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寧
【摘 要】實驗是小學科學重要組成,在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與探究精神。通過實驗能讓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常見化學現象的同時拓寬知識視野,激發(fā)學生探究知識欲望,為全面發(fā)展做好鋪墊。但縱觀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現狀,教師依舊占據課堂主要地位為學生演示實驗,而學生則在臺下觀看后明確相關實驗現象和知識即可,基本沒有自主思考和探究機會,導致學生對科學知識只知表面,不知內在,影響教學質量。對此,本文從多方面優(yōu)化科學實驗教學,為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策略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與合作,深入理解和高效掌握知識,改變以往被動學習現狀,提高學習效率。小學科學實驗作為一項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究意識與科學精神的學科,需要教師在全新的課改背景下從多方面優(yōu)化教學,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和質疑,激發(fā)學生潛在的熱愛科學情感,發(fā)展思維能力,全面提高科學實驗教學質量,對學生未來學習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一、巧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
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明確現代信息技術帶來的沖擊和影響,為學生營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氛圍,由此可見,蓬勃發(fā)展的信息技術為小學科學教學帶來全新契機。小學科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刺激學生多重感官,激發(fā)學生潛在探究知識欲望,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科學實驗學習當中。相關教育者認為,學問要與自身學習興趣相契合。興趣是學生探究知識以及未知領域的助力器,點燃學生內驅動力的重要因子,直擊學生大腦皮層,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并在此過程中積極主動構建認知和學習知識與技能,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因多媒體出現產生全新契機,教師應善于運用多媒體圖片、視頻等圖文、視音頻等優(yōu)勢為學生打造聲光交織的科學氛圍,吸引小學生注意力,啟發(fā)思維和智慧,增強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以“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教學為例,由于植物有相應的生長周期,但科學教學課時有限,教師無法在短時間內給予學生足夠的探究時間其觀察植物生長過程。此時教師就可引入現代多媒體技術,課前收集與植物生長有關的知識資料并將其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與VCR,在正式授課時則為學生播放,由此一來學生就能清晰直觀地觀察種子播種、發(fā)芽、開花、結果等一系列變化過程。學生經歷了在自然狀態(tài)下發(fā)生較長時間的場景,會體驗到其中特有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
二、結合學科特征,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在全新的教育改革下,其課程理念、性質、目標、內容等均彰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以及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重要性與必要性。小學科學課程極力倡導探究學習,說明科學探究在該課程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因而科學教師可結合學生學情與課程目標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觀察和探究植物是小學科學重要教學內容之一,此時學生剛從幼兒園過渡至小學,思維能力依舊較為薄弱,但可調動自身視覺、感覺等多種感官參與觀察類實驗。以《植物是“活”的嗎》教學為例,教師可在該單元教學初期指導學生動手種植植物并對其觀察,記錄植物生長變化過程,形成專屬于自身的植物成長日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與教師和其他學生分享自己的植物成長日記會發(fā)現,葉子發(fā)生變化,也長高了。此時教師提出問題:“請問,植物是活的嗎?”再讓學生思考:“大家在觀察植物生長時做了哪些事情?如何證明你的植物是活的?”有學生聯想到自己為植物施肥和澆水,也有學生繼續(xù)觀察植物回答問題,逐漸增強學生探究能力。小學科學實驗還涉及調查類,目的在于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并在安全范圍中搜集、分析、處理資料后形成可用信息。小學生年齡偏小,自主學習還存在一定問題,此時需要科學教師適時點撥與指導,簡化學生實驗難度。以《土壤-動植物的樂園》教學為例,教師設置:“土壤對植物生長作用”主題后讓學生自主調查。學生分別從黏質土、壤土、沙質土等不同土壤類型設計實驗方案并結合不同類型土壤對相同植物生長影響,及時記錄植物在不同土壤類型下生長情況。上述實驗難以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得出正確答案,學生就可前往周邊展開調查,預測植物在不同土壤條件下生長情況,探索科學樂趣與奧秘的同時提升探究意識。
三、注重多面拓展,增強學生科學素養(yǎng)
快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對人才提出比以往更高地要求和標準,尤其對科學素養(yǎng)期望也日益提升。小學科學作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學科,不單單要為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和理論,還需引導學生學會自我探究,科學實踐拓展就可達到這一目標。所謂拓展教學即教師完成預期教學任務后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激發(fā)學生潛在探究興趣,一定程度也能達到增強知識應用能力目的。
以《蚯蚓的選擇》教學為例,教師讓學生準備蚯蚓,而教師則為學生準備對比強烈的明暗環(huán)境,在實驗過程中能發(fā)現蚯蚓多次朝著明亮的環(huán)境爬動,此時衍生出全新的探究話題:“蚯蚓究竟喜歡明亮環(huán)境還是陰暗光線?”,讓學生在課下繼續(xù)拓展,維持探究科學知識興趣。再以《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教學為例,該章節(jié)教學中重難點為如何基于熱傳導原理設計保溫杯。教師為學生提供不同材質保溫杯讓其觀察和觸摸,學生會發(fā)現杯中的水溫度會在不同材質杯子中有著顯著的下降差異。教師在實驗中啟發(fā)學生思維與智慧,明確了解熱導體知識。在制作保溫杯環(huán)節(jié),有學生提出保溫瓶的保溫效果較好,教師則基于此引入真空保溫方式,還由此延伸出巖棉板、聚苯乙烯泡沫等科技保溫材料,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熱傳導材料的同時達到拓展目的。
四、開展合作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合作學習是當前教育領域廣泛應用的教學方式,在科學實驗教學中發(fā)揮著不可小覷作用。教師應結合學生特征和教學內容劃分小組,保證每個小組優(yōu)等生與學困生比例相同,促使每個學生均能參與到科學實驗學習當中。
以《鐵生銹了》教學為例,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鐵在哪種條件下會生銹?”有學生認為二氧化碳和水均會使鐵生銹,有學生認為導致鐵生銹的主要原因為鹽。教師聆聽不同學生的見解后開展合作實驗學習,驗證答案正確與否。再以“動滑輪與定滑輪”教學為例,教師讓各個小組圍繞兩種滑輪如何分別運用以及各自的功能有哪些等搜集資料和開展實驗,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產生學習自信心,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總之,小學生科學素養(yǎng)高低與科學課程教學質量,以及學生未來學習與生活質量有著緊密聯系。科學實驗在于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和思考中學會思考和運用知識,形成良好的學習能力與科學品質。小學科學教師結合學生學情和學科特征優(yōu)化教學方式能激發(fā)學生潛在探究知識欲望,改變以往被動學習和思考現狀,從有趣探究學習中體驗和感悟科學知識特有的樂趣與魅力,進一步發(fā)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習質量,實現預期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蔣波.“管控”“放手”,還是“互動”——淺議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20(11):
89-91.
[2]吳先靜.運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探討[J].中外交流,2019(10):332.
[3]史素芳,郭常喜.分析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文淵(高中版),2019(0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