成就動機和主觀幸福感水平[3]。同時,心理資本與自尊、內控性、情感平衡以及焦慮、抑郁、偏執(zhí)、人際敏感等心理健康指標有顯著相關,心理資本對心理健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4]。此外,本研究采用“學業(yè)成就動機”界定學習內驅力,指的是激發(fā)且維持個體努力地完成某一目標或任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
本研究擬先通過“學業(yè)成就動機量表”和“心理資本量表”調查江西省贛州中學高一年級1187名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心理資本的現(xiàn)狀和特點,再選取部分學生以團體心理輔導課的教學形式對其心理資本進行干預,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心理資本水平。本研究預測提升學生的心理資本,能有效地激活和增強學習內驅力。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共回收問卷1200份,其中有效問卷1187份,回收率為98.9%。樣本的人口統(tǒng)計學數(shù)據(jù)收集了性別、年齡、生源地、是否獨生子女等方面的內容,其中男生645人,占54.3%,女生542人,占45.7%;從年齡分布來看,以15、16歲居多;從生源地來看,71.3%的學生來自城鎮(zhèn);從是否獨生子女來看,69.3%的學生是非獨生子女。
(二)研究工具
1.積極心理資本量表(PPQ)
心理資本測量選用張闊等編制修改的“積極心理資本問卷”。問卷內容簡單易懂,符合高中生的年齡特點,該問卷通過各個因子得分總和及總分反映個體的心理資本狀況,得分越高,表明個體的積極心理資本越豐富,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問卷從四個維度測量心理資本,即自我效能(1、3、5、7、9、11、13)、希望(15、17、19、21、23、25)、韌性(2、4、6、8、10、12、14)、樂觀(16、18、20、22、24、26),共 26個項目,采用5級評分制。該問卷的心理資本問卷總體及各因子Cronbach?sα系數(shù)分別為0.79、0.83、0.81,韌性為0.71,樂觀為0.79,均在0.70以上,表明該問卷全量表及各分量表的信度較好,符合施測要求[2]。
2.學業(yè)成就動機量表
本課題研究采用“成就動機量表(AMS)”測量學習內驅力水平。本量表由T.Gjesme和R.Nyard于1970年編制,葉仁敏修訂。該問卷分為追求成功的動機(MS)和回避失敗的動機(MAF)兩個維度,共有30個項目,兩個維度均為15個項目,且采用4點計分法。其中1~15題記總分為MS,16~30題記總分為MAF, MS-MAF為總得分。此量表在中學生樣本中施測獲得的內部一致性系數(shù)分別為0.83(希望成功的動機分量表)和0.84(回避失敗的動機分量表),未發(fā)現(xiàn)顯著的性別差異[5]。
3.“學生自我評價”自評問卷
“學生自我評價”自評問卷主要測試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后在“自我評價”中是否存在差異,進而間接檢驗積極心理資本理論下的心理活動課對激活學生學習內驅力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問卷包括自我認識、家庭關系狀態(tài)、人際關系狀態(tài)、情緒特征、個性特征五個方面的自評。其中“自我認識評價”維度采用3級評分,“家庭關系、人際關系和情緒特征評價”維度采用5級評分,“個性特征評價”維度采用5級評分。
(三)心理資本提升干預方案
1.干預對象、目的
以江西省贛州中學高一1、2班兩個班級為被試(每班41人,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輔導干預。對實驗班開展了為期1學年的積極心理資本提升的干預輔導,每兩周一次,每次時長40分鐘,共進行26次輔導,而對照班不進行任何處理。以此探討兩個班級學生在心理資本、學業(yè)成就動機以及自我評價等方面的差異。
2.干預假設
本研究采用“實驗組、對照組前后測”準實驗設計?;灸J揭姳?。
3.干預方案
本研究以“積極心理學”為理論基礎,以“積極心理資本”四要素為切入點,四要素分別為:“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個體有勝任任務的自信,能面對挑戰(zhàn)并力爭成功,體現(xiàn)的關鍵詞是“勝任”和“自信”;“希望(Hope)”,指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積極動機狀態(tài),體現(xiàn)的關鍵詞是“目標設定”和“動機激活”;“韌性(resiliency)”,指個體能從逆境、挫折和失敗中快速恢復過來,甚至積極轉變和成長,體現(xiàn)的關鍵詞是“心理復原力”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樂觀(optimism)”,指個體具有積極的歸因方式,并對現(xiàn)在和未來持積極態(tài)度,體現(xiàn)的關鍵詞是“積極歸因”和“積極態(tài)度”。構建的高中生心理資本提升輔導方案,見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