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涵
【摘要】 城市與建筑一樣,它是一種尺度更巨大的空間結構,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感知。作家以自我的主觀性透入城市生活,使城市不僅表現(xiàn)為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呈現(xiàn),也是社會性的呈現(xiàn),是一種文學或文化上的結構體現(xiàn)。本文以王安憶的《長恨歌》為例,解讀小說文本中的城市意象。對于城市意象的概念,Lynch Kevin在The Image of the City一書中提道:城市意象作為一個重要概念用來理解城市空間,其中既包括建筑、道路和標志物等等相對物質(zhì)性的城市組成元素,也包括非物質(zhì)性的組成元素。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角度上看,上海的都市空間對于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生態(tài)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為吸收和聚集了數(shù)量眾多且類型各異的文人,還在于“都市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體制改變了現(xiàn)代文學寫作的關系”。在《長恨歌》中所構建的五十余年的上海城市變遷中,城市意象在小說的構成中顯得尤為突出。因此本文從小說城市意象的角度來分析這部文學作品。
【關鍵詞】 《長恨歌》 ;城市意象;地理環(huán)境;摩登;上海時尚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8-0011-02
一、以弄堂為主要地理構成的小說背景
《長恨歌》開篇是“以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李歐梵認為,要在大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下,考察文化是依托什么制度被生產(chǎn)出來的,注重都市文化的“物質(zhì)成份”,因此需要格外關注的是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色的文化設施。不僅如此,僅通過建筑是不可能全方面地原一個“摩登上海”的,城市中的人與文化也是小說中上海重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可以借用李歐梵對上海作家及其作品的分析方法,來分析王安憶的《長恨歌》中的城市意象。
在《長恨歌》的開篇,便用“弄堂”“流言”“閨閣”“鴿子”四個城市意象,一開始就給小說營造一個日?;母裾{(diào)。王安憶在《紀實與虛構》中這樣描繪城市的街道:
街道的美麗就在這里,那就是把抽象的自然物變成具體的實物,它給無形的東西做了一個盛器,使之變成有形的了。
上海的弄堂是這座城市最典型的建筑,她們絕大多數(shù)都是沿街而筑。一個弄堂便是一個居民點,作一種獨特的居住現(xiàn)象,它所產(chǎn)生的相對獨立的居住環(huán)境,卻也便于時的人際交融,給鄰里住戶提供了相對熟悉的交流場所。只有穿梭在上海的弄堂里,才能體會到作者對弄堂描寫的獨具匠心。本是客觀存在的弄堂,王安憶卻用了抒情手法來表達。在文章開片就用大量的筆墨來交代故事發(fā)生地:
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它是這座城市背景一樣的東西;這種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鱗次櫛比,擠擠挨挨,燈光是如豆的一點一點,雖然微弱,卻是稠密,鍋粥似的;它們表面上是袒露的,實際上卻神秘莫測,有著曲折的內(nèi)心。
有趣的是,上海弄堂還有一個關乎流向的問題,也就是說外國租界擴張到哪里,也就“流”向哪里。這也為小說中“流言”的傳播鋪墊了有利的地理條件。在寫作風格上來看。在對于上海弄堂的描寫當中,王安憶使用了大量的吳儂軟語的調(diào)子。文中對于“弄堂”和“流言”的描寫大多數(shù)都娓娓道來:
流言總是帶著陰沉之氣。這陰沉之氣有時是東西廂房薰衣草的氣味,有時是樟腦丸的氣味,還有時是肉砧板上的氣味……無論這城市的外表有多華美,心卻是一顆粗鄙的心,那心是寄在流言里的,流言是寄在上海的弄堂里的。
對上海的描寫,新感覺派的小說家們筆下的人物、語言、意象就非常的現(xiàn)代化,城市感特別強烈。穆時英《上海的狐舞步》中展現(xiàn)的是一個現(xiàn)代人對城市的感受:快速而恍惚。然而新感覺派的小說既不重視故事情節(jié),也沒有人物中心,只是把上海這樣的一幅畫鋪開給讀者看。沈從文說:“都市成就了作者,同時也限制了作者”。相比其他對上海描寫的作家來看,《長恨歌》的敘事節(jié)奏就慢了下來,營造出一個詩情畫意的城市氛圍。
可以說,弄堂是上海的濃縮景觀。美國學者張旭東所言:在小說所描繪的這個空間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段以及不同階段的記憶具體的生活方式都沉淀在這座城市的日??臻g中去了?!堕L恨歌》對空間和市井生活中一切可感知的東西做出了一個最細致的描繪。在《發(fā)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一書當中,本雅明發(fā)現(xiàn)以波德萊爾為代表的都市作家能抓住“從記憶中出現(xiàn)的生命獲得與特殊的生命的沉思”,從而“綜合的寫出經(jīng)驗”。在都市敘事語境之下,這類作家成了“站在大城市的邊緣”的漫游者。對《長恨歌》而言,讀者也會跟隨著安憶的上海情節(jié)在這些瑣碎的實物中所流淌著
二、以“摩登”為主題的舊上海時尚
