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潔
摘? 要:考察近三年來漢語流行語的語言特征與社會特征,對比分析《人民網(wǎng)(日文版)》《人民中國》《中國網(wǎng)(日本版)》對流行語的不同譯法。在這一基礎上,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挖掘適用于不同類別流行語的日譯策略。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策略包括直譯、直譯+注釋、意譯、歸化、回譯五種。直譯法適用于政治、科技、經濟領域的流行語。直譯+注釋法和意譯法適用于娛樂與社會生活領域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流行語。歸化譯法適用于目的語中有相同指示對象的流行語?;刈g法適用于源于外來詞匯的流行語。
關鍵詞:功能對等;流行語;日譯;策略
一、引言
語言是社會生活的符號,它猶如一面鏡子,記錄了歷史發(fā)展的變化軌跡。流行語作為語言的一部分,折射出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過,漢語流行語往往具有某一社會背景下的特定含義,很難從漢日詞典中找到現(xiàn)成的譯詞。與此同時,流行語的翻譯工作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體系,譯詞缺乏統(tǒng)一性,即便是相同的流行語,不同媒體有各自不同的譯法,誤譯、硬譯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梢哉f,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展示中國時代風貌的流行語,已經成為中國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將漢語流行語翻譯成地道的日語,既可以更好地推進跨文化交流,也可以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從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有關漢語流行語的外譯研究,已有不少學者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其中以流行語的英譯研究為主。邱大平結合《中國日報》“流行新語”欄目提供的流行詞匯英譯,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剖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給出了相關詞語可行的英文翻譯,提出了翻譯時的注意事項[1]。季紅琴、董滋指出,在對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進行英譯時,應堅持“語體相當”和“適應性選擇”的翻譯原則[2]。郭雪峰通過分析網(wǎng)絡流行語的漢譯英案例,總結了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譯策略[3]。相比之下,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研究尚未形成規(guī)模,且深度不夠。梁麗娟總結出中日流行語互譯時的直譯、意譯、英語解釋三種翻譯策略[4]。白雪、薄紅昕以中日兩國流行語的互譯為切入點,分析了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流行語互譯中的應用[5]。
當前漢語流行語日譯研究的最大問題是,僅從翻譯角度羅列漢語流行語翻譯成日語時的方法策略,至于何種翻譯策略適用于哪類流行語的翻譯,對其深層原因和規(guī)律的探究尚未出現(xiàn)。王銀泉、張麗冰指出,重視漢語流行語的研究有利于我們進一步做好漢英翻譯,尤其是對外傳播翻譯[6],這一觀點同樣適用于流行語的漢日翻譯。
基于此,本文首先考察近三年來漢語流行語的語言特征與社會特征;其次對比分析《人民網(wǎng)(日文版)》《人民中國》《中國網(wǎng)(日本版)》對漢語流行語的不同譯法;在這一基礎上,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挖掘適用于不同類別流行語的日譯策略。
二、2017—2019年度漢語流行語特征分析
(一)2017—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
流行語的更迭速度較快且沒有統(tǒng)一的選取標準,不同媒體、不同機構會出現(xiàn)不同的評選結果。本文注重流行語的時代價值、語言價值和社會價值,以國內較為權威的《咬文嚼字》雜志社評選出的年度十大流行語為研究對象,具體如表1所示:
(二)流行語的詞源特征
魯科穎、楊文全認為,修辭造詞、類推造詞、舊詞新義是流行語衍生的主要方式,方言詞、外來語、專門術語、新造詞是流行語匯不斷增加的重要來源[7]。韓李則將流行語的主要來源歸納為新造詞、舊詞新用、比擬造詞、外來詞匯、方言港臺詞、網(wǎng)絡詞語[8]。
