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軍輝
(上饒師范學院,江西 上饒 334001)
印面中勻稱的分布朱白是三晉古璽營造平均的和諧美的常用方式,在相對穩(wěn)定的方形印面內,印文通過筆畫的均勻排布和增損筆畫的長短來將印面的空間均勻分割,以達到平衡,在此將這種平衡稱為初級平衡。因為其字勢平穩(wěn)沒有做大幅度的欹側和聚散,因此邊框內被印文線條分割的空間也相對均勻,留白和留紅都沒有強烈的對比,邊框也沒有大幅度的粗細變化。如“巡”一印,各線條之間的距離相似,整個印面的留白和留紅相對均勻,沒有明顯的聚散關系,至于邊框的粗細變化是銹蝕的結果,并非當時的制作者有意為之。如圖1所示。
此種章法的處理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印文只有兩字或三字的三晉私璽里,印文中各字之間的重心上下錯落或左右錯落,使整體個印面天真活潑。在此種章法中印內文字之間的筆畫往往產(chǎn)生搭連或嵌合,使主要部分的夸張程度得到延續(xù),同時也拉大了印面的空間對比,虛實的對比也更加強烈。如“長(張)垪”,“長”字重心和位置都非??可希皥棥弊殖练€(wěn)端莊,“長”字的左邊部分與“垪”字的右上方呈齒輪狀互相咬合,將占整個印面的大部分空白留在右下角,“長”“垪”二字組合成同一塊面,實處更實,虛處更虛。如圖2所示。
印文錯落的分布形成了大塊留空的空間分布形式,在三晉古璽中最為常見,大塊留空式的章法分布使整個印面疏密關系明顯,形成強烈的虛實對比。正如清代篆刻家鄧石如提出的“字劃疏處可使走馬,密處不使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出。”后人簡稱為“疏可走馬,密不透風”,這種美學思想在三晉古璽的章法分布上體現(xiàn)的較為明顯。
圖1 巡
圖2 長(張)垪
在三晉古璽中有一類印章在章法的處理上將大部分的白留在印文以外靠近邊框的位置,使印面中實周虛,邊框與印文之間的距離較大。印面內的文字間距緊湊,形成密集式的紅色塊面,與周圍的空白形成強烈的對比。
三晉璽印中連框式的章法分布,其目的是為了將印面中的文字與邊框構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即使印面內的文字傾斜、欹側,邊框的參與將會使整個印面更加穩(wěn)定。如“榆平發(fā)弩”印,“發(fā)弩”二字與上下框相連,形成一個上下框相互撕扯之勢,左下角的“平”字向左傾倒,依靠在左側的邊框上,和左、下兩個邊框“┗”相接形成穩(wěn)定的“◣”勢,“榆”字右側上部與上邊框相連,形成“懸吊”的險勢,而“平”字的上部穩(wěn)穩(wěn)地托住“榆”字的左半邊,整個印面跌宕起伏富有險勢而不失平衡。如圖3所示。
圖3 榆平發(fā)弩
在三晉古璽中,常常借助印文的結構特征進行文字之間的穿插嵌合,一個文字的部分結構或筆畫穿插到另一字的結構范圍之內,使印面中各個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強烈,達到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如“咎(皋)郎(狼)縣南府”各字之間筆畫結構相互填充,使各個局部相互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渾然天成之感。除此之外,三晉古璽也常會用到合文的形式來表現(xiàn)穿插嵌合,這種形式在其他幾系的古璽中也十分常見。如“足茖司馬”一印,“司”“馬”二字合二為一,兩部分之間順勢搭接,形成縱向的體勢與右側“足茖”的縱勢相呼應,從而達到整個印面的和諧統(tǒng)一。三晉古璽中合文的運用比較常見,莊新興先生曾在《戰(zhàn)國璽印》一書中說:“作為合文的多是語言單位方面的詞”。在此書中,莊新興先生還就古璽中合文的問題做了大段精辟的論述。如圖4、圖5所示。
