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平
摘 要: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的應用逐漸受到重視。主題性閱讀是當前語文課程改革中比較提倡的一種閱讀教學模式,而信息技術在主題性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對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文章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指導出發(fā),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優(yōu)勢分析主題性閱讀教學策略,以期對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教學應用
一、 引言
在信息發(fā)展時代,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指導下,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程教學中的應用逐漸深入,為課程深化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小學語文教學指導中,主題性閱讀逐漸受到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引導學生圍繞主題進行篇章對比閱讀,能夠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當然,在主題性閱讀過程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是不可忽視的。教師應根據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趨勢,探究主題閱讀的實踐策略,為學生的有效閱讀提供條件。
二、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身上背負著學生們語文啟蒙的重要責任,尤其是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小學語文應當教導學生們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小學階段就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上的運用可以明顯地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們能夠在課堂學習中更加活躍,最終使得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完美的實現。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的重要教學內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僅能夠建構和運用語言,還能夠鍛煉思維能力,提升審美情趣,形成文化素養(yǎng)。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語文課程中對于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重視,而各個版本的教材在編寫單元篇章時,也會凸顯出明顯的主題性,例如家國情懷、親情友誼、自然風光、神話傳說、傳統(tǒng)風俗等等,學生在這些主題的引導下,可以展開多篇章閱讀,并達到深讀、精讀的效果。
在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的背景下,小學生的主題性閱讀也獲得了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廣闊的空間。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也應當緊跟著時代的步伐,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多媒體這些學習工具,在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中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并且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的內容,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多彩的教學環(huán)境。首先,依靠信息技術形成的數字化課程資源,具有動態(tài)化、情境化的特點,學生在主題閱讀中,可以根據微課、慕課等資料的輔助,形成閱讀情境,在不同篇章文本之間建立聯(lián)系,體會其中呈現的共同思想主題,并在動態(tài)化的閱讀體驗中實現思想情感的發(fā)展。其次,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上閱讀空間的局限性,實現了課內外的有效銜接。學生在主題的引導下可以主動整合課內文本,并拓展課外閱讀,充實主題思想,形成豐富的閱讀體驗。最后,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在數字化資源的支持下,調動主觀能動性,實現對篇章文本的邏輯思考,深化對思想主題的體驗和理解,提升主題閱讀效果。
三、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教學中的應用優(yōu)勢
信息技術在小學主體性的閱讀教學中可以改變以往的閱讀教學方法,使學生們接受知識的方式變得多樣化,改變以往學生們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現狀。信息技術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與互聯(lián)網世界相連合起來,就是可以將書本上的知識情景化,通過互聯(lián)網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課本上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融合,使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時候變得更加積極,這種教學模式可以顯著的降低學科難度,使得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時候變得更加輕松。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主體性閱讀教學時豐富了閱讀課堂的教學素材,學生們通過互聯(lián)網不斷地增長見識,不但提高了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小學語文的主題性閱讀環(huán)境變得豐富多彩,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由于信息技術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就是在設計課堂內容的時候,可以針對教學中所遇到的難點和重點進行針對性教學和訓練,通過課堂上的多媒體展示,使學生們接收到的知識更加具有針對性。在這樣一個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中,使學生和教師針對小學語文主體性閱讀教學中的難點和重點制定相應的學習課件,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之下,學生們學習起來會感到比較輕松,可以方便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主題性閱讀教學中。
四、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主題性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首先,運用信息技術整合閱讀資源,以提煉閱讀主題。通過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分析來看,各個單元的篇章文本幾乎都是圍繞著一定的主題展開的,這自然為教師的主題性閱讀教學設計提供了便利。當然,為保證主題閱讀的充實性,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文本進行整合、優(yōu)化,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在閱讀中更加準確地抓住主題。例如教師在利用微課進行閱讀資源整合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單元導讀的方式,設計課程內容,即按照單元各篇章文本的內容,提煉一段精美的文字,提綱挈領地介紹本組教材的編排主題,主要內容,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等等,這樣學生在觀看微課的過程中完成單元導讀,并趁熱打鐵,深入解讀單元內的各篇課文,進一步理解單元閱讀主題;教師可以采用以文帶文的方式,根據文章的重要程度,詳略安排微課中各個篇章的比重,利用精讀與略讀參差分布的方式,讓學生既能夠深入體會閱讀主題,也能夠獲得獨立思考的空間,完成閱讀理解;教師可以利用技術手段為學生設計文本閱讀情境,如圍繞學生自主觀察能力發(fā)展這一主題,教師在微課中對《花鐘》《蜜蜂》《小蝦》這三篇文本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對比閱讀,以提高閱讀資源的整合效率,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其次,運用信息技術構建閱讀情境,做好探究鋪墊。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上,主題性閱讀通常是以單元整體為單位展開的,而不同篇章文本在思想情感上的統(tǒng)一性,為教學情境的展現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在信息技術應用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每一篇課文的排序以及所準備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挖掘數字化教學資源中蘊含的情境創(chuàng)設資源,以及學生在情境構建中形成的體驗,確保情境的設計不僅要與某一篇課文內容相符合,更要凸顯整個閱讀主題。例如在以“傳統(tǒng)習俗”為主題的閱讀指導中,教師根據教材要求,選擇了《北京的春節(jié)》這篇文章。在閱讀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向學生們展示老北京春節(jié)期間的各種畫面,以及現代社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