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活動教學法是教師根據(jù)教學要求,以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程度和特點為主,為學生提供適當?shù)慕虒W情境,使學生參與閱讀、討論、游戲、學習工具操作等課堂教學或過程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本文在分析初中語文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明確指出活動教學法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基本運用,對活動教學模式進行一個系統(tǒng)的歸納與論述,闡述活動化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應用中的多種類型與主要特征。
關鍵詞:活動教學法 初中語文 課堂應用
諸多學者對活動教學法進行了深度的研究與探索。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明確指出“進步主義教育”理論,以活動中心為主的理論思想成為探索活動教學法的源頭,強調(diào)以兒童為核心重視他們的學習動機與興趣。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學者王佩雄在《皮亞杰對活動教學法的界說》一書中提出,皮亞杰確信活動教學法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主觀能動性,活動是思維發(fā)展的基礎。蘇鴻在《活動教學思想探微》中批判了傳統(tǒng)教學法的模式,肯定了活動教學法的新思想。李臣之和王虹認為蘇格拉底在活動教學法的思想層面上做出了第一次突破,通過不斷扮演學習者的角色,與學生形成亦師亦友的平等關系,共同以探索的形式進行自己的教學。還有其他如田慧生、潘紅建、楊莉娟等學者認為活動教學法是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強調(diào)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在新穎有趣的活動中主動地學習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
一、活動教學法的特點
(一)綜合性
活動教學法的綜合性在于它能夠發(fā)揮語文課堂的整體作用,用一系列的活動去多維度地展現(xiàn)語文課堂。綜合性重視學科間的整體聯(lián)系與學生的綜合發(fā)展,使學生達到全面發(fā)展。語文活動課的活動內(nèi)容、形式,對學生所產(chǎn)生的教育影響都具有很強的綜合性特點。在已有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將傳授知識與考試成績放在首要位置,而綜合性的活動教學則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式,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在活動中的體驗與成長放在第一位,讓學生不斷地在活動中獲得個人的直接體驗。貫穿初中的學科課程一般都只規(guī)定了學生需要掌握的前人的歷史經(jīng)驗,但活動教學的綜合性更強調(diào)學生需要將掌握的內(nèi)容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到一起,對學生的教學考核不只停留在單一的成績上。在學科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通常會發(fā)現(xiàn)內(nèi)容統(tǒng)一、標準一致的特點,但在綜合活動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學生的巨大潛能通過綜合活動展現(xiàn)出來,學生在活動中取長補短,也有利于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靈活性
靈活性是活動教學法的另一大特點。靈活性是活動過程的多樣體現(xiàn),主要體現(xiàn)在活動的豐富多變和方式方法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活動教學最大的特征就是活動中心思想相同而表現(xiàn)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沒有限制。較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而言,活動運用的范圍、空間更廣泛,可以運用在課堂上,也可以運用于生活和社會實踐中,能讓學生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活動。以文學活動為例,學生除了通過寫作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還可以通過黑板報比賽、班級演講、講故事大賽、征文活動等來展現(xiàn)。這些活動形式都不相同,但核心思想都是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由于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教育、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成長發(fā)育中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這樣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活動中都有廣闊的空間去發(fā)展。通過多種不同的活動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全面健康地發(fā)展。
(三)體驗性
活動強調(diào)學生參與活動時的個人感受,強調(diào)學生的體驗感。通過直接活動對心理產(chǎn)生一個直接的印象反饋,這種直接的體驗需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來,從而產(chǎn)生深刻的印象,在語文的體驗活動及教師的指導下增強學生自身對于知識的理解、探究、揣摩,使自己有一種“身臨其境”或是“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感悟文章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在這種活動體驗中,將學生的體驗放在首要位置,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到文章到底美在哪里,這個字為什么用得好,這個詞又用得妙在哪里。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教師將課文分解成多個死板的知識點,學生記錄標準答案的固化模式。學生形成機械式的學習模式,便失去了自身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活動教學的體驗性遵循了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要求學生對文章情感整體地把握,使教師與學生共同融入教學內(nèi)容之中,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既能在活動中完成教學任務,又增強了學生自我內(nèi)化知識的能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動口、動腦相結(jié)合,而不是死記硬背地學習,使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實踐活動相統(tǒng)一。
