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變廢為寶”活動為例,闡述將“低碳生活”理念融入勞動課堂的教學實踐,具體提出收集資源,秉承環(huán)保理念;導入主題,營造制作氛圍;因材施教,巧選材料技藝;成果評價,享受制作樂趣等教學策略。
【關鍵詞】低碳 勞動課堂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40-02
當前,隨著全球人口不斷增長和經(jīng)濟規(guī)模迅速擴張,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環(huán)境危機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問題,這間接促使“低碳生活”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認可。所謂“低碳”,是一種倡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jīng)濟模式,旨在盡量減少生活作息消耗的能量,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保護環(huán)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結合全球環(huán)境發(fā)展趨勢,全民都應該擔起這項責任,自覺履行這項義務。為此,學校也要義不容辭地承擔宣傳“低碳生活”理念、保護環(huán)境的任務,培養(yǎng)學生形成節(jié)約資源、杜絕浪費、愛護環(huán)境的良好意識。基于這一教育職責,筆者在勞動課堂發(fā)起了“變廢為寶”活動,引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利用廢舊物品加工制作生活用品或小工藝品,讓學生在學習技術的同時,體驗低碳生活的樂趣,增強環(huán)保節(jié)能意識。
一、收集資源,秉承環(huán)保理念
勞動課的學習方式是以操作性、實踐性為主,主要通過設計一些實踐任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fā)展勞動技術,形成良好的技術素養(yǎng)。在勞技課堂開展“變廢為寶”主題的操作任務,比較契合勞動課教學理念與目標,教師應該重視活動過程的設計,讓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勞動體驗,樹立低碳、環(huán)保的意識。設計“變廢為寶”活動,第一步是組織學生收集廢舊資源。如果沒有廢舊物品作為制作材料,勞動課的實踐學習便無從談起。因此,勞動課教師應當結合日常生活及學校條件,鼓勵學生多收集廢舊物品,這不僅解決了活動資源的問題,同時也對應了低碳生活所倡導的低污染、低排放理念。適合學生勞動課創(chuàng)作的廢舊物品通常源于家庭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環(huán)境等,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身邊有哪些可用之材,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廣泛收集。
(一)在家庭生活中收集資源。家庭是學生最重要的生活場所,也是學生獲得廢舊物品的主要來源地。因為家庭活動比較豐富,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廢棄物品,很多學生在活動開始后很快就收集了一大箱廢舊物品。物品的種類非常多,但質量參差不齊,這時教師需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教會學生從收集到的廢舊物品中選擇可用于勞動課創(chuàng)作的素材。首先,要注重材料的安全性和衛(wèi)生性,有鋒利邊角的物品不選,如玻璃碎片、廢舊刀片、鐵釘?shù)?臟污有感染風險的物品不選,如針筒、藥瓶、使用過的口罩等。其次,要注意材料的使用率。使用頻率高的物品可以多收集一些,如吸管、飲料瓶、紙杯、包裝袋、一次性筷子、舊毛線等。鼓勵學生在家庭生活中收集廢舊物品,是將課堂延伸到生活、將“低碳”理念融入生活的教學方式,同時也是學生把“低碳”行動落實到生活中的體現(xiàn)。
(二)在學校環(huán)境中收集資源。校園生活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校園學習生活同樣會產生很多廢舊物品,包括書報、舊本、草稿紙等紙制品,塑料瓶、易拉罐、包裝盒等生活垃圾。如果將這些廢舊物品全部丟棄,那么班級每天都會產生大量垃圾,也會讓原本可以作為創(chuàng)作材料的資源白白浪費。因此,筆者在班級的一個角落里設置了一個“再循環(huán)銀行”(大紙箱),建議學生把能循環(huán)利用的廢舊物品“存入”此處。當學生在勞動課中需要制作新作品時,可以直接到“再循環(huán)銀行”中“提取”自己需要的材料。這樣收集資源不僅省時省力,同時能讓學生認識廢舊物品并不都等于垃圾,善加利用仍然是寶貴的資源。
