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荻
摘 要:文物古建筑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和研究古代社會的寶貴資料。做好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至關重要,關系到文物的可持續(xù)保護和發(fā)展,是各級文博單位的重要責任,也是全社會共同的義務和責任。文章結合工作實際,對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監(jiān)督管理進行探討,希望為提升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借鑒和啟示。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探討
消防安全是文物古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維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目前,國內外文物消防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國際上多處古建筑相繼發(fā)生火災事故,如巴西國家博物館、法國巴黎圣母院等。從國內來看,武當山古建筑群、云南大理“1·3”古城樓火災事故、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市法輪寺、浙江永嘉司馬第大屋、貴州東山古建筑群等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均發(fā)生火災。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遭受嚴重損失,也為我國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敲響了警鐘。因此,國家有關部委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把文物火災事故作為危害文物安全的重大風險,要求全國各級文博單位打贏文物安全防范攻堅戰(zhàn)。
1 文物古建筑容易引起火災的原因分析
應急部門有關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00年以來,我國各省市發(fā)生重點文物古建筑火災300余起,直接財產(chǎn)損失達2000余萬元。分析起火原因,其中三分之一是由于電器使用不當引起,用火不當和吸煙引起的占五分之一,生產(chǎn)作業(yè)事故、自然或天氣因素導致的火災占十分之一。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文物古建筑旅游景區(qū),特別是在清明節(jié)、國慶節(jié)等旅游旺季,到寺廟上香的游客驟增,火災防控工作壓力大,遇到炎熱干燥的天氣,若忽視對香火區(qū)及游客吸煙管理,極易引發(fā)文物古建筑火災的發(fā)生。
另外,古建筑自身的特點也是造成火災的重要原因。我國各類古建筑多數(shù)以磚木結構為主,多采用松、柏、杉、楠等易燃木材,火災風險大,而且多數(shù)古建筑是以群落為主,毗連的木結構建筑容易連片起火。而且古建筑多分布在我國較為偏僻的山谷之中,給滅火和快速救援增加了難度。
目前,由于很多古建筑分布較為廣泛,保護管理機構不健全,部分文物古建筑產(chǎn)權不清晰,人員編制不足,分工不明確,職責不清,缺乏必要的維護人員,缺乏防火的專業(yè)知識和培訓,消防設施配備不足,缺乏消防水源,消防安全主體責任缺失。此外,古建筑使用人在日常生產(chǎn)和生活中,安全意識淡薄,使用明火不當,火源、電源操作違規(guī),私搭亂建,線路老化,消防通道不暢,上述行為都很引發(fā)火災。近年來,國內多起古建筑群火災都是由于地方群眾保護意識不強引起,消防安全問題存在的諸多薄弱環(huán)節(jié)和隱患,給古建筑的日常消防安全和維護帶來直接的威脅和影響。
2 文物消防安全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日臻完善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聯(lián)合開展博物館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檢查、文物火災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對重點地區(qū)和存在重大火災隱患的文博單位進行掛牌督辦,全面排查整治火災隱患,提升文物火災防控能力,取得了明顯成效。國家有關應急管理和文物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從責任機制、安全防護、排查安全隱患、增強應急能力、開展宣傳教育和嚴格督察問責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意見和要求,指導全國各級文博管理機構,扎實做好今后的消防安全工作。不斷出臺新的機制和措施,完全符合我國文物、博物館防火實際特點和當前文物消防安全實際。
《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消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首要是要對古建筑的火災風險等級開展科學評估,列出相應的火災風險隱患清單;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使用人和周邊群眾嚴格規(guī)范使用生產(chǎn)生活用火,對于用于宗教活動場所的文物古建筑要加強消防管理,應劃定安全重點部位,指定專人日常管理和維護。在文物古建筑保護范圍內不得燒紙和燃香;嚴格按照電器使用規(guī)程進行操作,每年定期開展電氣線路安全檢查,在古建筑外安裝燈具也要保持安全距離。
3 平?jīng)鍪泄沤ㄖ腊踩芾淼慕?jīng)驗和做法
