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娃”和“內(nèi)卷”正頻頻觸動著家長敏感的神經(jīng)。雞娃,指的是家長們?yōu)榱撕⒆幽苋〉脙?yōu)秀的成績,如同打了雞血一般,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任務,不斷激勵孩子上進拼搏。除了雞娃還有“牛蛙”“素雞”“青蛙”“自雞”等等,各有所指。這一系列網(wǎng)絡詞語,見證了這個時代焦慮的父母,也見證了他們在教育內(nèi)卷之路上的掙扎。
教育從屬于社會,是社會表達價值觀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傳遞價值觀的一種方式。我們討論雞娃,根本上是尋求一種焦慮共鳴:我們是該秉持健康的教育理念,還是加入應試教育的大軍?是把孩子看成“等待燃燒的火種”,還是把孩子當作“即將灌滿的水桶”?是尊重孩子的特長,還是壓抑孩子的個性?
我們無法給出一份“教養(yǎng)指南”,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擁有不同的個性和特點,而任何教育方式都猶如硬幣的兩面各有利弊。我們只是希望,在這場近乎狂熱的教育競爭中,家長們能有一種不愿隨波逐流的勇氣,不迷失、不盲從,用自己的理性和智慧,陪孩子找到那條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
一周10節(jié)課,每天至少兩節(jié)課,每堂課30分鐘;兩家機構(gòu)的數(shù)學培訓每周三節(jié),分別側(cè)重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和計算能力;線上一對一外教練習口語;線上英文繪本閱讀;其余是學習語文拼音——這是北京市民蘇萍給她女兒安排的線上課程,而她的女兒僅僅5歲半。是的,你沒有看錯,現(xiàn)如今“雞娃大軍”愈發(fā)壯大且覆蓋各年齡層,很少有家長能成功免疫“教育焦慮”。
2018年,智課教育聯(lián)合新浪教育發(fā)布的《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shù)調(diào)查報告》顯示,8896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感到“非常焦慮”或“比較焦慮”,僅有6%不焦慮。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將孩子送進輔導班已成為多數(shù)家長的選擇。
“沒有升學壓力,誰想雞娃?小孩受苦,大人受罪!”
“我不想雞娃,但周圍親戚朋友都在雞娃,我不雞,孩子以后會不會怪我?”
教育內(nèi)卷背景下,雞娃被看作是對抗焦慮的處方,教育也因此切換為“軍備競賽”模式——學歷越高越好,技能越多越好。
“今天你雞娃了嗎?”——戲謔的調(diào)侃,卻勾勒出現(xiàn)實的教育圖景。為了考上好大學,就要考上好高中;為了考上好高中,就要升入好初中;為了進入好初中,在小學階段就得開始拼命學;而為了上一所好小學,就必須從幼兒園開始努力。于是,一條“雞娃戰(zhàn)線”由此形成,環(huán)環(huán)相扣,容不得半點懈怠。
以前,拼音是上小學之后才需要學習的東西,現(xiàn)在,學校老師默認孩子都會,拼音變成了必須提前掌握的知識;以前,學齡前認識100個字就夠了,現(xiàn)在,必須認識三五百個字才能達到平均水平。我們聽到更荒誕的現(xiàn)實是,奧數(shù)都已經(jīng)開到幼兒園,幼兒園也開始分快慢班。諸如“幼兒園學習編程”“11歲獲專科文憑”“5歲兒童簡歷長達15頁”等新聞更是時常見諸報端,每每引發(fā)公眾討論。
人們常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但今天,家長們都在拼命地“搶跑”。南京某教學機構(gòu)工作的一位奧數(shù)老師曾感慨,如今的時代,孩子學習節(jié)奏快、強度大,要吸納的知識點非常多,已遠非二三十年前可比:“二年級的孩子做的都是以前四五年級的奧數(shù)題,四五年級練的都是一些初中的題目?!?/p>
在教育內(nèi)卷背景下,這場育兒競賽像一個快速旋轉(zhuǎn)的漩渦,幾乎將每一個中國家庭都裹挾其中?;ヂ?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也讓這一輩家長與前輩有著最為不同的境遇——他們雖然生活在不同空間,卻共同生活在各式各樣的群里。在網(wǎng)絡的放大和加持之下,任何消息都會迅速傳播,家長們在傳遞經(jīng)驗的同時,也會讓更多的焦慮聚集,從而“傳染”給更多人群。
很多家長將這種育兒焦慮歸結(jié)于劇場效應——即在劇場里看戲,如果前面有一個人不遵守規(guī)則站起來看,后面的人為了看清楚也必須站起來,最后整個劇場的人都站著看戲。正如一位小學生的家長所說:“中國的現(xiàn)狀就是所有人都在超前學習,大家都在學,誰敢讓自家的孩子不學?”