本文通過對2017—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的詞源分析,認為流行語產生的主要來源包括舊詞新用、新造詞、句式套用、外來詞匯、方言詞等。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2017—2019年度漢語流行語的衍生方式多為舊詞新用。如2017年的“流量”一詞,其本義是表示流體截面積的物理學名詞,后也用來表示網(wǎng)站訪問量與手機終端的字節(jié)數(shù);在作為流行語上榜時,則是指明星人氣高、影響大等。通過比喻造詞法,將“流量”賦予了新的喻意。同時,漢語多為單音節(jié)語素,詞根較短,可以靈活廣泛地運用詞根復合法構成新詞。如2018年的“杠精”一詞,就是由“抬杠”的“杠”字加“妖精”的“精”字構成,指經常通過抬杠獲取快感的人。
外來詞匯可以為漢語注入新鮮血液,保證了語言的多樣性。2017年的“打call”、2018年的“佛系”、2019年的“硬核”和“霸凌主義”都源自外來詞匯。普通話與方言詞匯是相互對立、相互融合吸收的關系,許多頗具生命力與表現(xiàn)力的方言詞匯被吸收、同化,成為漢語流行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2017年來自北京官話的“懟”字被大量使用,至今仍受到網(wǎng)民的歡迎。
句子層面的流行語可以衍生出許多具有相同結構的其他句子,如2019年的“××千萬條,××第一條”隨著使用范圍擴大,衍生出“健康千萬條,睡眠第一條”“道路千萬條,吃飯第一條”等說法。
(三)流行語的結構特征
在語言結構特征方面,近三年來的漢語流行語包括語素、詞、短語、句子等不同類型, 其中,詞占絕對優(yōu)勢。我們對這三年流行語的結構特征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3所示:
詞以概括性強、使用方便等特點,在流行語中占據(jù)榜首。作為構詞成分的語素由于不是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很難單獨流行。這三年唯一作為語素入選流行語的“尬”字也多以“尬舞”“尬聊”等詞語形式出現(xiàn)。短語和句子往往需要有較強的特色,給人以新鮮感、新奇感,才能通過大眾媒體的宣傳而流行開來。如2019年的“××千萬條,××第一條”“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不僅句子本身頗具個性,瑯瑯上口,同時還要通過電影和綜藝節(jié)目進行宣傳。
(四)流行語的社會特征
2017—2019年度流行語涉及經濟、時政、娛樂、社會生活等廣泛領域,其中,時政、娛樂和生活方面的詞語數(shù)量較多,而且各年度之間并未出現(xiàn)太大差異。我們對這三年流行語的所屬社會領域進行了統(tǒng)計,具體如表4所示:
可以說,調查清楚流行語的產生背景、語言特征及所屬的社會領域,不僅可以對流行語有更加深入地把握,還能為流行語的翻譯提供重要參考。
三、國內三大媒體對漢語流行語的翻譯比較
為了把握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現(xiàn)狀,本文分別檢索了《人民網(wǎng)(日文版)》《人民中國》《中國網(wǎng)(日本版)》對2017—2019年度十大流行語的日語譯詞。其中,《人民網(wǎng)(日文版)》對三個年度的流行語進行了詳細的介紹,《人民中國》網(wǎng)站上也設有“新語網(wǎng)絡語言”專欄。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三大媒體對流行語的翻譯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各不相同的情況。為了更加清晰地進行比較,本文將三大媒體對流行語的日譯分為相同和不同兩種情況,具體如表5、表6所示:
從表5、表6可以看出,三大媒體對于時政、經濟、科技領域流行語的日譯,表現(xiàn)出較高的一致性,其翻譯方法多為直譯。如2017年度唯一的經濟領域流行語“共享”、2019年度唯一的科技領域流行語“區(qū)塊鏈”,它們的日文翻譯分別為「シェア」、「ブロックチェーン」。2017—2019年度時政領域的流行語共計8個,其中,有6個流行語的翻譯是一致的,而且都以直譯的方式譯出。由此可見,時政、科技、經濟等領域的流行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其內涵較為固定,在翻譯時只需根據(jù)詞語所指對象或內容進行準確翻譯即可。相比之下,娛樂與生活領域的流行語內涵較為豐富,對其理解也因人而異,翻譯起來有一定困難。
在詞語的衍生方式上,外來詞匯和句式套用的流行語多采用直譯的翻譯策略,三大媒體的翻譯方法基本一致。如“××千萬條,××第一條”“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等句子的翻譯都采用了直譯策略?!按騝all”源于日語、“硬核”和“霸凌主義”源于英語,對于這些外來詞匯,都直接采用了日語中既有的譯詞。
四、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策略
