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崇山
2020年10月29日下午4點,南京溧水一家工地的信號員張海英像往常一樣忙碌著,突然,她看到一塊兩米多高的木方有些傾斜,而工友仍在一旁搬貨,絲毫不知道危險的臨近。來不及思索,張海英快步上前一把推開了工友,而自己卻不幸被沉重的木方砸中,當場昏迷。隨后被緊急送往當?shù)蒯t(yī)院救治,并于10月30日凌晨2點轉(zhuǎn)入中大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救治。
入院后,張海英病情一直很重,沒有自主呼吸,合并中樞性尿崩。經(jīng)全力救治,患者的病情仍然沒有好轉(zhuǎn),通過專業(yè)評估,已處于腦死亡狀態(tài)。
考慮到患者比較年輕,其肝腎等臟器功能還可以,該院重癥醫(yī)學科李卿副主任醫(yī)師在與家屬的一次溝通中,提到了器官捐獻。張海英的兒子、今年23歲的嚴涵和家人商量后一致決定,將張海英的肝臟和腎臟無償捐贈出去?!澳赣H生前善良、熱心,平時看到流浪貓流浪狗都會去喂,我想她也一定會支持我們替她做的這個決定。”嚴涵說,希望能將母親的肝臟、腎臟捐獻給有需要的人,將這份愛心傳遞下去,這也是母親生命的延續(xù)。
(選自“中國江蘇網(wǎng)”2020年11月13日)
素材解讀
1.器官捐贈讓道德之光閃耀。生前救人不幸去世,死后捐獻器官,挽救了三位患者的生命,45歲的張海英媽媽把一個普遍人的價值,用行動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給自己的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有限的生命固然已結(jié)束,但她助人為樂、樂善好施、見義勇為的個人風采和高尚情操,會被無數(shù)人懷念和銘記,她的身體器官在另三個人身上鮮活地延續(xù),其精神內(nèi)涵更熠熠生輝。
2.家人捐贈親人器官是對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一直以來,受“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觀念的影響,捐贈器官面臨著極大的觀念束縛和思想障礙,一方面本人不愿意把自己的器官捐出去,以免僭越了“孝之始也”的傳統(tǒng)訓示;另一方面,作為親人和家屬也不忍心把至親的器官捐給別人,畢竟保持身體發(fā)膚不受損是一種良好的祝愿。很難得的是,家人集體作出捐贈母親器官的決定,并把逝者的表現(xiàn)作為硬核理由,讓被捐獻者的行為達到了新的高度,這種決定雖非自主,卻又如此自然而然。
3.道德標桿的示范價值是巨大的。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義無反顧地站出來,像這名45歲的工地信號員那樣,不計代價地去幫助別人。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固然強大,但道德追求與價值信仰足以突破所有障礙。道德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此,個人的價值追求也莫過于此,如明燈,在點燃自己之時也照亮著別人;如烈火,在燃燒自己之時也溫暖著他人;如薪火,在人與人之間互相傳遞,最終得以凝聚成抱團取暖、攜手共進的強大力量。
適用話題
見義勇為 道德標桿 傳統(tǒng)觀念