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越明
1981年夏,老報人徐鑄成開始傳記寫作,所寫第一個人物,乃昔年上海灘“聞人”杜月笙。這是《青年報》文藝組組長吳紀椿建議,總編輯施惠群登門商請他撰寫的,希望通過一個典型人物反映舊上海的概貌,使青年讀者了解歷史,中老年讀者也能溫故知新。
早年徐鑄成辦報時與杜月笙僅一面之緣,沒打過交道,但上世紀60年代在市政協(xié)負責文史資料編輯時,曾邀一些熟悉幫會內(nèi)情的老人座談,也找過杜月笙的門生、保鏢和門房做口述回憶,還披閱市文史研究館和歷史研究機構(gòu)整理的史料,掌握了不少素材。
不料,就在徐鑄成動筆撰寫、《青年報》發(fā)布醒目的預告后,時居滬上的杜公子杜維翰向市統(tǒng)戰(zhàn)部門反映,說杜月笙是統(tǒng)戰(zhàn)對象,他作為家屬不同意報紙刊登傳記。隨即,報社接到上級不要刊登的指示。施惠群覺得很難向作者、讀者尤其新訂戶交代,遂委派幼時與杜公子相熟的同事張朝杰上門溝通。經(jīng)過一番交談,杜維翰不再堅持原議,于是有驚無險,該報從7月10日起在第七版連載《杜月笙正傳》。
這個連載頗有吸引力,不僅訂戶大增,該報每周出刊后郵局、報亭還出現(xiàn)排隊買報的情形,許多中老年人也成了讀者。一天,徐鑄成參加一個酒會,汪道涵市長一見他就說:“你寫的杜月笙傳記我每篇都看了,很生動?!庇謫枺骸芭_灣出的《杜月笙傳》看過嗎?我從香港購得一套,你需要的話可借去看。”徐鑄成笑答:“我依據(jù)手頭的資料寫,不打算專門研究杜月笙……”他后來對我講起此事,說之前參加香港《文匯報》報慶活動期間,翻閱過那部杜傳,是杜的門生、秘書寫的,頗多粉飾吹捧之語。
徐先生還對我講過與杜傳有關(guān)的另一件事:連載沒多久,忽然接到一個北京的長途電話,對方是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秘書,說某副委員長素仰徐老大名,專此拜托在杜月笙傳記里不要提到其名字。對方特地打招呼,他便表示不會寫到某副委員長的事情。那是一位民主黨派負責人,解放前在上海掌管一個行業(yè)工會,是杜月笙的門生,后在中共感召下奔赴解放區(qū),走上革命道路。老報人大都知道他的經(jīng)歷,而這正是舊社會幫會中人擺脫封建落后勢力、追隨時代進步的典范,原本是有教育意義的。
《杜月笙正傳》共十八章,《青年報》用十二期刊出十三章,連載兩個半月,至9月25日中止。這是徐鑄成與報社商定的。他續(xù)寫完后五章,于翌年6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因是內(nèi)地第一部杜傳,影響較大。徐鑄成此后游歷蘇州、無錫及宜興等地,在各種場合遇見年輕人,當被介紹是老報人時,那些青年茫然而無反應(yīng);一旦講起他是《杜月笙正傳》的作者,他們恍然若知,面露笑容。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澳門九鼎傳播公司總經(jīng)理兼《九鼎》月刊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