美國語言學家、翻譯家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認為,“翻譯是以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在翻譯過程中需要兩種語言之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 [5](P26),“需要目的語受眾在看到譯文后接收到的信息與源語言受眾在看到原文后接收到的信息相一致”[5](P27)。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同時對照三大媒體對2017—2019年度漢語流行語的日譯情況,本文認為,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策略包括直譯、直譯+注釋、意譯、歸化、回譯等。
(一)直譯法
直譯是指在翻譯過程中保持原文內容和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在功能對等理論下,直譯實現(xiàn)了源語與目的語的意義與結構的完全對等。直譯法多適用于政治、科技、經濟領域的流行語或表意明顯的句子。如“命運共同體”直譯為「運命共同體」,“霸凌主義”直譯為「覇権主義」,“文明互鑒”直譯為「文明の相互參考」等。這類流行語意義較為直觀,沒有更多的內涵意義,同時多為新造詞。此外,像“××千萬條,××第一條”“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這樣的句子,本身意義就較為明顯,這時可采用直譯法,分別翻譯為「××は數(shù)え切れないほどあるが、一番大切なのは××」、「君がどう思うかではなく、俺がどう思うかが大事」。
(二)直譯+注釋法
對于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流行語,直譯法無法恰當表達出詞語的意思,強行直譯可能會帶來誤解。這時,可以在直譯后面加上恰當?shù)淖⑨?,這樣既有助于受眾正確理解譯文,也能增強對流行語所表達文化內涵的了解。比如,“996”一詞本身形式十分簡單,如果譯文也相應地譯為“996”,雖然在形式上達成了對應,但受眾無法理解該詞的準確含義。此時就需要在后面加上注釋,即「毎日午前9時から夜9時まで働き、土曜日も働く」。再如“佛系”一詞,如果直譯成「仏系」并不能充分傳遞出詞語所表達的內涵,考慮到日語中有「菜食系」「肉食系」這樣的詞語,并且這類詞語已經傳入中國,在年輕人當中十分流行,“佛系”一詞很可能就是仿照上述結構產生的。因此,可以采用在直譯的基礎上添加注釋的翻譯策略,譯為「仏系(仏のように物事に拘泥しないこと)」。這樣既保留了原詞的結構,譯詞與原詞形成對應,又充分傳達出原詞的內涵。
(三)意譯法
意譯法是在無法找到與目的語對等的概念時,通過扼要地解釋原文概念的意義進行翻譯的方法。尤其是娛樂和生活領域的流行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時還帶有諷刺和調侃的意味。如果采用直譯方法,會讓人覺得意味不夠,甚至無法理解,這時就需要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如“巨嬰”一詞,《中國網(wǎng)(日文版)》將其直譯為「巨大ベイビー」,《人民網(wǎng)(日文版)》將其直譯為「巨大児」,不過,該詞所蘊含的“雖然已經成年,但心智仍然停留在幼兒階段,極不成熟的人”的含義就未能充分表達出來。相比之下,《人民中國》采用意譯法,翻譯為「赤ん坊のような大人」,是相對妥帖的。再如,“錦鯉”一詞,原本指鱗光閃爍的鯉魚,2018年因支付寶發(fā)起的一次微博抽獎而成為網(wǎng)絡流行語,代指一切跟好運相關的事物。與之相對,日語中也有「錦鯉」一詞,但只指“錦鯉”這種魚類,而沒有“好運”的意義。這時,我們就需要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強運の持ち主」。就此而言,意譯法通常適用于舊詞賦新意的流行語。
(四)歸化譯法
歸化譯法重視目的語的文化習慣,是指將源語本土化,使譯文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采取目的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如“杠精”一詞,是指經常通過抬杠獲取快感的人、總是唱反調的人、爭辯時故意持相反意見的人。日語中有「へそ曲がり」一詞,指代相同的對象。因此,可以采用歸化譯法直接翻譯??偟膩碚f,歸化譯法通常適用于舊詞新用或仿照原有詞匯結構新創(chuàng)造的流行語。
(五)回譯法
有些流行語源于外來詞匯,對于這類流行語可以采用回譯法,有時甚至可以借助英語翻譯。如“硬核”一詞源于英語“hardcore”,原指一種力量感強、節(jié)奏激烈的說唱音樂風格,后來引申指“面向核心受眾,有一定難度和欣賞門檻的事物”,如“硬核游戲”?!坝埠恕蓖瑯觽魅肓巳照Z,在日語中有對應的譯詞,即「ハードコア」,指代與漢語相同的內容。這時便可直接采用該譯法。除此之外,相同類型的詞語還有“區(qū)塊鏈”“打call”等,分別回譯成「ブロックチェーン」和「コール」。對于這類流行語,可以采用回譯法,在日語中找到直接對應的詞。
五、結語