圖4 咎(皋)郎
圖5 足茖司馬
為敘述方便,將此類章法的分布用英文字母或幾何圖形來表示。第一種,“U”字形的章法分布。其印面的大部分留白在中部和中上部,紅色部分在印面左右兩側和下部,形成“U”字形的合圍之勢。如“曲堤渠”一印“渠”字占了整個印面的左半部分,“曲”字極簡被放在印面的右上角,“堤”字的左右兩個部分位置互換使較寬的“是”填補印面下方的中間位置,同時,也使起到了連接左右的作用,這樣一來印面的左、右、下三邊被填滿,中間靠上的大塊留白便顯現(xiàn)了出來。第二種,“∥”平行斜線式的章法分布,此種章法印面文字呈兩縱列分布,動感較強,印面靠文字傾斜的姿態(tài)來營造險勢。如“余子嗇夫”一印,五個字排成兩縱列,兩列之間的間距較大,五個字的姿態(tài)均向右傾斜,形成兩條平行的斜線,從而達到動態(tài)的視覺效果。第三種,“n”字形章法分布,此種章法與“u”相對,只是留白部位不同,如“?。ü?。如圖6、圖7、圖8所示。
圖6 曲堤渠
圖7 余子嗇夫
圖8 ?。ü?/p>
對角呼應類的章法分布一般包括兩種,一種是對角的空間呼應,另一種是對角的文字、筆畫或者偏旁部首的呼應。達到呼應的效果往往用兩種方式:其一、對角疏,對角密。如“母”一印,右下角和左上角密,左下角和右上角疏。其二、相同或相近的筆畫、偏旁部首在對角出現(xiàn)。如“叁枱在宮(序)”一印,右上角“叁”字三個封閉的“口”與左下角“宮(序)”字下部兩個合圍的“口”相呼應;左上角“在”字右半部分橫豎兩根線條交叉而形成的塊面與“枱”字下部“木”字旁豎線與兩條斜線交叉而形成的塊面呼應。如圖9、圖10所示。
圖9 母口
圖10 叁枱在宮(序)
在三晉古璽的章法布局中,支離式的章法分布一般為多字印,印面文字姿態(tài)欹側多變,字與字之間沒有太多筆畫的相接,看似支離凌亂,實則各字之間有顧盼、呼應的關系,印面的整體感覺統(tǒng)一和諧,留空疏而不散,字多而不亂。
此類章法的印面文字姿態(tài)平正,不做過多的詰屈,文字之間呼應關系較少,字內分朱布白隨文字結構的改變而改變,無固定的規(guī)律。印文字間的嵌合關系不強,不刻意營造疏密關系,印文各自為營,屬于整飭一類的章法分布。
此類三晉古璽章法分布大部分的特點是“隨形布勢”,即根據(jù)邊框的形狀特征而改變印章內部文字的結構特點,已達到邊框和文字的整體和諧。三晉璽印除正方形和長方形以外還有圓形、圭形、馬蹄形、外圓內方形、環(huán)形。
三晉古璽豐富的章法,傳達給人們多樣的審美感受,它們所表現(xiàn)出的自由浪漫且又不失端莊的氣息是整飭的漢印和同一時期其它幾系的古璽所無法比擬的。在三晉璽的研究尚未普遍的情況下,大家對三晉璽的認識還停留在十分狹隘的階段。提起三晉古璽大家就都認為十分精工的小古璽便是三晉璽,在大家的潛意識當中已經(jīng)把精工一類的三晉璽,奉為三晉璽中的經(jīng)典。其實,三晉璽除了精工一類的風格以外,還有相當一部分帶有很強的“寫意性”,上文已經(jīng)做出總結。相對于“窮鄉(xiāng)兒女造像”,“元氏墓志”便是魏碑書法中的經(jīng)典。對于一個初學書法和篆刻的人來說,一定是以“經(jīng)典”作為學習的基礎,而那些非經(jīng)典的東西能給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帶來啟示,打破創(chuàng)作手法的單一、僵化,從這個角度來說,它們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