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李萍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積極開發(fā)并利用各種課程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這些若能合理運用,則能很好地豐富語文課程資源。民俗文化的范圍很廣泛,可以表現為靜態(tài)的符號、知識的積累和文明成果,如民間傳說、文獻記錄等;也可以表現為動態(tài)的活動,如正在進行的某種風俗活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利用各種民俗文化,讓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變得更加豐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不少民俗文化今天已經不再流傳,但是它們依然是民俗文化的組成部分,若學生能了解一些失傳的古代文化,則能讓學生對中國悠久的歷史有更多的了解。若要引入這些失傳的古代民俗文化,就要嘗試引導學生閱讀古文、古詩詞,促使其從中尋找相關的民俗信息。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一方面增長了學識,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己的古文修養(yǎng)。
在學習《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后,鼓勵學生閱讀其他古詩詞作品,看看還有哪些酬贈詩,并嘗試總結這些詩歌的特點是什么,一般用來贈送給誰。學生在收集了各種古詩詞,閱讀了古文資料后,總結出:“在古代有不少酬贈詩,這些作品都是古代文人送給親朋好友的作品,用來交往應酬。在古代,人們和朋友交往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贈送酒肉等物品,還往往贈送詩歌。因為詩言志,古人用詩歌作為交友的手段,也表現出自己的高尚情懷?!贝送?,學生還發(fā)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在古代贈詩的種類很多,有給朋友的,有給妻子的,但是卻似乎沒有給父母的,這是為什么呢?”探究古代的風俗習慣后,學生認識到:“古人認為父子有序,就連同桌吃飯也要講究方位。所以歐陽修想要祭奠母親的時候也只是寫了《瀧岡阡表》這樣的文章,而沒有寫詩,顯得更為嚴肅認真?!?/p>
學者鐘敬文認為,如果用古代或近代民俗志資料去印證和論述古典文學中的某些現象、問題,往往能起到鑰匙的作用。在指導學生閱讀作品的時候也要適當地給學生介紹其中的古代民俗文化知識,讓學生結合這些信息展開閱讀,這樣能起到解惑的作用,有助于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作品。
學者丹納認為要了解一個藝術家或者一件藝術品,就要正確地設想它們所屬的時代精神或風俗概念,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在引導學生閱讀作品的時候,很多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都是表面化的。為了讓其理解更為深入,要適當給學生介紹一些和民俗文化有關的拓展閱讀作品,這樣學生就能深入到作品的內部,理解更深刻。
在學習《背影》的時候,有學生突發(fā)奇想,提出了問題:“父親為何要給孩子買橘子呢?買其他的水果不行嗎?”該提問引來了其他同學的大笑,大家都覺得這個問題并沒有什么意義。此時要引導學生了解與之有關的民俗文化,這樣他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寓意。學生在拓展閱讀中了解到朱自清和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認為自己是揚州人,所以他們一家都受到了揚州文化的影響。在揚州“橘”和“局”諧音,“走局”的意思是走運,所以父親給朱自清買橘子是希望孩子能一路順風,從這個小小的舉動中,學生就能看出父親對孩子的愛,對孩子未來的期待。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再次展開拓展閱讀,看看這樣的風俗習慣在其他地區(qū)是否也存在。學生發(fā)現在廣東地區(qū)也有送橘子的習俗,而且也是和諧音有關,“橘”和“吉”諧音,也表示祝福之意。
一些作者由于生活在特定的時代,所以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烙印下時代的特色,在其中也會有一些對于民風民俗的描寫。若要揭示這些作品的主旨,探究作品中的風俗習慣也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這樣的閱讀能讓學生深度思考,促使學生在精神層面和知識層面上都提高自己的能力。
閱讀是一個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過程。在指導學生展開審美賞析的過程中,若能從民俗文化的角度入手進行分析,了解其中的民族精神,思考這些民族精神在古代和現代的表現,那么學生就能獲得更多審美體驗,并在不知不覺之中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從而讓學生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和諧。
《春酒》一文展現了春節(jié)的民俗文化。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展開古今聯系,看看春節(jié)還有什么風俗習慣,古代的風俗和現代有什么不同之處,有能力的學生還可以嘗試探究源頭,看看過春節(jié)這個風俗的源頭是什么。這樣就能起到古今聯系的作用,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春節(jié)。學生發(fā)現,“春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風俗習慣?!对姟め亠L·七月》中有詩句:“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碑敃r人們在收獲了之后釀酒慶祝,但是這時候春酒并不是在一年之首品嘗,而是在收獲后品嘗。在漢朝的時候,南北文化融合,出現了在一年之首祭祀的風俗。在古今聯系后,學生發(fā)現過春節(jié)的風俗由來已久,體會到了文化的源遠流長。在這個基礎上閱讀《春酒》,學生能更好地體會文章之美。
民俗文化是有用的寫作素材,在寫作中如果能適當地加入民俗文化的相關內容,則會讓文章顯得更具有鄉(xiāng)土氣息,更真實可信,也能吸引讀者閱讀。所以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展開讀寫結合的教學活動,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收集各種民俗文化的相關素材,另一方面則要鼓勵學生思考在自己寫作時怎樣適時運用,讓作文增添色彩。
學習《孔乙己》時,學生感到這篇文章十分生動,這除了因為作者擅長遣詞造句,表達具有感染力以外,還因為作者在文章中加入了不少和民風民俗有關的內容。此時鼓勵學生思考:“在寫作中加入風俗習慣,能讓作品增色不少。大家在生活中是否也能積極觀察,收集一些風俗習慣呢?在寫作的時候加以運用,是否也能讓文章更具有感染力呢?”有學生在作品中寫了父親因為工作關系,需要去外地,自己和媽媽感到很寂寞。在寫作的時候為了增添感染力,學生將故事的時間背景設定在中秋節(jié),自己和媽媽一起吃月餅,賞月,但是爸爸卻不在身邊,他們感到格外凄涼。由于加入了民俗文化,離別的氣氛得到了渲染,更好地展現了思念之情,體現了對家人的關愛。
由于受到了應試作文的影響,很多學生的作文都給人千篇一律的感覺,不僅語言干癟,內容也顯得不夠豐富,缺少新意。針對這個問題,要鼓勵學生積極積累各種民俗文化類素材。要知道,民俗文化是生活文化,是人們所熟悉的文化,而且內容繁多,如果能將民俗文化引入作文,那么作文會增色不少。學者劉國正就曾經提出在寫作教學中要展開“開源工作”,要引導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中尋找素材,挖掘各種民俗文化信息。
語文課程資源指的是在教學中可以進入語文課程,和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實現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各種資源。語文課程資源具有豐富性、開放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弘揚民族精神,讓學生受到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激發(fā)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中如果能合理運用民俗文化,不僅能豐富課程資源,更能讓學生提升人文修養(yǎng),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作者簡介: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洋口初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