筆者結合平?jīng)鍪嗅轻忌焦沤ㄖ汉推經(jīng)鍪胁┪镳^消防安全工作,探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希望為提升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提供借鑒和啟示。
崆峒山古建筑群作為全國知名的5A級風景名勝區(qū),初建于唐、宋,古建筑遺存非常豐富,該建筑群由皇城、凌空塔和雷聲峰等古建筑組成,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豐富,總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近年來,平?jīng)鍪嗅轻忌焦沤ㄖ壕皡^(qū)旅游興旺,游客量逐漸提高,給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和管理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管理單位牢固樹立“防火勝于救災,責任重于泰山”的工作理念,高度重視消防安全工作,定期組織開展消防演練,消防安全負責人定期巡查,及時發(fā)現(xiàn)和排查隱患。消防部門也加強執(zhí)法檢查力度,對檢查中發(fā)現(xiàn)的隱患進行通報。文物景區(qū)還創(chuàng)新管理,建設了“微型消防站”,按照微型消防站建設標準和要求,采購了水槍、水帶、滅火器、消防服、消防護具、防毒面罩等器材,并對消防器材進行維護和保養(yǎng)。全體干部職工一絲不茍、守土有責,工作人員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做到嚴防死守,對重點部位安排專人防護。同時,該景區(qū)通過加強考核和責任追究,將責任區(qū)域分為多個片區(qū),與責任人層層簽訂保護責任狀,壓實壓牢防火責任,及時消除火災隱患;加大防火知識宣傳力度,向周邊群眾發(fā)放知識宣傳單和防火明細,定期更新防火標語,確保景區(qū)的消防安全長治久安。
平?jīng)鍪胁┪镳^在消防安全管理方面也取得顯著成績。平?jīng)鍪胁┪镳^成立于1979年,是市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坐落于崆峒山大景區(qū)龍隱寺公園內,規(guī)劃前瞻高端,設計宏偉大氣,為平?jīng)龀鞘形幕貥诵越ㄖ?,占地總面積126畝,總建筑面積25689平方米,其中主體建筑22611平方米,室外配套建筑3078平方米,設置有4個功能分區(qū)10個展廳,陳展面積11000平方米。館藏豐富,各級各類文物達14458余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200余件,史前陶器、西周銅器、宋元瓷器、歷代銅鏡、造像藝術、名人字畫、隴東皮影等特色鮮明。曾榮獲“全國科普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科學普及示范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社會科學普及基地”“第一批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等榮譽稱號。
近年來,平?jīng)鍪胁┪镳^利用“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5·18國際博物館日”等重要節(jié)點,堅持專群結合,實現(xiàn)了消防警示教育常態(tài)化。平?jīng)鍪邢罊C構和人員深入博物館開展了一系列消防安全檢查,聽取相關單位負責人消防安全工作匯報,按照“零容忍、嚴執(zhí)法、重實效”的要求,實地對用電是否規(guī)范,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執(zhí)行是否到位等進行了嚴格檢查。今年以來,在疫情防控過程中,平?jīng)鍪胁┪镳^還聯(lián)合市消防救援支隊組織開展了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及消防滅火、安全疏散、反恐防爆等實戰(zhàn)演練,提高了干部職工的消防安全意識,提升了處置突發(fā)事故和火災自救的能力,有效檢驗了博物館消防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科學性,為該館今后扎實開展博物館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確保文物及公共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 加強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思考
火災是危害古建筑安全的主要風險。隨著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古建筑火災誘因和風險不斷增加,文物消防安全形勢較為嚴峻。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深入貫徹和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文物消防安全的重要指示和精神,認真貫徹執(zhí)行《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有關政策文件,確保文物古建筑的消防管理監(jiān)督有力。
4.1 加強領導,發(fā)揮職能作用