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劉永昶同時也是一名五年級小學生的家長,他對當下家長的焦慮有切身感受,“今天的社會變化太快了,面臨很多不可控的風險。對未知的不確定會導致家長們焦慮,從而想更努力地抓那些確定性的要素?!彼J為,當下的家長,大多是都曾通過中國教育制度下的考試改變?nèi)松h(huán)境的,他們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未來可能比自己差的現(xiàn)實。所以,在這場教育競爭中,每個家庭都只能咬緊牙關拼命狂奔。
一邊是家長們不計成本地為子女報名參加培訓班甚至“超前教育”;另一邊是孩子們“全天候”學習“十八般武藝”,不得不“超負荷運轉(zhuǎn)”?!半u娃的戰(zhàn)爭”如此上演,不免讓人憂心:“打雞血”的方式,是否存在透支孩子身心健康的風險?雞娃式教育,能否實現(xiàn)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愿?
一項權(quán)威的調(diào)查顯示:中國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多是用過長的學習時間、透支身體健康換取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OECD(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關于各個國家15歲青少年的數(shù)學、閱讀和科學成績的調(diào)查測試。在2012年的PISA測試中,上海學生作為中國隊的代表獲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績。但上海學生還獲得了另外一個世界第一,就是學習時間最長。
我們身邊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普通孩子,然而,焦慮的幻覺制造的劇場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這樣的生態(tài)倒逼家長們不斷“加杠桿”:你的孩子晚上10點睡,我的孩子11點睡,他的孩子12點睡;你上兩個補習班,我上4個,他上8個;你的物理提前學1遍,我要提前學3遍;你刷100道題熟練掌握,我就要刷成“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生理反應……
以此為代價,最近幾年,中國中小學生的睡眠時間、近視率、脊柱側(cè)彎率、學習時間等各項指標嚴重不達標;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發(fā),有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10~24歲的青少年、青年抑郁癥患病率在2005年—2015年間顯著增加,接近1.3%的患病率。
世間萬物皆有時節(jié),孩子成長亦有其個性與規(guī)律。以此為基礎,適度挖掘其潛力、培養(yǎng)其興趣,并無不可。通過延長學習時間、加碼輔導力度的方式,也確實能在短期內(nèi)收獲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家長們不顧實際一味“搶跑”,讓孩子長期面臨身體與精神的雙重壓力,那么孩子很可能心理失衡,最終失去持續(xù)奔跑的勇氣和能力。
“超負荷的學習強度,容易打壓孩子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喪失學習興趣?!蹦暇┠X科醫(yī)院心理科醫(yī)生郭蘇皖這些年接待過不少有著厭學情緒的孩子,“很多家長給孩子提要求,要考前十名,孩子就考了第十名;但家長又要求進入前五名,接著是考到第一名,甚至是保持下去,爭取年級第一……那么這個孩子一輩子再怎么努力,都達不到家長不斷增長的新高度。在這種壓力之下,焦慮總是會沒完沒了地涌來,終有一天,會將孩子淹沒?!?/p>
一位重點高中的老師坦言,從小在雞娃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大多數(shù)人只是被動接受“填鴨式”的灌輸,以機械記憶和反復操練為主,缺少深度思考,到了高中自然會出現(xiàn)力不從心的狀況,從而遭遇成績上的滑鐵盧。令她無奈的是,當高考成績未能達到期望值時,家長們往往不會理解孩子,而是憤怒地聲討,甚至到學校找老師理論,懷疑學校和老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曾說過:“如果家長在稀缺心態(tài)的驅(qū)動下,讓孩子從小沉浸在補習班和題海里,希望能去搶到眼前看起來很稀缺的學校資源,從長遠來看,反而浪費了孩子最大的資源——有無限可能性的少年時光和天生的好奇心?!?/p>
回想起來我們30多年來靠“搶跑”培養(yǎng)了這么多尖子學生、競賽的獲獎者、金牌得主,可我們并沒有看到當初我們期望的從他們之中產(chǎn)生很多科學領域的大師,至少現(xiàn)在還沒有。
“搶跑”并沒有創(chuàng)造天才,只是讓很多基礎型的技能水漲船高,而通貨膨脹的基礎技能,并無法把孩子送進名校,甚至無法讓他們成為一個更優(yōu)秀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不能過于注重分數(shù)。分數(shù)是一時之得,要從一生的成長目標來看。如果最后沒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p>
“社會、老師、家長不停地引導孩子‘有志者事竟成,但其實,成功有實力、運氣、關系、出身、情商等多重因素,不是空有一腔熱血,就能成功?!鼻迦A教授劉瑜去年11月的演講《不確定的時代,教育的價值》戳中無數(shù)家長的痛處,其中的一句“我的孩子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普通人”迅速成為金句。劉瑜教授認為,當前教育已經(jīng)逐漸變成了惡性競爭,所有人都疲憊不堪。而競爭流水線出來的孩子,不明白自己追求什么,不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她認為,應對和緩解這一現(xiàn)狀的方式是幫助孩子認識自我,允許孩子成為普通人。
