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曉宇
【摘要】弘揚傳統(tǒng)文化,做中國人,樹立文化自信。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經典,讓誦讀回歸語文教學,感悟經典,傳誦中國經典,愛上經典。本文結合部編版語文教材和教學實踐,著重從四個方面淺談語文教學中的誦讀,分別為:誦讀經典的意義、確認經典誦讀的篇目、有效吟誦的策略、多元化的誦讀活動讓誦讀國之經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能力,成為一種人生前進的力量。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誦讀經典? 策略
誦讀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經典,誦讀中感悟,感悟中提升,樹立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自信。為了不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誦讀僅停留在學校要求的層面,讓誦讀的種子在學生的心里生根、發(fā)芽、生長、壯大。真正的樹立起文化自信,感受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深刻內涵、滋養(yǎng)心性。需要明確誦讀的意義以及如何有效的開展誦讀等問題。
一、誦讀經典的意義
1.增加學生的識字量。
結合目前學生的情況和教材的特點,識字不能局限在所學的教材中,因此在誦讀詩詞的過程中,學生運用識字方法、積累經典詩詞的同時、可以認識大量的生字,有利于學習中的閱讀和后面的生字學習。
2.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記憶的“黃金期”。借助有韻律、有規(guī)則、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經典古詩,能夠使小學生養(yǎng)成主動記憶的良好習慣并有效提升小學生的記憶力的速度和廣度。消除后面學習當中遇到難且多的內容時的為難情緒。
3.可以增加學生的快樂。
互聯網的種種信息充斥的快速時代,剝奪了孩子語言文字帶來的快樂。每日誦讀的內容有著新鮮豐富的語言,和學生的生活、趣味密切相關,有趣的經典詩歌滋養(yǎng)學生的大腦和心靈,感受語言文字的趣味兒、新穎的同時教會學生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贏得周圍同學的共鳴,從而真正增加內心的快樂。
4.可以實現活學活用。
誦讀的過程當中新鮮、豐富的語言有著規(guī)律,通過吟誦、背誦、感悟、理解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溝通和交流上,自然而然的運用熟讀成誦的內容,學生語言表達豐富、流暢的基礎上,也贏得了掌握語言的自豪感。
二、確認經典誦讀的篇目
所謂經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識領域的原創(chuàng)性著作,是世界各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類文明智慧的結晶,是被歷史證明最有價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經典蘊含堂理常道,“經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國之經典并非全部都適合各個階段的學生,依照學生的年齡和學習規(guī)律并結合時代背景和教材特點要有計劃、針對性的對經典誦讀內容進行挑選、整合。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富有豐富的想象力,敢說敢想、可塑性強。結合國風盛行的時代背景以及部編版教材內容編排特點。可以誦讀的內容有《晨讀對韻》、《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韻律強、句子短、有規(guī)律讀起來朗朗上口的經典,感受國之經典的語言魅力,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喜愛之情。當然不能僅僅局限于道德倫理的滋養(yǎng),要讓誦讀走近學生,讓學生成長為一個完人,要激發(fā)對“真、善、美”的追求,讓學生打心底里真正的“快樂”起來。還可以適當加入現當代優(yōu)秀詩歌集和優(yōu)秀作家的詩歌作品。例如:《民間童謠》、《古詩源·帝王世紀》、葉圣陶、金波、白冰、(中國臺灣)林良等。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清]蘅塘退士),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附錄部分有優(yōu)秀詩文背誦的推薦篇目。中國優(yōu)秀詩文是人類文化的精華所在,凝聚著作者的情感體驗和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的深度思考,反復誦讀也能讓學生體味到濃厚的文化意蘊。
三、有效吟誦的策略
1.掌握節(jié)奏劃分和平仄規(guī)律。