除了地理環(huán)境的描寫之外,《長恨歌》也花費了大量的筆墨來描述城市的時尚。時尚是一種都市特有的文化,每個人對時尚都有自己的理解。王安憶在《長恨歌》中重現(xiàn)了一個摩登的老上海。“摩登”一詞最初就是在知識分子當中使用的一個英文音譯詞,經(jīng)過知識分子們的傳播才成為了流行詞匯?!澳Φ恰苯?jīng)過中產(chǎn)階級、小資階層的展示,大眾因此衍生出好奇和仰慕的心里。因此,“摩登”在上海這樣有這大量群眾基礎的城市,滿滿暈染開來。近代以來的上海,一直是中國接觸西方文明最前沿之一,其是在租界,將西方世界一整套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復制”到上海。衣食、居所、大眾傳媒、娛樂場所等等新鮮事物的涌入,確實使一個全新的都市文化在20世紀年代的上海得以確立,“東方巴黎”成了中國的一個另類城市的“消費天堂”。在引領時尚的各個階層當中,大多是“海歸”和一些受過新式教育的年輕人,從王琦瑤以上海三小姐的身份登上上海的時尚舞臺之時?!澳Φ恰钡奶刭|(zhì)在女性們的身上表現(xiàn)得更加透徹。
小說中大量對女性穿著、舞會、下午茶的描寫,也是對當時女性對于新式旗袍、自由戀愛、新式婚姻等等事件在小說文本中的一個反饋。服裝和飾品方面,老上海作為東亞最熱鬧的大都市,擁有當時最華的物質(zhì)享受。飲食方面,下午茶的桂花赤豆粥,過年時的磨糯米飯都逐漸演變成了去國際俱樂部喝咖啡,白瓷的杯子襯著質(zhì)的勺子,咖啡的香味和嬌貴的氣息填滿每一個縫隙。這樣的生活給城市帶來了情趣,摩登的生活由此體現(xiàn)。此外,在巴黎或者紐約最新上市的奢侈品,通過發(fā)達的海上運輸,兩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可以達到老上海,每一個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的老上海人,尤其是上海女人,都會因此更加摩登且獨特。法國美學家巴特說:“衣著是規(guī)則和符號的系統(tǒng)化狀態(tài),它是處于純粹狀態(tài)中的語言,是在衣服信息層次上的語言和在文字信息層面上的語言。”服飾是一種特殊的歷史文獻,從一個側面可以反映歷史的變遷、時代的特色和城市的風格以及個人的心理。
在王安憶筆下,色彩強烈的對比,讓人感受到上海這座城市顯然也是特立獨行的,按照自己的方式運轉。在描寫“上海小姐”選美時——1946年,是一個不太平的年歲,河南水災,各地支援??缮虾!藭r最華美的時尚之都,也用自己的方式:
捐出風情和艷,粉紅和王琦瑤的嫵媚,做成一個嬌嫩的艷;綠是蘋果綠,雖然有些鄉(xiāng)氣,可如是夕陽款式,也蓋過了,蘋果綠和王琦瑤的清新,可成就一個活潑的艷。而婚服是最簡單最普通的一種,是其他婚服的爭奇斗艷中的一個退讓。別人都是婚禮的表演,婚服的模特兒,只有她是新娘。
女性通過對這些“時尚”話語權的掌握,藉此也提升著自己社會地位,獲得身份認同,王琦瑤登上雜志封面,受到矚目,雖然投來的目光中有心機也有欲望,但也似絲毫不會影響王琦瑤的光彩照人,不能阻止她以她自己的想象改變并成為老上海的新式審美的標桿。她們的標準雖然與現(xiàn)在的不同。如果沒有王琦瑤這種摩登、獨特又善變的女人,這個大都市就至少失去了一半的色彩和趣味,“新式美感”再也找不到那么合適的傳達者。
《長恨歌》在描寫人物和故事的過程中削弱了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背景的影響力。以人物的日常為線索暗示著代的變遷。當王琦瑤再次回到上海時,居住在布零星歲月的平安里中,她總是“穿著一件素色的旗袍,在五十年代的上海街頭,這樣的旗袍正日漸少去,所剩無幾的幾件,難免帶有些緬懷的表情,是上個時代的遺跡,陳舊和摩登集一身的”。改革開放后,中國邁入了黃金發(fā)展階段,“滿街的想穿又好穿的奇裝異服,還不如文化革命中清一色的藍布衫”。新興的事物好像使王琦瑤失去了辨別時尚的能力,可她卻是有著己的價值判斷?!皶r裝這東西,你要說它是虛榮也罷,可你千萬不能小看它,它是時代精神,它只是不會說話而已,要是會說話,也可說出幾番大道理?!蔽迨甑臍q月中,上海的服飾變遷在王琦瑤身上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彰顯出上海的摩登與時尚。
參考文獻:
[1]Lynch Kevin,The Image of the City,The MIT Press,1960.
[2]高興.中國現(xiàn)代文人與上海文化場域(1927-1933)[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
[3]薛羽.“現(xiàn)代性”的上海悖論 讀《上海摩登——一種新的都市文化在上海(1930-1945)》[J].評論,2004,(3):63.
[4]王安憶.長恨歌[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
[5]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的都市文化在上海(1930-1945)[J].毛尖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夏偉.“都市敘事群”與“非西方的現(xiàn)代性”——兼論李歐梵《上海摩登》的頹廢觀與現(xiàn)代文文學學科的關系[D].上海交通大學,2014.
[7]王安憶.紀實與虛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2-3.
[8]上海建筑施工志編輯委員會.東方巴黎——近代上海建筑史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
[9]沈從文.論穆時英 · 沈從文文集第11卷[M].花城出版社,1984:203-205.
[10]施浩楠.論長恨歌中城市審美空間的建構[D].寧夏大學.
[11]本雅明.發(fā)達資本主義的抒情詩人[M].張旭東,魏文生譯.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2:141-142.
[12]溫緯.弄堂 · 閨閣 · 女人——王安憶長恨歌中的上海情節(ji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
[13]李萬萬:上海摩登(1900-1949)月份牌中都市文化的想象與視覺現(xiàn)代性建構[J].中國美術館,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