劉瑜的這段演講有人贊同,但同時也引來不少人的反對,有人覺得這簡直就是清華教授的“凡爾賽”式炫耀和“毒雞湯”。但劉瑜的解釋是,女兒就讀清華附小,周圍孩子的家長,要么是清華職工,要么是藤校學霸:“但那又怎么樣呢?一個班里還是只有一個第一啊。整個北京,清華北大的錄取率是千分之五左右,能上美國藤校的更是鳳毛麟角,你憑什么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抓到彩票的那一個?這不科學。所以,這不是謙虛,這是一個理性人對概率學的尊重?!?/p>
上海社科院曾經(jīng)做過一個調(diào)查,95%的家長都認為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應該進入前5%。我們期望孩子成為精英,然而,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精英教育之下,留給孩子的“精英席位”卻少的可憐。
據(jù)統(tǒng)計,2019年,只北京海淀區(qū)就有3萬名小升初的孩子,可是家長們削尖腦袋想進的海淀“六小強”,加起來招生不超過1500人。即使在海淀,這也不過是5%的概率,更別提那些爭奪極少量外區(qū)名額的其他區(qū)孩子。這意味著,很多付出極大代價被“雞”的孩子,在這個擁擠的賽道上,只是陪跑。
當代著名學者、哲學研究者周國平曾經(jīng)這樣說過,“人生有三次成長,一是發(fā)現(xiàn)自己不再是世界中心的時候,二是發(fā)現(xiàn)再怎么努力也無能為力的時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時候。”在中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情結(jié)自古有之,但一個必須面對的現(xiàn)實是,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而言,他們的人生終將會回歸平凡。
無論是否意識到,當下我們都把教育異化為了一個工具、一次投資、一種讓孩子獲取大量財富的方式。家長希冀通過有限的家庭資源撬動更多的可用資源,以孩子的成績和成就作為籌碼來實現(xiàn)階層躍升或逆襲,在教育投資中獲利。通俗地講,雞娃的言下之意是:“我對孩子投入那么大,孩子怎能比我差?!?/p>
然而,我們的孩子到底為什么要接受教育?或者我們應該這樣反思:如果教育不能實現(xiàn)階級躍升,孩子是否還有必要接受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得到一份好工作。教育的價值是讓孩子從知識里獲得智慧。教育,首先是為了讓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
讓他在和愛人吵架的時候有更多智慧去解決矛盾;讓他在被人評論時有更多智慧去面對內(nèi)心;讓他在一個晚霞滿天的傍晚,在湖邊散步時感到幸福;讓他在書海遨游,睽得新知時感到滿足;讓他懷抱對世界的熱情,發(fā)現(xiàn)世界那么有趣,從而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
讓他有智慧和諧地與世界、與家庭、與朋友、與自己相處。他們要首先學習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幸運,成為一個精英。而不是首先學習做一個精英,如果不幸,成為一個普通人。
正如劉瑜所說:“正確的教育觀是什么?不是非要把一棵小草培養(yǎng)成蒼天大樹,而是要把一顆小草培養(yǎng)成一棵美好的小草,一棵健康的小草?!?/p>
如何才能有效緩解教育焦慮?這需要教育系統(tǒng)、學校、家庭、社會的合力配合,課程改革、教師培訓、家長教育、社會引導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教育資源配置也應更重視均衡和多樣化的教育需求,而這并非一日之功。
對于現(xiàn)如今焦慮萬分的家長而言,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zhì)和意義或許依然是最佳“自救”途徑。
本質(zhì)而言,我們今天的焦慮,大多來源于對未來和未知的恐懼。我們所處的時代,所有東西都在不斷升級。很多行業(yè)、企業(yè)正在進入更高形態(tài)的“無人區(qū)”。新的商業(yè)模式、新的消費場景、新的技術(shù)方向……所有東西都“正在”或“將要”被創(chuàng)造出來?!盁o例可循”或“無人之境”是目前乃至未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常態(tài)。
這是一個更好的新世界,也是流動、開放、駁雜的世界。過去的游戲規(guī)則發(fā)生了變化,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變得豐富與不可捉摸。就像如今,沒有人敢稱自己是人工智能專家、區(qū)塊鏈專家,很多人懂技術(shù),但沒有人是專家。畢竟與30年后的自己相比,現(xiàn)在的我們一無所知。究竟什么樣的人能夠在未來社會立足?值得每一個父母深思。
若真正地思考過,你自然知道,當雞娃與孩子的核心能力、身心健康相沖突的時候,該如何取舍。是一開始就抓住一切機會,但是跑向一個死胡同;還是跟著自己的進度跑,并跑向更多可能。
隨大流盲目雞娃雖然辛苦,但其實,這是一種讓我們更有安全感的選擇,是大腦的惰性。但不雞娃也并不意味著我們要走向另一個極端,而是要認識和接納自家孩子的現(xiàn)實,沿著自己孩子的獨特性,幫他找到他所歡喜的事。的確,要做一個不焦慮、不盲目雞娃的家長,需要有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耐心。但這不是退卻的理由?!捌胀议L不配”,這才是一針麻痹劑。未來其實沒有那么可怕。卸下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輕裝上陣,才能輕松前行,走得更遠。
就像一個父親對孩子說的:“不要擔心,你會有未來,而且每個人都有未來。你只是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