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清
一、試題表述
“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
對此你有怎樣的認(rèn)識和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試題分析
這個試題是一個假言推理,由兩個命題組成:前一個是直言命題中的全稱肯定命題——“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充當(dāng)整個假言推理的原因;后一個是復(fù)合命題中的假言命題——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充當(dāng)整個假言推理的結(jié)果。試題也可以清晰地表述為:因為“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所以,必須去“撞”;只有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
這兩個命題都是假命題,都存在邏輯錯誤。下面一一進(jìn)行闡釋。
(一)混淆直言命題中的全稱判斷與特稱判斷
本試題的前一個命題——直言命題中的全稱肯定命題——“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犯了詞項不周延的錯誤。
直言命題是指直接陳述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性質(zhì)的簡單命題。根據(jù)命題主項(主語)的“量”的多少,它分為三種形式:全稱命題,譬如,所有的人都是動物;特稱命題,譬如,有些人的膚色是黑的;單稱命題,譬如,上海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根據(jù)命題聯(lián)項(謂語中心詞)的“質(zhì)”的不同,可以分為肯定命題和否定命題。在“量”的三種形式中,全稱命題中表示主項全部外延的量詞,如“一切”、“所有的”,是可以被省略的;特稱量詞則不可以。
上述試題中——“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就是一個省略了量詞的全稱肯定直言命題。
在直言命題的真值(命題的真假)判斷中,主項和謂項(聯(lián)項后面的內(nèi)容)非常關(guān)鍵。試題中的主項“‘自己這個東西”,謂項“看不見”的周延性決定著命題的真值。
詞項的周延性,是指在一個具體命題中,主項和謂項的全部外延是否被斷定。如果某種形式的命題陳述了一個詞項的全部外延,那么,該詞項在該命題中就是周延的,否則,就是不周延的。在“‘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命題中,謂項“看不見”是不周延的。
主項“‘自己這個東西”所指代的內(nèi)容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指肌體層面的器官,其中有肉眼可見的,也有肉眼不可見但借助器材可見的;另一方面指精神層面的。精神層面的東西雖然肉眼看不見,難道我們的意識就“感覺”不到嗎?我們很多時候在自我實踐過程中就能對自己產(chǎn)生評價。不會燒飯的人在廚房拙劣的表現(xiàn)會給自己帶來沮喪,是因為他“看見”了自己的缺陷。類似的情形在生活中比比皆是,這就是一種自我感知。
我們且不討論試題語境中的“自己”指肌體的還是精神,但這兩個層面都有在認(rèn)知廣義上能“看見”和“看不見”的東西,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所以,“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這是個假命題。謂項“看不見”的外延不能涵蓋主項“‘自己這個東西”,犯了不周延的錯誤。
如何改變真值,把一個假命題變成真命題呢?我們可以通過對主項或謂項的外延重新界定來達(dá)到目的。本試題簡單的做法是縮小主項的外延,改為:
“自己”這個東西,有些是看不見的。
或者表述為:并不是所有的“自己”這個東西,都是看不見的。
通過給主項增加修飾限制語“有些”或“并不是所有的”“都”,題干中原來的全稱肯定命題,就變成了特稱肯定命題。這個命題就是混淆了全稱判斷與特稱判斷,或者說是全部與部分的關(guān)系。
(二)錯誤判斷假言命題中的邏輯關(guān)系
本試題的另一個命題——復(fù)合命題中的假言命題——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這個命題錯誤地認(rèn)為“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是“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必要條件。
復(fù)合命題指包含其他命題的命題。其中,假言命題表示的是一個事物是另一個事物存在的條件?!爸馈约菏鞘裁础钡臈l件是“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其中表示條件的支命題叫前件——“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表示依賴條件而成立的支命題叫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連接支命題的詞語叫關(guān)聯(lián)詞——才(“只有……才……”的省略式)。
