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群
摘 要:觀察是課程發(fā)展的起點,也是檢驗課程成效的手段。文章從觀察的定義、觀察中教師的定位、注重有效的記錄、堅持以幼兒為中心等方面進行闡述,以提高教師的觀察和記錄技能,更好地觀察、記錄幼兒的行為,從而采取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促進幼兒的成長和發(fā)展。
關鍵詞:幼兒教育;觀察;記錄;成長;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1)03-0128-02
學前階段教育的有效性取決于教師對幼兒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善于觀察幼兒、評價幼兒的行為尤為重要。但在幼兒游戲的觀察指導中,還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有的教師對觀察的定義認識不清,有的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定位不準確,有的教師對幼兒的游戲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有的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提供不出適宜的策略,這些問題的存在往往使幼兒自主游戲活動質量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觀察的科學性、記錄的有效性和指導的針對性,值得廣大幼兒教師探討和深思。
一、何為觀察,為何觀察
觀察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收集第一手資料的最直接的手段。它可按不同的維度分為不同的類型。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從規(guī)模上看,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為什么要觀察呢?教師要了解幼兒,就必須觀察幼兒,聽他們說什么,與他們充分接觸,以便能以適宜且有意義的方式對待幼兒,與幼兒進行互動交流。
二、做好觀察,明確教師定位
觀察分為隱蔽觀察和參與式觀察,教師自然是一個參與式觀察者。在對幼兒的觀察過程中,受心理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不管這些影響是真實存在的,還是潛在的),觀察要盡可能保持隱蔽。然而,保持隱蔽對教師來說很難做到。因為進行隱蔽觀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盡可能與幼兒以及他們的活動保持分離,而有些幼兒活動離不開教師的參與。因此,教師可以對觀察進行靈活運用,明確自己的定位。
幼兒園需要觀察的場景很多,如幼兒來園、進餐、游戲等,也就是說,一日生活皆需要觀察。在對幼兒的觀察中,教師最好運用隱蔽觀察,只有在必要時才介入,以免對幼兒的活動產生影響。
三、做好觀察,注重有效記錄
1.錯誤觀察類型
沃倫·本特森在《觀察兒童——兒童行為觀察記錄指南》一書中指出,觀察記錄有三種錯誤類型:漏記、多記、變序。對于這三種錯誤類型,筆者深有體會?!拔顼埡?,孩子們要去散步,我交代好安全事宜后,就出發(fā)了。走著走著,聽見后面嘰嘰喳喳吵個不停,便往后望去,發(fā)現(xiàn)航航突然停下來不走了,被我看到后,航航又飛快跟上隊伍,導致后面的小朋友們都跟著他跑。我用不滿的眼神望了他一眼,就繼續(xù)帶著孩子們散步。這時,媺媺的鞋帶掉了,我蹲下來幫助媺媺系鞋帶,沒想到隊伍后面又在吵鬧,我一看,又是航航和前后的幾個小朋友在奔跑,便立即批評了航航,航航委屈地低下了頭。”(觀察記錄)后來筆者才得知,原來這次是航航前面的睿睿淘氣了,沒有及時跟上隊伍,影響了后面的孩子。筆者很后悔當時沒有看清情況就定義了孩子的行為,并進行了批評。因為觀察不到位,所以筆者對航航的散步表現(xiàn)進行了差評。
在對幼兒做測評時,教師會根據(jù)觀察記錄對他們進行相應的評定。觀察不到位,就會導致漏記,會影響對幼兒的評定,影響家長對孩子在園表現(xiàn)的判斷。因此,教師要做好對幼兒的觀察,防止錯誤觀察的發(fā)生。
2.觀察記錄方法
觀察記錄方法一共有八種:敘述性描述、時間抽樣、事件抽樣、軼事記錄、日記記錄、頻次統(tǒng)計、檢核表、等級評定量表。對照觀察記錄方法解析,聯(lián)系工作實際,筆者對平時的觀察記錄方法進行整理概括,大致用到了敘述性描述、軼事記錄和日記描述。
