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這個詞,最晚到唐代,已經是和如今一樣的意思。如孟郊的《游子吟》中就有“慈母手中線”的句子。但更早的時候,“慈母”可不是我們如今所理解的含義。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儀禮》有言:慈母者,何也?傳曰:妾之無子者,妾子無母者,父命妾曰:女(汝)以為子。命子曰,女(汝)以為母。
啥意思呢?首先,誰能當“慈母”?書中規(guī)定,是“妾之無子”,也就是沒兒子,且地位不能是妻,只能是妾。有母,則需有子。誰能當“子”?必須是“妾子無母者”,也就是妾生的兒子,但母親不幸去世。
稍一梳理,便可明了。有一妾,生了一兒子,但可能由于種種原因,不幸離世。怎么辦呢?于是,將這稚子托付給另一個地位同樣為妾的女子撫養(yǎng)。這么一來,這位“養(yǎng)母”,才能稱得上是“慈母”。
這么說來,至少在春秋戰(zhàn)國及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慈母”可不是人人都能當的。要當慈母,不能是妻,只能是妾;這妾,還得是自己養(yǎng)不出兒子;恰好,另一個妾生了兒子,但無力撫養(yǎng)就離世。種種條件加起來,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合乎《儀禮》規(guī)定的“慈母”。
照這個理解,這“慈母”,其實就是“后媽”!
而光看這“慈”字,頓覺古人用詞都大有深意。正因不是自己所生,更應面慈心善,以“慈”相待,視如己出。如此一來,有“慈”方有“孝”。
(文/郭華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