貫徹落實干部“一崗雙責”,把安全生產(chǎn)作為責任制的主要內容,列入各級管理計劃的重要日程,“一把手”要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嚴格落實文物工作“五納入”方針,組織文物保護管理機構干部、職工定期開展學習,學習內容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古建筑消防管理規(guī)則》等法律法規(guī)。落實好相關文博單位和部門的職責,加強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機制,加強消防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加強有關消防、文化旅游、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部門的協(xié)同工作機制,形成工作合力,定期召開會議,研究和解決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實際工作的焦點和難點。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及時撥付文物消防管理經(jīng)費和防火設備的購置經(jīng)費,層層落實消防責任制。按照文物安全管理屬地要求,將古建筑周邊影響文物消防安全的建筑物、構筑物,納入地方政府改造計劃;各級重點古建筑管理機構要建立防火檔案,定期組織防火安全檢查,組織開展防火宣傳教育。建立公安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的協(xié)調配合機制,暢通公安部門和文物部門的信息溝通渠道,分別指定專職聯(lián)絡人員,定期通報涉及文物消防安全的犯罪案件,打擊和防范文物消防安全案件中的犯罪分子,分析和研判文物消防安全形勢和任務,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4.2 加強古建筑的消防自救,提升群眾消防意識
由于多數(shù)古建筑位置偏僻,發(fā)生火災時,不能完全依靠消防部門趕來撲救,錯過最佳的消防時機,因此,文物管理單位要從自身消防自救能力抓起,第一時間進行撲救,減少人員的傷亡和文物損失。古建筑消防設施應配置相當數(shù)量的輕便滅火器,修建消防水塔、消防水箱等,安裝自動報警裝置和滅火裝置,保證24小時消防應急處置。廣泛開展消防安全法律法規(guī)和消防常識宣傳,增強文物保護人員的消防意識。同時,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提升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營造“文物保護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4.3 評估火災風險,加強制度建設
堅持源頭治理,認真調查和分析文物古建筑的保護、管理現(xiàn)狀,及時排查可能引發(fā)火災的風險因素,分析評估風險等級,列出隱患清單。建立安全預警機制,實施風險等級管理。建立健全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和檢查巡查管理制度,加強日常監(jiān)督和考核獎懲,落實到消防安全管理的各環(huán)節(jié)中。重點文物古建筑保護范圍內嚴禁使用明火,明確規(guī)定吸煙區(qū)域。全面評估風險等級,定期線路檢測維護。規(guī)范電氣線路的設置,防止線路不規(guī)范、超負荷運轉、使用假冒偽劣電器產(chǎn)品等問題。實施文物保護修繕工程,施工隊伍要嚴格操作規(guī)程,配備必需的消防臨近水源和消防設備,定期開展消防安全培訓,確保符合消防要求。
4.4 加強培訓和學習,積極開展消防安全宣傳
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工作的實施意見》,切實認識到火災對文物古建筑的破壞性,高度重視文物消防安全工作,加強領導,完善機制,夯實責任,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火災隱患,確保古建安全。定期組織干部職工學習消防安全法律法規(guī)和消防安全知識,參加消防演練,營造“消防工作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通過有效的安全培訓,提高管理隊伍的消防知識和安全意識,增強預防火災的綜合能力。文物建筑產(chǎn)權單位或者管理、使用單位明確消防安全管理人,要嚴格遵守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有關規(guī)定,開展消防安全自查自糾,加大電氣線路檢查檢測力度和技防措施,規(guī)范用火用電,做到源頭管控。
4.5 突出重點薄弱環(huán)節(jié),嚴格排查火災隱患
認真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完善縣、鄉(xiāng)、村三級聯(lián)防網(wǎng)絡,定期聯(lián)合消防機構開展拉網(wǎng)式消防安全排查,強化文物安全值班制度。文博單位主要領導要認真履行文物安全第一責任人職責,成立領導小組,制訂工作方案,評估火災風險,切實整治火災隱患,強化防火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加強對文物庫房和展廳等重點區(qū)域的全面檢查,對消防系統(tǒng)、通風空調、用電線路、消防設備運行情況進行排查,完善領導值班、文物庫房進出登記、用電用火、夜間巡查等制度,嚴格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做到防微杜漸。各級古建筑管理機構要建立健全專兼職消防隊伍,定期組織文物消防安全培訓和警示教育活動。
4.6 夯實安全責任,嚴格責任追究
實施獎懲和考評機制,各級文物部門和管理機構要建立常態(tài)化考核機制,采取現(xiàn)場督導、掛牌督辦、約談曝光等方式,形成對古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長效考評機制。古建筑管理單位發(fā)生火災事故的,要及時調查和分析火災原因,依法追究有關責任人的主要監(jiān)管責任,給予黨紀和政紀處分,觸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5 結語
文物安全重于泰山。要牢固樹立安全責任意識,吸取國內外文物古建筑火災事故教訓,做到安全生產(chǎn)和管理工作“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狠抓工作責任和措施的落實,積極開展安全生產(chǎn)宣傳,積極消除安全生產(chǎn)隱患,提升自身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杜絕各類消防安全事故發(fā)生,做到“警鐘長鳴”,確保各級古建筑的消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