二、活動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類型
(一)情境型教學
情境體驗是學生反映給大腦最直接的一種方式,通過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喚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讓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知進行創(chuàng)新與提升。在活動交流中學生作為積極思考的主體,能對文章內(nèi)容留下深刻的印象,感悟課文角色特點與思想,在活動中動手又動腦,獲取知識的同時增加了人文修養(yǎng)。例如,舉辦“穿越千年,誰與爭鋒”詩句接龍比賽,用多媒體播放古風曲目,展示高山流水的圖片,創(chuàng)設一個古代的情境,假設大家都是小詩人,由教師出一句詩,分小組請學生搶答,搶答正確者有權(quán)利出下一句詩,并自由指定由哪一組來回答,如果對方答錯,那么出題的小組加分,否則的話繼續(xù)循環(huán)。答錯的小組要一起表演一個節(jié)目。在體驗中使學生加深對古詩的記憶,夯實語文基礎,提高文學素養(yǎng)。
(二)游戲型教學
學生具有貪玩、好奇心重、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游戲的方式可刺激他們的神經(jīng)中樞,引起他們的注意,使他們集中注意力來做游戲,符合他們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游戲競賽為例,如在古詩鑒賞這一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中,教師提前準備好小紅花,設置古風書簽、便箋紙、毛筆等獎品,使學生通過搶答比拼的方式熟悉本單元背誦過的古詩,詩句意思,詩句中單獨詞語的意思,以及詩詞表達的情感等??山o予適當?shù)奶崾荆看饘σ粋€問題即可獲得一朵小紅花,最后,學生用自己的小紅花作為錢幣來對想要得到的獎品進行拍賣。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氣氛中既鞏固了學過的古詩內(nèi)容,加深了印象,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nèi)硇耐度脒M來,并在參與中鍛煉了自己的綜合能力。
再如檢驗學生成語積累的情況,不必非要采用傳統(tǒng)聽寫的方式檢查,教師可以設置情境扮演導游,學生作為“游客”與“導游”一起來到成語世界:那里風光秀麗,鳥語溪聲,芳草鮮美,別有幽情,讓人流連忘返;那里亭臺樓閣,高臺水榭,建筑巧奪天工;那里動物種類繁多,一個個憨態(tài)可掬,讓人心生喜愛;還有許多至理名言,讓人讀后獲益良多。動態(tài)的成語在學生腦中排列組合成了大的成語園。在活動中大家一起游覽了“詞語館”“成語接龍會”“填詞成語亭”“成語糾錯園”,每到一個景點,“導游”都會給出一系列成語題目,讓學生通過這種游戲的方式來鞏固知識。還有很多像“一起來分拼音蛋糕”“給古詩找朋友”“種詞語樹”等這樣的游戲,都是在游戲中增加對知識的積累,同時不會造成他們對學習的抵觸情緒。
(三)交往型教學
新課標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三者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交往型教學是語文教學中運用較為成熟的一種教學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交往活動,通過討論、交流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想,探討問題的對錯,整合答案進行回答,具有群體性與合作性的特點。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尋找答案,自己制定方案組織交流。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由“權(quán)威者”“灌輸者”向?qū)W生的朋友、活動的參與者轉(zhuǎn)變。如初中課文《秋天的懷念》中,教師讓學生分組討論,課文中的“懷念”具體是什么內(nèi)容,互相之間又有什么聯(lián)系,通過學生自行閱讀課文查找句子,將個人不同的思想在小組間交流,引出母親、作者的性格特征,在教師的總結(jié)概括中體會母親隱忍堅強的人物形象。此舉加深了學生對人物形象與文章中心思想的認識與理解。小組間交流之后發(fā)言,其他組評議,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jié)性評價。師生在交流中得到思想的碰撞,教師也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更加能抓住學生的情感心理,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活動。
三、結(jié)語
活動教學法應該是靈活的、開放的,學校應加強對活動教學中校外活動的重視程度,與社會上一些如少年宮、植物園、科技館、博物館、瀕危鳥類保護基地達成協(xié)作,在時間充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統(tǒng)一帶領學生去進行實地觀察,保障活動教學實施的基本人力物力,使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美好與幸福。同時,教師可以依據(jù)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學生全面綜合發(fā)展。教師要與家長多進行溝通交流,獲取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成立家長委員會,要統(tǒng)籌協(xié)調(diào)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聯(lián)系,達到通力合作。社會是人的集合體,在我們身邊往往會有各種各樣的人才,所以應當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為語文教學活動服務。比如很多家長能夠指導或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很多朋友、家人都是各行各業(yè)的專家或擁有從事某項活動的豐富經(jīng)驗,學生在與他們交流與交往的過程中必然會積累大量感性的知識。同時,這也給學生運用語文知識參與討論,進行實踐活動提供了機會。教師要將課內(nèi)學習延伸到生活中去,讓語文學習貼近生活。比如讓學生在平時留意春聯(lián)、日歷本上的小知識、交通安全警示句等,或者古風詩詞改編的歌曲,讓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教師要鼓勵學生參加學?;蛏鐓^(qū)舉辦的各種文體活動,從而使各種語文能力得到綜合性的鍛煉。
參考文獻:
[1]李伯,燕國林.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孫漢洲.試談語文活動課程設計的原則[J].文教資料,2003(04):22-23.
[3]李貞祥.試論語文活動課程[J].荊州師專學報,1998(03):30-31.
(作者簡介:鄭婷婷,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延安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20級,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