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蕾
內容摘要:大學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大學教師角色的基本內涵是教書育人,具有知識啟蒙、價值引領、道德培育的功能。然而,由于大學教師受到社會工具理性、考評制度以及過度勞動的影響,存在角色異化現(xiàn)象,大學教師最根本的職責和使命被消解。由此產(chǎn)生的消極后果是弱化了大學的教學育人功能。本文從分析教師角色的基本內涵出發(fā),探究大學教師角色異化的表征及原因,最后提出大學教師復歸教書育人的途徑。
關鍵詞:立德樹人 教書育人 大學教師 角色異化
隨著當代大學職能的增生,當前大學教師的角色不斷豐富,由單一的教育者發(fā)展為教育者、研究者、社會服務者等多元角色?!耙粋€優(yōu)秀的老師,應該是‘經(jīng)師和‘人師的統(tǒng)一,既要精于‘授業(yè)、‘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盵1]2018年10月,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中強調要全面提高教師教書育人能力。2019年10月,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高等學校教授嚴格執(zhí)行為本科生授課制度,可見高等教育對教師回歸教書育人的殷切期望。因此,教育者始終是大學教師的根本角色,蘊含著永恒傳統(tǒng)的成分——教書育人,教書育人便是對教師角色本質的闡述。
一.教書育人的內涵
教書育人有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教育傳統(tǒng),中國教師自古以來就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敖?jīng)師易求,人師難得?!比藥熒匈t,經(jīng)師尚能,教師角色應當是人師與經(jīng)師的融合。教書育人的內涵也有其理論基礎,赫爾巴特提出:“教學可以產(chǎn)生思想,而教育則形成品格”[2],在教學活動中,道德是教學的最高目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道德培育、價值引領過程的教育是統(tǒng)一的。因此學校教育不能分成道德陶冶和傳授知識兩個孤立的過程,這便是教書與育人不可分割的內涵。
在追溯教師的教育者角色、教書育人職責的歷史傳統(tǒng)和理論基礎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教學生如何學,又要教學生如何做人,呈現(xiàn)出知識啟蒙、價值引領與道德培育的功能。教育是一門責任之學,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任務,教書與育人是人才培養(yǎng)系統(tǒng)工程的有機統(tǒng)一體。大學的使命是立德樹人,即培養(yǎng)學生完整的人格、修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行,發(fā)展學生的心智活動。但是在教育實踐中,部分大學教師存在角色異化的現(xiàn)象。
二.大學教師角色異化的現(xiàn)實表征
“異化”是一個哲學概念,王若水提出:“主體由于自身矛盾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自己的對立面,產(chǎn)生客體,而這個客體又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而凌駕于主體之上,轉過來束縛主體,壓制主體,這就是異化?!盵3]由此可將教師角色異化定義為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走向一條背離角色期望的道路,同時阻礙著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其實質是教師應有功能的失效。
1.教師異化為規(guī)訓者,知識啟蒙功能缺席
規(guī)訓是教育研究的一個熱點議題,也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顯著特征。金生鈜將教育對人的支配、處置、壓制、型塑等看做規(guī)訓的主要特征,使得學生失去自由和自主的精神氣質,失去追求德性的理想,意味著教育對人的職能化與工具化。[4]教師異化為規(guī)訓者,使得教育成為了一種事先謀劃好的,用來控制學生心智發(fā)展的技術,學生像物品一樣被生產(chǎn),漸漸成為不會思考、沒有智慧和精神的存在?,F(xiàn)實的大學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一方面,傳統(tǒng)課堂的管理主義取向依然占據(jù)主導位置,教師是傳播知識霸權、理性霸權的工具;另一方面,教育技術被積極應用于教育教學活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接觸被教學機器進一步限制。這樣的教育教學活動使得教師的知識啟蒙功能失效。
2.教師異化為功利人,價值引領功能扭曲
價值觀不是人們生來就有的,而是在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的,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蘊含著價值觀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引領學生的價值生成是教育者角色的重要功能。在傳統(tǒng)社會中,教師烙印著社會的價值觀念,是社會價值引領的形象。然而,進入現(xiàn)代社會后,受到技術理性的影響,教師職業(yè)袪魅,成為專門的世俗性職業(yè)。在市場經(jīng)濟的沖擊、功用價值的浸染下,原來教師的精神價值逐漸被眼前的晉升、榮譽所取代,部分教師偏離了教師應有的價值追求。在高校中,科學研究成果的發(fā)表會為大學教師帶來榮譽、資金和金錢等利益,然而,追求外部利益本無可厚非,但是這一現(xiàn)象使部分大學教師的“工具性自我”占主導地位,此時,大學教師以一種“功利人”的身份站在學生面前,無意中向學生傳輸著金錢、地位、效率的價值觀念。在此影響下,學生極易形成錯誤的價值觀念,損害人格的全面發(fā)展。
3.教師異化為道德失范者,道德培育功能弱化
教育是一種道德導引的過程,因此,道德性是教師角色區(qū)別于其他角色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教師既是道德教育的主體,也是道德教育的工具,教師的德性具有直接的育人功能。教師向來被奉為“道德的楷模”,教師應是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鏡子,然而欲立德樹人,必須以德立身。近年來,大學教師“道德失范”現(xiàn)象頻發(fā),某些大學教師違背職業(yè)道德、喪失道德倫理,出現(xiàn)敷衍教學、命令學生從事私人活動、羞辱歧視學生、抄襲剽竊他人研究成果等道德失范行為,引起了教育界及社會的廣泛關注。道德失范者如何做學生道德修養(yǎng)的鏡子?大學教師由“道德的楷?!碑惢癁椤暗赖碌氖Х墩摺保處煹牡赖屡嘤δ苋趸?,道德影響力下降將會對學生、社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