(三)在社會環(huán)境中收集資源。社會環(huán)境中的廢舊資源通常包括自然界中的天然材料和社會生產生活產生的各種廢舊物品。常見的天然材料有竹子、各種落葉、石子、浮木、干枝、貝殼等,而常見的社會生產生活廢舊物品有包裝材料、殘破瓷磚、鐵絲、繩索等。這些廢舊物品通過學生的創(chuàng)作可以變成精美的藝術品,而學生在收集這些廢舊物品時能夠觀察社會百態(tài)、家鄉(xiāng)變化,進而激發(fā)熱愛家鄉(xiāng)、堅持綠色低碳生活的思想觀念。
二、導入主題,營造制作氛圍
小學勞動課堂強調學生的操作性學習,學生不但是勞動體驗、動手操作的主體,也是技術探究的主體。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啟迪學生的制作思路是開展勞動教育的先決條件。此外,每名學生都具有創(chuàng)新的潛能,但將潛能轉化為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發(fā)明,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課堂導入,為學生營造帶有明確主題或富有吸引力的制作氛圍,幫助學生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激發(fā)參與熱情、展開創(chuàng)造想象、厘清制作思路。在本次“變廢為寶”活動開展期間,筆者主要從實用性和藝術性兩方面入手,營造活躍的同時帶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氛圍,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制作活動。
例如,今年六月的第一堂勞動課,筆者以入夏為契機,向學生提問:“夏天大家都喜歡吃西瓜,但是西瓜太大了,開了之后一下子吃不完擺放在臺面,很容易招來蒼蠅。蒼蠅嗡嗡亂飛不僅吵得人心煩,還容易傳染疾病,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學生提出使用報紙驅趕、用電蚊拍滅殺、用殺蟲劑消滅等方法。筆者為學生的想法點贊,然后展示了一張蒼蠅拍的圖片,解釋它比報紙“專業(yè)”,比殺蟲劑、電蚊拍環(huán)保節(jié)能,可以利用多種廢舊材料自己制作。經(jīng)過層層鋪墊,終于亮出了本節(jié)課的制作主題,學生的制作熱情得到很好的激發(fā),他們都想制作出一個實用的蒼蠅拍,好跟蒼蠅“實戰(zhàn)”一番。
又如,在一次班級球賽結束之后,學生收集到很多飲料瓶和紙杯。于是,筆者在勞動課上播放了一組人偶作品,先讓學生認識人偶;然后播放了人偶的制作過程,激發(fā)學生的制作興趣;最后提問:“班里的‘再循環(huán)銀行有這么多廢舊材料,你們能不能做出自己的人偶來呢?”學生感受到“挑戰(zhàn)”,在好勝心和制作欲望的驅動下,紛紛開動腦筋設計人偶,最終制作出大量充滿童心童趣的作品,如機器人、少數(shù)民族娃娃、動畫人物、擬人化的小動物、藝術筆筒、盔甲武士等,制作成果斐然。
在上述課堂內容中,蒼蠅拍有其實用價值,人偶作品和節(jié)日工藝品有其藝術價值,教師從這兩方面設計教學,突出明確的制作主題,營造情境性強、輕松愉快的氛圍,一方面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敏銳,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增強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自信心。而且“變廢為寶”的教學過程,不斷進行著“低碳生活”理念的滲透,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節(jié)約精神和環(huán)保意識。
三、因材施教,巧選材料技藝
當課堂導入了創(chuàng)作主題之后,必然要選定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對小學生而言,材料的選用應根據(jù)年級的不同有所區(qū)別。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當本著安全、衛(wèi)生、可操作性強等原則,指導學生選擇較為熟悉、危險系數(shù)低、操作難度較小的材料。而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由于他們的認知水平、風險意識以及思維能力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可以適當放寬材料的選擇范圍,以滿足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表達需求。同理,制作技藝的選擇也應當遵循這一原則,針對不同年級和不同材料,采用不同的制作方式,便于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設計意圖。