教師通過范讀讓學生感受節(jié)奏美,學生通過模仿讀、點名指讀等多種朗讀方式,進一步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美。教師通過形象生動的引導,讓學生五言詩、七言絕句的節(jié)奏劃分規(guī)律。例如:《春曉》五言絕句可以劃分的節(jié)奏為“二二一”;《贈汪倫》七言絕句可以劃分的節(jié)奏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其次,可以通過古時的四個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結合拼音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體會古詩的平仄和抑揚頓挫的音律美。例如:拼音中的“一二聲”為古聲調的“平聲”,“三聲、四聲”為古聲的仄聲,遇到平聲要讀的長一些,遇到仄聲要讀的短而急促。把握詩歌抑揚頓挫之美。
2.走進吟誦理解感悟。
一味的無目的誦讀,不近一步走近詩歌的含義和語境,只能是粗狂、囫圇吞棗、機械地重復朗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前后語境然后加以引導,更能提升誦讀的趣味和深度。例如:《夜色》一課中。第一小節(jié)“我從前膽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理解里面的“膽小”,是害怕、退縮的意思,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放小聲音讀一讀,讀出膽怯、怯懦的感覺,深入其境。后兩句“媽媽把勇敢地故事講了又講,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亂跳......”抓住“勇敢、亂跳”兩個詞語理解,并和前兩句形成比較,后兩句的誦讀的聲音就要大一些,讀出勇敢的語氣。
3.加強示范朗讀。
教師有示范引領的作用,只有教師做出高水平的示范,做好榜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誦讀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學生在字正腔圓的基礎上增強對語言的感知能力。
4.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揮想象
教師借助圖片,學生發(fā)揮想象。在學習《動物兒歌》一課中“蝴蝶花間捉迷藏”出示蝴蝶在花間玩兒捉迷藏的圖片,然后學生發(fā)揮想象,想出玩兒的過程,再帶著有趣的語調去讀,別有一番風味。
四、多元化的誦讀活動
1、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
通過開展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把經典誦讀變成語文學習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達到誦中有所思,思中有所悟,提升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能力,從而實現德智美全面發(fā)展。那么可以開展的誦讀活動有以班級為單位的班級經典誦讀活動、舉辦古詩文知識競賽活動、朗讀比賽活動。
2.把握時間的邊邊角角。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天建議》中明確指出,想要誦讀的好至少花費200個小時在朗讀上。可見想要誦讀有效,要利用好平時瑣碎的時間。俗話數的好:“一日之計在于晨。”早晨是誦讀的最佳時間,學生采用領讀、齊讀、輪流讀、點名讀、分角色度、比賽讀、快讀、慢讀、或吟或唱等多種形式交替進行,讓誦讀的聲音回蕩在校園之中。還可以利用課前兩分鐘、排隊放學、早自習上、體育課休息時、午間休息等時間,展開短小詩歌的吟誦,潛移默化中學會誦讀,接手誦讀,愛上誦讀,領悟誦讀的意義。
3.詩歌小組轉轉轉
教師安排小組成員,一起誦讀,輪流誦讀、接龍誦讀,學生在輕松有趣的環(huán)境和方式中耳濡目染,養(yǎng)成誦讀的習慣,對經典誦讀產生持久的興趣和獨有的熱情。
4、創(chuàng)新誦讀方式
結合信息發(fā)達的時代,教師主動積極錄制誦讀視頻、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愛好尋找合適的誦讀材料,進行資源共享。利用家長會傳達親子誦讀的活動,讓家長積極參與到學生的誦讀活動中來,鍛煉學生誦讀能力的同時,增強家長對國學經典的重視程度。拉近學生、國之經典和家長三者的距離。
結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經典誦讀也是如此。想要真正的開花、結果就需要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學習吟誦和朗讀。結合各種各樣、的吟誦策略,開展多元化的吟誦活動,與時俱進,整合資源,更好的傳授誦讀技巧和方法。讓誦讀國之經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能力,成為一種人生前進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張愛蓮.語文教學誦讀策略淺探[J].教學研究,2013(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