三.大學教師角色異化的成因分析
大學教師角色異化的現(xiàn)象是社會發(fā)展不可避免的,置身于社會環(huán)境中的教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異化現(xiàn)象。近年來,高等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不斷提升,大學教師的教育者角色異化現(xiàn)象也成為需要關注的問題。
1.工具理性主義導致教師角色異化
工具理性是對人們的思維、行動的工具和方法進行規(guī)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一種思維方式。[5]雖然工具理性一定程度上起到規(guī)范人的思維和行為的作用,但是卻表現(xiàn)出了對人類生命的貶抑,將人工具化和功效化,它的肆意侵蝕造成了價值的偏離。教育系統(tǒng)在工具理性的浸染下,不可避免地受到工具理性的腐蝕。使得部分大學教師以功利的心態(tài)對待學生、對待教學、育人活動。
2.大學考評制度導致教師角色異化
考評制度是大學為規(guī)范、指導和激勵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而制定和實施的要求與規(guī)則。當前,大學的考評制度中存在著“重視科研而輕視教學”的現(xiàn)象。這種考評制度對教師教書育人角色異化的影響突出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考評教師片面強調科研成果,直接引發(fā)了大學教師重科研、輕教學、輕育人的行為。第二,容易引發(fā)大學教師學術上的功利主義與短期行為。學校一方面鼓勵教師產(chǎn)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又過分強化短期量化考評,導致教師運用更多的時間進行科學研究或者忽視科研水平,只追求科研數(shù)量。正如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就大學教師指出:“一個人可以是一名杰出的學者,同時卻是個糟糕透頂?shù)睦蠋煛!盵6]學者與教師不是完全相同的身份,“學者”如果不從學生發(fā)展出發(fā),不以相當多的精力去教書育人,便可能成為“糟糕透頂?shù)睦蠋煛薄?/p>
3.教師過度勞動導致教師角色異化
近年來,接二連三的大學教師英年早逝的事件,引起了社會對教師過度勞動問題的關注。大學教師過度勞動的原因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大學教師普遍擁有責任心和奉獻精神。大學教師被賦予了繁重的職責和使命,他們竭盡全力承擔著教育者、研究者、社會服務者等多重角色。第二,大學教師承擔著高等教育變革的壓力。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學習資源的更新,教師需要不斷學習。與此同時,教師面臨各種考評,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道德和職志意識被現(xiàn)實所擊垮。第三,大學教師的工作具有無邊界性。佐藤學指出:“教師的工作無論在時間、空間上都具有連續(xù)不斷地擴張的性質,具有無邊界性的特征?!盵7]這種無邊界性帶來了教師職責的無限擴大,任何關于學校的職責都落在教師肩膀上,教師勞動成了苦差使,教師的價值追求遭到禁錮,教師在勞動中不是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本質,而是受到身心的摧殘。
四.大學教師復歸教書育人的路徑
教師角色異化是歷史發(fā)展到特定階段的產(chǎn)物,我們無法完全杜絕異化的出現(xiàn),但是可以有限地消解異化的影響。因此,要理性地看待異化現(xiàn)象,追求本真的教育,最大限度地消解異化,使教師角色復歸教書育人本道,有必要從社會環(huán)境、學校制度、教師自身三個方面共同努力。
1.關懷教師:復興尊師重教風尚
興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尊師,正確認識高等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就必須正確認識大學教師的地位與角色。社會、學校和家長賦予了大學教師多重角色,使其付出了難以衡量的勞動。他們不僅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師者,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一名平凡的勞動者。
2.多元指標:學校完善考評制度
現(xiàn)在大學教師的考評制度多與研究成果掛鉤,研究成果成為硬指標,育人工作只是一個軟指標。然而,教師研究者角色的提出,無意要求教師單以求知為旨趣,而是鼓勵教師像科學家一樣勤于鉆研,同時促進教育教學能力的提高,以便使教書育人工作更有成效。
3.自我救贖:教師勇敢超越現(xiàn)實
任何人都沒有理由要求教師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畢竟教師也是現(xiàn)實社會中的普通人,他們也需要強健的身體和精神,需要維持生存。但是作為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自己的神圣職責和使命,教師的自我救贖是指教師應時刻懷有一顆良心來自覺地守護教書育人的尊嚴與美好形象。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同北京師范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10(2).
[2](德)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M].李其龍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王若水.異化——這個譯名[J].讀書,2000,(7):149-153.
[4]金生鈜.規(guī)訓與教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
[5]韓紅.交往的合理化與現(xiàn)代性的重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11.
[6](德)馬克斯韋伯.學術與政治[M].馮克利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11,21.
[7](日)佐藤學.課程與教師[M].鐘啟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213.
(作者單位: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