綜上所述,漢語流行語內涵豐富,折射出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對流行語的翻譯不僅缺乏規(guī)范性、統(tǒng)一性,而且也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本文首先考察了近三年來漢語流行語的語言特征與社會特征,對比分析了《人民網(wǎng)(日文版)》《人民中國》《中國網(wǎng)(日本版)》對漢語流行語的不同譯法。在這一基礎上,以“功能對等”理論為指導,挖掘了適用于不同類別流行語的日譯策略。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流行語產生的主要來源包括舊詞新用、新造詞、句式套用、外來詞匯、方言詞等;在結構特征方面,包括語素、詞、短語、句子等不同類型,其中,詞占絕對優(yōu)勢;在社會領域方面,涉及經濟、時政、娛樂、社會生活等,其中,時政、娛樂和生活方面的詞語數(shù)量較多。根據(jù)“功能對等”理論,并對照三大媒體對漢語流行語的日譯情況,本文將漢語流行語的日譯策略總結為直譯、直譯+注釋、意譯、歸化、回譯五種。直譯法多適用于政治、科技、經濟領域的流行語,這類流行語多為新造詞或表意明顯的句子。直譯+注釋法和意譯法適用于娛樂、社會生活領域一些具有豐富內涵的流行語,這類流行語多為舊詞賦新意。歸化譯法適用于目的語中有相同指示對象的流行語?;刈g法適用于源于外來詞匯的流行語。
參考文獻:
[1]邱大平.漢語流行詞匯英譯問題探究——兼談《中國日報》網(wǎng)站流行詞匯英譯問題[J].語言與翻譯,2014,(3).
[2]季紅琴,董滋.功能對等視角下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英譯策略研究[J].海外英語,2018,(10).
[3]郭雪峰.漢語網(wǎng)絡流行語的英譯策略探究[J].漢字文化,2019,(22).
[4]梁麗娟.中日新語·流行語的翻譯[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5]白雪,薄紅昕.尤金·奈達“功能對等”理論與中日流行語翻譯探究[J].文教資料,2018,(10).
[6]王銀泉,張麗冰.基于兩個版本對比分析的漢語流行語英譯策略探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4,(1).
[7]魯科穎,楊文全.當代漢語流行語再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3).
[8]韓李.當代漢語流行語探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A Study on Japanes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atchwords Based on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Hong Ji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linguistic and social features of Chinese catchword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t translation methods of catchwords in j. people.cn, peoples China and China.org.cn. On this bas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itable for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atchwords. The Japa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hinese catchwords include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annotation, free translation,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and back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is applicable to popular words in the fields of poli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Literal translation+annot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are suitable for some popular words with rich connotations in the field of entertainment and social life. Domestication translation is suitable for catchwords with the same referent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back-translation method is applicable to catchwords originated from foreign words.
Key words:functional equivalence;catchwords;Japanese translation;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