例如,在制作書簽時,對于低年級的學生,筆者要求他們選用紙張、樹葉、布料等材料。這些材料不僅在生活中容易獲得,同時也質地柔軟、便于裁剪拼貼,能夠讓低年級學生安全又不受限制地琢磨和嘗試,體驗創(chuàng)作的樂趣。而對于中高年級的學生,筆者則鼓勵他們將目光投向更多種類的廢舊用品,在紙張、樹葉、布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石子、海綿、鐵絲、木片、泡沫、塑料、皮革等材料。制作工藝除了剪裁成型,還增加了拼貼、鏤空、鑲嵌等技術,使作品更加精美。
上述實踐表明,材料的選擇應當遵循從易到難、從常見到少見、由淺入深的原則,它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同時由于這些材料具有多樣化的形式和特性,能夠幫助學生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逐漸增長對新材料的認知,發(fā)現(xiàn)這些廢舊物品更廣闊的使用途徑,迸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后續(xù)的課程也表明,學生循序漸進掌握更多的材料制作技藝之后,其對越來越多類型的廢舊物品的應用得心應手,所制作的作品也逐漸向立體化、復雜化發(fā)展,如用廢舊毛巾和木棍制作了拖把,用紙盒、鏡片和鐵絲制作了“手機屏幕放大器”,用木條、紙箱和包裝袋制作了收納柜等,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變廢為寶”這一活動主題。
四、成果評價,享受制作樂趣
當學生通過勞動創(chuàng)造體會自豪感和成就感時,不僅能保持更持久的參與熱情,同時也能真正體會勞動的樂趣,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勞動習慣。因此,在勞動課堂上,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評價中肯定學生的創(chuàng)意、贊賞學生的成果、激勵學生的進步,讓學生始終充滿自信,不斷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和求知欲望。在“變廢為寶”作品評價環(huán)節(jié),筆者通常采用師生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等方式。
例如,在一次以“旅行坐墊”為設計主題的評價環(huán)節(jié),AB兩名學生分別展示了自己的坐墊,A的坐墊是用廢舊海綿和舊毛巾縫制而成,他介紹自己的作品特點是輕便、體積小、便于攜帶,但有同學提出,該坐墊雖然適合外出攜帶,但海綿過薄,舒適度不夠。B的坐墊則是在硬泡沫外面包裹舊衣服和塑料袋制成,他認為自己的作品特點在于軟硬適中和防潮,但有同學認為泡沫易折,B立刻反駁說泡沫用舊衣服包裹被折斷的幾率較低。筆者在最后點評時對兩名學生的創(chuàng)意都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稱贊了他們對實用性考慮周到,并鼓勵兩人相互借鑒,尋找提高空間。在隨后的改進中,A增加了兩片可上下疊放的泡沫板,解決了海綿過薄的問題,B則增加了一層海綿,使坐墊更加柔軟。
通過這次點評可以看出,不同的評價方式有不同的用意,學生自評的作用主要在于鼓勵學生自我展示,訓練學生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生生互評則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幫助學生在評價中明確相關知識,并通過取長補短、相互參考,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而師生評價側重激勵性評價,多從積極方面給予肯定,旨在鼓勵學生并從中了解自己對知識和技術的掌握程度,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如上述兩名學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獲得肯定和贊賞,并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廢舊物品使用方法,可謂收獲頗豐。
“低碳生活”理念在勞動實踐中的體現(xiàn)是反復利用、減少排放、變廢為寶,在勞動課堂中融入“低碳生活”理念,能夠幫助學生在勞動中學習、在體驗中了解、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享受低碳生活的樂趣,樹立正確的環(huán)保意識。
【作者簡介】黎子露(1987— ),女,廣西玉林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體育教育、小學勞動教育。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