敘述性描述的主要目標是詳細、客觀地描述行為,而不是進行推論、解釋或評價。這一點筆者自查了觀察記錄,發(fā)現(xiàn)存在問題,這是一份角色游戲觀察記錄:菜市場生意十分好,大家都爭搶著要買蔬菜,市場內一片混亂。見狀,旁邊的澤澤大聲說著:“這么多人啊,得叫顧客排隊呀?!钡?,顧客太多了,沒人理他。菜場的寒寒可能沒有聽清澤澤的話或不知道該怎么辦,只是看了一眼亂哄哄的顧客,就繼續(xù)賣菜了。澤澤看菜場還是這么亂,無奈地搖了搖頭離開了。過了一會兒,顧客都買完菜離開了,菜市場里一片狼藉。記錄里筆者雖然沒有添枝加葉地描述,但是加入了自己的推論——“菜場的寒寒可能沒有聽清澤澤的話或不知道該怎么辦”,這就破壞了敘述性描述的原則。
通過對敘述性描述、軼事記錄和日記描述記錄法的分析和學習,筆者將記錄的重點概括為:詳細、客觀、連續(xù)性。在對幼兒的觀察記錄中,筆者一定要謹記這三點,對觀察和記錄重新審視,為幼兒的行為做好記錄。
四、做好觀察,堅持以幼兒為中心
對幼兒的觀察可劃分為四個領域:身體發(fā)育,運動技能的發(fā)展,認知與智力的發(fā)展,行為、語言、社會性和情感發(fā)展。有了這四大領域的劃分,觀察就有了明確的目標,能夠更好地做到以幼兒為中心。如觀察記錄:來園后,澤澤和懿懿來到了他們喜愛的建構區(qū)。澤澤在筐里找到一個救生圈,對懿懿說:“我想搭艘大輪船,我旅游的時候坐過大輪船,上面可以坐很多人?!薄拔乙沧^,那我們開始吧?!眱蓚€人很興奮,時不時地還嘀咕幾句。豆豆和洋洋被他們的聲音吸引來了,豆豆說:“你們搭什么呀?”澤澤回答說:“搭輪船。”聽說搭輪船,豆豆立即說:“我們也要搭大輪船?!焙⒆觽冮_工啦,有時翻找著需要的材料,有時又將搭好的拆掉,忙得不亦樂乎。經過一段時間的忙綠,大輪船搭建好了,他們都高興地介紹自己搭建的輪船。筆者看輪船有點小,就說:“澤澤剛才說大輪船可以坐好多人呢,可你們搭的輪船一個人也坐不下呀。”“對呀,我們要搭得大一點?!庇辛藙偛诺慕涷?,他們改變了方法,開始合作,先用長方形的積木圍了一個大大的船形,然后在里面進行搭建。可是,又遇到了新的問題,孩子們嘰嘰喳喳討論起來:“我們的船已經很大了,可是為什么不高呢?”“大積木都用完了,怎么辦呀?”筆者提醒孩子們說:“趕緊去材料超市看看,有沒有能用的材料?!焙⒆觽冓s緊去翻找,又開始了新的討論:“我們可以用大積木搭船的外形,這樣可以節(jié)省好多積木?!薄芭菝嫱耙部梢?,它可以往上壘高?!薄凹埍部梢浴!贝蠹曳止ず献鳎凰掖筝喆K于搭建好了。澤澤高興地說:“王老師,這次輪船可大了,你快來坐呀!”筆者對孩子們豎起大拇指,加入了孩子們的輪船旅行。
在這次活動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認知——澤澤和懿懿對輪船知識的認識,語言——孩子關于建構游戲的對話,社會性——大家的合作。清晰的敘述性描述,讓筆者能夠以幼兒為中心對孩子們此次活動進行評價:筆者作為一個觀察者,看到孩子們的專注度非常高,并按自己所需選取材料。遇到瓶頸的時候,筆者及時給予點撥,引導孩子們調整、更換材料。孩子們的語言發(fā)展和自主性都很強,還會相互合作,看得出社會性發(fā)展也是非常好的。在本次活動中,教師為幼兒的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總之,觀察是記錄的基礎,也是教育的基礎。觀察幼兒是按照“看見行為——看懂需求——支持發(fā)展”串聯(lián)起來并循環(huán)往復的,需要在實踐中摸索,在總結中提煉,進而再到實踐中去練習?!敖逃秊楸?,觀察先行”,教師只有觀察幼兒,才能了解幼兒,走進幼兒的世界,與幼兒一起成長。
參考文獻:
[1]沃倫·本特森.觀察兒童——兒童行為觀察記錄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廖丹.幼兒積木游戲中的教師觀察行為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20.
[3]康建琴.幼兒教師觀察能力提升“四部曲”[J].山西教育,2019(09).
[4]黎琳.幼兒園積木游戲教師觀察記錄的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9.
[5]楊澄耐.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同伴互動行為觀察研究[D].西南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