“反彈”一詞,說明與別的東西撞得比較猛,產(chǎn)生了巨大的回彈之力。該命題的意思是說,不僅要“撞”,而且還要“撞”得猛,才會產(chǎn)生“知道‘自己是什么”的結(jié)果。僅僅只是“撞”,都不能有這結(jié)果,得“猛撞”。這個“猛撞”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關(guān)聯(lián)詞也印證了這一點。
試題中“撞”的對象,已經(jīng)明確規(guī)定是“別的什么”,絕不包括自己。所以,“反彈”回來的“猛撞”是產(chǎn)生在兩個反作用力的事物之間的劇烈摩擦,是兩個對立的人或集團(tuán)之間的激烈斗爭,是兩種矛盾思想的劇烈沖突。其特點就是雙方對立,針對一方而言,另一方則為“異己”者。不可否認(rèn),劇烈的沖突,可以促使人反思,有助于人的進(jìn)步,如物理學(xué)家玻爾與愛因斯坦等人的爭論;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日心說”與布魯諾……
由此可見,有了猛“撞”,也不一定“撞”得明白,因為有人至死不悟,一條道走到黑;也有人“反彈”回來后,沒等他明白就死了;還有人“反彈”回來后,怨天尤人,蹉跎一生;當(dāng)然,也有“撞”得明白的人……事實告訴我們,“撞”的結(jié)果不是唯一的。
我們不妨再來做一個假設(shè),進(jìn)行研究,分析一下如果前件猛“撞”不存在,后件的情況如何。換句話說,就是除去猛“撞”,是否還有別的途徑能達(dá)成自知的目的。前文已經(jīng)說到通過自我實踐,我們可以體會到自己的不足,我們姑且稱之為“自撞”;還可以不“撞”,主動以人為鏡,以史為鑒來明“自知”……
既然,“撞”或者不“撞”,都能產(chǎn)生“自知”的結(jié)果,那么,前件“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就不是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的必要條件,因為判斷必要條件的依據(jù)是:沒有前件,一定沒有后件;有前件,不一定有后件。
既然,“撞”只是產(chǎn)生“自知”結(jié)果的條件之一,那“撞”會不會是“自知”的充分條件了?也不能這么斷定。因為判斷充分條件的依據(jù)是:有前件,一定有后件;沒有前件,不一定沒有后件。所以,“撞”也不是“自知”的充分條件。
當(dāng)然,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撞”更不可能是“自知”的充分必要條件。判斷充分必要條件的依據(jù)是:有前件,一定有后件;沒有前件,一定沒有后件。
綜上所述,這個假言命題真值為假,也就是說,前件“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不能成為后件“知道‘自己是什么”存在的前提條件。
基于這種認(rèn)知,我們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要“自知”,靠“撞”尚且不行的,遑論猛“撞”了。一個人、一個企業(y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加思辨貿(mào)然行事,“勇于”猛“撞”,后果將不堪設(shè)想。
(三)以假命題為依據(jù)推理出來的論斷是不可靠的。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構(gòu)成這個試題的假言推理,是由兩個假命題組成的,前一個直言命題誤把“特稱”當(dāng)作“全稱”,后一個假言命題的前件與后件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條件關(guān)系。建立在這兩個錯誤論斷上的假言推理——因為“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所以,必須去“撞”得以自知的這一推論,也是錯上加錯,自相矛盾的。假設(shè)前件——人是看不見“自己”的——真值為真(正確),那么后件——通過“撞上”“反彈”能看見“自己”——真值必假;同樣,假設(shè)前件——人是看不見“自己”的——真值為假,那么后件——通過“撞上”“反彈”能看見“自己”——真值必假,既然自己能看見自己,又何必去撞呢?
三、寫作指導(dǎo)
對于一個假命題或錯誤的推理,我們可以指導(dǎo)學(xué)生寫駁論文。根據(jù)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指導(dǎo)學(xué)生從三方面立意:
1.批駁直言命題——“‘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的邏輯錯誤;如人,是可以自知的。
2.批駁假言命題——“撞上了一些別的什么,反彈回來,才會知道‘自己是什么”的邏輯錯誤;如反彈不是反思,反彈之后……,“撞”與“自知”,碰撞之辨等。
3.批駁假言推理中——因為“自己”是看不見“自己”的,所以,必須去“撞”的推論錯誤;如自知的途徑,反彈·反思·自知等。
值得一提的是,駁論文寫作時,無論是先駁后立,還是邊駁邊立的形式,立論都是很關(guān)鍵的一步,它不僅可以將批駁進(jìn)行得更徹底,相形之下,還能更顯所立觀點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