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小時候,每次遇到自己不可解的沖突,第一反應就是找爸爸。如今,爸爸依舊找,不過,這次找爸爸的是一個29歲的上海女子。
據(jù)媒體報道,這名上海女子在地鐵1號線上?;疖囌緭Q乘時,被后邊一輛嬰兒車軋了下腳后跟,她立即撥打了110和120,警察和救護人員到場后,卻在現(xiàn)場等了她半個多小時,因為她要等爸爸來陪!至于傷勢,既沒破皮,也沒紅腫。
一個尋常的磕磕碰碰小事,硬是在這名女子的擺布張羅下,弄成了一起公共事件。110出動,120出動,爸爸出動,醫(yī)院也多了一些麻煩,那輛嬰兒車的主人,想必也需要付出很多時間……所有這些機構和人,都得陪著她“玩”,所有人就位,她卻拍拍屁股,挽著爸爸的胳膊走人了。
這件事聽了讓人生氣,卻也沒脾氣。因為報警、叫救護車,這都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就此事而言,人家這就叫合理浪費他人時間、合理濫用公共資源。這樣的人,其實就是大家說的“巨嬰”。人的身體長大了,心智并不全面,或者說,只想著自己,只想著全世界都寵著讓著自己。
新聞里沒有看到警察和醫(yī)護人員對這名女子有何指責,其實,此人肯這么做,本身恐怕已經證明,批評估計無效。她的爸爸也無任何說法,一個女孩養(yǎng)成這樣,多半與父母脫不了干系。至于眾人的白眼、媒體的批評,想必就更無所謂了,此人我行我素,應該由來已久。
縱如此,對此恣意浪費公共資源的做法,還是要旗幟鮮明地批評。要認識到,公共資源屬于全社會,且一定有機會成本,個別人無視基本事實,隨意濫用,不僅是一種資源錯配,也有可能影響到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占用他人的“生命通道”。110、120,每天有多少正經事要干?即便給這位女子出勤的時候恰好沒有其他任務,警察和醫(yī)務人員多歇息一會兒,不好嗎?
此外,此類事件公然在公共場所上演,經由媒體報道后,甚至成為很多人的談資,這也屬于對公共資源的浪費。你浪費的是大家的關注度,是“眼球經濟”,與其將注意力浪費在此等無聊的事情上,做點有意義有價值有趣味的事情不好嗎?
對此“巨嬰”,以及“巨嬰式做法”,有必要采取一定的制衡措施,倒不是說要如何懲罰,但一定要有嚴肅的告誡,要有明確的批評,同時,對此類“巨嬰”的監(jiān)護人,比如那位爸爸,也要有些批評和勸告,如果依然縱容,任其使性子,終會碰到鐵板上。到時候,恐怕就不是一個腳后跟有痛感的問題了。
社會上這類“巨嬰”并不鮮見,每每刺激公眾的神經。比如筆者曾在公交車上遇到過如此“巨嬰”老人,擁擠的公交車,他人不能觸碰這位“巨嬰”老人一絲一毫,否則立即惡語相向?;蛟S,這類人日常生活中,恰恰是缺少一些碰撞之類的溝通與交流,這才讓他們變得嬌嫩、敏感與任性。這是家庭病,也是社會病,是病,就得治。痛感多了,可能就會堅強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